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说的是传统HIFI音响行业,不包括随身和耳机市场。近年来一直听到厂商,经销商在抱怨生意不好做,他们更多把问题指向了市场,觉得HIFI市场确实是在萎缩。我想因为人是懒惰的,不愿意承认是自个经营的问题,因为这种用经营方式他们成功过。
HIFI音响行业在中国兴起于90年代,20多个年头过去了,经济快速发展了,为啥市场没有蓬勃发展?下面从几个角度切入,希望能对消费者,也对从业者有所帮助,说到底是想对行业有所帮助。
首先HIFI音响代谢速度慢,没有几个人会去频繁更新换代,当然有些老烧是会的,但是这种代谢和消费电子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代谢速度慢对应到实际现状就是90年代的发烧友也就是目前的老年人消费动力并不强。所以市场的增长点必须来自于新生消费群体的加入。在这个问题上就有同行认为是目前娱乐诱惑太多,愿意玩HIFI的人变少了。这个观点是彻底错误的,诱惑更多不假,但是HIFI的概念在这个时代更加普及了,整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都大大提高了,虽然音响不再是90年代那种每家每户必备的大件,但是绝对是有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的人在大幅增加,市场潜力其实非常好。
那么业绩不景气的原因在于什么呢,高价位的音响为啥没有销量呢,我认为关键问题出在两个方面。1、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2、高端器材本身的定位选择。
销售渠道的基本是国外大牌子供货,特点是定价高,留给代理的利润空间大。空间到底有多大呢?据我所知大概是一手代理拿货价是定价的3折4折左右,一般来说一手代理大陆只有一台,然后是一手代理分货给二手代理,那么二手代理能拿到的价格是售价的6折左右。这样层层代理的模式是不是对的呢?其实是对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HIFI器材从定位来讲是属于体面人的装饰品,搭配复杂,那就需要经销商提供搭配导购等一系列4S店服务。一台牌子一台总代理在广州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必然要把销售渠道拓展到其他大城市。到此为止,销售模式根本就没有错误,感兴趣什么牌子都可以在大城市找到试听。
那么销售业绩差是为啥呢?为啥听了不买呢?我相信任何去试听的人都是有购买意向的,那么不买的唯一理由就是最终对产品本身不满意。首先不能满意的就是价格,因为目前的消费者和90年代物质匮乏时期不一样了,目前的消费者在高效率信息流通时代已经适应了高透明度的各类商品。这是电商时代的特征,无论是买最新的手机或是买汽车我们似乎都清楚知道各种渠道的价格,也就是说产品和售价的高度透明化,这种透明化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心理习惯。然而让我们看看HIFI市场,不用多说任何人都会觉得水太深,明知道价格水分很大,然后面对几十万的音响系统也浑然听不出哪里好。经销商的吹嘘方式又是玄而又玄,动不动给你讲XX线材调整,然后再神神秘秘给你来个报价,这一切方式都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因为电商时代我们习惯了透明。
以上说得是营销方式不得人心,下面说的是产品本身。代理商非常热衷国外的有名气的牌子,比如英国,德国,美国,丹麦,瑞士的各种高端牌子。他们可能认为这样的牌子价值附加值能够支撑的起高端音响动辄几十万的售价,然而实际上这种观念确实是落伍了,年轻一代消费者更敢于看透成本也不再对洋牌子天然崇拜。他们更加自信,更加相信自个的耳朵,然而这就说明这些天价的HIFI系统其最终音效无法支撑它的售价,清醒的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
总结起来就是HIFI音响行业的问题在于产品本身的价值对接不上用户的需求,用户越来越精明了,经销商或是把用户当傻子忽悠。根本上就是HIFI产品的商品价值配不上高昂的售价,不是没人买而是根本不值得买。不是HIFI市场不景气,而是行业的运作方式根本就落伍了,落入了销路低迷只能不断提高价格靠忽悠一套吃半年的方式维持生活,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