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目前有那个互联网公司有机会打破BAT垄断的局面?

alamhan2006 回答数10 浏览数197361
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从最初的兴起,到各自开发、投资了更多领域的公司之后,似乎只要是有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公司都难逃BAT收购的命运。有没有那个互联网公司有机会打破这种垄断?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重庆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laige5555 | 来自北京

如果是投资角度,就没有BAT在垄断局面这一说法,资本是流动的,什么项目挣钱就流向哪里。目前“腾讯”、“阿里”在处于企业上涨阶段,股价一直在上升,手上的钱越来越多,去投资一些挣钱的项目,收购一些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公司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要注意一点,投资、收购不等于垄断。
以腾讯为例,腾讯最大股东不是马化腾,而是一家南非企业,南非的传媒集团Naspers全资子公司米拉德控股集团公司占腾讯50%股权,作为腾讯最主要的创办人,腾讯控股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普通网民中的知名度却着实一般,其它11位创办人股东在媒体上的公开露面就更为鲜见。或许正是马化腾及其团队的低调,造就了腾讯对媒体的低调,也让人们忽略了这些站在“企鹅”标识背后的IT超级玩家们的创业路径。
阿里的股份构成也是一样,日本软银集团占有非常大比例的股份,作为阿里巴巴创始人的马云只占有极少一部分的股份。



如果我们再把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股份构成都拿出来看的话,会发现海外集团的股份占比都不少,但我们肯定是不能给出结论“海外金融集团垄断中国互联网”。
的确BAT在中国非常多互联网公司都占有不少股份,比如腾讯一直领投给美团非常大笔的融资,今日头条、滴滴、美团都有腾讯入股。
腾讯或是京东的第一大股东,通过旗下黄河投资持有516,974,505股,持股比例18.1%,拥有投票权4.4%;



阿里系的公司则更多,不光在内容媒体平台、社交、金融,在娱乐、健康、硬件、工具、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领域都有非常多的企业被阿里或者百度、腾讯投资过。但要注意的是“占有股份并不代表有控制权”,大多优秀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或是创始团队在决定企业发展走向,甚至发展到了与BAT的核心业务有大量重叠的程度。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团业务已经与阿里的飞猪直面竞争。

但在产品业务角度BAT的确有处于垄断位置。
    腾讯在社交、娱乐方面基本处于一家独大的位置,这也是腾讯的核心盈利业务,目前还看不到那个企业有希望在社交领域打破腾讯的垄断,但在娱乐方面,腾讯在2016年网络游戏收入达708.44亿元,网易在2016年在线游戏净收入为279.8亿元,完美游戏在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58亿元。虽然二、三名与第一名仍有不少差距,但上涨态势迅猛,在未来绝对有机会在娱乐领域击败腾讯。



    阿里的核心业务在电商、金融,在电商业务领域,阿里的最大对手便是京东,而且随着“消费升级”,京东一直坚持自建B2C平台,并且自营物流,在用户体验上已经有了明显优势,未来也是极有可能颠覆阿里的存在。


    搜索业务是百度发家的主业,也是贡献营收的主要渠道。财报显示,百度2016财年网络营销营收为645.25亿元(占总营收的91.46%),但百度在搜索领域的老大位置则越来越不明显,原因之一在于“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导致搜索流量降低,而与百度搜索竞争的产品如360搜索、搜狗搜索层出不穷。此外,百度近年受到各种负面新闻缠身也导致百度牌子的用户口碑逐渐变差,百度在搜索领域的地位被颠覆有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志敏 | 来自河南
下面这一排拍马屁的我都看不下去了,虽然很不喜欢百度,不得不说B的体量目前还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能企及的。
刚刚突破900亿大关,虽然离4000亿隔山隔海地远。与腾讯阿里的确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但老四跟老三之间的差距仍然是鸿沟。
这几年势头猛如虎的京东,靠着土美土美的奶茶老板娘大肆上热搜,让人误以为刘强东快成中国首富了,其实利润一直被国外市场诟病,屡屡被抛售和近期大跌都不是偶然。
其次第一梯队的占位也不只是数字竞争。好歹在大领域有足够垄断地位吧,百度的牌子、数据沉淀及算法的优势或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足够的利润率要有,这点京东和楼上鼓吹的头条都没法相提并论。这不是京东做个618炒得天翻地覆就能取代的地位。
头条就相隔更远了,不过从差异化优势来看,头条比京东更胜。
如果只看利润,京东还远远比不上默默养猪的丁三石的网易。不过将中庸之道玩得遛遛的三石哥是无心争这种名分的。
百度内部确实有很多问题,旦目前来说,受到很多警示,甩掉去哪儿和百度外卖之后市值飙升了40%,押宝人工智能不一定会成功,但即便百度帝国再衰败这个过程还很漫长,目前的其他互联网企业我没有看到有能够到同等发展位置的。
所以目前来说,看不到,除非出现新的爆发颠覆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带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erenity2008 | 来自吉林
广义上来说,如今国内再有互联网企业超越BAT已经不可能了,除非是投资公司可以拿来一比(比如红杉资本、软银、)。目前三者的触须之广已经难以用“互联网公司”来形容三者。并且随着资本运营,抛去他们自主扩张的领域,如今国内领军的各类公司,只要稍有建树,几乎全部被三者投资甚至控股,很多公司都有BAT中两方甚至三方的投资(比如58、优信、华谊、滴滴)。
很多公司在走入我们生活之中后,我们会看到他们的A轮、B轮融资中有BAT的身影,京东、摩拜、ofo、点评美团、饿了吗、极米、头条、资深、快手、滴滴、优步、特斯拉、车来了、高德、苏宁云商、圆通快递、UC、优酷CIBN酷喵影视土豆、艺龙、去哪儿、同程等等不计其数,几乎你听过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而这些只是其中做大做强的部分,再看他们最近的投资,无数尚不为我们所知的公司在列,腾讯2016年投资了23家公司,遍布硬件、汽车交通、文娱、电子游戏和金融方向。这或是媒体报道公开透明的部分,说的夸张点“比如未来一台新玩意儿火了(就像今天的共享某某、VR一样),上网一查,早在一年前就被BAT控股了”。依我看来,上述三者的定位已经改变,再也不是曾经那个门户为主的IT公司了,说他们已经成为了纯粹的投资公司并不为过,就算他们的主营业务亏损严重,你也不敢说他们今年没赚到钱~~~
但如果狭义的说,BAT却未必牢不可破:百度搜索在挤走了Google后一哥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如今门户上腾讯的Sougo、Soso,奇虎的360市场也不少,在搜索技术的提供上(比如携程、时光网、汽车之家等搜索框)雅虎微软的bing也要来分一杯羹了。百度也在拓宽自个的领域、严格规范自个的竞价搜索,只有stay hungry否则用户是不会惯着百度的。
再看阿里的天猫,京东步步逼近之后还有网易优选、唯品会、小米有品等很多各具特色的B to C在行业里,虽然从规模上他们还有差距,从模式上也在可以规避,但不得不说市场一定会分一块,而淘宝的C to C本身就被他自个的天猫所分割,更不要说一些诸如58、微信微商等更宽泛的平台了。
从腾讯的微信可以取代QQ地位可见,QQ地位并不稳固,微信只是初期借用了QQ用户基数大这一特点,并且正在改变自个的入口为手机号唯一,所以QQ用户基数大的特点正在被腾讯自个所消灭(我只说狭义主营业务,没说游戏哈),那未来对于所有app开发者来说或是公平的,未知的。虽然目前看来其他软件与腾讯差距甚远,但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如今手机中两款以上实时通讯软件的用户要比安卓初期多很多,无论是QQ或是微信,他都无法同时满足工作、亲朋好友和陌生人三种通讯需求,各具特色的通讯软件正在蓬勃发展。
但如今的IT行业是蓬勃的、大发展的,也没有太多人费力不讨好的力争那已经成熟的市场,无数崭新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发掘,这就是想象力和执行力的比拼,就像大疆这样的实时可视手控飞行器、极米这样的互联网家用投影仪、优必选机器人、火箭背包飞行器、AR眼镜等,高速发展的IT界几乎每天都有新领域诞生。其实这也是BAT不断“大面积撒网”的原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0年至今IT企业闯入中国500强前十的可有不少,如今他们只能说还没有倒闭,只有stay hungry,stay foolish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pingbird | 来自北京
最有可能的乐视网被打趴下了,目前来看,没有几家可以的了,京东腾讯已经入股。
小米或是比较独立,目前看或是有可能的。主要看小米能否通过手机平台开发出新的东西。
滴滴目前又受到政策影响,这次影响不少市值,发展前期也受到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6adsl | 来自北京
泻药..
Questioner 的这个问题在目前的这个时间点问出来坦率的讲有些时间不对称。想了解其根本原因还要从大环境、大机遇、大政策和新技术这四个方面来解释,你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说大环境——

巨头的诞生并不单纯是因为技术壁垒或是资本加持实现的,而是受到大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你如果在战争年代做军火生意,那你一定会赚的盆满钵满。纵观全球各个国家的巨头企业,都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形容它们的起源——“在恰当的年代做了超前但又恰当的生意”(这里的超前在当年代表能够改变人基础生活的事物)所以大环境很重要,在中国互联网早期大多数人们家里还买不起电脑,装不起Modem拨号上网的时候,潜在的巨大刚需自然会出现。



大机遇——
接上,在中国互联网早期,BAT作为创业公司就已经开始研发产品来解决人们在网络上的潜在刚需了,这是大环境造就的机遇。那个时候你作为一名有前瞻性的创业者,往后看10年,看清楚了那就是你的机遇,只要踏实的抓住这个机遇就能成功。网络时代我们大部分人只关注中国互联网的三巨头,实际上在那个年代传统行业、制造业、轻工业、房地产涌现了不少巨头出来,那时我们的社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状态,经济发展初期一旦政府要下决心解决问题,有些抓住机遇的公司就很可能会变成巨头。



大政策——
接上,巨头的诞生是受制于国家对经济与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开放程度的。这可以被形容为企业在成长时所需的营养品,没有营养品也一样活,但是有营养品会让你更强壮。98创业大潮时期,大环境已至,机遇涌现,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巨头自然来。拿目前的企业举个栗子,比如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新兴的“未来产业”,资本的加持给了它们强大的成长力,但要是没有政府政策的出台、完善与扶持可能它们无法用那么短的时间做到目前的规模。



新技术——
既然问题是有关互联网科技,那必须得提“新技术”这个词了。利用新技术迅速崛起的巨头在美国就很常见。新技术或者新概念甚至有时候可以让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扶持,只凭一套方案或是一台产品就能崛起。但同样或是要分析环境、了解现状、寻找机遇。开头我提到说这个问题问的时间不对称,是因为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会临近“奇点社会”。所谓“奇点”是基于目前的几个主流技术的发展在未来成熟时会从根本上使人类社会和生活上产生巨大变化的那个时间点。“奇点”未到,新的巨头就不会出现。



这是为啥呢?
因为巨头们从最开始就掌握了某种技术优势与早期的根源养分,其他人无论再如何折腾也都是基于这个时代已有的技术形态与长尾养分。这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拼“创意”,所以命运就是只能被巨头收购。他们没有办法创造“奇点”,“奇点”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



辣么“后奇点社会”将会因为哪些技术而产生呢?这同时也能够解释下一台时代可能会诞生的巨头。(以下只概括基于互联网衍生的下一代新技术,不具体描述企业)
人工智能(强AI)、混合现实(MR)、仿生机械(Bionic)
只要大环境将至、机遇显现、潜需求增强,上面这三个领域是可以创造“奇点”的,也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时势造英雄,新的巨头也会因此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shulong | 来自江苏
2017年9月28日英凡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以“竞争政策、数字经济和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张维迎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题为《重新审视反垄断政策的经济学基础》。
认真看、反复看,我认为,张教授的这篇文章,既是经济学人的清醒剂;同时,又是所有人的迷魂汤。
对于清醒剂,积极宣传推广;对于迷魂汤,很有必要开一帖解药。



一、经济学人的清醒剂
张教授以其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对《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深刻的“消解”。张教授剖析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概念所内含的约束条件、前提假设,有力地论证了 “完全竞争”概念在现实经济及市场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从“完全竞争”概念衍生出的一整套对垄断的定义、度量、判定和执行都是错误的。
张教授演讲的这部分内容,值得所有经济学人认真研读、思考,以消解“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二、所有人的迷魂汤
既然《反垄断法》这个舶来品,在张教授这里已经从立法基础上被消解了。那张教授的建议是指什么呢?不需要反垄断了吗?
当然不是。张教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选择性反垄断”;二是,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
(由于经济学理论从基本概念上已经被张教授消解了,此后的论证,张教授除了用到经济学上的“网络效应”概念,其余都是直接用经济史和当下的案例来作论据。)
(一)“选择性反垄断”
张教授认为不是所有的“垄断”都需要反,“反垄断”核心就是要反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唯一要反的“垄断”就是政府用强力施加的垄断:“政府用强力施加的垄断,也就是部分企业享有的特权,包括像准入限制、特许权、财政补贴、融资优惠”。
那其他的“垄断”呢?张教授认为经济学中讲的垄断行为,多数恰恰是真正竞争的手段。
这个结论,张教授以“捆绑销售”为例,用了一台著名的商业案例:浏览器大战(微软VS Netscape)。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微软作为浏览器市场的后来者,通过将IE捆绑在自家操作系统中,利用自身在操作系统上市场份额的优势,打败了在市场领先的浏览器鼻祖Netscape。



张教授的论述,全文摘抄如下:“在经济学上被定义为垄断的行为,无论是捆绑销售或是统一零售价格的规定,在商业中都属于正常的竞争手段,不仅不是所谓的垄断行为,而且许多情况下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好处。微软免费赠送浏览器被指控为垄断行为,就是一台典型的例子。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可以被指控为“捆绑销售”。我买衣服的时候,商家总是把衣服上的扣子一起卖给我,我为啥不能要求只买衣服不买扣子呢?如果商家说扣子是免费送的,专门生产扣子的厂家可否起诉服装企业在搞捆绑销售?法院该如何判决呢?”
这个类比,我只能献上我的膝盖了!彪悍的理论不需要逻辑。
张教授您忘了,您是把IE比作扣子。衣服厂家的扣子是从扣子厂家买来的,扣子厂家有啥理由告衣服生产商?而微软付钱给Netscape了吗?
如果一定要拿衣服和扣子来说事,准确的类比案例我来替张教授设计:衣服厂家生产的衣服原先没有扣子,看到出来了个扣子厂,然后就设计了带扣子的新款衣服。扣子不从扣子厂家进口,自个生产。新款衣服虽然多了扣子,但是衣服的价格没有涨价。各位看官,看到这,我相信你一定觉得,“捆绑销售扣子”完全是个正当的竞争,但是我要多问一句: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衣服厂家垄断了所有人的衣服生产和供应,而且他把别人发明的口子无偿拿来自个生产,这样一下子就灭了发明扣子的那个厂家。你觉得还正当吗?



(二)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
讲完对政府的反垄断,张教授旗帜鲜明地说:“今天很多人也担心腾讯和阿里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担心,我们不要按我们自个的想象来判断未来。”
(虽然张教授说了,可我的确不知道,对于“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除了想象,还能有什么办法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当然,“想象”不能信马由缰,要么理论推演,要么历史类比。可根本上或是“想象”。)
张教授的论证是从商业史来类比的:“除了不断创新,谁也没有办法稳坐钓鱼船。你看看历史都是这样。运河看上去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但运河的好日子也就几十年,然后英国铁路就出现了。有了铁路的竞争,运河不要说赚取垄断利润,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最后只能变成旅游观光线路。铁路从一开始竞争就很激烈,1840年美国有300多家铁路公司,最后经过兼并重组,就剩下几家了。但铁路的好日子也不长,它的真正竞争者是谁?是公路运输。1886年德国企业家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铁路运输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后来又有了飞机的竞争。”张教授的这个类比告诉我们,技术发展不会停滞。



张教授,您知道吗?对这点,其实没有人有担心。大家都相信技术会日新月异。我们大家真正的担心是:不管技术如何发展,这些个公司不是“腾讯系”就是“阿里系”(这个状况,可不是想象,目前已经浮现出现了这个局面)。
张教授继续类比:“1960年代,IBM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是绝对是一台垄断者。但没过10来年危机就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开始挑战它的垄断地位。几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也曾取得所谓的垄断地位,但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生产出微处理器之后,很快个人计算机(PC)就出来了,曾经主导微机市场的公司没有一家成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主导厂家。当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风靡起来的时候,IBM想奋力直追,着急之下就找比尔•盖茨给他们生产软件,与微软之间的合约从根本上摧毁了IBM及任何生产厂家垄断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可能性。从此之后个人计算机变成一台组装产业了,谁都可以生产。”似乎是为了解开我们上面的担心,张教授这里的类比告诉我们,技术的演进一定会导致企业的更替和兴衰。
张教授,您知道吗?对这点,其实大家很担心。因为,正是在您认同的“网络效应”、“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规律下,我们的经济已经走进新时代了。在这个新时代里,马爸爸和小马哥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比您深刻得多:“数据是生产资源,算法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这些是政治经济学的语汇,与张教授的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体系,但是,更切中当下的我们最需要关切的问题:



最全的数据(生产资料)在谁那里?(“数据”已经在实现我们每个人和全体社会整体的数字虚拟化。人都已经透明化了。)
最强的算法/AI(生产力)在谁那里?(数据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算法/AI的强弱。)
那张有魔幻般“网络效应”的最大平台网络在谁那里?(离开那两个网络平台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张教授,您知道吗?这些才是我们担心的“垄断”的恶果(当然,这个“垄断”的概念,张教授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当您认为大家都只是凭着“恐怖想象”,从而希望对腾讯和阿里有所制衡的时候,您难道不是凭着对旧经济史的理解,“想象”出腾讯和阿里未来的衰落和消亡?其实,我也并不是不同意您这个观点,中国传统哲学“盛极而衰”的道理,也一样告诉我们:腾讯和阿里不可能永远强大。只是,我们希望在我们活着的日子里,创业者希望在他们创业的道路上,不要永远跳不出腾讯和阿里的圈圈,选择更多元、开放。因为,阿里铁了心要比我们目前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活得长,他要活102年。
在演讲的最后,张教授讲了一段很诚恳的话:“我今天讲的主要是经济学的问题,反垄断其实有好多是不属于经济学的问题。一台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本身就有这个妒忌心,看到人家大就不舒服,看到明星出丑闻很高兴。再有一台我们都不希望个别的企业耀武扬威,目前我们有些企业很讨厌,太任性,要通过舆论批评他们。这也是反垄断法为啥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还有政治家也担心,这家伙钱太多了,会不会干预政治?所以要不时地敲打他一下。”
嘿嘿,张教授,您分析问题的视野的确宽广,充分体现了国际学者的水平。只是,为啥在您宽广的视野里,企业除了有些心态自大外,其他都是社会大众人性恶和政治家心底小算盘的问题呢?
张教授,抱歉了!如果您是说“我也担心腾讯和阿里的垄断,但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解决政府的垄断问题。”我认为您的演讲是很好的全社会的清醒剂。但是,实际上您是说:“我觉得不需要担心(腾讯和阿里)。”不仅如此,您还通过自身学术权威的话语权,试图重新定义“垄断”概念,把“垄断”概念只用于政府行为,这就是连我们平民百姓用这两个字来表达对腾讯和阿里担忧的权利也要剥夺走。那么,我只能非常不恭敬地说:您在公然散布迷魂汤。
尊敬的张教授,几十年来,您始终从经济学术的角度,始终站在警惕“政府作恶”的立场上,没有丝毫退却。那么,也请允许我,保持对腾讯和阿里作恶的永远的警惕!并把它称之为“垄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anda0083 | 来自黑龙江
这个其实很好回答,目前那个互联网用品是你一天里用时最多,最难以放手,最下意识的点开的,那个就是!我目前用头条的频率已经超过微信,所以,我个人认为,是头条君!至于别家,让我挑一台,那就是小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鸡鸟 | 来自北京
我认为今日头条有机会打破BAT的垄断
一、      我们看看搜索业务
百度的搜索业务因为虚假,广告严重而被广泛诟病,魏则西事件是这个事情的矛盾集中爆发,百度也因为这个事情,导致股价跌到谷底。今日头条在大力发展内容,包括悟空问答,这将构建今日头条良好的知识体系,优质的问答则是护城河,日后很多人将会在今日头条或者说是悟空问答上来获取信息。事实上本人无论是买房,买车,育儿,理财都会参考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上的内容。2017年,今日头条务必重视悟空问答,逼得百度不得不发展问答业务。未来不排除,今日头条也会触及到搜索业务,和百度进行正面竞争。
二、      我们看看社交业务
曾几何时,今日头条只是内容聚合平台,没有任何用户的概念。慢慢的,一些垂直大V,一些大佬开始入驻了,比如雷军,刘强东。大佬们在今日头条上逐步发布言论,信息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慢慢的,今日头条也有了用户关注的功能,慢慢的,大家都开始用今日头条开始互动了。可以说,今日头条的微头条基本上就是类似于微博了,也可以说是腾讯的微信业务。目前来看,它与微博,微信的差距还很大,但是一旦悟空问答做起来,事件传播做起来,相关的生态做起来,不排除,今日头条的社交业务也会更上一层楼,不说第一,至少前三,可能会有。
综上,我或是很看好今日头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41 | 来自北京
京东未来绝对是bat的级别,京东每年亏损几十亿能坚持这么多年,其他那个公司能做到?而且京东目前大部分东西都是次日到,淘宝最快也得三四天,差距一下就出来了,京东就是未来中国的亚马逊,百度依旧或是bat,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度这几年主要布局的是黑科技,比较类似谷歌,所以感觉没有影响力,但只要搜索我想绝大多数人或是用百度,而且百度的很多企业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问题更多>

12下一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