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
|
8.ANA谱检测 |
临床意义: |
1)抗Sm抗体:SLE的血清标志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与SLE的活动性无关,不参与致病机制;有助于SLE的早期、不典型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 |
2)抗RNP抗体:MCTD的诊断标准之一,阳性率可达95%。 |
靶抗原为U1RNP,与抗Sm常同时出现。无疾病特异性,不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
3)抗SSA/Ro抗体测定: |
见于:干燥综合征、类风关、SLE、亚急性皮肤性狼疮、新生儿狼疮等。 |
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常对光敏感。 |
SSA/Ro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 |
4)抗SSB抗体测定: |
多与抗SSA同时出现,见于:干燥综合征、新生儿狼疮、SLE |
诊断SS时,SS-B抗体特异性高于SS-A,联合检测可提高对SS的诊断率。 |
5)抗Jo-1抗体: |
多发性肌炎(PM)的特异性抗体,PM/DM重叠,常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肺病相关肌炎的标志抗体 |
6)抗Scl-70抗体: |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的特征抗体,早期诊断,提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7)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 |
SLE的高度特异性抗体、常出现于SLE活动期,持续时间长、与中枢神经系统、 肝或肾脏受累相关 |
8)抗dsDNA抗体: |
靶抗原为细胞核中DNA的双螺旋结构。 |
诊断SLE的特异性标志抗体,诊断标准之一、滴度与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 |
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不高,阴性不能排除SLE,与SLE肾炎及典型的蝶形红斑有关 |
9)抗核小体抗体: |
SLE的主要自身抗原,SLE的标志性抗体,与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的发生明显相关;对Sm/dsDNA抗体阴性的SLE有较高价值 |
10)抗组蛋白抗体测定 |
抗原:组蛋白H1, H2A,H2B, H3, H4 |
与SLE和药物诱导性狼疮相关。在类风关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也见少量阳性 |
▲9.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 |
抗变性IgG的抗体。主要为IgM型。IgM与IgA型的效价与病情和骨质破坏相关,IgG型与关节外症状相关。 |
临床意义:类风关(RA),滴度与病情正相关。 |
特异性不高:SLE、硬皮病、皮肌炎等自身免疫病、某些感染性疾病、老年人等。 |
RF阴性不能排除RA,阳性也不能作为唯一诊断标准 |
10.抗角蛋白抗体(AKA)测定: |
特点:是针对人类表皮的丝集蛋白的自身抗体,易与鼠食管角质层蛋白及上皮层的角质基底层蛋白和棘层蛋白发生反应,故将其作为靶抗原。 |
临床意义:RA的早期特异性指标。判断预后的标志性抗体,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敏感性低,阴性不能排除RA。与RF非平行出现 |
11.抗CCP(环瓜氨酸肽)抗体测定: |
靶抗原为丝集蛋白中的瓜氨酸 |
临床意义:RA的特异性抗体,诊断标准之一。发病前即可出现,早期诊断,高阳性预测值。阳性者更易发生关节损 |
12.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
定义:以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是系统性血管炎的血清标志性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
临床意义: |
cANCA: 靶抗原:PR3;见于WG(韦格纳肉芽肿) ,坏死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等 |
pANCA: 靶抗原:MPO、BPI、HLE、LF、CG等;主要与多发性微动脉炎、坏死性新月型肾小球肾炎相关,还见于自免肝、PSC、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
评价: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疗效观察、病情活动和复发的重要指标。特异性靶抗原的检测更有助于临床诊断 |
13.抗磷脂抗体(APLA)测定 |
一组针对含有磷脂结构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 抗心磷脂抗体(ACL),抗磷脂酸抗体,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 |
靶抗原:磷脂结合蛋白,如β2-GP1、凝血酶原等 |
临床意义: |
①阳性易发生发生高凝、血栓或溶血性贫血 |
②见于SLE、RA等风湿病 |
③IgG型ACL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不良信号,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④与磷脂综合征APS密切相关 |
⑤作为自发性流产和胎儿发育迟缓的前瞻性指标。 |
14.抗平滑肌抗体(ASMA) |
靶抗原: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微管 |
临床意义:主要与I型AIH(自身免疫性肝炎)、PBC相关。高滴度抗体诊断AIH的特异性达100%。急慢性肝炎时亦可出现 |
15.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测 |
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密切相关,也见于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 |
(二)风湿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
一、△类风湿关节炎(RA) |
定义:一种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反复发作、主要累及关节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发病2年后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 |
实验室指标: |
(1)非特异性炎性指标:CRP和ESR |
(2)主要自身抗体:RF、CCP、AKA、Ⅱ型胶原抗体、APF抗体等。 |
(3)高滴度RF提示疾病活动,骨侵蚀率高,预后不良 |
(4)抗CCP、AKA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
RA诊断实验室路径: |
|
二.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定义:非器官特异性免疫炎性疾病,累及多器官系统。活动期血清补体水平降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心血管、肾小球、多脏器小血管壁,引起多器官组织慢性炎性损伤。多发于生育龄女性,主要在15-45岁年龄段,男、女性比为1:8。 |
肾功能衰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因素。 |
实验室指标: |
(1)主要自身抗体:ANA、dsDNA、ACA、ENA |
(2)筛选指标:ANA,非特异性,阳性需进一步确诊。 |
(3)特异性标志抗体:抗Sm、dsDNA、rib-P、PCNA |
(4)AnuA特异性高,早期诊断,提示病情恶化。 |
SLE诊断实验室路径: |
|
三. 干燥综合征(SS) |
定义: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 |
临床特点:(1)ANA多为阳性,抗SSA和抗SSB为诊断指标之一。 |
(2)抗SSB对原发SS特异性更高 |
(3)合并RA和SS的患者无抗SSA和抗SSB |
四、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
定义:一组以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和骨骼肌特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炎性肌病。 |
以横纹肌为主要靶组织 |
临床特点:(1)抗Jo-1和抗Mi-2、PM-Scl为特异性抗体 |
(2)ANA阳性率为30%-50%,荧光模型为胞浆细颗粒。 |
(3)活动期多克隆免疫球蛋白、ESR、CRP明显升高。 |
五.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
定义: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好发中老年女性。可无临床症状,生化指标以ALP和GGT升高为主。 |
临床特点:(1)AMA-M2、抗GP210、抗SP100为特异性抗体。 |
(2)部分患者ANA阳性,表现为核点型。 |
(3)伴有IgM为主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升高 |
六.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定义:一种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病因不明,主要病变累及肝实质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交界性肝炎并有门脉浆细胞浸润。高丙球血症及自身抗体阳性 |
•临床特点:(1)高滴度ASMA诊断AIH的特异性达100%。 |
I型——抗ASMA(actin) |
II型——抗LKM-1/LC-1 |
III型——抗SLA/LP抗体 |
(2)伴有以IgG为主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
七. 强直性脊柱炎(AS) |
定义: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家族性。 |
临床特点:(1)HLA-B27为重要诊断指标,患者阳性率达90%。 |
(2)ANA、RF阴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
(3)活动期多克隆免疫球蛋白、ESR、CRP明显升高。 |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与免疫增殖病实验诊断 |
|
▲多发性骨髓瘤:大量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引起的恶性肿瘤 |
临床表现:溶骨性病变、贫血、感染、肾功能损伤、高粘血症,多发于40-70岁中老年。 |
实验室检查: |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细胞“缗钱”状,ESR明显加快,晚期中性粒细胞减少,20%可出现少量浆细胞,10%出现幼红和幼粒; |
2.骨髓象:增生性骨髓象,可见骨髓瘤细胞 |
3.生化指标:血清β2微球蛋白、LDH升高;尿素、肌酐和尿酸升高;部分有高钙血症 |
4.免疫学检查 |
1)Ig测定:相应单克隆Ig升高 |
2)血尿轻链测定:κ或λ升高, κ/λ比 |
值异常 |
3)血清蛋白电泳:可出现M蛋白带 |
4)免疫固定电泳:鉴定和分型 |
(M蛋白带为狭窄浓集的异常区带,常分布在α2至慢γ球蛋白部位,扫描后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尖峰。) |
第十七章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 |
一、肿瘤标志物定义: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 |
二、标志物肿瘤的分类:(1)酶类肿瘤标志物 :NSE (2)胚胎抗原和蛋白类肿瘤标志物:AFP/CEA (3)激素类肿瘤标志物:hCG (4)糖蛋白类肿瘤标志物:CA (5)癌基因及其蛋白肿瘤标志物:APC |
三、肿瘤标志物的选择和应用原则:(1)正确定位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和应用范围;(2)治疗前应该确定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关系;(3)治疗前应该确定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关系;(4)注意影响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的生理和病理因素;(5)正确制定肿瘤复发的监测方案;(6)注意检验方法的可比性;(7)注意分析前变量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8)肿瘤基因诊断应该注意不同人群的差异 |
四、肿瘤标志物的应用:(1)高危人群中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检测;(2)初步诊断中的应用(3)预后判断 (4)疗效监测 (5)肿瘤复发的检测 |
一、胚胎抗原和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一)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测定 |
甲胎蛋白(AFP)由胎肝和卵黄囊产生,胎儿出生后不久即逐渐消失。在原发性肝癌或生殖系统肿瘤时重新升高。 |
参考区间:血清<5μg/L |
临床意义: |
1、AFP: |
(1)AFP升高的意义 |
1)原发性肝癌,约70%以上患者升高,50%>300μg/L; |
2)病毒型肝炎、肝硬化轻度升高 |
3)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升高,如睾丸癌、恶性畸胎瘤等 |
4)妊娠3月后升高,<400μg/L,分娩3周后正常。孕妇异常升高应考虑胎儿神经管缺损 |
畸形。 |
2、AFP异质体:通常以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型AFP≥25%,提示为原发性肝癌。 |
▲(二)癌胚抗原(CEA)测定: |
CEA也是胚胎时期的一种抗原,出生后明显降低,在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时升高。 |
参考区间:血清<5μg/L. |
临床意义 |
(1)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癌肿;乳腺癌、肺癌时升高,大肠癌时,与肿瘤分级有关。 |
(2)可用于肿瘤疗效评价、病情监测、复发判断,尤其大肠癌。 |
(3)消化道与肺部炎症时可轻度升高(4)少数吸烟者轻度升高 |
▲(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 |
总PSA(tPSA)=复合PSA(c-PSA)+游离PSA(f-PSA) |
参考区间:tPSA<4.0μg/L ; |
fPSA<0.8μg/L; |
fPSA/ tPSA比值>0.25. |
【临床意义】 |
(1)前列腺癌时升高,结合直肠指检,阳性预测值达50%。 |
(2)fPSA/ tPSA比值<10%,提示前列腺癌,>25%提示前列腺增生。特异性90%,准确性>80%. |
(3)良性前列腺及泌尿系统疾病可轻度升高,4.0-10.0μg/L |
(4)其他恶性肿瘤:部分肾癌、膀胱癌、肾上腺癌、乳腺癌等。(5)联合酸性磷酸酶(PAP,升高)检测,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
(6)导尿或前列腺按摩可使血清PSA升高,应避免。 |
△(四)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
临床意义:测定非小细胞肺癌40-64%升高,其他肺癌、和部分其他系统肿瘤升高。 |
△(五)组织多肽(TPA) |
临床意义:抗原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许多肿瘤都升高,主要见于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对膀胱转移细胞癌诊断敏感性高。用于辅助诊断迅速增值的恶性肿瘤,监测疗效与复发 |
△(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测定: |
临床意义: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子宫颈癌、肺癌、头颈部癌、鼻咽癌、食管癌时升高。 |
二、糖蛋白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
▲(一)糖链抗原15-3(CA15-3)测定 |
临床意义:乳腺癌升高,初期敏感性<54%,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可达80%,与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灵敏度。 |
▲(二)糖链抗原125(CA125)测定 |
临床意义:①卵巢癌相关抗原;②卵巢癌升高,阳性率60-100%;③乳腺癌、胰腺癌、胃癌、肺癌、大肠癌、其他妇科肿瘤等也有一定比例患者升高;④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良性疾病也可同程度升高,多为轻度升高;⑤妊娠头3个月。 |
△(三)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 |
【临床意义】: |
①消化道癌相关抗原; |
②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时升高,尤其诊断胰腺癌敏感性70-95%,特异性为72-90%;③胃癌、大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有50%以上的阳性率;④良性消化道疾病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是轻度升高。 |
▲(四)糖链抗原72-4(CA72-4)测定 |
【临床意义】: |
①胃肠道肿瘤和卵巢癌的标志物; |
②是胃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灵敏度优于CA19-9和CEA,三者联合检测效果更好; |
③卵巢癌、结肠癌、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时可升高; |
④联合检测:胃癌联合CA19-9,大肠癌联合CEA,卵巢癌联合CA125,可明显提高 |
临床灵敏度。 |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
掌握:(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 |
NSE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由γ亚基组成。 |
临床意义:①小细胞肺癌(SCLC)升高②神经母细胞瘤升高③其他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升高,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④素瘤等也可升高。转移性精原细胞瘤也显著升高。 |
四、激素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
▲ (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
临床意义:女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异常升高。睾丸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癌hCG阳性,胚胎性肿瘤通常AFP与hCG均阳性;若脑脊液中出现hCG,说明肿瘤有转移。 |
▲ (二)降钙素(CT)测定 |
临床意义:甲状腺髓样癌升高,部分其他肿瘤升高。 |
常见肿瘤的实验诊断 |
一、消化系统 |
(1)▲ 肝癌 |
1.生化指标的检测,HBsAg、抗HCV可阳性; |
2.肿瘤标志物检验 |
①AFP:常用作肝细胞癌的检测和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约有70%~9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升高,约6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增高(特异性为75%); |
②对于AFP阴性的肝癌患者,常规生化指标的检测有参考价值; |
③一般以AFP≥400 ng/ml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临界值,但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浓度也可正常; |
④转移性肝癌AFP浓度亦可见升高; |
⑤检测GGT同工酶和ALP同工酶对于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2)大肠癌 |
1.大肠癌的常规实验室检验 |
①粪便隐血试验; |
②大肠癌时致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铁蛋白、铁浓度均降低; |
③血清ALP、LDH活性升高可能是大肠癌肝转移的第一指征。 |
2.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检验 |
①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的中晚期,用于肿瘤的疗效判断、预后判断、监测复发与转移;②CA 19-9常与CEA联合用于监测大肠癌的复发。 |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 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应进行APC和DCC基因检测;p53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
二、呼吸系统 |
▲ (1)肺癌 |
1、肺癌的常规实验室检验 包括血液一般检验、血清蛋白质和酶类测定等常规的检验。 |
2、肺癌的肿瘤标志物检验 |
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小细胞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 |
②细胞角蛋白19片段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 |
③CEA亦可用于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监测; |
④SCC可以协助诊断肺鳞癌,阳性率为40%~80%,主要用于疗效监测。 |
3、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 检测肺癌患者EGFR基因外显子突变,可为靶向药物的疗效判断提供依据。 |
(2)▲ 鼻咽癌 |
1、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多发区,男多于女。 |
2、鼻咽癌的常规实验室检验 包括血液一般检验、常规生物化学检验等。 |
3、鼻咽癌的肿瘤标志物检验 ①EB病毒有许多抗原,主要包括衣壳抗原、早期抗原和核抗原,其中病毒衣壳抗原的IgA类抗体EB-VCA-IgA常见于鼻咽癌患者血清,是鼻咽癌筛查的主要指标。EB-VCA-IgA抗体阳性亦可见于鼻炎、咽炎和淋巴结炎等良性疾病。②SCC做为鳞癌的标志物,可用于鼻咽癌的辅助诊断,可监测肿瘤的疗效及预后。③血清中游离的EB病毒DNA浓度被用作鼻炎癌的疗效监测 |
三、泌尿生殖系统 |
(1)前列腺癌:常规、PSA等; |
(1)宫颈癌:阴道分泌物、HPV基因分型,SCC可用于宫颈癌的疗效判断、监测复发; |
(3)卵巢癌:CA 125、CA 72-4可与CA 125 |
(4)乳腺癌:常规 CA15-3 Her-2/neu |
第十九章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
|
感染性疾病: |
①.概念: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又称感染病,是由微生物(细菌、病 |
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 |
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