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什么是HiFi?谈谈HiFi发烧友对HiFi的普遍错误认知

William王子 回答数20 浏览数1177
建议结合此回答阅读本文:
一、什么是HiFi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翻译为“高保真”,想要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就必须弄清楚“真”指的到底是指什么。
一种定义是:“真”就是指现实中真实的声音,而HiFi就是要还原出与真实声音高度相似的声音,特别对于播放音乐,就是要还原录音时演唱或演奏的现场。相信这是不少发烧友对HiFi的理解,这种理解不能说错,问题在于它对“真”的定义太过狭隘。事实上,大家平时所接触到的音乐歌曲成品往往不是简单的现场录音,而是经过了人为的重重加工,蕴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对“真实”的追求,仅仅只能算是人为意图的一种;例如图像作品的后期处理,既可以追求写实风格,也可以追求艺术化的风格,音频制作亦是如此。显然上述对HiFi的定义过于局限,不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广义,且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定义应该是:“真”就是指创作者所听到的声音,而HiFi就是要还原出与创作者耳中高度相似的声音,从而通过HiFi设备,创作者可以把自个满意的作品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他人。
想象一下,创作者精心雕琢出了一首自个非常满意的音乐作品,他迫不及待地想让其他人也欣赏欣赏,这时候最直接且最原汁原味的传达方式是指什么呢?——当然是让别人也来到他创作的地方,用他创作时使用的回放设备进行播放和欣赏。
创作者对音乐成品效果的把控,并不是在脑海中凭空想像,而是基于回放设备实实在在播放出来的声音,就像你想知道自个长什么样,起码得照照镜子一样,在这种情景下,作为创作基准的回放设备就是最保真的设备
但是总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跑过来用他的设备听吧,最实际的做法只能是把音频文件分享出去,让别人用他们自个的设备播放,然而问题来了,大家用的音频回放设备都很不一样,原本精雕细琢的作品到不同设备上却一台设备一台声,完全变了味,这可如何办呢?
为了使创作意图的正确传达成为可能,唯一的办法是大家使用统一的音频回放设备,也就是必须制订音频设备的统一标准
这个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使回放端与创作端的职责完全分离,仅通过音频信号建立联系
回放端作为信息传递通道完全透明化,只负责原封不动地还原音频信号,而无需关心信号的具体内容,将一切可能影响声音的变量都控制在创作端中,从而创作端对音频信号进行改动时也无需关心具体的回放设备,做到所“见”即所得,毫无偏差地体现到最终效果中。
这种解耦思想带来的好处,相信学过计算机的同学都能心领神会。
同时音频设备标准的统一,也意味着定义了什么样的音频信号是指什么样的声音。
那么,什么样的设备才承担得起这样的权威角色呢?
根据以上描述,理想的标准回放设备起码应满足以下两点:
1、具备最高的回放性能上限,起码能够完美产生一切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
2、能够毫无失真地还原音频信号,重放声与原音频信号的信息完全一致,不多也不少,起码做到人耳无法分辨别。
评判标准又是指什么?
这时候HiFi发烧友们可能会搬出他们“公认”的那一套音质评价指标,例如解析力,声场,信息量,密度,动瞬态云云,然而这些指标完全基于主观评价之上,无法准确量化,而人的主观感受又是暧昧不清的,同一台人况且如此更何况不同人,显然靠主观评价是难以确立标准的。
主观听感无法量化,不代表声音本身无法量化。复杂的表象往往有着简单的本质,也许我们从音频设备里听到的声音在主观上有着复杂的构成,例如不同的音色质感空间感,甚至色调冷暖、感情等通感,但客观上,声音其实就是一种振动波,而音频信号则是对一切声音的抽象,可以从时域、频域两个角度进行精确量化,因此,一切声音现象都可以用客观数据量化,不存在任何玄学。同理,音频设备的声音特性是可以被量化的,进而可以用数据客观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标准音频设备。
简单地说,标准音频设备的失真必须尽可能地低,能够忠实地还原信号的频率成分(尽可能低的非线性失真)和振幅相位特性(尽可能低的线性失真)。
大众的设备也许不能作过多要求,但如果连身处于专业领域的创作者们所使用的设备声音都各不相同,那可就很不应该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实际音频工程中的标准回放设备。
<hr/>目前音频制作中录音和混音往往是在专业的录音棚中完成的,录音棚有着严格的装修标准:
录音棚一般采用立体声监听音箱系统:
监听音箱的基本标准就是平直的轴向频率响应和相位响应,低偏差的离轴频响,以及尽可能低的非线性失真,这些都需要由客观测量数据来证明,更加详细的指标解读推荐 @鬼斧神工119 大佬的文章:
绝大多数音频作品都是基于立体声监听音箱系统制作的,音频最终效果往往都是以它为准,所以按照上述定义,监听音箱才是最HiFi的音频回放设备
但必须明白,房间声学环境是音箱系统的另外半条命,这就是专业录音棚都需要耗费巨资进行声学装修,或者使用软件手段校准的原因:

录音室甚至对监听音量都有严格要求,这是因为人在不同音量下的频率响度感知是非线性的(参考人耳等响曲线),因此需要在标准音量下才能有更HiFi的音质,绝大多数HiFi发烧友恐怕从来没注意过这一点:
其实,使用统一标准的高性能设备是专业领域的常态,图像制作领域一般使用的专业显示器,和音频制作领域中的监听音箱是类似的角色:
<hr/>其实Floyd E. Toole的著作《声音的重现》中就有关于高保真的专业论述,要是早点看这本书我就不用依靠自个不及格的写作水平了,下面引用自书中第二章 艺术性的保持:

二、HiFi好听吗?

说了这么多,HiFi到底好不好听?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面镜子里的镜像好不好看,理想的HiFi设备相当于反射率100%的平面镜子,那么好不好看当然是取决于你的长相啦,关镜子什么事呢?
显然HiFi设备的声音好不好听,取决于输入的音源,跟HiFi设备本身毫无关系,HiFi只有保真度的概念,不存在好不好听这个属性,因此HiFi与好听没有任何冲突,但也无法保证声音一定能让你满意。
道理我都懂了,但这好像和我一开始想的不一样啊?
我相信,追求听感上的愉悦几乎是所有发烧友的初心,比如我当年就是被发烧友口中“足球场般广阔的声场”给“骗”进坑的,同时对那些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的HiFi器材的音质产生了无限的幻想,所以什么HiFi高保真其实也就图一乐,真要听歌或是得好听才行啊!前文说了“监听音箱才是最HiFi的回放设备”,然而HiFi圈中流传着“监听音箱声音干冷刺,白开水没感情,只适合干活挑错,不适合听歌”的观点,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追求什么HiFi呢?
首先,说监听音箱声音干冷刺没感情的人99.9%以上根本没听过监听音箱真正应有的声音,前文说过房间声学环境是音箱系统的大半条命,并不是买一对监听音箱放家里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声音了,良好的声学环境需要昂贵的声学装修,普通人一般承当不起,而会玩声学测量和软件校准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说这话的大多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在不良的声学环境下就对监听音箱做出了错误判断。如果录音棚监听系统真的不好听,那混音师是基于什么判断自个的作品好听的呢?凭空想象?
言归正传,好不好听这个问题本身包含了强烈的主观因素,人的审美因人而异,不可能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很多HiFi发烧友据此得出了“HiFi没有标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样的结论,这正是广大发烧友对HiFi最普遍的错误认知,根本逻辑错误就在于把HiFi设备当成了像乐器一般的音乐艺术品来看待
我并不否定那些通过失真取悦人耳的音频设备的艺术价值,事实上艺术创作本来就无需关心什么失不失真,只需关心艺术效果 ,追求好听也没有任何错误,就像前面说的这几乎是所有发烧友的初心。但是,请不要把这种设备与HiFi设备混而一谈,正如前文所说HiFi是High Fidelity,高保真的意思,HiFi只谈保真度不谈声音艺术性,其最大意义就在于使理想的音频重放和原始创作意图的正确传达成为可能,这是失真设备无法做到的。
HiFi只谈保真度不谈声音艺术性,这句冷冰冰话让一些玄学老神棍有了贬低HiFi器材的理由,例如“我们想听的是饱含情感的音乐,而不是听冷冰冰的机器在唱歌”,然而事实是,你通过HiFi设备听到的正是创作者想要的声音,HiFi设备的声音艺术性,就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更进一步讲,只有使用HiFi设备才能对一部音频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这里引用一篇文章,虽然是广告文,但开头对监听音箱的介绍非常到位:
监听音箱,是指什么感觉?
如果说一首乐曲是一道菜的话,那诸多的大厨一定有录音师的功劳。而一曲录音的味道如何,则必定是由录音师来把控。那你想过没有,我们何不用录音师制作录音时的监听音箱来聆听众多录音师的作品呢?
HiFi是有味道,但是这种味道一定是一首曲子的录音师所想表达的吗?就像一份上好的鸡汤,被盛在了蜜糖罐里,岂不糟蹋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发烧友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专业有源监听领域。而且你会发现,这里面,少了HiFi圈子的妖魔鬼怪,多了专业领域的严谨和不苟。


三、HiFi如何满足主观偏好个性化的需求

统一的标准音频设备确实使无偏差的音频重放成为了可能,从而用户能够享受到音频作品原汁原味的声音。但由于主观偏好的存在,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作品就一定能让所有人满意,正如我们享受美食时可以根据自个的喜好添加调味料,听觉享受上的口味个性化需求同样是存在的,并且也需要得到满足。
甚至有时,作品本身可能就差强人意,在标准HiFi设备上听着确实就是不如失真的设备好听,如何办?难道为了追求所谓的高保真设备就非得忍受着不好听的声音?
类比思考一下,假如一张图片在色彩还原准确的专业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是偏色的,如何办?你会不会考虑换成一台偏色的显示器呢?
假如你真的闲的蛋疼用一台偏色显示器“负负得正”了,然而图片偏色的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
很显然,不好听是音源的问题,只有从音源的层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音源的不足要靠改变设备来弥补,那无异于削足适履,治标不治本
那么,标准HiFi设备应该如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呢?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HiFi市场是如何做的。
目前的HiFi市场,可以说是个性化需求被最大化的市场。前面那篇文章的比喻非常形象,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HiFi产品其实就是蜜罐子,或者说是会改变食物味道的餐具,消费者通过参考主观评测,不断地购买、尝试和搭配,最终找到符合自个喜好的“调味餐具”组合。
尽管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这种模式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加调味料的正常逻辑本应是先品尝过原滋原味是指什么样子,然后才能根据个人口味进行适量的添加。然而在传统HiFi市场模式下,消费者既品尝不到原汁原味,也无法自由自主地调节调味料的量。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HiFi厂商和发烧友根本不清楚“原汁原味”是个什么概念,更别提在HiFi领域,制作“普通的餐具”是有技术门槛的,只有结合电声科学理论和客观电声测试才有可能制作出“不影响食物味道的餐具”。其次传统音频设备的音染失真是硬件固有的,无论播放什么都必然会染上设备本身的失真特性,消费者根本没有调节的余地。
造成这种窘境的根本原因是“调味料”与“餐具”被绑死在了一起,如果能像常识中一样,把“餐具”和“调味料”独立开,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这正是HiFi的意义所在,HiFi定义了“不改变食物味道的普通餐具”,实现了将影响食物味道的因素彻底与餐具隔离开
回过头来看“监听音箱不适合听歌”这种观点,翻译一下就是“普通的餐具不适合吃饭”,目前还有人会信这一套吗?
如此一来,关于标准HiFi设备如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清晰了,那正是“普通餐具”+“调味料”的模式。
我们大可以将那些声音风格独特的音频器材当做硬件效果器,与标准HiFi设备串联在一起来实现“添加调味料”的操作,然而物理上的调整终究不够省事和灵活。
更高效的方法是使用软件效果器,没错,正是被HiFi发烧友唾弃的软件音效。软件音效可以实现不同音效之间随意切换,还能够无损地保存、复制和传播,如果软件音效可以实现不亚于硬件效果器的效果,那不就完美地满足了用户对声音个性化的需求了吗?还用什么硬件调音呢?
无论发烧友再如何鄙视软件音效,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软件音效取代硬件音效,因为便利才是大众最无法抗拒的因素,就如同最近势不可挡的真无线耳机浪潮一样,即便“无线耳机的音质不能与有线耳机相提并论”的观点再如何深入人心,也不可能阻止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科技是不断进步的,总有一天,软件音效一定能在音质上赶上硬件方案,使得固执的发烧友们也不得不喊“真香”。
然而空谈大趋势解决不了问题啊,这一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
具体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毫无疑问的是,软件音效在音质上超越硬件音效这件事早在N年前就已经能实现了
准确地讲,软件音效几乎可以精确模拟任何近似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音频设备,只需要一台准确的脉冲响应测量结果。什么模拟耳机只是小意思,甚至连耳机模拟多声道音箱都能做到!例如Smyth Research的Realizer系列借助头部追踪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即软件音效)实现耳机模拟音箱的听感,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是传统硬件调音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但对于非线性或时变失真显著的音频设备就没那么简单了,例如胆机、黑胶、开盘机系统等等,需要从各个维度对它们的声学特性进行建模才有可能通过软件音效准确模拟。目前模拟胆机、黑胶的软件音效很多,效果如何我不清楚,但是即便真的能做到准确模拟,大众对这类音效的需求能有多少呢?真正追求这些古董设备的人又如何会选择软件音效呢?所以,who cares.
此外,对于前面提到的某些音源缺陷,可以使用音频处理软件针对音源本身进行remaster,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音源缺陷的问题。
顺带一提,优秀的真无线耳机在音质上其实根本不虚很多传统有线HiFi耳机,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很多TWS都内置了EQ等DSP技术,airpods pro甚至还有根据佩戴状态实时自适应EQ调节的黑科技,单从频响曲线的角度很多有线耳机几乎没什么优势,唯一有待商榷的是TWS的底噪问题和有损格式传输对音质的影响是否显著,希望以后有人能通过录音盲听的方式对比一下。
总而言之,通过标准HiFi设备+软件音效的模式,不仅可以让用户真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还可以更高效地满足用户的主观偏好个性化需求,这不仅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或是当下就已实际可行的方案,可惜还未能普及而已,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HiFi发烧友来尝试这种更先进的HiFi玩法,而不再是一小撮人自娱自乐吧。
四、如何评价HiFi圈现状

其实同样作为还原信号的角色,HiFi器材的相关问题几乎都可以类比到图像显示设备上。
你见过修图不用ps,而是通过给显示器换信号线电源电容保险丝,甚至干脆换一台显示器实现的吗?别看这个问题很滑稽,HiFi圈现状会告诉你,用ps的才是异类!原文件是万万不能动的,软件处理会引入失真,是低端玩家的做法,有水平的HiFi玩家都是通过硬件“无损”调色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HiFi发烧友不一定能意识到自个的行为有多么低效,毕竟他们终究只是业余人士,业余与专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只看得到结果和表象,却看不到导致结果的各种中间环节。此外专业往往意味着高效,而发烧友为了追求梦想中的极致音质几乎可以不计代价,不考虑效率,这种极客精神原本是值得敬佩的,遗憾的是9102年了,他们却反对科学,迷信玄学,罔顾客观事实,盲目质疑不符合他们直觉的相关科学研究结论,自以为是地建立起一套想当然、主观主义、漏洞百出的发烧理论,结果是他们不仅行为上极其低效,甚至连他们付出高昂代价才最终获得的“高端”器材,客观上可能还不如一般人的设备HiFi,整个圈子处于数十年原地踏步,市场秩序混乱且民智未开的状态。
有趣的是,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全球性的。
以下引用自《高保真音响》系列丛书 -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手册 - Douglas Self 著 第一章:

半个世纪前的发烧理念比这届发烧友更先进

文章对HiFi玄学现象的深刻剖析

盲目,愚昧,傲慢,利益......在种种人性缺点的驱动下,名为HiFi的骗局有着将受害者转化为狂热簇拥者的魔力,如此完美的闭环让它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历经数十年不断地运作下去,并且影响力日益壮大。更糟糕的是,这种由非理性构筑起来的恶性循环,可以不被理性的辩证逻辑所约束,从而面对试图用逻辑和客观事实打破这个循环的理性力量时,能够在簇拥者擅长的不可知论诡辩和人数优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咳咳咳我编不下去了,这种文绉绉的文风我实在写不来。
在我看来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玩HiFi的终究也就那么一小撮人,玄学大师的胡说八道和客观严谨的电声科学研究结论,你说大众会倾向于相信哪一边呢?并且在发烧友群体中其实也存在很多比较理性的人,只是在这样的圈子环境下他们很难获取到正确信息,因此作不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曾经的我。
所以破除玄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广泛传播正确的科学HiFi理论,真正理性的人自然会被科学那份专业严谨的魅力所折服,如此一来理性HiFi玩家的影响力就会日益壮大,直到他们在HiFi圈中占主导地位为止。
而仅就国内来看,近两年已逐渐开始有大佬在这一方向上深耕。最早的是去年年初 @罗天远 和某不知名JohnYang杨教授两位大佬开始合力给路人发烧友无偿科普客观电声指标测量和先进的HiFi观点,我正是接触了他们之后才开始开窍的;然后 @鬼斧神工119 大佬也在去年开始高产输出HiFi科普和评测内容。经过他们的努力,如今支持科学HiFi的玩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学HiFi派无疑是 @鬼斧神工119 大佬,尽管他的个人作风在我看来并不够理性派,但他输出的观点大多来源于各种专业书籍和相关科学论文,这对于没机会接触这些信息的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遗憾的是该写的都写了,曝光度也有了,但目前看来科普的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是那些早已被科学论文证实的结论,目前在HiFi圈依旧饱受争议,这是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任何专业领域知识都是有门槛的,想让大众都去深入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科普工作不单单是要输出正确的科学观点,还要尽可能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显然鬼斧大佬并没有把后者做好。
作为一台业余HiFi爱好者,我没有大佬们那么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我知道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普通人更容易地接受这些知识,甚至在我看来,破除HiFi玄学其实并不困难,以下是我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1、破除现有的种种HiFi玄学现象,盲听测试是关键
发烧友口中所谓无法用数据解释的玄学现象,在盲听测试面前都是纸老虎,包括但不限于前端区别、线材区别、煲机区别、软件处理失真等等。
盲听测试分线下和线上两种。
线下盲听测试一般能够有效杜绝作弊的可能性,但举办方需要有足够的公信力。教科书范例:
虽然大多数人不能亲自参与,但吃瓜群众最爱的就是吃瓜看戏,这样的盲听测试活动一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线上盲听测试则是通过网页或本地软件实现的自动化盲听测试,例如:
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亲自参与测试,任何人都可以得到适合自个的真相。
缺点是防不了小人作弊。
通过有效的盲听测试把所有玄学现象都检验一遍之后,HiFi将会脱下玄学的外衣,真相将公之于众,此时就是客观指标逐渐建立威信的时候了。
2、建立客观音质评价体系的权威
显示器领域的客观指标评价体系成功建立了权威,同时还制订了标准,使得显示器市场远比HiFi市场要科学理性、信息透明得多,即便是普通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色彩还原的概念,比如有人说某显示器偏色,就说明他存在显示器有色彩标准的认识。
想要整顿目前的HiFi市场乱象,就必须建立客观的音质评价标准,而客观标准建立在客观指标之上,因此首先要建立客观指标体系的权威,也就是要直观地向大众证明客观指标体系确实能够有效描述音质
以频响曲线为例,目前HiFi圈有很多关于耳机频响曲线应该如何如何的争论,然而问题是有很多人连频响曲线这个指标本身都不信任,与其急着谈什么哈曼曲线音特美曲线,不如先建立频响曲线本身的权威。如何向大众直观地证明频响曲线的权威性呢?当然或是盲听对比测试, @罗天远 大佬去年的文章已经通过线上盲听测试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目前客观指标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音质,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以及非线性或时变失真很难用统一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描述,因此主观评价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正如同显示器领域的指标体系也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画质一样,发展客观评价体系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3、建立客观的音质评价标准
即基于客观指标体系制订HiFi设备的标准,并直观地向大众解释客观指标应该如何看,例如频响曲线应该如何云云,而HiFi的标准前文已经解释过了。
同样,标准化是实现无序到有序的熵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然。

总而言之,这就是我认为比较合理有效的科学HiFi科普流程,当然,实际落地的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只是一台开始,近期我将会以此方针为指导,尝试进行业余但尽我所能准确直观的科普内容输出,敬请期待~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老橡树1 | 来自甘肃
这届烧油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inaforg2008 | 未知
按这个定义,录音室标准的房间和音响就是保真的顶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行 | 来自北京
写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CGUODU | 未知
结论有误,鬼斧的问题在于,他无法解决如果某个发烧友认同他的理论后,必然会带来的“老子当年花好几千买根电源线这事真特么250”以及“大家都信了鬼斧这根线就砸手里100块都没人买”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akashi_13 | 来自北京
有的人想听音乐创作者表达的声音,有的人想听音频播放设备厂商二次创作的声音,还有的人以为高价音频设备二次创作的声音就是音乐创作者表达的声音,更多的人听了大师的话以为某些音频设备的声音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ackkoh | 来自北京
这话我很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orgel | 来自新疆
麦文学应该在这篇文章中拥有姓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emoncyo | 来自福建
必须支持一下。在被玄学污染了几十年后,HiFi总算有点希望了,作者和文中推崇的各位大佬,以及漏掉的麦文学居功至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流浪海鸟 | 来自北京
卧槽,本来打算近期写一篇自己对HIFI的看法,结果大佬您把我想写的话90%都写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