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HYcCgb
| 未知
近几年国漫闹得风生水起,《神契》、《狐妖小红娘》、《凹凸世界》、《偷星九月天》…佳作固然有不少,中国动画界的振兴计划也陆陆续续闹了几年。但是,从无到有,动静才会这么大。为什么二次元文化那么风行?积累很关键。
14年至今不说了。反正如果读这篇回答的人不熟悉提到的内容,那也就说明时代的眼泪流量不小。
2010年以后至13年以前,算漫画的勃兴期。彼时智能机还没烂大街,于是网漫和纸媒上都有一些好作品(我不是说现在就没有好作品,而是说当时纸媒的比重更大),但基本上是与人群和刊物捆绑的,主要面向初小学生。夏达上了jump一时传为美谈,虽然大家有意无意的把附刊俩字略了。
中国动画市场大家都看好,中国动画作品大家都没底。金龙奖那个时候都没设立,电视机上最多的是卡通。雷锋的故事是热梗。10年的哦亲!
轻小说网站没这么多,SF还没禁盗版也不收费,同人好像都猬集在飞卢,轻国的江湖地位不知高到哪里,天闻角川每年还发几十万奖金——惭愧惭愧,当时我就是为那个写轻小说的,结果到奖项停颁,一本能看的也没写完。
05年~09年
活跃在那个时候的全职漫画人,我就已经不太能想到了。当时知音漫客、飒漫画什么的算一枝独秀,至少我这种小城只能买到这玩意。更多的是长春出版社、湖南、海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引进的国外漫画,以及盗版。但是多说一句,盗版泛滥是因为有市场。
电视机上播映的还是卡通动画,《虹猫蓝兔七侠传》、《神探威威猫》之类,文化壁垒也已经开始建设,对纯国产动画片予以补贴,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直接摧垮了产业竞争。《秦时明月》现如今好像没什么人提了,在当时真是不太低幼的好东西。但数来数去,就这一个——而且没有继承人。
SF轻小说和轻之国度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但一开始人气如何全看进驻多少汉化组。我不知道有多少无名英雄为了爱翻译了多少亿字,我就知道那时候写国轻的人都带着理想。这个时候,中国的孩子们,看得最多的国产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童话——曹文轩(虽然我没看过)和杨红樱?印象不深,能挤掉这两位的东西太多。
00年~04年
说句很不客气的话,当时漫画不成行业。没刊物,网络不普及,受众少,没什么人扫描资源。找一个看漫画的人不难,找一个能聊漫画的人不易。
说句更不客气的话,当时轻小说不如漫画。盗版都不多。田中芳树的《银英传》应该是这个时候录入的,但我们说回国内。
蓝猫是这个时代的国产卡通动画旗手,但印象里是少数能挣钱的东西。《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也是这个年代的,反正真童年多的一塌糊涂,倒是没几个适合14-18这年龄段的东西。虽说上美影也搞过日式的《我为歌狂》…结果咱就别说了。90-95这个区间,几乎没有审核,所以电视机上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外国动画为主——不止日本——反正忍者神龟是这个时候来的。
94年~99年
宝莲灯、舒克贝塔、魔方大厦……郑渊洁一支独秀。轻小说这个概念在国内几乎不存在。
而那个时候,日本呢?
日本的动画、漫画已经发展近四十年了。电视机、电脑的普及率在当时简直无法比较,就更别提主机了…当时我们应该在玩小霸王和步步高。
对不起,话越扯越远,甚至像是在讲古了。
但二次元文化之所以流行,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那个文娱活动从室外转向室内的时代里,它们为我们播撒下种子,引入一批长大后逐渐拓展阅读面,为了爱去做汉化的人。而这批人做汉化的时候,网络使用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和国内少年作品的匮乏,又催生、促使许多网站存活。
这些网站的内容,本就是为少年设计的。
而中国又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少年,在学校里过共同生活。一传十,十传百,有了接触的可能和渠道,以及成熟的内容,同时又缺乏竞争……
制造一种人尽皆知的亚文化,并不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