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 故事的「经纬线」
对比《魔戒》与《冰与火之歌》的话,我们会发现,《魔戒》气势恢宏,格局庞大,但它的叙事也只集中在两条清晰可辨的情节主线之上,弗罗多携带魔戒前往末日火山的旅程是其中的一条线索,由甘道夫、阿拉贡领衔的正义联军与索隆、萨鲁曼的黑暗军团的战斗,则是另外一条线索。
与之相比,《冰与火之歌》的叙事结构则是颇为复杂,许多条叙事线索错落有致地彼此交织,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状的复杂结构。
对于这个结构,我用「经线」和「纬线」来打个比方。
首先,我将地理空间作为标识,在《冰与火之歌》当中指认出多条叙事线索,它们构成了故事的「经线」。马丁的叙事在不同的空间之间灵活切换,他时而书写君临,时而书写龙石岛,时而书写北境,时而书写多斯拉克草原,有时,他的笔触又会突然转到多恩王国,或者是奴隶湾城邦。
马丁的这种多线叙述,让那个宏大的架空世界,获得了一种全景式的展现,也让活跃在这片空间当中的多种多样的族群势力,获得了群像式的描绘。
另一方面,《冰与火之歌》还在讲述多方势力互动博弈的同时,交代出各色人物的身世背景与命运走向,塑造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其中不少角色的命运变迁,都牵引着或详或略的叙事线索,它们组成了故事的「纬线」。
而这些以人物角色为标识的「纬线」,和那些以地理空间为标识的「经线」,一同组成了网络状的叙事结构。
● 《哈利波特》的当代性
在 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中,虚构的「魔法世界」却与所谓的「现实世界」处在同一个时空维度,二者并没有截然区隔的分界线。许多重要的故事发生地点,比如说,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国王十字车站、通往对角巷的破釜酒吧,甚至直接就位于英国伦敦的街头。故事当中的所有角色,无论是「巫师」还是「麻瓜」,无论是「神奇动物」还是「普通生物」,他们都混居在同一个开放的时空当中。
所以说,和《魔戒》,《冰与火之歌》里带有中世纪气韵的架空世界不一样,罗琳的世界观设定,虽然也从源远流长的巫术文化、凯尔特文化、基督教文化、中世纪炼金术中获得了许多的素材与资源,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像是把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世界,进行了一些奇幻化的微妙变形,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形称作「带有寓言色彩的奇幻化处理」。
● 马丁的人物塑造-POV 手法
《冰与火之歌》的人物群像之丰富,是有目共睹的。我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组对比数据:在《纳尼亚传奇》七部曲当中,有名有姓有背景设定的人物角色共有 223 个;在《魔戒》三部曲当中,这样的人物角色的数量,是 539 个——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了。但大家可以猜一猜,截止到第五部,在《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出现的有名有姓有背景设定的角色,一共有多少个呢?答案是 1878 个。
当然,马丁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人物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他采取了一种很特殊的叙事手法,粉丝们常常称之为「POV 手法」。这里的 POV 是 Point of View 的缩写,也就是视点的意思。POV 手法指的是,从某一些特定的人物角色的视点,来观察世界、叙述故事。
读过原著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除了每一部的序章与终章之外,《冰与火之歌》系列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以某一个人物角色的名字或者称谓,来作为这个章节的标题的,那这个人物,也就是这个章节的 POV 人物。我们会在对应的章节里,通过这个特定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感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故事。而当小说的叙事从一个章节推进到另一个章节,视点人物也会随之切换,我们由此获得了别的人物的视野,同时体察到别的人物的内心。
● 内在式聚焦
从叙事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写法称作「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多重式内聚焦叙事」。
「第三人称」很好理解,《冰与火之歌》是用「他/她/它」这个人称来叙述故事的,而不是用第一人称「我」,或者第二人称「你」。
那么,什么是「多重式内聚焦」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