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吃芒果干俺
| 来自江苏
孩子讲述:逆反有原因. g6 O U7 T8 `7 c* s4 u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台“反抗期”。尤其是2岁-6岁这个阶段,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其实,逆反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那是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形成了自个的处世观点,并希望按照自个的方式做事。具体原因有:: N; S( K% C6 S1 j( D0 C 1、是“我”个性开始独立的一种表现。 ( U7 P" S: y: {- b3 v逆反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经验和活动范围都在增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更强的控制感和认知感,独立性越来越强,对于许多事情都产生了“自个来”的愿望。但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年龄小,做事速度慢,所以经常包办代替,给孩子制造了许多限制,“不行”、“危险”、“不准”这些话时常在孩子的耳畔响起。幼儿希望自个的行为得到认同,希望自个的独立活动不受到限制和干涉,为了不失去表现的机会,就只有寻求反抗了。" J( n* H$ N( ]* V 2、家长对“我”不当的教养方式。 5 ~: ^( B$ m" R7 n7 J, i, ^; R7 H有的父母“家长制”作风严重,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管教孩子时往往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许这样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幼儿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的,总喜欢对各种东西乱摸乱碰,这样就有可能损坏一些东西,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时,教育方式不是很一致,有时候会忽略孩子的破坏行为,没有让孩子遭受惩罚,有时候又过分严厉,对孩子粗暴责备甚至是体罚。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常常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对错。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另外,有些家长过分琐屑,对孩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唠叨,这也是造成幼儿逆反心理的一台原因。8 w% n: y+ j1 w8 O5 Z% I3 o 3、家长对“我”的期望不切实际。 * v& v& `8 j( }$ Y' j$ i9 目前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个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T4 l* g4 ?1 C9 { 4、“我”的情感上缺乏满足。 T) J }/ M: K: J, t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个的不满。 4 x' W, ]- m# p/ C) N5、“我”对家庭和父母的不满。% L- Q. t0 ?- g2 p 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个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个时期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孩子因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家长既不能无原则的造就也不能粗暴的压制,这样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都是没有好处的,您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她,等她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她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她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她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个的情绪。在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时,一定不要用打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只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