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5 岁的联想,走上了一条新路

zerotime001 回答数20 浏览数58553
1984 年,倪光南和柳传志拿着中科院计算所的 20 万元,在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创办了一家公司。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叫「汉卡」。今天,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的人,都已经不那么年轻了。
35 年过去,今天的联想已经长成一台年收入 3500 亿人民币、在全球拥有 5.7 万名员工的巨头。作为一家公司,35 岁好比步入中年,似乎该稳重守成才对,反观联想最近几年的频频动作,先是步步为营的「三波战略」,到聚焦智能化的「3S 战略」,以及全新的牌子愿景,倒是可以看出联想越来越走出了过去的自个,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新路。
在 11 月 14 日召开的第五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这一点表现得更明显。
「智能大厦」的建材、设计和施工,联想全包了





14 日的行业智能日主论坛上,联想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在开篇演讲里就说道:
如果说,前两年我们还在努力打开「脑洞」,去想象智能化时代的美好未来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断定:未来已来,我们已经走进了一台由数据智能驱动产业变革的智能时代。
话里话外,意思很明白:联想已经完全看清了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已经决绝而笃定地走上了智能化这条路。
对这个已经到来的智能化时代,联想的态度可以说是「all in」了。
在 B 端业务上,联想提出了「端 - 边 - 云 - 网 - 智」的架构体系。「端」是智能物联设备终端,「边」是边缘计算,「云」是云计算,「网」是以 5G 为代表的数据传输网络,「边 - 云 - 网」构成了智能化的基础架构。而「智」,则是指行业智能解决方案。
对联想来说,这个架构并非口号而已,背后是联想在技术、产品甚至行业客户等多方面的丰厚积累在支撑。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CTO 芮勇在大会现场做的一台演示,可以看出联想在技术积累上的底气。
会场一侧摆放着一架飞机模型,一位联想员工举着一只摄像头,绕着模型边走边扫描,走了一圈之后回到原点时,会场屏幕显示的实时 3D 建模的画面上,标记点也回到了原点。整个飞机的三维模型即时描绘了出来。
对应第一台 S(Smart IoT)的是智能物联网终端。做终端产品是联想的看家本事,对于电脑、平板、手机这些设备,联想要做的是跨设备协作、自然语言交互,以及主动适应用户需求。同时还在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多个场景,开发商用物联网终端。



▲ 全球首款折叠屏笔记本电脑 ThinkPad X1。 图片来自:联想
对应第二个 S(Smart Infrastructure)也就是智能基础架构的则是「边 - 云 - 网」协同的基础架构。联想拥有低功耗、高性能、适应严酷环境的边缘计算服务器和边缘计算云平台产品。云计算中的私有云是联想的传统优势,公有云方面联想也颇能打。至于网络方面,联想已申请了 638 件 5G 专利技术,5G 电脑、5G 手机都有了,还组建了专攻 5G 技术和应用的云网融合事业部。
而第三个 S(Smart Vertical)行业智能,则是联想真正的野心所在。
对此,杨元庆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比喻成搭建智能大厦,那智能终端、智能基础架构就是建筑材料。在这方面联想所做的是为搭建大厦生产各种「预制件」。有了建筑材料,还要有「设计师」出图纸,接下来就是「施工队」进场盖楼了。在整个行业里,这几部分都有不同的公司在发力,但是往往术业有专攻,有材料的未必会设计,懂设计的施工不一定在行。而联想的做法却是:我全要。
这种任性或许不无道理。从 2016 年以来,联想已经为上百家大企业客户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涉及汽车、3C、能源等多个行业,帮助他们实现更精确的业务洞察和决策。



▲风力发电机。 图片来自:unsplash
杨元庆举例说,联想为国内一家大型风电企业部署了一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实时采集风电设备中超过 1500 个点位的数据,用联想的边缘计算网关现场分析数据,再把筛选出的异常信息传回中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对数百台风力发电设备进行远程维护。
结果是风机利用率和发电效率提高,运营成本则降低 5% 以上。
另一座智能大厦,联想也想承包

个人消费者业务是智能化的另一台广阔战场,联想在这一块提出了「DeeeP」架构,意图建立另一座「个人智能大厦」。
「D」是个人智能设备(Smart Device),联想这一块的营业额以年比年 4-5 倍的增速发展。三个「e」分别是跨设备协同引擎、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生态,用来实现杨元庆所描述的未来个人智能生活场景的特征:个人数据同步、设备互联互通、操作系统深度融合。有了一台「D」和三个「e」,才有「P」—— 个人智能体验。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全球消费业务贾朝晖演示了联想研发的 Lenovo One 设备协同引擎。
一部 Android 手机和一台 Windows 笔记本电脑放在一起,「一连」功能让两者迅速链接,手机当即投屏在笔记本电脑屏幕右侧,相当于电脑屏幕分出一块给手机用。「分身」功能则让电脑屏幕上的「手机」和手机屏幕分别显示不同的画面。据说联想是业内首家实现这一功能的公司。「隔空传」则在交互上做了很有意思的尝试:手机在手掌上轻拍一下,照片就秒传到电脑上。
Lenovo One 设备协同引擎打通了设备驱动、基础链接及传输协议、应用框架多个层面。目前产品还处在第一阶段,聚焦电脑和手机之间的协同,接下来将扩展到更多类型的设备。
ThinkPad 上的跨设备协同的交互方式,应该会受到很多效率控的喜爱:连上扩展屏幕之后,ThinkPad 屏幕和扩展屏之间的切换只要偏一下头就能实现,头偏向哪块屏幕,哪块屏幕就被激活。



▲ moto RAZR 折叠屏手机。
现场还展示了回归经典的折叠屏手机 moto RAZR、全球首款 5G PC、双屏电脑、个人云存储产品和具备现场实时翻译、远程同屏实时交互和会议速记功能的 Thinkplus 智能会议一体机。
在消费者业务上,联想智能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智能办公、教育、娱乐、健康和安全等众多领域,要为不同消费者提供多场景、甚至跨场景的个性化智慧生活解决方案。而这一切,都有一台不变的核心,即「以人为中心」。
正如杨元庆所说: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时代的到来,赋予个体更大程度的自由,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趋势之所以成其为趋势,背后的商业价值才是主导潮水方向的最大力量。据德勤预测,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6800 亿元人民币,实现 26.2%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而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71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4.5%。
在这个背景下,再回头来看联想今年提出的牌子愿景:「智能,为每一台可能」,显然既可以理解为「把一切可以智能的都智能化」,也同样可以理解为「抓住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每一台可能的机遇」。通过这两天的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观察,可以看出后一种理解更具现实意义:不管是行业智能化或是个人消费者的智能场景业务,联想都在不遗余力地占位甚至抢位。正应了那句老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如此巨大体量去投注未来趋势的冒险行动,在联想这家公司身上其实并不鲜见。回顾联想 35 年的成长史,「转型」是家常便饭。不能说每一次转型都是成功的,但「转型」对一家科技公司来说却是一项生存必备技能。毕竟在十年一台潮流、三年一台趋势、半年一台风口的科技行业,「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可是真金白银考验过的。
而从另一台角度看,联想的「转型」也并非冒失地去涉足一台自个完全不擅长的领域,更多地是基于已有的技术、资源和客户积累,以及独特的公司文化基因。即便是当年初涉个人电脑业务,背后也或多或少有做汉卡积累下来的对中国 PC 消费者的理解。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说联想逐渐不如何提 PC 了,但我们在联想科技创新大会上看到,PC 并未「隐退」,在已经来到的智能化时代,经过 AI、5G 等新技术赋能的 PC 仍将是一块重要基石。
35 岁再次远行,联想的底气正是过去 35 年间攒下的厚实家底。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bjlongchuang | 来自北京
联想好好当一个国际企业挺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reaty | 来自北京
宣传。取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yongqiu | 未知
联想已经被定义为美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udanvz | 来自北京
美行减配加价=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xymh | 来自云南
美帝良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干你娘 | 来自北京
支持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4su | 来自北京
这写一篇不少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angdong | 来自福建
看看作者脸皮好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dvdfvfdg | 来自北京
联想联想,为联邦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