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朽木刀 回答数9 浏览数11414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xiaaan | 来自北京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少量的几个符号不能直接判定为文字的。刻画符号是不是记录语言的,是非常难以证明的。
「丁公陶文」只有11个符号,也是一台孤证,目前根本不敢确凿断定是指什么字,记录何种语言的文字。
因此,说「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时间向前推进800年」理据是不足的,只能说「丁公陶文」有可能是比甲骨文还早的古文字。

是「有可能」,不要当成定谳。
-----------------------------------------
以甲骨文为例:我们之所以敢判定,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我们非常肯定的知道甲骨文是记录商代古汉语的。

甲骨文中非常多虚词是用假借字,形声字,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判断与古汉语语音的的对应关系。
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其」这个虚词今天还在用,甲骨文中就有,这就是假借的「箕」的读音,跟字形无关。后世非常都典籍都知道「其」是「箕」的本字,比如《说文》。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星、姓」都是用声符「生」,即便是今天的汉语发音,或是谐声的:







还有诸如:


    甲骨文中很多词汇、句子,从古至今都在用。如:最常见的六十天干地支。


    其次,很多甲骨文字形我们都能读懂。甲骨文的构字规则,基本上符合所谓的「六书」。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夏文明、汉语不曾间断。
<hr/>如果说丁公陶文是文字,你首先要搞明白这是几个什么字,记录是指什么语言?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丁公陶文只有一些猜测,认为很有可能是一种文字,谁也不敢确凿的说这是个什么字,记录的什么语言。








再者,「丁公陶文」的断代是否准确,都存在有争议。
争议详见:曹定云. (1996).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 中原文物(02), 34-40.


92年丁公陶文出土的时候,就有十几个专家笔谈,文章发表在《考古》杂志上:




. 引自: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 考古(4), 58-68+89.




十几个专家没有一台人能确定这是几个什么字,只有李学勤初步猜测式的释读了几个字。
李学勤认为「很像是文字」,「不过有待证实」,说像这字,像那字,但不敢确定:



李学勤的编号和释读如下图::
















如果看得累,我一台个解释一下,李学勤的猜测释读是:


编号为【二(1)】像一只猴子:







编号【二(2)】形似「有角的走兽形」:





编号【三(1)】形似「顾首短尾动物」





编号【三(2)】是「一笔连书」,他认为这个字跟甲骨文中表示「左手」的象形字很像:







我想李学勤的「一笔连书」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三(2)】是甲骨文的「手」的话,那【一(2)】就应该类是甲骨文的「父」:像「手持斧」之形:









至于李学勤说【四(1)】似甲骨文的「心、刀」,我是看不出来:









另外他说这个字有个部件像甲骨文的一台部首:出处在《殷墟卜辞综类》425页4栏:





我去核实了一下,没有发现第4栏没有李学勤说的类似部首,只有一台类似「四」的字相近一点,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说的这个字,或是李学勤把页码搞错了。












李学勤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他只能猜测到这个程度,可以这么说,基本就是在瞎蒙。


<hr/>1994年,古文字专家冯时 在《考古》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他认为:

丁公陶文是古彝文,今天在南方的彝族,上古时代分布山东、江淮一带,也就是甲骨文中的人方,或者古代的「东夷」:




馮時:《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考古〉 1994 年第 1 期

<hr/>


丁公陶文是一段古彝文祭词,意思是:






文章非常长,我不一一引用,应该说:冯时的释读比李学勤可信的多。


比如:李学勤说的什么像「心」又像「刀」的那个字,是古彝文的「兵」。字形确实很像:









<hr/>


综上所述,丁公陶文是92年出土,到今天已经快三十年,也没有一台十分确定结论,如果未来没有更多的发现,基本上也就是一台悬案了。

就算冯时说的古彝文成立,丁公陶文根本就不是汉字,不是记录的古汉语,而是古彝族语言。

就算上推八百年,也早不过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古埃及的圣书体。





引自: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页10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f12390 | 未知
丁公陶文,指一件刻有11个字符的陶片,出自丁公遗址(山东邹平)。年代☞ 距今4100~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甲骨文在3600年前。
于是,"我国文字诞生时间往前推进800年。"
<hr/>这说法有没问题,要看丁公陶文算不算文字。文字定义和标准是指什么?大家很容易参照甲骨文。
假如甲骨文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文字呢?又如何以它为标准?甲骨文定义☞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关键词☞ "成熟",讲的是发展问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是不是文字?
<hr/>

什么样的字符才叫文字?

文字的前身和发展,大概是☞ 刻画→"鬼画符"→较为独立的字符→文字。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既然文字分"成熟",自然有对应的"未成熟"。甲骨文之前,是不是有个过度阶段文字?
<hr/>①文字定义和概念丨
文字结构上当有独立性,很多文字相比较有一定规律性,比如某些笔画和部首会重复出现,又如一串文字排列看上去有序
这意味着,这些字符是有意、有目的地创造和使用,字符具有辨识度、稳定性、发展性和传承性。因此即兴、随意地刻画,那绝对不能算文字
<hr/>

造型好别致
②文字的应用性丨
文字本质是交流和传承。只有当文字应用于生活,才具备文字功用。只有当文字广泛应用于生活,才成为文字文明(成熟文字),如甲骨文
甲骨文,文字结构自不必说,不管它是记录了占卜、问神,又或生活记事,它都已经应用于古人生活中,所以甲骨文是文字。
甲骨文发掘量庞大,字符达4000多个,所以甲骨文是成熟文字
<hr/>

丁公陶文☞ 山东邹平丁公文化遗址
丁公陶文是文字吗?

小编不得不说,涉及到文字定位,丁公陶文有点尴尬的存在,因为发掘量太少了!
<hr/>①首先字体结构上丨
发掘的丁公陶文只有一片,一共11个字符。每个字符独立成字,排列整齐有序,笔画有章法。有些应该属于象形文字
<hr/>很明显,丁公陶文境界已超出早期那些鸟画和字符,甚至比山东乐昌的骨刻文有进步。萌萌的,很像幼儿园小朋友写的字。
<hr/>小编相信一定有人反驳☞ 丁公陶文笔画部首重复出现率不够。没错,好像是这样。不过,陶文总共11个字符,笔画重复率低是自然的,合理吧?
就这点,丁公陶文完全比不了甲骨文,但它比不了同期的乐昌骨刻文,就有点费解了。不是骨刻文更先进,而是因骨刻文600多字,字数是丁公陶文的100倍,前者当然容易出现笔画重复
<hr/>

小编觉得这是个惊悚故事☞
右边一排蛇和龟,还一条狗在追,左下方还条大蛇,有个人吓的跑啊。前面有俩人在河边划木筏。最后仨人把蛇逮住了,放陶器里。在陶上记录了这个故事。
②关于文字应用方面丨
陶文一共五行,排列很规律。看起来,可能是个章句。搁今天来说,又或类似美文小句,说不定人家刻的是"夜黑风高时,我在制陶瓷,哎"。唉呀妈呀,完美!刚好11个字。
一般来说,如果陶瓷刻画部落名、地名、人名或吉符等,1-3个符号就够了,往往还带图画。这么干净清爽的几行字,非常像辞章。
这就是文字的功用之一☞ 章句表达某种含义。
<hr/>

小编观点

丁公陶文,具有早期文字特点,文字独立性,结构稳定成型,笔画流畅有章法。文字有较高辨识度,不像随意为之,更有象形文字影子。
文字排列有序,不像是刻画标志之目的,更像有目的性地创作和记录,比如短句。
至于,文字必不可少的部首重复规律,毕竟从仅有的11字陶文里找规律,不现实
<hr/>

小编认为,丁公陶文或是龙山文化跑偏的一支,发展出了文字文明,后部落又消失在历史中。部落衰亡,导致丁公陶文没有像甲骨文那样广泛应用于生活,最终没有发展为成熟文字
<hr/>丁公陶文,只能算早期一台文字分支的雏形,但没有发展成真正的文字文明。既然不具备一台文字文明阶段,如何能说"丁公陶文把中国文字文明向前推进了800年"
让人兴奋又尴尬的11字丁公陶文。阿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grraayy | 来自北京
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丁公山陶文是不是文字。文字首先要具备两个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记录固定语言的功能。打个比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用一些图形来记录事情。比如用一颗心形来表示爱情。但有的时候这颗心也表示关心、关爱的意思,还有时候用一台很珍贵东西的图形来表示爱情。这样的情况就属于不能固定的记录语言。第二是必须约定俗成。意思就是说,这个图形或者是文字必须大家都知道,有固定的音形义。如果我写的你不认识,你写的我不认识。这样就没办法通行使用。这样也没办法成为文字。
接着我们说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对照以上文字所具备的两个特点来说。第一,没有办法证明它是否记录的是固定的语言。因为没有可参考的文字文献。第二,既然没办法确定它是否固定记录语言,也无法得知它的音、形、义,那么也没办法说它具备约定俗成的特点。其实这种陶器上的所谓的文字,很早就有出现,而且数量很大。比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很多的陶器玉器上都有这种刻画。如果丁公山上的这个属于文字,那其他陶器上的都属于文字了。那推进文字的产生时间不只是几百年了。而且仰韶文化里面的很多刻画,其实和后代的甲骨文字形是相同的。即便是这样,在学界学者多数学者不认为这属于文字。丁公山陶文,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对他的意见都不同。虽然很多学者都把它与文字相联系。但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它并不是文字。比如吉林大学的林沄先生,曾经在超星视频上有一段讲座。讲座里边就说到了关于这个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她说她在哄孙子玩的时候,发现一台有趣的事情。他孙子随意画了一幅画,但这个画像目前我们大人写的书法一样,比较整齐规矩,横有行竖有列。林先生说,丁公山上的陶文很可能也是这样形成的。大概就是小孩子随意涂画的,并不一定是成熟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LAND | 来自北京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丁公陶文是在山东省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的刻字陶片,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竖写5行11个字符。笔画流畅,好像是“草书”,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刻符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5行11个字符,排列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已经不是图画,也不是游戏,所以,这件将近公元前4000年历史的陶器,也引起中国文字学家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如果按照类似于丁公陶文的陶刻文字,不仅把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前800年,而是2000年以上。因为,还有更早于丁公陶文的文字。



但是,对于如何解读这片陶文上的11个字符,我国文字学者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企图有所解读,但是,至今没有成功解读出来。
我也一台都不认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丁公陶文呢?
我认为,我们目前要从“文字”的意义上解读丁公陶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例如,文字学家李学勤就把丁公陶文当做甲骨文来认识的,甚至说里面有“猿”有带角的动物等等,结果被大家认为纯粹是瞎猜,新石器时代的人画画能力再如何差,也不会画不出动物的大体特征吧?还需要别人猜?这样认识史前文字的方法,不是比儿童的辨认的方法高明不了多少吗?



回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彝文,并且与古彝文作了对比。
但是,仍然得不到学者的普遍认可。
这种学术现状,说明我们对中国文字起源在理论设计上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遇到这些甲骨文前的文字。我们往往束手无策。
要么,拿出什么叫文字的现代文字定义,否认甲骨文之前到底存在不存在文字,是不是文字,要么,就依据现有的中国文字理论去套用在对这些文字的认识上。
但是,所有这些方法根本不管用,或者丝毫没有用处。



我们仍然认为,实践决定理论,而不是理论决定实践。对于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我们目前的文字理论没有任何一台原则是可以适用的。
例如,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按照象形文字创造的吗?
所有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没有一例可以证明“文字”完全是象形文字的思维创造的。从半坡陶器刻符到最接近甲骨文的二里头刻符,没有发现一例是“象形文字”的。
所以,像李学勤先生那样辨认丁公陶文的做法实在是太可笑了。
还有像把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比较大做法,也是非常不可靠的。



千里马对于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一直有一台看法,这就是说,中国文字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文字历史的演变的。
我们把甲骨文之前的这些文字,统统叫做“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把甲骨文以后的文字,统统叫做“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今天就处于“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从甲骨文开始。
为啥要这样区分呢?因为文字发展,从历史逻辑上来说,并不是说,这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在漫长的产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所以,在文字最初的实践时代,文字不可能有社会意义,也不可能有一台使用文字的生活集体。
例如半坡刻符,我们至今无法认识这些刻符表达什么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是记录语言的个体行为。



就像婴儿咿呀学语,我们无法确认他的语言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确认他的个体语言行为。
作为最早形态的文字,可能还没有社会交流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交流目的,因此,只要记录个体的语言体验和行为就可以认为,这是文字的表达行为。
所以,千里马一直认为,“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刻符”,他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记录行为。因为,这些“刻符”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图画性质,也没有游戏性质,而是只有符号记录的性质,这就是我们判断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的依据。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我们人类有了自个的文字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刻刻画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到底要说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费一些猜想的。
可能,有些像“岩画”一样被我们才出来了,但是绝大多数是非常难猜测准确的。
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历史考证,例如,史前符号学,原始图画学,原始文字心里学等等。我们目前在这些考证知识方面还非常贫乏,所以,瞎猜不但幼稚可笑,也不是一台科学的方法。
尽管我们还无法解释丁公陶文的符号含义是指什么,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属于“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它与我们“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真的不是一台系统的。
因为,这些文字可能根本没有流通过,写字的那个人,创造了这个文字之后,也就是这些文字的死亡之日了。我们只能慢慢积累考古知识去慢慢破解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OTHESKY | 未知
[size=0.944em]丁公遗址在山东邹平,年代距今4100~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晚期,相当于尧舜禹时期。丁公遗址距离炎帝故里潍坊临朐西朱封遗址、黄帝故里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黄帝都城淄博昆仑镇昆仑墟都很近,而且邹平有山东唯一的铜矿,可能是黄帝采铜用于铸鼎的荆山所在地,所以这里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一点也不奇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髭祛灰移 | 来自上海
关于丁公陶文我刚开始的解读就与众不同!


丁公陶文是一篇4000多年前一台方王祭祀时对来年丰收的祈求!正文9个字加一台时间和落款共11个字。
本人认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四千多年前的仓颉文,书写格式和今天的扇面书法相同。




正文--从右往左 竖读分别为:
【谷子 丰收 10月】
【家畜 系满 圈场】
【雏鸟 孵满阁院 五月】
...月3
..........................王祀
(即:正月初三,王祭祀)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行1字,由弯曲的【φ和Δ】两个部首构成,其中 φ 和古汉文中ψψ(草)的 ψ 很像是连写,可以解读为草本植物-禾,Δ 像植物上的果实,可解为-谷,第一字即:禾+谷,谷子的意思。
第二字,由【θ和反φ (彐┓)】两个部首构成,【θ 】横着像很大的成熟的“果实”,【反φ】是篆书'手:ヨ┓'的连写形象,即:“手捧果实”,表示“丰收”的意思。
那么前两个字就是“谷子丰收”的意思,其它解释祥见手稿。如下:
























丁公陶文的解读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如果对就可说明仓颉造字的真实性。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首次看到仓颉文的真实面貌,符合说文解字上的记载,说明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二、进一步说明古籍的记载就是古代的史书。
随着岁月的流失,文字的流变,史书变得支离破粹,而且还夹有大量的神话故事,就像三国时的洛神赋是神话,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把曹操、曹丕、曹植就说成是神话人物,而否定三国是历史!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而否定古书记载的三皇五帝!
三、重审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从丁公陶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十进位制的数字(数码),说明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和今天一样的数字。阿拉伯数码最早是几百年前西欧人看到阿拉伯人用之而称呼的,目前人们又发现是印度更早用的,其实再往东你会发现印度也不是原创!而是远古的中国人!
四、进一步深挖结合考古发现,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字灿若星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uoyong | 来自北京






所谓丁公陶文,众所周知,所谓丁公陶文,指的是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文字,这种文字在后期被考古学家在其所在地址,这种文字线条极其流畅,独立成字,有一定的章法,排列规矩,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但是在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现,有好几种文字的发现比甲骨文好要早,那丁公陶文作为一种较早的文字,他和甲骨文的区别也是有的,例如丁公陶文,在后期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啊,这种文字很难重复书写出同一种文字,所以在视觉上可能没有甲骨文好辨别,而且甲骨文的发现是一次肯定的,但在考古学家发现丁公陶文的10余年后,甚至有另一派学家出来反驳认为这一次发现的丁公陶文是假的,但无论丁公陶文是不是假的,他的起源地都是在山东,所以,作为古老的文字,丁公陶文和甲骨文在历史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算推动了文化的前进,所以,有人提出丁公陶文的发现使文化诞生前进了800年,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ixizheng | 来自河北
文字之初,当有其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千里马跑得辛苦,还可更上一层楼,把良渚文字与丁公陶文相比,其笔划字形何等相似,似乎同一时期同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awei2008 | 来自北京
据目前考古证据贾湖九千年文字史,有甲骨文陶文等等。
文字就是物质信息的转化。




文字符号是传递信息的,文字就是符号,文字符号代表的是实物信息。天黑了我对你说我白天看到了日,我总不能把日搬过来给你看日什么样,只可以用符号表示,这就是文字日的信息。日这个字九千年前贾湖就有了,那时候仓颉还不存在呢。
文的本义就是代替事物信息的。总不能把山水日月用实物搬过来放在那里让人看。
全部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就是文化。
全部用数字表达出来是数字化。
全部用机械表达出来的是机械化。
工业化,农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军事化,等等。
化是一台范围。前面的冠词是在这个指定的范围之内。
文化是一种用文字表达的思想体系,思想只有本人知道,别人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有表达出来别人才能知道。
用什么表达出来?就是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文字表达的范围之内。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化。用形象表达那是艺术。
每个人说出的话就是文化。因为话是有文字表达出来的。讲故事就是文化。
原始人类为啥没有文化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没办法文字化。
有了文字才能把事物转化成文字。
通常说粗话的人大家认为没文化,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文化,也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
你善于哪方面的表达,就是你在这方面注重学习专业文化系统。
小学生上学就是文字化的开始。有的人没有上过学,没有被文字化过,用文字表达事物和自个内心思想的时候,表达不出来就容易发火,说粗话,特别是在和人有争议的时候。
修养不代表文化,修养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扶植修改。
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许他主攻的是别人不知道的项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别人不能理解他的专业系统。
不同的文化注重于不同的特长,在某些领域精通,就是某种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对每一行都精通。在这一行有文化,到了别的专业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台医生给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给机器看病就无能为力了。同样道理机械师给机器看病手到病除,给人看病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被文字化的专业事物不一样,学习的方向掌握的文化系统不一样。
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文交流也会有这个现象,谁都看不懂谁。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一台聊病理,一台聊机械,他们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被对方的专长文字化过,他们都有文化,谁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只是他们对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达出来的东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没有文字化。
中国文化使用规律逻辑性很强,中国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字的前后顺序不一样意思就变了,结果就不一样。
文化是用来传递信息的。逻辑性不强传递的的信息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中国的文化离不开农耕影响,一年四季种了收,收了种,反复循环,年复一年,经久不变。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守旧的复制文化,守着古老的文字不变。自古至今都是在复制,一代一代的。
精神.物质.工艺.艺术.技能.风俗.习惯.服饰.城市风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们是事和物。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后面加上文化两个字,把这些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化两个字他们该是指什么家或是指什么家。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台派系。中国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国文化的根还在。
考古时曾经挖出一种酒是绿色的液体,能说它是酒文化吗?不能,它只是液体,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后面要加上文化两个字,用文字描述,才叫酒文化。它背后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里生产的,用的什么材料,它卖给了谁,当时谁喝了,喝酒时猜不猜枚,有什么规矩。这些才是文字加工过的酒文化。
文物没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种特征。把古代文物骨笛信息用文字组织起来,只能证明当时的音乐艺术的程度。韵律达到了几个音节的运用,这是音乐的文明,证明那时候已经有了音乐这个东西。玉石文物证明当时的雕刻和审美观。青铜器如果没有文字,也只能证明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技术,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样不是文化。
发明不是文化,是技术改革创新。城市遗址是人类的生活痕迹,也需要文字化。根据那些痕迹证明了谁在那生活,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指什么?,生活来源是指什么?只能证明那里有人生活的痕迹,它们必须要用文字化表达出来以后叫文化。
风俗习惯不等于文化,要用文字化表达出来叫文化。
口口相传是文化口头上的传递。说话的人发出来声音和文字,听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台文字。这种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节,传来传去就不知道是谁的风俗习惯了。
其实端午节就是一台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按时间计算才能知道它产生的地方,哪个地方刚刚收割完,人们开始庆贺。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像有些经书就记录了很多事。
中国文化九千年贾湖文字就是证据,一二八日等文字目前还在使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点是:文字简练表达清楚的象形文字。这样的文字组合起来的文化表达能力强,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组合起来就是影片视频,如何组合变化,这是祖传方法——这就是传统文化。
世界上联合国开会,同样内容的演讲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国的。外国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文化太神奇了。
中国文化的组合排列前后顺序,和别的国家文化也不一样。主谓宾的用法也不一样。姓名的顺序也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是中国的文字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