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晚唐时期有名将吗?

psusghgss 回答数6 浏览数7984
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高光时刻,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名将也层出不穷,还很多都是世界级的如,李绩,李靖,苏定方,王忠嗣,裴行俭,李孝恭等武周时期有王孝杰玄宗时期杰出的有郭子仪李光弼中唐宪宗时期有李晟到了晚唐时期是不是就没什么名将了?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原野的风景 | 来自上海
    咱们经常炒股的朋友,都知道有这么一台情况,那就是甭管大盘如何暴跌,总或是会有少数逆势上涨的个股,万绿丛中一点红,相当醒目、相当个性。
晚唐这段历史,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按照史学划分,乾符二年以后的这段时期,别看知名度不高,此时的大唐正处于日薄西山的下坡阶段,不如何引人注目。
然而就在这段时期,却活跃着一群,不输于任何时代的名将群体。


而且这些人还都属于相当强悍的那种,只不过他们的上升全凭个人突破,虽然一时华丽璀璨,但最终或是随着大时代的坠落,不能摆脱悲剧告终的结局。
下面,咱们就一起盘点一下,消散在历史烟云当中的那些晚唐时期名将,此番我们主要盘点朝廷在编将领们,地方割据帐下的牛人们不在讨论当中。
晚唐战神——高骈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高骈在晚唐时期绝对属于是巨擘级战神。


他的横空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东南亚的态势,让昔日打爆东南亚无敌手、至今依然有人认祖、膜拜的南诏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当中。
懿宗时期,南诏王酋龙兴举国之力,东侵大唐,一时间,岭南西道邕州、交趾等州纷纷陷入战火之中,大唐西南重镇——交趾城,更是数次沦丧。
在朝廷数次试图收复安南无果之时,宰相夏侯孜站了出来:
“让高骈去吧。”
咸通五年,四十三岁的高骈集结岭南兵力,进入了南诏占领的安南之地。此时的安南城外,到处散布着南诏军的堡寨、军塞,对于唐朝的这支孤军,南诏方面觉得,菜来了。
但真正来的,却是一群狼。


高骈领着的这支没有后勤,没有援军的唐军,在与南诏交锋的第一天,便让所有人看到了战神崛起的华丽。
屡战屡胜,甭管南诏军如何来援,就是一台扑街,很快高骈便将安南围了起来,然后在外面收割粮食,摆出了一副持久战、我一点儿也不急的姿态。
我就在城外,酋龙,你有种,就来救安南。
咸通七年,万般无奈的南诏王最终放弃了安南,高骈就像是一座无法征服的高山,让自个光芒万丈的梦想,最终黯淡无光。


随后,南诏改变目标,攻击西川,一时间剑南之地狼烟顿起,成都城内更是挤满了边境之地,逃难而来的难民。
如何办?调高骈。
很快,高骈来到成都城下,不远处是烽火狼烟,城内是水泄不通的难民百姓,此时的成都,被恐惧所笼罩着,所有人心头都仿佛压着一块大石。
高骈到任第一天,第一道命令便是大开城门,放百姓出城复业。
有人曾质疑这个举措,高骈就一句话:
“我料定,南诏军不敢再东来。”
因为,我来了。
正在围攻雅州的南诏军听闻高战神到任,果然迅速撤退,并派人求和。高骈接到消息之后,派遣四千骑兵,一路追击,最终在大渡河处追上南诏军,大破敌军,擒杀酋长数十人。
霸气十足!
就是这位高骈,让唐末最嚣张的南诏王——酋龙,生生地放弃了通海、东进之梦,终其一生也没走出“恐高症”的阴影。


随后,黄巢军势力大张,为了平定起义军队,朝廷再次将高骈从剑南调到平叛前线,高骈领着朝廷军队,屡次击破黄巢,打得黄巢数次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黄巢军进入岭南之时,高骈向朝廷请示,希望能够翻越大庾岭追击、荡平黄巢大军。
然而朝廷当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平定沙陀,因此,没有让高骈继续追击,最终给了黄巢军得以喘息、发展的机会。
广明元年,当黄巢再次北上,在面对始终难以逾越的高骈之时,黄巢选择了诈降,而这一次,奏效了,黄巢的欺骗最终重创了高骈部。
当黄巢大军越过长江防线北进,高骈只得龟缩淮南扬州城内自保之时,一代战神,最终跌落神坛。
留给世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惋惜。
宰相镇边——郑从谠

郑从谠虽然是个文臣宰相,但单凭人家跟五代第一刺头李克用PK那么多年,而且李克用始终奈何人家不得,说他是名将,也毫不为过。


晚唐末年,沙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叛国作乱,一时间代北之地,烽烟顿起,朝廷多次平叛不利,而地处一线战区,镇守河东的节度使更是屡次出事。窦濣、李侃、李蔚一帮牛人都没搞得定河东军镇,后任节度使康传圭更是死于兵变之手。


河东局势一度糜烂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万般无奈之际,朝廷派出了宰相身份的郑从谠,靠他,最终稳住了河东的局势。
郑从谠对付李克用很有一手,甭管你李克用跟朝廷的关系是好是坏,是不是南下帮助朝廷平叛沙陀的,我的任务就是守好河东,你敢乱走一步,我就揍你。
李克用刚开始不信,我打着帮朝廷的旗号,你敢揍我?
你来呀!?
来就来!
郑从谠随后命部将主动出击,大破沙陀军,李克用被揍得失魂落魄,最终不得不递上了大写的“服”。


黄巢军平定之后,李克用依仗军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河东节度使之职,但在上任之前,他依然客客气气地派人告诉郑从谠:
“朝廷让我来接任,您老走好,我就不送了。”
在李克用的心里,实在是对这位,有些怕了。
光启三年,大唐局面日益黯淡,郑从谠年迈致仕,归家不久便猝然离世。
一代名将,堪堪躲过了王朝崩塌的惨剧,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大奸似忠——朱温

最后咱们来看朱温,撇开朱温的忠、奸不论,这位的军事能力,绝对在晚唐群雄当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朱温在黄巢军中,就是独当一面的名将,在投降唐朝之后,唐僖宗给他量身打造了一套枭雄成长套餐,仔细看的话,这套成长模式,相当残酷。
刚开始,朝廷将他放到了实力一般、军备残破的宣武军军镇之中,首先接受一波黄巢主力军的进攻,历练一番。
随后,在黄巢大军一遍又一遍地攻击之下,势单力弱的朱温最终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硬是挺了下来,还发展了不少好朋友、小伙伴。
随后,局面换成更加凶残的秦宗权部,一遍一遍地洗地中原,而恰恰这个时候,其他藩镇也开启了自由竞争的模式,开始与朱温大PK。
此时的朱温以一己之力,对天平的朱瑄、对兖州的朱瑾、对徐州的时溥、对蔡州的秦宗权,还抽空跟南面的杨行密打了一架,还得兼顾北面的魏博、河东军。
在这种恶劣至极的情况之下,朱温最终熬了下来,踏着所有失败者的尸体,最终成长成了河南道的超级巨无霸节度使。


什么是名将,当所有人都躺在你的脚下之后,即便你不承认,也不得不接受名将的头衔。
若不是后来朱温篡唐夺位,晚唐时期最成功的名将,就真的恐怕非他莫属了。
开平元年,朱温登上皇位,志得意满,他不知道,自个费尽心思争来的这段繁华,也不过只有区区五年享受的光景。
而五年之后,让自个的孩子,最终下定弑父念头的诱因,也恰恰正是这个福祸相依的皇位。
被砍的那个夜晚,或许朱温会后悔,明明当个名将就好,非要当皇帝,值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8ji9 | 来自辽宁
首先纠正一下,李晟是中唐德宗时期名将,不是宪宗时期。晚唐按历史时期划分的的话,应该从唐宪宗开始,因为虽为中兴之主,但因为宪宗专心削藩,他忽视了很多问题,安西北庭沦陷,牛李党争发端,并且由于宪宗极度宠幸宦官,给宦官设立了枢密使这一职位,导致宦官权力迅速膨胀。从最开始的暂代掌军到开始插手朝政大事。名为中兴,实为衰亡之始,晚唐百年(806年~907年),仍然有不少名将。
1,元和第一将 李愬
元和年间,为了平定淮西节度史吴元济,唐宪宗起用大将李愬,李愬一上任,就解散了军队乐队,停止宴乐,对受伤士卒亲自抚慰,很快上下齐心。
李愬第一战就生擒了吴元济手下骁将丁士良,由于丁杀人如麻,唐军纷纷要求将丁开膛破肚以求报仇,但李愬对丁士良非常客气,恭为上座。丁感动,愿帮忙招降吴元济先锋吴秀琳,很快得手。
就这样,李愬每次抓到降卒降将,总是亲切对待,晓以大义。降军感动,纷纷托出城中虚实,所以李愬总是百战百胜。
吴秀琳感恩,对李愬献计,只要抓住吴元济最悍大将李祐,他最熟淮西首府蔡州,用他必胜。于是李愬设计派人去偷收李祐的军粮,李祐追杀时陷入埋伏,被抓。由于李祐杀唐军如麻,唐军全体要求剐了李祐。但李愬对李祐非常尊重,有酒有肉,亲热无比。
全军愤怒,大家都说李祐是吴元济派来劝降李愬的,纷纷向朝廷告状。李愬心生一计,将李祐捆缚给唐宪宗,又密写一奏章让宪宗帮忙一齐演个戏。唐宪宗很明理,赦免了李祐的罪,并送回李愬军中,堵住了大家的口。李愬忙握着李祐的手,安慰他委屈了,并抵足而眠,李祐感动的直哭,答应带唐军去破蔡州。
李祐率领自个亲自训练而成的三千精兵,在奇寒的天气下疾行数十里,冒着大雪占领了蔡州城。而当李祐占领蔡州的时候,吴元济却不以为然,他认定李祐不可能这么快攻下蔡州。直到唐军的号令传到蔡州内城之下,吴元济才开始准备抵抗,但为时已晚,为祸数十年的淮西遂被平定。
此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又叛,唐宪宗令李愬前去平定,李愬和李师道连续十一战皆捷,斩杀万余名叛军。最后李师道被自个的部将刘悟所杀,李师道之乱被平定。“元和中兴”就此达成。
2,威震北疆 刘沔、石雄、张仲武
武宗即位不久,回鹘内乱,回鹘乌介可汗率部南下向唐朝求援,武宗念及回鹘曾经援唐有功,给了其大量粮食,还准许其停留在边境,受唐朝保护。乌介可汗又提出要求借天德军城游牧和借兵复国,并且要求唐朝交出已经招抚的回鹘其他部落。被武宗断然拒绝。乌介可汗于是率兵攻击唐朝振武、天德、大同等地。
842年,八月,乌介可汗率兵南下,突然九月,唐命刘沔兼任招抚回鹘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唐各道兵马集结于太原,刘沔率兵屯防雁门关。武宗对回鹘安史之乱中,趁火打劫的历史十分清楚 ,既然翻了脸,那就新账旧账一起算!
843年,正月,乌介可汗兵临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3000骑兵袭击回鹘牙帐,刘沔亲率大军随后跟进。石雄到达振武城后,派人从城里向城外挖凿10余条地道,于半夜引兵从地道杀出,直攻可汗牙帐。唐军进至其帐下,回鹘兵才发觉,乌介惊慌失措,弃辎重逃走。石雄率兵追击,十一日,在杀胡山(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唐军大胜。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收降2万余人,乌介被枪刺伤后带数百骑向东北方向逃去,其溃散部队多向幽州军投降。唐军趁机北上,招降了黠戛斯等部族,再度宣威漠北。
3,末世军神 高骈、张议潮
高骈为唐宪宗时期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年少时为人严谨,研习兵书。他又喜好文学,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为左右神策军宦官所器重。最初在朱叔明(曾任右武卫大将军)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为神策军都虞候。
  唐懿宗初年,高骈西征,收复凤林关以及河、渭二州。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当时,诸将均未有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赞赏他。后吐蕃犯边,懿宗就命他镇守秦州,即委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的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时为骁卫将军的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咸通六年(865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唐僖宗即位后,加高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符二年(875年),高骈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剑南西川节度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他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又在境上驻扎重兵,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较安。
  高骈晚年昏庸,笃信神仙之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付以军政大权。吕用之专断独行,动辄谮毁诸将﹐乃使上下离心,淮南将领毕师铎恐惧,中和五年(885年)遂反,高骈召宣州观察使秦彦助战。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出屯高邮,联合诸将攻扬州,高骈派人向杨行密求救。杨行密还未抵达,扬州城陷,高骈被囚,不久被秦彦、毕师铎所杀。杨行密闻讯后,命令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恸三日,后发兵杀秦、毕二人。
趁着安史之乱时,昔日驻扎在河西重地的唐军陆续被调回中原平叛的机会,吐蕃朝着防务空虚的河西十一州发起疯狂进攻。尽管河西军民进行了近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死抵抗。无奈朝廷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援救河西,到公元787年,随着抗击吐蕃多年的沙洲沦陷,河西走廊终于丢了。在吐蕃这种凶残的治理下,昔日富强繁华的河西大地变得破败不堪。
很多昔日繁华的乡镇都成了废墟,昔日的农田全成了荒芜沙地,城市里的汉人见了吐蕃人都吓得赶紧躲避。唐朝使者借出使吐蕃的机会来到这里,好些唐朝人偷偷流着泪质问使者:“朝廷忘记我们这些子民了吗?”一代代挣扎在吐蕃军队马刀下的唐朝人望眼欲穿,可是,使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朝廷也回答不了。那已经不是威风八面的盛唐了,那是一台困于藩镇割据,在内忧外患里苦苦熬时间的中晚唐,哪有能力来拯救受苦的百姓呢?848年,50岁的张议潮下了决心:动手!
  这一年的吐蕃陷入了内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张议潮一下子就抓住了。于是,长期骄横的吐蕃驻军看到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景象:满城昔日羔羊般被他们驱使的百姓竟然拿起了武器,呼嘯着向他们杀过来。几乎在一夜之间,吐蕃军队就被狼狈打走,沙洲光复了!
旗开得胜的张议潮立刻派出十路信使,向遥远的朝廷通报情况,报捷的同时请求支援。然而,这十路信使陷入了吐蕃驻军的重围里,大多壮烈牺牲,只有一台僧人最终带着满身战伤走到了长安街头,而那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整个长安都震惊了。对于此时的唐朝来说,张议潮的捷报简直是意外之喜。张议潮派来的使者走上长安街头时,全长安的百姓都出动了,争相目睹英雄的风采。
  关于这一群对祖国赤胆忠心、蛰伏多年完成奇迹伟业的英雄,也许只有当时唐宣宗诏书里的一句赞叹才能完美地形容:“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获得崇高的荣誉之后,已经名满长安的张议潮也受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兼河陇十一州观察使。
  861年~866年,磨砺多年的张议潮再次亮出锋芒,对吐蕃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他先是在凉州战役中全歼上万名吐蕃精锐,将河西十一州全部光复,然后挥兵西进,一路杀至高昌地区。
从此,吐蕃再无力染指河西,四千余里土地全部光复,百万户百姓从此继续自豪地聚拢在唐朝的旗帜下,史书感慨:“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在69岁那年来到长安,官封司徒,他74岁病故时,唐朝举国悲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安博 | 来自北京
晚唐时期有名将的,比如有功于收复河西的甘肃名将张议潮!
张议潮(公元?一一八七二年),甘肃敦煌人。唐代末年他曾领导沙州(敦煌)人民起义,推翻了吐蕃奴隶主的残酷统治,收复了河西。此后,他又领导河西人民进行恢复生产的斗争,使河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一、河西走廊

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是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孔道,是同西域各国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古称“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台农业、畜牧业和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在唐王朝统治河西十多年后,这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前所末有的繁荣局面。
吐蕃,是藏族古王朝的名字,当初,赞普松赞干布兼并接邻诸部,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辖有西藏地区全部,最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吐蕃奴隶主对河西地区早已垂涎欲滴。


二、河西走廊丢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暴发了“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了应付内地,诏回戍守河西的军队。这时,吐蕃看河西地区空虚,乘机出兵侵占了这块地方。吐蕃奴隶主占领了河西走廊后,对河西人民实行了野蛮、残酷的统治。他们任意屠杀汉族人民,强迫汉族人民充当奴隶,动辄施以酷刑,残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使河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吐蕃奴隶主的统治下,河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滞不前。吐蕃奴隶主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不断发生内讧,统治力量逐步削弱。张议潮置身于吐蕃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之下,目睹吐蕃奴隶主的暴行、汉族人民的苦难和河西经济和文化遭到的破坏,暗中广结英雄豪杰,发动汉族人民,准备起义,收复河西。


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

唐宣宗二年(公元848年),他乘吐蕃统洽集团内讧和汉族人民反抗情绪高涨之时,“募兵”集众,同他交结的一些英雄豪杰聚议,决定发动起义。
义旗一举,一呼百应,沙州人民纷纷参加义军,起义军很快攻占了沙州城。张议潮早就有“阴结豪英归唐”的思想。占领沙州后,为了向唐王朝告捷,以表对唐室的忠心,他派了十队使者,携带十份同样的表文,分十路奔赴长安。


到了大中五年(公元852年),张议潮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廊州、岷州地区,并派其兄张议谭,携带十州的地图去长安觐见。唐王朝封张议潮为节度使,称其军为“归义军”,受理十一州的军事政洽事宜。
到了懿宗成通四年(公元863年),张议潮又收复了凉州。至此,整个河西地区又重新回归了唐王朝。他因收复河西有功,唐懿宗亲自诏见了他,并赐官为右神武统军。死后被朝廷追赠为太保。


张议潮治理河西地区。

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吐蕃奴隶主贵族,仍然企图卷土重来。张议领导人民一面同周围各族统治者的入侵作斗争;一面苦心经营河西。
首先,清除吐蕃奴隶主统治遗留下的落后习惯和统治方式,对人民“训以华风”,使之“一同内地”。
其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进行水利建设,整修农田。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文书中记载,唐末(即张议潮领导河西期间)沙州有很多沟渠,每沟渠还设置有“渠头”、“升门”等人员,专门管理渠道。可见当时沙州乃至整个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设施是相当先进的。


结语

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大起义,使河西人民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的掠夺和奴役,为维护王朝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张议潮对河西地区的政策和经营,使这里的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日趋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见频繁,促进了整个唐朝的经济文化的繁荣。
张议潮不愧是甘肃古代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河西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MYAuRTP | 未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最巅峰时期。唐朝的名将灿若星辰,名人倍出。特别是在唐初到苏定方去世的这一段时间是唐朝军事上巅峰时期,当然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巅峰。唐军从东北亚的朝鲜半岛一直到中亚的波斯的广大地区称霸,天下无敌。
即使在唐朝进入藩政割据的后期 帝国或是搞垮了100年死敌吐蕃帝国 以及以前的小跟班回纥帝国。各边疆藩镇不但能够在没有中央支持下牢牢的守卫帝国核心区域,还能够吊打各少数民族。
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在晚唐名将也是很多的,唐末的梁晋争霸精彩远超三国 朱温李克用这些人不比曹操弱。都是名将倍出,名字一大串。大家都能想到。我只说最杰出的一台,他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最顶尖的,和刘裕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人都不差。他就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所有帝国皇帝里面也是最顶尖的军事统帅。只可惜他的政治才能比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人差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jhdptk | 来自浙江
本篇是皮皮哥首篇原创问答,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皮皮哥讲历史,皮皮哥带您领略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晚唐时期或是有不少名将的,只不过晚唐这个时期受关注度不是很高,也没有好的文学作品流行起来,所以大家觉得没有大将留名历史。晚唐时期一般认为从黄巢起义起算至后梁建国这段时期,其他时期将领暂且不算。
1.高骈









唐末第一名将非高骈莫属,黄巢起义后,各地动乱不止,朝廷唯一能想到的也是唯一能倚重的就是高骈,高骈四处担任救火队长的角色,遗憾的就晚节不保,凄凉谢幕。高骈出身军旅世家,早年西讨南征,御党项、驱吐蕃、收安南,足迹从陕西甘肃一直到云南两广,后镇守蜀中平定西川,大破黄巢,收服毕师铎、李罕之等多位名将,晚年沉迷道术,全家被毕师铎所杀。
2. 李克用、朱温















讨灭黄巢,扶大厦于将倾,后来更是分别建立了后唐、后梁,功业自是不必细说,只是这俩从头到尾一副反贼脸,从来没把唐庭当回事,救唐的是他俩,乱唐的也是他俩。
3.赵犨









晚唐名将不得不提的便是赵犨了,虽没有其他人有名,却比其他人更担得起名将之名。赵犨非常准确的预判了黄巢大齐政权的覆灭,早早料到会放弃长安向东逃窜,提前在小小陈州布防,并成功阻挡了黄巢大军东进,西联朱全忠、北联李克用,最终大破黄巢。赵犨的战略眼光以及动员守城能力前可比齐国田单,后可比大明于谦。史书评价:“赵犨以淮阳咫尺之地,抗黄巢百万之众,功成事立,有足多者。”
4.杨行密









杨行密比三国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是高骈手下小将,全靠自身能力攻城略地打下江山建立南吴。杨行密军事上几无败绩,政治上选贤进才,劝课农桑,外交上全面开花,生活上注重节俭,是一台几近完美的人物。

5.杨复光






杨复光是名宦官,也就是太监。能成名将的太监确实不简单。杨复光任唐朝天下兵马都监,总领各路军队,曾诱降王仙芝、劝降周岌、镇压黄巢、劝降朱温、援引李克用,战功甚巨。更为重要的是他心系大唐,忧国忧民,胸有大志,善抚士卒,是个妥妥的正面人物。《新唐书》记载,杨复光御下有恩,军中闻其死,皆恸哭。名将之名当之无愧!
6. 刘仁恭






刘仁恭虽不出名,勉强也算。刘仁恭原是李克用手下将领,被派守幽州后开始割据,一度占据河北、山东大部地区,虽然在中原争夺中跟李克用、朱全忠不在一台档次,但对付北边契丹却是一把好手,勉强算一台吧!
其他诸如四川王建、湖南马殷等不一一列举,以及李存孝、李嗣昭等虽为名将,但放到五代时期更为合适。还有哪些你心中的名将呢,欢迎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