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lanyou666 回答数4 浏览数15588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lok1628890 | 来自北京
有个网络用语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学创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说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说的话,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目前看《大明风华》里的宣宗母亲张氏和太后孙若微,就有这种感觉,她们都OOC了,崩了。
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诚孝皇后张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于孙氏,纯粹的后宫女子,没什么政治才能,最大的特点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批阅奏折这种事情,根本不能发生在她身上。
还压制张氏?做梦的吧。



《明史》对孙氏的记载很简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孙氏幼有美色,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到后很喜欢,经常在女儿面前说孙氏的好话,张氏就征得朱棣的同意后将孙氏接入宫中教养,准备让她长大后嫁给儿子朱瞻基;
也就是说,孙氏是得了张氏的关系才得以进宫,并且是张氏亲自教养的,在张氏面前,孙氏只有谦恭谨慎的份。无论是从身份地位、或是长幼伦理来看,张氏都自然而然的压制着孙氏,在她面前,孙氏放肆不了。
2、孙氏长大后,朱棣忽然觉得她不适合为皇太孙正室,另选了有贤德之名的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嫔。但是朱瞻基喜欢孙氏,登基三年后或是命令胡善祥让出皇后之位当道姑,立了孙氏;



张氏和孙氏的相处时间更长,按理来说应该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孙氏一边,但是张氏为人公允,怜惜无过被废的胡善祥,对胡善祥极好,宫中正式场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孙氏之上,孙氏很不高兴,却没什么办法。
3、“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镇不是孙氏的孩子,是宫人之子。据说或是朱瞻基抱给她的,就为了让她有当皇后的资格;
4、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孙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生重病后,孙氏同意石亨等人夺门救出朱祁镇。
看到了吧?孙氏和政治有关的事情,只有第四条,此时张氏已经过世,她就是宫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大臣们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基本上是大臣们说什么,她同意什么。
《大明风华》硬要把她塑造得多么厉害,真的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诚孝张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见的女性政治家,被称为女中人杰

如果说《大明风华》硬把孙氏变强了,那张氏就是硬被变弱了。
张氏当燕王世子妃的时候,就极得公婆赞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劳。她太妥当了,面面俱到,朱棣觉得有这么一位儿媳妇在,儿子的家事很稳,朝事也不会乱。
可以说张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炽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时代,张氏在朝中、民间的名声也极好。这主要是由于她品德高尚,宽厚慈爱,处事公正,从不为娘家谋私利,像《大明风华》里那种为娘家兄弟要官职的事儿,压根不会出现,她管娘家管得很严,不许兄弟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虽然后来张氏成了手握大权的太皇太后,张家也没出现干政的外戚。



朱瞻基和张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什么大事都会和母亲商量着办,认同母亲的政治能力,才会在临终前下诏“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虽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实际上,张氏掌权的时候,孙氏如同隐形,没啥存在感。要说压制,这才叫压制。
张氏信任、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五位权臣,他们组成了大明最高决策团,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历代史学家对张氏的评价都非常高,明朝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说:“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学家蔡东藩则说:“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总之,张氏和孙氏,完全不是一台等量级的,说张氏压制孙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觉,孙氏压制张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PS:我曾写过诚孝张皇后的图文,想了解更多关于她的信息,可以去看我那篇图文哦。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瓜蔓 | 来自云南
在正史中,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朱瞻基驾崩时,她是有实力临朝干政的,但却没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众人推崇的一代贤后。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这人也没有任何恶习,关键是张妍不让外戚参政。在正史上,张妍可以干政却未干政,得到了历来史学家好评。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次,张克俭作为外戚,可谓权势熏天,却跑到蒙古人嘴里抢食,不符合逻辑。

他不跑到江南弄银子,连严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赋税重镇,在浙江搞银子,张克俭非得跑边关杀人越货,对象竟然或是鞑靼人。




再次,关键做这买卖,每年能供应张妍3000万两白银。


3000万两是整个明朝岁赋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万步讲,瓦剌有这么多银子,还有必要冒险犯边么?

为了一台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后将胡善祥、张妍等人黑出天际,只可惜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这种大女主的戏,为了一台人却要抹黑那么多人,真的值得么?几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rrh0300 | 未知
打扰了,打扰了,说白了《大明风华》始终只是一台“艺术化”的“作品”,有其“艺术性”需求存在,多多少少会有偏离历史的存在,又或者说所有的文学性、艺术性作品都会有偏离历史的存在。


所以,像素要残忍的告诉大家,明宣宗的母亲张氏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是如《大明风华》中所演的那样被孙氏所压制。因为宣宗之母张太后才是主宰一切的那个人,而孙氏孙若薇在宣宗生前除了在后宫负责每天貌美如花;而在宣宗死后便是张太皇太后的天下,也没自个什么事;好不容易张太皇太后薨了,自个的儿子朱祁镇来个“土木堡之变”,这才有了自个显露的机会,便是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景泰八年又同意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发动“夺门之变”,救出朱祁镇重新登基。


除了以上两件事,基本就没孙氏什么事情了,至于说像《大明风华》中的那样批阅奏折、压制张太后什么的,做梦去吧!
而且孙氏能“显露”自个作用的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在张太皇太后薨逝之后,如果张太皇太后还在,也轮不到孙若薇什么事。当时大臣们也没办法,因为张太皇太后已经不在了,而孙氏又作为彼时宫中身份最为尊贵的人,群臣们没得选,只能找孙氏圣裁,而孙若薇本人更是没什么政治见解,基本上都是大臣们提出什么建议,就同意什么。


也就是说宣宗之母张氏才是压制的那个人,其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掌握了朝政,保证了明英宗朱祁镇统治前期的繁荣稳定,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当然,张氏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在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之后,只是说在朱瞻基驾崩后掌握了朝政,保证了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第一次在位时的延续。
早在朱棣时期,张氏作为太子朱高炽之妃时,便能讨得朱棣欢心,管理后宫(徐皇后薨后,朱棣未在立过皇后,后宫由太子妃张氏打理)井井有条。要像素说,朱高炽能稳固自个的太子之位,除去有一台好儿子朱瞻基外,还有太子妃张氏的功劳。


此外,明宣宗朱瞻基与自个的母亲张氏感情很好,可以说有什么事情都会与自个的母亲商量着来,而且在临终之时赐予了自个母亲摄政的权力,而张太后在手握大权的前提下,还能管好自个的娘家人谋取任何私利,终其张氏一生,没有出翔任何外戚干政的情况。
而且,张太皇太后不仅仅只是在当代获得盛誉,史家们对其评价更是甚高,有“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太皇太后张氏着,尤为女中人杰乎”等。


总的来说,真实的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如同大明风华中的孙氏压制张太后的情况,应该是反过来张太后压制孙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埋葬L | 未知
张氏在《大明风华》里叫张妍,她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剧中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经常找儿媳妇孙若微麻烦。

历史上的张氏真的如此吗?或是编剧故意制造婆媳矛盾,吸引眼球的呢?
应该是后者吧!



其实,历史上孙若微存在感并不强,似乎总共就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靠绝世美颜俘获了朱瞻基的心,成功挤掉了胡善祥,当上了皇后。
二是,土木堡之变时,在于谦的力谏之下,拥护朱祁钰当上了代理皇帝。
三是,朱祁钰病重之时,联合徐有贞等拥立朱祁镇复位。
当然,这三件事都算大事,孙若微总体来说,是极其聪明,极其贤惠之人,在明朝的众多皇后之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一台。
历史上张氏是怎样的人?




张氏是朱棣的儿媳,朱高炽的媳妇,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的奶奶,历经四朝,身份尊贵。
难能可贵的是,张氏虽有权但并不专权,事事以大明基业为重。
《大明风华》中,张氏的哥哥投资失败之后,想着用铜矿铸钱捞回本钱,事情败露之后,朱高炽大发雷霆,还追着打大舅子。
其实,这是编剧杜撰的。张氏为人本分,恪守朱元璋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她的两个哥哥张昶和张升虽然沾了妹妹的光,做了不小的官,但从未有过外戚干政之事,这与张氏的贤德是分不开的。



当年,十二岁的孙若微能选秀入宫,张氏是出了不少力的,孙若微家世一般,父亲是永城县主簿孙忠。
恰好,张氏的母亲是永城人,有一次张氏母亲来到了皇宫,向张氏大力举荐了孙若微,夸她长得漂亮,性格好,识大体,是个当皇后的好苗子。
不久之后,孙若微入了宫,与朱瞻基朝夕相处,二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张氏也很看好这个儿媳。
哪知道后来朱棣插了一杠子,钦定胡善祥为太子妃,朱瞻基虽然不满,但不敢违逆,张氏也替孙若微感到委屈。
所以,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张氏总让孙若微紧挨着她坐,而身为皇后的胡善祥只能坐在次席,可见张氏内心更为认可孙若微。



后来,胡善祥没能生儿子,而孙若微生了儿子,朱瞻基在母亲张氏的支持之下,废了胡善祥,改立孙若微为皇后。
没有张氏的全力支持,孙若微根本做不了皇后,所以说,孙若微对这个婆婆感恩都来不及,哪敢违逆张氏呢!
另一方面,张氏也喜欢孙若微,自个选的儿媳妇,断然不会处处压制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