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X黑暗
| 未知
屏幕材质
目前应用于手机屏幕的材质有三种,TFT-LCD、OLED与E-link。其中,E-link在手机上较为少见,通常作为副屏来使用,因为它只能显示黑白画面,且非常易碎。优点是不耗电、不发光,阅读体验堪比纸质书。
目前搭载E-link的手机只有两款,Yota Phone2和海信A2。少得可怜,基本可以忽略。而LCD和OLED才是手机屏幕的主流,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显示原理不同:LCD是依赖背光面板,而OLED是像素自发光。
常见的TFT、IPS、SLCD,其实都属于LCD。TFT是早期的LCD屏,显示效果差、成本低廉,一般用于低端机。而IPS屏显示效果通透、亮丽,可视角大,多用于中高端机型。值得一提的是,IPS只是TFT的一项技术名称,说白了就是TFT的一种,但在厂商的误导下,很多人都以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屏幕。
相较于TFT和IPS来说,SLCD屏的显示效果最好,它是LCD的一个高档衍生品种,特点是色彩更暖,更自然,适合人眼观看,通常用于旗舰机上。
(LCD基本结构)
OLED可以分为被动式OLED(PMOLED)与主动式OLED(AMOLED),我们现在接触到的OLED屏幕,基本都是AMOLED屏幕。
OLED基本构结构
今年饱受追捧的三星S8、一加5等机型都采用了AMOLED屏,它在显示效果、对比度、功耗、可视角度等诸多方面,一直独领风骚。但AMOLED屏也有一些无法忽视的硬伤,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烧屏。
烧屏是说显示器如果长时间显示某个静止的图像画面,会留下残影。过去的等离子电视机就有这种问题,如果你长时间看一个频道的话(如“CCTV-4”),那么那个频道的符号(就是“CCTV-4”)就会留在你的显示器的左上角了。手机的状态栏是长期不动的,随时间推移,电量、信号、时间等图标就会留下永久印记,在纯色背景下尤为明显。
-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OLED像素自发光的特性,由于像素在每个位置的老化程度不同,越往后就越明显。
烧屏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屏幕亮度调到最高,显示全白背景数小时,直到屏幕上各区域像素老化的程度基本同步,就像身体某处被晒黑,为了整体协调,要把全身都晒黑一样,相当头疼。
好在三星终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在今年发售的主力旗舰三星S8上,采用了缓慢位移的方式来解决烧屏问题。通过延时摄影发现,三星S8的HOME键会动一点点后再动回来,如此反复,这就极大程度降低了烧屏风险。
关于AMOLED屏,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Pentile像素排列导致的屏幕颗粒感,以及亮度低和偏色等等。不过,在经历了三次迭代后,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改善。并且由于种种先天优势,AMOLED正在成为未来屏幕的发展趋势。今年的新iPhone也将脱离LCD阵营,转投AMOLED战队。
贴合工艺
在屏幕参数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GFF、OGS、In-Cell等名词,这些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它们所代表的是手机屏幕的贴合技术,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按照工艺难度和硬件成本来说,屏幕贴合技术可分为三大类,高端的是On-Cell和In-Cell,中端的是OGS和TOL,低端的是GFF。
-
GFF的产业链相对成熟,成本较低,被广泛的应用在千元机上。它的缺点是通透性不足,光线反射率较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阳光下使用你会看不清屏幕里的内容,却能看清自己脸上的痘痘。
OGS的触控层紧挨着屏幕保护玻璃,更易于触控,而TOL 是用一整块玻璃同时承担保护玻璃和触控传感器,不但触摸灵敏度高,而且通透性好。
On-Cell是将触控层做在了显示层的上面,它相比TOL来说触摸体验会更加顺滑,缺点是在息屏情况下,看上去总是黑得不够彻底。
而In-Cell则是将触控层和显示层完美融合,通过在显示层加入单独的触控IC来保证触控功能正常运作,工艺难度最高,显示效果也最好。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高端旗舰手机,都是采用的In-Cell技术。
总结
在屏幕材质上,LCD阵营较为成熟稳定,其中IPS和SLCD屏显示效果最佳,TFT较差;OLED阵营下的AMOLED屏是未来手机屏幕的主流。E-link在手机上应用较少,通常作为副屏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