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139066609 回答数10 浏览数1293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joyaspx | 来自北京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见过几个版本全是:树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未曾见过:林深時见鹿,溪午不闻钟。
另:桃花带雨浓,有的版本为:桃花带露浓。
又:友人知所去,有的版本为:
无人知所去。总述以上,我认为年代久了,多次翻印,以错承错,不足为奇。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a→☆楓★ | 来自北京
“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虽然“树”和“林”大致都是指葱葱树木的意思,但是在诗句或文章里,所描述的意境或是存在着差异。
这句诗里的“树”深,指的是一棵或者两棵,五六棵,也可能是一排,两排,意思是比较高大茂盛的树,同时诗人所处的意境相对比较空旷,也许是在长着两排高大树的道上,或是在有着稀疏农舍和大树的村庄里,或者是有几棵茂密大树的山脚下,有清澈泉水的山涧里,时不时的看见飞奔的小鹿在树荫下,草丛里穿梭而去,或许诗人是描述一番美丽的山村农家田园风光呢,它的意义不止只在于描述几棵树,还有农舍,芳草,山涧的溪水,或许还有鲜花,农家的鸡鸭,活蹦乱跳的小鹿,田舍,这就要我们结合整句诗和精炼的文字去理解。
通过诗人精简,加工的文字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他是要描述怎样的意境?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
每一台字,每一句,都给它赋于正确的解释,因为古诗本来就比较短小精悍,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过的,我们怎样才能把经过提炼,精华的诗句的意义给它赋于生命力的表现出来,如一幅真实,自然,美丽,有饱满的感情,有色彩,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卷呈献在你的面前。
“树深时见鹿”,这句诗是写景的,那如果将“树”改为“林”,意境总是会欠缺一些,甚至意境会改变,还会显的呆板,单调,只是看到一片茂密整片的森林,看见欢快的小鹿时不时的在树林深处间穿梭飞奔,没有了山涧,桃园,农家的那种悠然的意境,也少了田园,生活的气息。这是我的理解,谢谢邀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茶朵。 | 来自辽宁
李白的诗句"树深时见鹿",频频改来改去,不但说明诗人在对待谴词造句方面非常严谨,对于自已的作品和读者也是很负责任的。
在一首诗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已的思想,意境,作者常常会选擇最形象,最确切的字或词。所以有时会在其意思相近的字或词中选来选去,最终选取最妥贴的字,使诗句更加形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的诗人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应试的路上,在驴背上忽然想起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为了更形象,更妥贴,便在驴背上反复作着推和敲的动作。这种情形正好被主管京城事务的地方官韓愈看到了,便好奇的问贾岛。听了贾岛讲的原委后,韓愈考虑了一下便给贾岛说,或是用"敲"字好。没料想这件事后来竟成为"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
和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宋代的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州》一诗。其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初始诗人想用“过",后来又改为"到“,”入","满"……等,经过多次反复,最后才确定用"绿“字,
由以上事例,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在用字上是非常讲究和严谨的,李白将"树深时见鹿",改为"林深时见鹿是很正常的,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

w1.jpg


w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ouranga | 来自云南
"树深时见鹿″是诗句的体现,广意深层次的去理解,才能体现作者的本意,这里的树是许许多多的树,是树林是密密的树,加上"深"表示很多,成片,一见望不见的树林的比喻手法,读来令人深思凝神,表达诗人的写作之技非常人可比。
应理解为树的林子,一眼望不尽,很远很远,里面有鹿的影。
如改为林深时见鹿,就意思就变了,不具诗意,淡白无味。
树深时不能狭义理解为一根树,那样就乏味。
这里的"时"在古时是否应理解为状态景象才对,不可以用现时的时间概念去理解,否则就无法理解诗人的意思。
或是要尊重作者原文,意思吗你自已去理会思攷吧!
(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tsxfjg | 来自福建
我的理解为“树深时见鹿",这里的树深表示季节,树深就有时令演变慢慢转凉天气的意味,应是深秋之意;而“林深时见鹿”,这里的林深表示茂密而大片森林,则是暗示盛夏,古诗稀字如金,全在心领神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reen000101010 | 未知
谢邀!
首先,“树深时见鹿”与“林深时见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迥然不同。“树深时见鹿”语出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是这样的: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意思是: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

这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说的是他某次去戴天山寻仙访道,这一路上的见闻。前半阙写的是他入山后看到的景色:先是隐隐约约的听见溪流声中夹杂着狗叫声,再是看见路旁盛开的桃花和桃花上的露珠。这里诗人由远及近的描写了自个的所闻所见,而且观察的非常仔细。然后他走进了树林深处,便看见了有鹿在远处的密林间时隐时现。再是提到时间,正午时分他来到了小溪边,却已听不见寺院的钟声了。下半阙写的是自个的心情。你看那碧绿的竹子长得冲天而上,仿佛直插云霄,飞流而下的瀑布还高挂在青峰上,可是我要访的人呢?已经不知到哪里去了,于是只好倚靠在古松旁排遣消愁。全诗表达出了一种静谧通达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寻仙”不得的百般惆怅。


而“林深时见鹿”则是网友的改版,再创造。原句是这样的: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意思是:在林子深的时候就能看见鹿,在大海碧蓝的时候就能看见鲸,在做梦醒来的时候就能看见你。

这完全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一种小情小爱。与前者相比,意境实在是差的甚远。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释义。在字典中“树”是这样解释的:树,木本植物之总名,主要由根、干、枝、叶、花、果组成。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数据结构中又被引申为一种集合,如树状图,树状结构。而“林”字则解释为:平土有丛木曰林。表示一片土地上有大量的,成排成片的树木。如《诗经·邶风·击鼓》中便有这样的句子:“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由此可以看出,“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虽然在字面上看来并没多大区别,但树包涵的范围要比林广,而且此处的树不一定完全指树林,也有可能是指灌木丛或木本花丛,(高大的叫林,低矮的叫丛),这是把两个句子各自分开来讲的,如果再放到各自的句子中,则释义又完全不同了。
故而我或是认为“树深时见鹿”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晕车的沙隆巴斯 | 来自福建
谢谢邀请!
我说朋友啊,依我看,这事儿没啥了不起!有什么呀,不就是改变一台字吗!在当下网络社会里这种现象多着呢,不足为奇。尤其是在同音字与同义字的运用上,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创造发挥,巧妙运用,已经是当下一种时尚!木(没)有什么啦,勿用(毋庸)置疑啦,简直是美美嘀(的)啦,棒棒哒啦!哈哈哈,网上不都这样吗!通过这些句子,还有什么可强求呢!其实,文化也好,网络也罢,都是在发展变化中永恒!虽然是唐诗宋词扬名海内外,有韵,有律,有仙又有圣,那又能怎样!历史就是历史,上下四千年的文明文化发光闪亮足够了,在发光发亮中任凭你去发挥呀,反正有历史(原文)在!在原文对照下“树”与“林”无所谓啦!都是木头,都有根有梢,咋写还不行呢!依我看,写成投石问路(鹿)都行!哈哈哈!这就是我对此的看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fj85 | 来自北京
在我看来,虽然看似只改了一台字,但后者与李白的诗作已经没有什么关联性了。
两者的意思其实完全不一样,李白的“树深时见鹿”,是这样断句的,“树深 / 时见鹿”,这里的“时”带有时隐时现的含义,这样反过来突出了前面的“树深”,正因为林深树密,这野鹿才看不真切,而且让野鹿更具动态感,仿佛这野鹿是在不停移动的,所以才能时隐时现,五个字就写活了这一句,十分高妙的。
另外,这里的“见”不见得就是看见的意思,要知道“见”在古代是可以通假为“现”字的,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中的“见”,就通“现”,解释为“出现”。李白这句诗如果读作“树深时见(xiàn)鹿”,并不违和,也说得过去。


李白突出的是一台“仙”字,他是干什么去的?看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去访道的,结果不遇,只有带露的桃花,青霭的山色,淙淙的飞泉,高耸的碧峰这些深山盛景,唯独不见想见的道士,从资料来看这是李白十八、九岁的作品,而唐朝当时“求仙学道”之风盛行,戴天山的风景秀丽,足见“仙”气,但道士却是“仙”踪飘渺,不露痕迹,这里的李白多少有点仙道难求的意味。


再来看被改后的句子,“林深时见鹿”,它的断句在后面——“林深时 / 见鹿”,树林深幽之处,方才看见了野鹿。表现得是难寻二字,结合此后的“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已然成了痴情的话语。“林深时见鹿”突出一台“情”字,这里的“情”是思念之情、爱慕之情。整段只是稍加含蓄,总体或是挺直白的。


所以,在我看来,两者句意不同,立意更是南辕北辙,虽然形似,但内里没有太大的牵连,无伤大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ongw | 来自河南
谢谢悟空邀请,除非原创笔误,后人没理由将"树"改"林",否则对原创者不尊重,再则理解也会有偏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