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未来汽车大屏,多屏是一种趋势吗?

我自听风SN 回答数5 浏览数633
未来汽车大屏,多屏是一种趋势吗?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czyhx | 来自北京
这个问题很直白,先说观点吧,泼个冷水,痞子认为现在汽车大屏已经是标配,未来多屏不一定是趋势,但多模交互结合大屏应该是未来的大趋势。
开始说屏幕吧,从2014年的特斯拉model S使用大屏之后,汽车大屏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国内外各大主机厂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大屏时代”计划,为汽车造型内饰创造更多的科技感、智能化。五年过去了,新上市的车型如果没有大屏,已经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大屏标配化成为当今汽车一个活生生的必备项,乱花渐欲迷人眼,消费者又“屏”什么喜欢你?“屏”什么选择各种品牌车型呢?大屏作为车载系统信息交互的中枢,如何将信息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的分配,HMI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可以遇见大屏化的趋势下,车载HMI设计将成为继汽车造型设计、内饰设计第三大汽车方向,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车载屏幕的前世今生

二十世纪78、80年代

许多车企在上世界 70-80 年代涉足了阴极射线管屏幕显示器(cathode-ray tube screens)及数字化 LED 显示屏。

  • 1979 款阿斯顿 · 马丁拉格达(Lagonda)对楔形轿车(wedge-shaped sedan)过于雄心勃勃,其配置了 LED 显示屏来显示仪表板信息。


1979年款 阿斯顿 · 马丁 拉贡达

1979年款 阿斯顿 · 马丁 拉贡达


  • 1987 款丰田皇冠(Toyota Royal Crown)是一款面向日本市场的豪华型轿车,为一款基于 CD 的(CD-based)导航系统提供了彩色显示屏,该系统依赖于航位推测法(dead reckoning)。


1987年款丰田皇冠

1987年款丰田皇冠


  • 1986年,别克 Riviera 是首款采用触摸屏的量产车型,该显示屏采用了绿黑两色阴极射线管显示屏,但该款车型于 1990 年停产。


1986年款别克 Riviera

1986年款别克 Riviera


  • 1990 款马自达 Eunos Cosmo 则向前迈进了一步,采用了 GPS 导航系统,并为其配置了一块车载彩色显示屏。


1990 款马自达

1990 款马自达

21世纪车载屏幕里程碑——可通过控制面板操作大屏交互


  • 2001 款宝马 7 系车型引入了 iDrive 系统,该屏幕成为了车载系统信息交互的中枢。这套iDrive系统在人机交互方面的革新,通过扶手箱前部的操控面板可以轻松的实现盲操作,实现导航与多媒体娱乐的便捷操作体验。


2001年款 宝马 7系

2001年款 宝马 7系

大屏上升及变革期 ,2012年特斯拉发布了第一代Model S到现在

特斯拉Model S是率先采用了一款大尺寸车载显示屏,其采用垂直定向(vertically oriented),屏幕尺寸为17英寸,几乎可利用屏幕操控所有的车载功能


全新奥迪A8中型轿车则配有三个显示屏:上方显示器的尺寸、下方显示器的尺寸分别为10.1英寸和8.6英寸,而仪表板显示屏的尺寸则为12.3英寸。若用户再选配一款抬头显示器,该款车型就有4块车载显示屏了。


大屏有着天然优势就是,在科技智能、氛围感营造、沉浸式设计无论从感官还是内容上都是一个较好的载体。

智己汽车L7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6903923378561024
屏什么维度来设计人机交互

如何设计大屏HMI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新,需要从整个系统的HMI设计维度、硬件维度、软件维度、平台维度去综合考虑并设计出最优的人机交互整体方案。
HMI设计维度:关于设计原则,听说过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虽然所有人都很容易理解,HMI设计要考虑注重安全,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很少有人系统性的回答过。通过汽车HMI交互体验层面研究,在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经验总结,提炼出六大交互设计原则。从人机交互设计维度,依据“驾驶场景任务——用户需求——设计维度——交互框架”的产品设计思路,打造包括安全性、舒适性、智能感知为一体的车内体验。


汽车HMI的进化过程是物理交互(开关、指示灯)→断码屏→小屏→大屏,而近几年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推进,在汽车设计圈吹起了大屏风暴,只有更大,没有最大。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趋势不是技术发展导向的,而是主机厂对于智能汽车的到来做出的的发烧反应,是市场竞争导致而非用户真需求产生的,更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必要有而且要更大的心态。屏越大并没有提高用户驾驶注意力和安全性,反而是影响注意力分散。


综合汽车产品属性的特点,当前车载信息日益增多,在高级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短期内难以量产前,屏越多意味着就需要放入更多的非驾驶信息,无疑是给驾驶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多模交互才是智能汽车用户体验的发展方向,多模这个概念不是今天才有的,在PC时代,我们有键盘,也有鼠标,还有触摸面板。


不同的产品都有各自的生态体系,而汽车HMI用户体验也会基于其生态系统生长出恰如其分的姿态。这个时候,屏幕的大小是追随生态系统来选择的。当前汽车大屏的趋势只会在某阶段性的时期内存在而不会无限制的越来越大,而更多的功能和场景必然被分解到智能座舱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中去,通过无处不在的感知媒介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模的交互一定是更人性化,或者是更接近与人和人之间交互的一种方式。需要把语音、触觉、触控、嗅觉、视觉、手势、体感等,通过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充分模拟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这种方式更合适具有空间属性行驶的汽车,痞子观点是多模交互将成为智能驾舱的趋势,而非大屏。

我是痞子蔡,一位从事汽车用户体验设计、HMI设计十年搬砖人,欢迎各路老司机一起来聊车。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uceifa | 来自北京
是,仪表盘大屏,抬头显示,中控大屏,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后排手控材质屏。
大屏的好处是方便OTA,集成各种按钮,且这种触屏交互形式很成熟。
AI语音最终会演绎成语音机器人载体,那时候会更加脱离不了大屏,手势交互也是如此。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车企强调第三空间,车内娱乐影音功能虽然鸡肋但大家都有。
最后,无人驾驶时代来的话,前挡玻璃会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最有可能就是屏幕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rightnox | 未知
以目前的科技而言,未来一定是大屏或多屏的趋势,但是长久看却不一定。
大屏幕派的设计,以特斯拉为主,简介干练,而豪华车方面以奔驰为主,发展出多联屏的设计。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在营造出豪华氛围的同时附带科技感,让人赏心悦目。


大屏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除了清晰一目了然,还能显示更多的内容。缺点也是很明显,运行这么一块屏幕,对汽车主机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对于大连屏而言,一但死机就可能什么都看不见了。
多屏的设计除了奔驰的大连屏,还有高合的分体式多屏设计。


相较于奔驰的连屏设计,高合三块屏幕独立运作,优点显而易见,哪怕是遇到死机的情况,也不会影响其他几块屏幕的运作,而且高合的设计,可以让驾驶员并不受到副驾驶屏幕的影响,也能专注以道路本身。
当然也正因为分屏设计和处理,对车机的要求更高,这成本自然就会上去,也会从厂家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从单块小屏到单块大屏,从单块大屏再到多联屏,这种有趣的现象倒是让我想到了曾经智能手机的发展。
当年手机从几个按键 到全键盘,再从全键盘到触摸,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只有一块屏幕,是不是颇像现在的汽车屏幕发展?
但是和手机不同的是,汽车并不是一个智能设备,他的本质只是一个代步不工具,对于驾驶员而言,只需要导航、音乐,让自己舒适的从一个目的地到达另一个目的地。而那些复杂的多媒体功能,只是属于其他作为的人。
所以我认为碍于技术的原因,无论是大屏还是多屏,必然是当前一种趋势。
但是一旦等到技术的突破,未来的汽车可能都没有屏幕,到时候《碟中谍4》当中的阿汤哥座驾就会非常普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onex | 来自上海
在可见的未来几年间,可以说肯定是:
就像之前的时代,车辆定义会用排量、发动机缸数、气动套件、排气管数量秀肌肉一样(比如某三缸“小钢炮”也得有四出排气哈哈),
最近的设计趋势是秀“科技感”,科技感的来源也很简单:外在是更窄的灯、更消费电子品的弧度、甚至是雷达等传感器外露,内饰就是屏幕、极简风格、氛围灯。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屏、多屏、不同种类的屏、可以互相滑来滑去的屏,定然是会更多的出现在内饰设计里。
而且,随着这种趋势的铺开,车规芯片和屏幕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会铺在更多、更便宜的大众车型中。而高端车型也会逐渐追求差异而采取比如异形屏、联屏、曲面屏等更向前一步的技术,配合更合理的UI/UX,来彰显下一步的“科技感”。
但是,这个趋势一定不是一直向前、屏幕肯定不是更大更多就一定更好的。
我们来极端化一下,如果你半夜坐在车里,看到N个屏幕,会不会有下图这种嘈杂感?


那未来会如何呢?
屏幕会越来越无感化,润物细无声那种,哪哪儿都是,又哪哪儿都不是。
比如加入一些发光材质之后,座椅扶手就会变成一个屏幕,你不用它,它就是个正常的材质,你触摸,它就点亮。


比如上图里是bmw在Vision iNext概念车里展示的,后座座椅蒙皮的材质在触摸的时候会点亮。


又或者是Panasonic在CES上的展车带来的,侧窗就可以完成显示和交互,你也可以关掉让它成为一块正经的玻璃。同时下面侧板的看上去木制材质,也是一种特殊的塑料,触摸可以亮起,可以交互。
未来的车内,肯定是会越来越“家居化”,从材质到视觉感受,屏幕这种东西“侵入感”太强,必须要想办法融入到设计里——这会是未来汽车内饰设计师的新课题,而肯定不是现在的“强调大屏”。


像MINI概念车展示的这种感觉,也说不定才是未来的主流~~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枫叶之心 | 来自北京
不一定。
过去几年,的确是大屏越来越多。比如:
特斯拉Model 3/Y,一块大屏:


蔚来、小鹏加上仪表,勉强算两块大屏吧(仪表也可显示导航、周边路况信息)


零跑C01三块大屏:


理想ONE三块大屏,加上下面那个控制空调的,勉强算四块吧:


理想L9就更多了,后排也多了一块屏幕,还能玩Switch:


大屏不断增多的背后是智能座舱芯片的进化:从820A的支持单路4K视频进化到8155支持8路4K视频


这似乎说明:车上的大屏确实越来越多,以后就三块打底、上不封顶
我觉得不一定,原因有若干方面:一是驾乘人员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屏幕;二是开发能力有限,所谓的三四个屏幕,其实也就是将单个屏幕的信息拆分到三四个屏幕上来而已。
除此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替代大屏的技术载体在飞速发展。有如下4种:
1. AR-HUD

还以理想L9为例,虽然后排加了一个大屏,但总的屏幕数量并没有变。为什么呢?因为它以AR-HUD技术替代了仪表:


来个动图(不是理想):


从第一性原理来说,AR-HUD天然要比大屏更适合当仪表,可以让驾驶员不分心低头。
当然,AR-HUD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是光线太强、光线变化剧烈的可靠性问题。其实这个也好办,反正有中控屏可以作为弥补,只要软件上做好人机交互就好了。
特斯拉没仪表盘、中控偶尔死机,大家不也开得好好的吗?那理想的AR-HUD+中控肯定也是可的。
2. AR/VR眼镜

其实副架那块屏也一样,在李想说蔚来ET5的副驾还是没屏幕的时候,蔚来祭出了AR与VR眼镜 —— 效果比屏幕好,问题就是啥时候技术能成熟


可以看到,AR-HUD、AR眼镜、VR眼镜,在掘液晶大屏的祖坟 —— 技术成熟之时,就是根本性的替代,大屏越来越多的趋势迟早有一点会被逆转。
3. 影院投影(停车时用)

对了,小鹏P5的车内影院功能,也是对停车时大屏功能的一种替代:


4. 车与手机互联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 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开始造车。而蔚来、特斯拉也在“调研”造手机,出发点是未来家居与出行的无缝互联。
那蔚来造手机的目标,并不是成长为手机巨头,与华为、小米、苹果竞争;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产品完整性与业务边界:

  • 内容互通:车机与手机的内容,可以灵活互通、互为补充,就像同一块屏幕一样。手机可以发挥便于操作、位置灵活的优势。
  • 操作手柄:类似于Switch那样,手柄可以固定在机身上,也可以拆下来玩。蔚来手机应该也可以固定在车里的某个或多个固定位置,同时也可以拆下来玩。
  • UI设计一致:车机与手机的UI设计是一致的,给车主带来一致的体验。
  • 向家居延伸: 小鹏提出了23小时移动空间的概念,意思就是让消费者在车上停留的时间更长。而如果有手机的话,占据了手机这个关键连接点,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向家居延伸 —— 那Nio Life的战略价值就要上升2个数量级、蔚来的想象空间也要翻倍了啊
简单来说:将来的蔚来用户,人手标配一台蔚来手机 —— 可能是主力机,也可能是备用机,但它一定是蔚来车主在车里、在家里的首选手机
这下逻辑是不是就清晰了? 无论是造手机的小米、苹果、华为,还是造车的蔚来、小鹏、特斯拉,它们都想在人类最重要的两个空间占据一席之地: 家里,车里
不同的是,小米、华为、苹果先造手机,通过手机率先占据了家里的部分空间,现在想往车里延伸;而蔚来呢,是先造了车,现在想往家里延伸的话必须先造桥梁 —— 那就是手机
如果将来手机与车无疑互联了,那车上干嘛还要多镶嵌一块动不了的屏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问题更多>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