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为啥大多数人只看《冰与火之歌》剧版而不看原著?

softnews 回答数5 浏览数966
看了好多问题都是围绕着剧版展开的,很少有人提及原著。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姚锦柱 | 来自北京
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永远是更简单的东西。
《冰与火之歌》是不是一部好小说?是的,但好如《冰火》,在拍成电视剧时仍然需要删改。少有人会对一块几百个家族打来打去的大陆感兴趣,大多数人更喜欢看儿子为父报仇却身首异处的故事。
小说可以在作者功力允许的范围内随意扩大作品的规模和篇幅,而读者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是阅读的乐趣之一;然而电视剧不一样,它的篇幅是有限的,而它的观众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精力去探索维斯特洛。从威玛•罗伊斯殒命到布兰坠楼之间的情节在原著里花费了九章,然而在电视剧中,你只有一个小时时间来剪辑。因此编剧和导演要思考的不是怎样把故事讲得更细,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最多的观众明白你在讲什么。
没有电视剧是仅仅为原著读者服务的,而想要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部作品,导演和编剧就必须简化剧情,并找出最有吸引力的桥段来吸引更多的路人。这些人可能以前从没听过什么维斯特洛或史塔克家族,在他们的印象里,奈德•史塔克可能是托尼•史塔克的某个远亲。
并非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原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要操心自家的柴米油盐,对这些为生活奔波的人而言,冰火的故事不过是枯燥生活的一剂调味料。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终于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时候,你会选择简单易懂的电视剧还是复杂厚重的原著呢?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对很多人来说,阅读是一件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事情。当这些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耗费了自己大部分精力的时候,再让他们阅读厚重的小说无异于透支他们的身体。没有人会无聊到为了一部小说和自己过不去。
电视剧是小说世界的直观表达
阅读是一件需要想象力的事情,对那些没有精力阅读的人来说,面对枯燥的文字就是一种折磨。临冬城是什么样的?国王大道是什么样的?君临又是什么样的?文字给不了你答案,你对那些塔楼,对那些精确到尺的城墙,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纹章,通通没有印象。
但电视剧能给你答案。打开电视剧,特效告诉了你临冬城和君临的样子,外景告诉了你国王大道的样子,美术告诉了你纹章的样子;当城堡出现的时候,你知道了塔楼的样子,当人物在城墙下讲话的时候,你知道了城墙的样子,当骑士发起冲锋的时候,你知道了他纹章的样子。这些东西,你在书里是找不到的。
原著还是电视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没有必要去疑惑为什么阅读过原著的人比电视剧的观众少,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和喜好都是不一样的。选择原著还是电视剧,就像选择吃面还是吃饭一样平常。你会疑惑一个人为什么选择吃面而不是吃饭吗?显然不会。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fhkssv | 来自北京
我当年夜以继日的把原著读完,写的真好看啊,翻译的真精彩啊,然后安利给老婆和朋友。过了一个礼拜,我问怎么样啊,是不是很好看。他们说:名字太长了,记不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私服ileejc | 来自北京
据u/Thomaerys统计,迄今《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中一共出现了9224个角色,其中有3378个有名字的,681个骑士,486家维斯特洛贵族,441个男领主,152个领主夫人/女领主,261个国王,90个学士,48个首相,110个坦格利安,105个佛雷,98个史塔克,90个海塔尔,85个兰尼斯特,38个琼恩,29个简妮,30条龙,1头猪,2只鸟,4只猫,15条狗,19匹马,49种神。[1]
被更多人接受的东西一定是更简化的

世人皆知1+1=2,可知道(1+1)是什么的又有多少?(更遑论能攻克(1+1)的人了)
走马观花是观,洞若观火也是观,如果不是喜欢,有更简单的东西在,何必费时间想复杂的事呢。
上文统计资料转载于学城枢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879176 | 来自北京
谢邀.
个人浅见, 除了其他答贴中已经提到的影视和书籍在传播上的区别,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翻译---不是翻译本身的质量不够好, 而是冰与火原著并不是很适合被翻译成一种与英语差别比较大的语言.  
原著和剧版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人物, 尤其是三四线人物的数量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 并且原著是以 POV 方式写作的---也就是我们读到的叙述, 并不一定是确切发生的实事, 而是某位主人公认知中的现实. 像 Varys 和小指头这样的幕后谋划者, 原著中又刻意不设 POV.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理解整个故事脉络, 尤其是厘清关键细节的难度. 可以说, 在同类史诗玄幻作品当中 (比如说, 对比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Wheel of Time, etc.), 冰与火的阅读成本是比较高的.
但另一方面, POV 的叙事方式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加上马丁又是一位非常善于制造悬念的作者, 各种描写生动细致. 从读者角度, 能够借助字行间的线索抽丝剥茧, 探寻事实真相, 分析一众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利益牵扯, 政治阴谋, 不啻为一场文字版的中世纪玄幻实景体验. 而原著中的种种谜团悬疑, 大到之前的 R+L=J, "三头龙"如何解释, 谁是预言中的王子, 小到谁是 Septa Lemore, Dorne 安插在 Cersei 身边的眼线是哪位, 以及各种食物的隐喻, 等等等等, 在答主看来, 至少是英语论坛中书粉不断加入, 并且反复讨论, 口水仗 N年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hr/>而冰与火中译本的阅读"性价比"就有所不同.
首先是阅读成本大幅提高. 比如冰与火中的姓名, 多为非常见西语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Eddard Stark 这个名字---Eddard 是 Edward (带有北方色彩)的异体, 而 Edward 的昵称是 Ned, stark 这个词也正好对应北境的凌冽空阔, 在构词上还容易让人联想到玫瑰战争中的 York 家族. 对于原版读者, 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需要特殊记忆的信息点. 而对于中译本读者, 阅读时就需要先存储这些非常见姓名的信息---艾德 史塔克, 昵称奈德. 并且只根据中文字面, 也很难把这个名字和常见的爱德华或者约克联系起来.
再比如原著中(贵族)私生子的姓氏, 如果按照原文就很容易记住---每个地域什么最不稀缺就姓什么.


冰与火中私生子姓氏图谱

但中译版就成了雪诺, 石东, 河文, 希山, 维水, 佛花, 风暴, 沙德, 派克---有的是纯音译 (比如派克, 原著中以 y 代 i, pyke=pike), 有的是纯意译 (比如风暴), 大部分是音译+意译结合. 平心而论, 翻译水准相当不错. 但从阅读角度, 这意味着中译本读者需要多记住九个非常见姓氏词组 (而且严格说起来, 逻辑上也有点别扭).
还有地名. 比如最常见的 Westeros 和 Essos, 对于原版读者也是不需要特殊记忆的, 而且还提示了两块大陆的相对位置. 中译版分别翻译成维斯特洛和厄索斯---音译本身很符合规范, 但的确是两个比较拗口的地名词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参考前面提到的原著中人物, 地点的数量, 相对于原版读者, 中译本读者如果想厘清人物-家族-属地的关系, 需要存储的信息恐怕不止是加倍而已. 而阅读成本, 通常会随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存储的信息量而指数上升.
<hr/>更重要的是, 中译本不适合用来分析原著中设置的各种悬疑. 前面提到过, 英语论坛上的书粉帖子, 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原著中谜题的分析, 以及通过原著对剧情走向的猜测 (其中由像答主这样非英语母语读者写的, 也有大把).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原著相对于剧版的一个显著优势, 就是可以用来分析的信息量要丰富得多. 但这一优势在中译本, 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 Dany 在不朽之殿 (House of the Undying) 中得到的预言, 有一组是关于"treason" 的:
...three treasons will you know...once for blood and once for gold and once for love...
中译版把 treason 翻译成背叛. 但实际上, treason 在这里特指封臣对于主君的背叛. 因此, 这里的第一个 "treason for blood" 的主体, 代指的不是 Mirri Maz Duur---Mirri 并不是需要对 Dany 效忠的臣属. 她对 Dany 所做的是通常意义上的"betrayal."
那么到底是谁要对 Dany 谋逆呢? 是 Illyrio Mopatis.  Illyrio 表面是忠于 Targaryen 家族的家臣形象, 实际却一直在和 Varys 密谋, 试图将 fAegon (fAegon 是论坛简称, fAegon= fake Aegon, 自称是 Rhaegar 和 Elia 的儿子 Aegon, 真实身份为 Blackfyre 家族的母系后裔) 送上铁王座.
而确认 Illyrio 和 fAegon 的关系 (也就是亲子, "blood"在这里指的是血亲), 对于确认 Dany 的终局, 也就是 Quaithe 预言中的 "perfumed seneschal" 到底指的是什么, 是至关重要的. 答主在其他长贴里详细讨论过, 就不赘述了.
另一个例子是 Dany 预言中的 "three fires must you light...one for life and one for death and one to love..." 这里猜出答案的关键词是 "to." 中译版的翻译如下:
命中注定你将燃起三团火焰, 一团为生, 一团为死, 一团为爱.
从文字角度, 翻译得非常好, 兼顾了语义和骈文形式. 但参照原文, Dany 燃起的第三团火焰是她"会去爱"的客体, 且与前两者并不等同---那么什么样的"火焰"会需要 Dany 去点燃之后又爱上呢? 答案就是她和 Jon Snow 的孩子, 下一代的 Targaryen 后裔.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 Cersei 的 Valonqar 预言, 关键点在"the valonqar" 中的 "the" 不是 "your." 唤醒真龙的预言里, 关键点在"the son"中的 "the" 不是 "his," 等等. 这些关键细节, 都是不能够通过中文翻译出来的.
再贴一段答主个人非常欣赏的翻译---守夜人的誓词:
长夜将至, 我从今开始守望, 至死方休. 我将不娶妻, 不封地, 不生子. 我将不戴宝冠, 不争荣宠. 我将尽忠职守, 生死于斯. 我是黑暗中的利剑, 长城上的守卫, 抵御寒冷的烈焰, 破晓时分的光线, 唤醒眠者的号角, 守护王国的坚盾. 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 今夜如此, 夜夜皆然.
原版如下:
Night gathers, and now my watch begins. It shall not end until my death. I shall take no wife, hold no lands, father no children. I shall live and die at my post. I am the sword in the darkness. I am the watcher on the walls. I am the fire that burns against the cold, the light that brings the dawn, the horn that wakes the sleepers, the shield that guards the realms of men. I pledge my life and honor to the Night's Watch, for this night and all the nights to come.
即便是如此精彩的翻译, 也未能涵盖马丁的双关: "the light that brings the dawn" 在这里暗指在第一次与异鬼的战争中的 Lightbringer, 并非是一把神剑, 而是一群勇敢的先民. 也就是说, 亚夏古书 (Books of Asshai) 中关于 Azor Ahai 的传说, 既是对于未来与异鬼之战的预言, 也是对数千年前的黎明之战 (the Battle for the Dawn) 的一种神话式表达.
还有一些重要信息因为名字的音译而遗失. 比较关键的包括 ADWD 中出场的 Griff, 以及高人气人物 Hodor. Griff 在中译本中译成格里芬. 而 Jon Connington 的家族座地 Griffin's Roost 又被意译为鹫巣堡. 单从中文字面很难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在原版, 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明显多了. Hodor 在中译本中译成阿多. 现在已知这一名字来源于 Bran 的那句 "hold the door." 如果有一天冰与火第六部终于面世, 中译本需要把阿多名字背后的意义圆回来.


Hodor (阿多)名字的由来

另一些名字中包含了对人物性格命运的伏笔 (类似红楼梦中贾府四春的名字), 同样因为音译而无法在中译本中保留:
比如 Cersei 名字的英语读音与希腊神话中的 Circe 一致---Circe 因谋杀亲夫被流放, 和 Odysseus 生了三个儿子后被遗弃, 暗示了Cersei 类似的命运. Jaime 名字的拼写是法语 J'aime, 意思是"我爱," 暗示了感情会对Jaime 的命运有重大影响.
Arya 名字的读音和 aria 一致, 意思是咏叹调; 而 Sansa 则是一种拨弦琴的名称---对应到中文, 相当于在一部男主命运为"歌"的史诗中, 男主一个妹妹的名字是"琴," 而另一个是"咏." 答主在之前几个帖子中都提到过一个猜测:  在最后对异鬼的存亡之战中, Jon-Sansa-Arya 之间, 会有一种类似 Aegon-Rhaenys-Visenya  的权力架构 (马丁似乎是认为历史是常返马氏链...).


第八季预告片中的 Jon (对应 Aegon), Sansa (对应 Rhaenys) 和 Arya (对应 Visenya)

第八季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一猜测应该很快能得到验证.
可以引为例证的还有许多, 限于篇幅, 就此打住. 原版和中译本都精读过的书粉应该对此体会更深.
<hr/>综上, 中译本的阅读难度要比原版高很多. 但同时, 由于马丁在冰与火中巨量使用了伏笔, 暗示, 双关, 隐喻, 以及各种刻意模糊的指代, 原著相对于权游剧, 在分析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上的优势, 并没有在中译本中完全保留下来.
相较而言, 尤其是在权游剧自第五季逻辑崩塌 (根本原因是删除了关键的 fAegon 线, 但又需要硬凑原著结局)之后, 英语原著读者可以用更低廉的阅读成本, 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在看剧之后选择阅读原著的比例也自然更高一些.
再者说, 权游剧再怎么逻辑崩塌, 毕竟是能确定看到结局的. 对于在权游剧之前"入坑"的书粉, 乐观的(比如答主) 在手动猜结局, 悲观的恐怕早就只看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engkepeng | 来自北京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剧版大红大紫时第一次接触冰火系列。多数人会先入为主,将首先接触到的印象作为对一本书一部剧甚至一个人的脚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剧仿佛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而原著相对遥远也相对陌生了。


其次,无论怎么说,影视传媒是具有书籍文字无法达到的优势的。对于书籍作为是一种很文艺而私人的藏品,我很喜欢作家王开岭说纸质书籍的一段话:“书册承载着笔墨文化特有的美学细节,它会给你信息之外的许多东西:它有份量、体态、气质,它可拥、可携、可藏、可赠,又可圈可点、可展可掩,它是会呼吸和有灵性的,它染有每届主人的指纹和体温——属于‘贴身文化’。”原著也是一样,它的优势在于,给人思考和幻想的氛围与空间,对于喜欢原著的人,如此历程很累却也很享受。但影视作品直接节省去了这段思索时间,选择用直观的画面给我们冲击,更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相应的减少环境、神态描写等纯文学纯文字的内容。因此对于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容易被接受被享受。


还有很多更加个人的原因,例如欧美圈可能有人粉演员粉cp;或者对于我,多多少少被巨著的厚度震慑住了。作为学生,更多的时间还在用于学业或者功利性的读书,没有十足的兴趣便很难花时间琢磨如此厚的书籍。这样看来,剧版相对简明,且制作、演员都可圈可点,便不失为闲暇时间一个不错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