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zarsky
| 未知
2003年,我在某大型电视机公司工作,随领导一起考察了韩国的三星和LG,同时考察他们的液晶和等离子屏生产线,确定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液晶和等离子的生产工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有一台很有意思的现象,三星等离子的人和LG等离子的人还会有交流,而LG液晶的人也会与三星液晶的交流,但是等离子与液晶的人,却是互相看不上。我们参观完三星的等离子车间,站在门口闲聊。三星的人指着对面的工厂说,那就是做液晶的工厂,他们不行,只能做到21寸。呵呵,很有意思的。
虽然当时市场上等离子要比液晶发展的好,但是对比过液晶和等离子的生产线之后,至少我马上判断,等离子干不过液晶,这是由生产工艺决定的。
等离子与液晶的优缺点就不介绍了,主要介绍下生产工艺。等离子技术其实来源与CRT,是CRT电子枪技术的变种,生产等离子与CRT一样,需要玻璃抽真空,需要电子加速轰击荧光粉发光,这就决定了等离子几个致命的缺陷:高功耗、大尺寸升级难、残影效应严重,生产方式决定了产量不高,良品率也不高,因此成本非常高。当时主流的42寸等离子,屏的功耗要达到240W,是主流CRT功耗的3-4倍,是液晶的2倍以上。
反观液晶的生产工艺,基本是沿袭半导体的发展规律,即摩尔定律。液晶面板的尺寸是切割出来的,切割的尺寸和经济性是依赖生产线玻璃基板的尺寸,只要投资建厂后,就像生产半导体一样,可以昼夜不停,24小时的开机。
后来的事实也是这样,随着面板工厂由4代,5代,6代,7代,8代的不断迭代,液晶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提高良率,降低成本,就是必然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