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aan
| 来自北京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少量的几个符号不能直接判定为文字的。刻画符号是不是记录语言的,是非常难以证明的。
「丁公陶文」只有11个符号,也是一台孤证,目前根本不敢确凿断定是指什么字,记录何种语言的文字。
因此,说「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时间向前推进800年」理据是不足的,只能说「丁公陶文」有可能是比甲骨文还早的古文字。
是「有可能」,不要当成定谳。
-----------------------------------------
以甲骨文为例:我们之所以敢判定,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我们非常肯定的知道甲骨文是记录商代古汉语的。
甲骨文中非常多虚词是用假借字,形声字,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判断与古汉语语音的的对应关系。
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其」这个虚词今天还在用,甲骨文中就有,这就是假借的「箕」的读音,跟字形无关。后世非常都典籍都知道「其」是「箕」的本字,比如《说文》。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星、姓」都是用声符「生」,即便是今天的汉语发音,或是谐声的:
还有诸如:
甲骨文中很多词汇、句子,从古至今都在用。如:最常见的六十天干地支。
其次,很多甲骨文字形我们都能读懂。甲骨文的构字规则,基本上符合所谓的「六书」。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夏文明、汉语不曾间断。
<hr/>如果说丁公陶文是文字,你首先要搞明白这是几个什么字,记录是指什么语言?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丁公陶文只有一些猜测,认为很有可能是一种文字,谁也不敢确凿的说这是个什么字,记录的什么语言。
再者,「丁公陶文」的断代是否准确,都存在有争议。
争议详见:曹定云. (1996).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 中原文物(02), 34-40.
92年丁公陶文出土的时候,就有十几个专家笔谈,文章发表在《考古》杂志上:
. 引自: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 考古(4), 58-68+89.
十几个专家没有一台人能确定这是几个什么字,只有李学勤初步猜测式的释读了几个字。
李学勤认为「很像是文字」,「不过有待证实」,说像这字,像那字,但不敢确定:
李学勤的编号和释读如下图::
如果看得累,我一台个解释一下,李学勤的猜测释读是:
编号为【二(1)】像一只猴子:
编号【二(2)】形似「有角的走兽形」:
编号【三(1)】形似「顾首短尾动物」
编号【三(2)】是「一笔连书」,他认为这个字跟甲骨文中表示「左手」的象形字很像:
我想李学勤的「一笔连书」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三(2)】是甲骨文的「手」的话,那【一(2)】就应该类是甲骨文的「父」:像「手持斧」之形:
至于李学勤说【四(1)】似甲骨文的「心、刀」,我是看不出来:
另外他说这个字有个部件像甲骨文的一台部首:出处在《殷墟卜辞综类》425页4栏:
我去核实了一下,没有发现第4栏没有李学勤说的类似部首,只有一台类似「四」的字相近一点,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说的这个字,或是李学勤把页码搞错了。
李学勤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他只能猜测到这个程度,可以这么说,基本就是在瞎蒙。
<hr/>1994年,古文字专家冯时 在《考古》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他认为:
丁公陶文是古彝文,今天在南方的彝族,上古时代分布山东、江淮一带,也就是甲骨文中的人方,或者古代的「东夷」:
馮時:《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考古〉 1994 年第 1 期
<hr/>
丁公陶文是一段古彝文祭词,意思是:
文章非常长,我不一一引用,应该说:冯时的释读比李学勤可信的多。
比如:李学勤说的什么像「心」又像「刀」的那个字,是古彝文的「兵」。字形确实很像:
<hr/>
综上所述,丁公陶文是92年出土,到今天已经快三十年,也没有一台十分确定结论,如果未来没有更多的发现,基本上也就是一台悬案了。
就算冯时说的古彝文成立,丁公陶文根本就不是汉字,不是记录的古汉语,而是古彝族语言。
就算上推八百年,也早不过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古埃及的圣书体。
引自: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页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