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为啥影院不把以前的影片再拿出来播放?

高林 回答数10 浏览数224651
比如以前的,功夫,少林足球,等等经典影片。就算目前再重新安排场次来看。应该也能有很大一笔收入吧。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liu999ju | 未知
以前的影片已经有了大量网络视频和下载资源,影片院作为一台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啥要冒这风险?其次,再放映的版权分账也得重新谈;第三,任何一台院线都不足以覆盖全国,仅仅大城市重映,票房没法保证;第四,即使几大院线联手,如何与正在热映的新片协调排片也是个难题,若放映时间都在上班日白天,能有几个人看到?
从历史上看,我国重映大片最成功的是2007年的《泰坦尼克》,破20亿。且不论影片内容的杀伤力,单是卡梅隆3D制作就有了足够的噱头。后来的如《大话西游》《一代宗师》《功夫》也重映过。
《大话西游》想赚情怀钱怀旧钱,几乎原封未动上映。想想当年大学生看本片时的一脸幼稚,目前成家带孩子,有感动也在心里那一句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愿意对她说我爱你;假如非要给这份爱情加上一台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格瓦拉票务当时结论,“《大话西游》的关注度达到6万人次,但最终购票人数仅有3000多人,简言之转化率低,大多数可能会去看片的人发现,自个的住处和上班地点附近的影院都没有排片,这大大影响了他们贡献票房的动力。”最终结果,上映10天票房2500万。
《一代宗师》《功夫》都是3D重映。据说,周星驰将获得《功夫3D》上映后17.5%的收益,而转制3D的花费约为2000万。《一代宗师》经过重新剪辑,分成和转制费没有具体透露,只是王家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光转制的费用就足够拍一部新片了。结果《一代宗师》上映一周报收6000万,《功夫》3000万。
结论就是,影片不同于文学和音乐,文学和音乐尽管有火爆的新作品,经典仍然被大量购买,影片基本做不到,因为它就是个很大众的娱乐,不属于曾经知识分子和精英垄断的产物。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a0f | 来自北京
经典影片重播,还有收益吗?
1.
这个有是有,但一部影片重新上映,并不是单纯算票房那么简单的,比如《阿凡达》重制版上映,主要是和前者有所区别,所以原搬原来的旧影片,而没有修复或者重制,那么为何要去影片院?所以必定要是重制版或者加工过画质的,才会上映。


2.
上影之后票房必定会非常低,因为观众都看过了,能够重新进入影片院,再次观看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票房收益会非常低,同时也要和影片院线,分账,交税等等。到头来几乎不赚钱,再加上重制修复的后期投入,还真的不一定能回本。
3.
上映后的影片,在网上都有免费的资源,并且手机在线观看,所以很多观众没有必要再去影片院花费时间,花钱买票等等,因此流量会很低,最终结果就是赚的都不够交税,随手就能看影片,何必去影片院花费那个冤枉钱。


什么样的影片可以重影?

情怀的影片,或者当年被冷落的影片。《功夫》《少林足球》《大话西游》《青蛇》等等都可以。卖的就是情怀二字, 所有会有少部分观众冲着情怀去的。所以影响力大的演员,周星驰,周润发,林青霞等等老一批的演员影片可以重播。


弊端,

上映经典影片会过度消费情怀,消费演员和明星的口碑,所以狼来了,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没有人再理会了。上影重制版影片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是自断后路,吃相难看,不但没有得到观众的好评,还有可能会被吐槽圈钱,在后续的作品中想再次获得高票房是难上加难。


总结:关键或是投资和收入的比较,旧影片重播吃力不讨好,赚的钱都不够交电费,租金,空调费,所以这是一笔几乎不赚钱的买卖。所以影片版权方宁愿把资源放到新作品,也不会啃老本,消费自个的人气口碑。


关注@影娱厅,分享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yjprc | 来自吉林
这个想法很美好,但很困难。
1、如果是在胶片放映时代,影片放映都是一盘一盘的影片胶片构成,放映完毕就放到仓库里,有时候也会拿出来重新放映,比如专题放映,学生暑假放映,影展等,把胶片拿出来往放映机上一放就可以了。




2、可是目前已经全部是数字放映,每部数字拷贝都有密钥,到了放映的时候,会公布密钥,输入这个密码,才能放映,而且密钥到期就会失效,也就是说,到了规定时间,即便是有数字拷贝,也有数字影片放映机,密钥失效了,数字拷贝就变成了废品。
今年新年档春节档有一些放映得不错的影片,就会延长密钥时间,但即便是延长了,到了时间或是得停掉。
今年春节档唯一动画片《新神榜:哪吒重生》密钥延期。


创下了票房奇迹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密钥延期。





3、所以说,目前因为是数字影片时代,有密钥这个阻隔,加上版权保护的需要,一部影片在院线上映后,进入到在线放映,以及一些影片会出品实体音像制品。但能回到影片院重新放映,是很难的事情。除非是老影片重新修复或者修改制式,重新上映。
比如去年疫情完了后,为了加热市场,重新上映了诺兰的经典影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但这些影片并不是把以前的数字拷贝拿出再放,而是重新制作数字拷贝,重新加密钥,成本其实很高。




而像《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在中国重新上映,是转制成3D格式,实际上是按照全新影片的标准来放映了,和老影片已经关联不大了。




4、所以,在数字影片时代,重新上映老影片,反而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c0304 | 来自北京
提问此问题的亲,你家开影院又不在乎亏本的话可以考虑放老影片。首先,影片院的开支是很大的,影片院一般都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段,租那么大场地,开那么多空调,雇那么多员工,可都是要钱的亲,要亏死了你。其次,影片都是有版权的,不是你想放就放,要花钱买播放权的。再次,影片的热度都是一阵子的,热度一过了谁还愿意花钱去影片院看,网上资源都泛滥成灾了。我所在的城市每周六晚某广场放影片免费看,但都是老掉牙的片子,连农民工都不感兴趣,观着寥寥。甭说去影片院花钱看吗看影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ejiawang1 | 未知
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权力再放老片子 比如大话西游 泰坦尼克号。你说我叔在村里弄个家用投影仪接台笔记本还放赌神系列呢,那个不算。
真正影片院播放的是清晰度极高的胶片,所有的影片不管多么受欢迎,或长或短都有时间限制。
为啥这样做?这是为了保证集中观影的密集度,如果全世界的影片都喜欢拖很长时间来放映,懒惰的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 没事反正有的是时间看今天不如先去ktv的念想。就像北京小伙伴没去过长城 西安小伙伴没去过兵马俑大坑一台感觉,出省玩却不亦乐乎,因为出省难得,本市天天有机会。要是下个月长城就拆了你看北京市民什么样 保管比麦加朝圣还恐怖。
正因如此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是有时间限制的 好片子自然关注度就高,出品方自个就会限制胶片的时限 时间一到就会回收或者采取密钥形式,因为真正喜欢看的人自然而然都在几周内集中观看过了,剩下也许的确有影迷因为工作实在太忙错过了,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为了他们,一场几百个座就可能只有十几个上座率,对出品方来说就是不划算的。
关于重放,出品方是有可能重放的,比如大闹天宫,葫芦兄弟,新龙门客栈都进行了重制,这是要经过一系列评估和制片方的情怀,像新龙门客栈,我是坚信制片方和徐克压根就没想挣这次钱。但大闹天宫和葫芦兄弟不同,新一代小朋友又长大了,家长决定情怀,会愿意带领子女体验影片的感觉。
就算旧影片重上映能赚钱,大部分出品人都坚信新制作的影片会比重映更赚钱,否则他就不会投资去做,所以为啥这么多影片亏本,也和出品人的头脑发热有关。再者重放要涉及到各方版权,你分钱比例没到位,相关版权人不愿意播放,你就不能重播,这也是一台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sou | 未知
在中国,为啥影院不把以前的影片再拿出来播放,关键在于,这个事不是影院一家说的算的。



影院只是一部影片的播放场所,一部影片要想在影院公开放映,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许可,一是版权方的许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许可。版权方的许可,无非就是通过一家发行商签下发行合同,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门的许可,就是某部影片获得放映许可证书,我们在公映的影片前都看到一条龙飞过,然后下面蹦出一行字。这就是俗称“龙标”的放映许可证。经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开放映,也必须拿到这两个“许可”。如果搞不齐两项许可,影片哪怕再经典,影院也不敢违法放映的。



如果放映版权已经过期,光凭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为影院没有发行资质。除非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去做这个事,去重新和经典老片的版权方商谈、获取发行权。但是,发行公司干嘛要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再者说,一些经典的老片子,甚至已经在网络或卫星频道播放了N次,要是真的需要你掏钱到影院来观看,势必是寥寥无几的。



影片院作为常规的商业性质娱乐场所,盈利必然是首要任务,影院的盈利只要来自票房,也就是靠买票,上座率。



老影片的需求分散,虽然想重温老影片的人总体数量可能不少,但是需求分散在各个时间段,不集中,所以影院的成本高。影院很难看到利润,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目前的经济大潮中,谁会干亏本的买卖呢!更何况,目前新片如此之多,放着票房更有保证新片不上,去放老片,影院就更不会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dholx | 来自北京
不请自来,近些年来,老影片重映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比如《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等经典影片,重映过很多次。
下面,以专业的角度为你解答这个疑问,仔细看哦。

影院的权限问题(根本原因)



先讲这个问题的主体影院,在外行人看来,影片院放映什么影片是由院线决定的,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影片的播放版权属于影片出品方,不是影院,如果没有出品方的允许,影院是无法放映影片的。举个栗子,如果某影院想放映《功夫》,就必须得到《功夫》出品方的授权,才可以安排排片。如果没有授权,擅自播放,属于侵权行为,而且期间的票房收入不合法,《功夫》出品方有权要求赔偿。


影片收益问题

“老影片”顾名思义,就是已经上映过的影片,这意味着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而且想看的话,在各大视频网站都能找得到。那么问题来了,普通观众还会心甘情愿的买票吗?一般来说像《少林足球》这样整体水平一般的影片,很少人愿意掏钱去影院看。只有像《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泰坦尼克号》这样情怀满满的经典片,才会有部分人愿意去影院再刷一次。普通老影片,卖不出票房,影院又是盈利机构,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所以不会放映老影片。


老影片重映的成本问题

就算是经典影片重映,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后期处理过(如《大话西游》)。一般会做修复,至少画面得清晰,有些会做重新剪辑(比较少)。后期处理的费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着赔本。还有老影片重映,会占一定数量的排片,这样一来新影片的排片会受到打压,一般来说,新片的票房潜力更大,如此一来,损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干赔本买卖的,所以不会放映老影片。


换一种思路,如果放映老影片比放映新片更赚钱的话,影院早就那么做了。影院没那么做,说明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ao.jia | 未知
在中国,一部影片要能在影院公开放映,涉及到两方面的许可,一是版权方的许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许可。
但是只要你钱多,包场你爱看什么看什么。
版权方的许可,无非就是通过一家发行商签下发行合同,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门的许可,就是某部影片获得放映许可证书,我们在公映的影片前都看到一条龙飞过,然后下面蹦出一行字。这就是俗称“龙标”的放映许可证。
经典老片要想合法公开放映,也必须拿到这两个“许可”。如果搞不齐两项许可,影片哪怕再经典,影院也不敢违法放映的。如果放映版权已经过期,光凭影院是不可能搞定的,因为影院没有发行资质。除非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去做这个事,去重新和经典老片的版权方商谈、获取发行权。但是,发行公司干嘛要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影片票房分成以100元为例。
1.国家影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分5%=5元。
2.营业税----分3.3%=3.3元
以上2项支出后,剩余91.7元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瓜分。
3.影院(院线)----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62%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但院线为扩大市场份额和拉拢影院实际按2%~7%之间分,一般为5%=91.7*5%=4.59元。
以上即影院分47.68元,院线分4.59元,合计52.27元。
4制片(发行)----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43%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发行一般分5%=91.7*5%=4.59元。
以上即制片分34.85元,发行分4.59元,合计39.44元(象华谊自个制片和发行则全拿这部分)。







就这个样,说我装也好,如何也好,能看就看,不能看拉倒,这里不欢迎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tar8699 | 来自黑龙江
影片的上映涉及很多方面的配合,总局的审查、片方的版权、排片的竞争、观众的关注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影片的上映时长产生影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影片局公布的备案、立项公示,2017上半年共备案影片1374部,然而每年能够拿到龙标上映的影片也就四五百部,而其中不乏“院线一日游”的小成本、低知名度作品。可以说,对影片工作者来说,拍摄过程艰辛,但上映同样是一场硬仗。
在很多影片还在为了稀薄的排片花样百出的时候,却有部分知名影片迎来了第二春:《泰坦尼克号3D版》、《大话西游加长版》,此外,《一代宗师》、《功夫》等重制版影片同样再度上映,其中,《泰坦尼克号3D版》更是拿到了10多亿票房,于14年后再一次横扫中国影片市场,堪称吸金利器。



然而,与《泰坦尼克号3D版》的狂欢相反,其余的重映影片很少能取得较高的成绩,被炒的沸沸扬扬的《大话西游加长版》也不过一亿多,更多的只有几千万,在当今这个大片动辄10亿的市场环境下,重映影片并没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而这种现象的原因出自观众和院线双方。
对部分观众而言,满眼的鲜肉和商业元素太过辣眼,所以恨不得将经典影片全码在院线的排片表上,但对于整个影片受众市场而言,这部分人太少了,少数人的狂欢并不能为院线带来利润,这也是商业片一直碾压文艺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映后的影片很快就会资源流出,超清、蓝光甚至正版DVD,对于老司机而言资源不是问题,不一定非要去影院,而大多数普通观众也不会对一部影片有二刷的热情。
观众的稀缺是院线无法忍受的首要问题,这就导致重映这一举措很难实现,与此同时,院线影片本身激烈的竞争也让重映影片无处落脚。这些年频繁的调档,还有众多关于排片的负面新闻,无疑不在诉说着影片排片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为了利润空间不大的重映影片而放弃时下当红的新映影片。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重映影片,要么在不声不响悄然上映,接着少得可怜的排片兜转一圈,要么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影片节、续集将映或是重新加工)才再次拥有新的吸引力。但重映终究只是个例,影片作为一种时效性的大众娱乐产品,很难对公众产生长期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与其考虑重映,不如想想后续的IP开发和周边产业链更为实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