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果联想由倪光南操作,现在的联想会如何?

hffirstboy 回答数8 浏览数175871
lp640 | 未知
历史很难假设,做一件事情,很难论对错,在不同的时间点和不同场合,同样的行为,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我们总说中国缺乏自己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但是如果你放眼全世界,会发生结论是除了美国,全世界都缺乏自己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而如果你把眼光放在美国国内,你会发现在PC领域,除了英特尔和微软,也没有足够分量的竞争对手。在处理器领域,AMD一直没有占绝过优势市场地位,在操作系统领域,只有部分爱好者、专业用户和教育等特定市场用户使用Linux平台。要知道,美国可是公开竞争市场,既然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么赚钱,为什么没有人挑战?

原因在于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甚至核心网络设备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生态问题。围绕这两个核心部件,需要开发平台,应用软件,解决方案配套支持。开发一个技术类似的东西容易,但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难上加难。
如果我们把时间调回过去,当时的联想可能构建出这样的一个生态么?或许可以,但是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是一些评论家们总拿出来举例的华为,也是在手机平台才开发自己的处理器,没有碰PC平台。或者成功开发出网络交换机,击败思科?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调回到联想创立之初,有人预言,这是一家未来要成为全球500强,在PC领域名列全球前茅的公司。你会觉得怎么样?还不错对吧。
当然,我们一定支持联想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更多的研发力量。但是用假设的历史,来批评真实的现在。或许矫枉过正。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nUycof | 未知
看到这个问题,我是否也能问一个问题,倪光南真的有打造中国英特尔的能力,为什么不自己注册一个公司,按照英特尔的模式,成就一个中国的芯片公司呢。
我想,很多人一定会说,倪光南没有这样的资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从事芯片这种投入大、风险大的技术。那么,为什么联想就要去冒这个险呢?
也许,说冒险,很多人可能不赞成。科研本身就要有一点冒险精神。尤其像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高档次技术,更要有冒险精神。作为国内的优秀企业,应当去冒这个险。
这就问题来了,在产业政策都没有明确提出支持芯片技术研究的情况下,让企业去冒险,显然是不太合适的。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政府采购才将国产芯片纳入采购目录,别说几十年以前了,如果联想真的转型成芯片开发公司,就算芯片开发出来了,企业等能用联想的芯片吗?国内企业都不用联想的芯片,其发明的芯片又如何有市场,如何让企业生存下去呢?
也正因为如此,就算联想愿意听从倪光南的意见,也未必能够真的把联想做成一个类似于英特尔那样的芯片公司,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大环境并不支持企业创新,更多的都在考虑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如果说联想有些做得不太好的话,那就是在企业做大并认识到没有芯片技术的危害时,未能投入更多的力量去研究开发芯片技术。所以,联想如果交给倪光南,也是不会打造成中国的英特尔的,甚至会没有今天的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scuznt | 未知

我以为,如果当初倪光南(院士)成为联想的一号人物,或者柳传志坚定地支持倪光南在技术的道路上一直走到底;那么联想今天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实力应该不会逊色于华为,联想的业务很可能与目前亦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联想可能既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通信厂商,又是全球数一数二的PC厂商,等等。并且,大多数的人都该想得到的,即联想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能够坚持走技术为先的路线,则联想现今具有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对核心的技术积累应当是很雄厚的。
有人可能会说,倪光南是位一流的技术专家,但未必就精通企业的经营之道。但据我所了解的倪光南,倪光南同样懂企业管理,甚至在为联想规划技术路线和研发项目等方面,很有战略眼见。还有,当初柳传志等人创立联想时,媒体曾是这样评价柳传志等人的:“一群完全不懂市场的科研人员。”所以,我隐隐地觉得,那些说柳传志比倪光南更懂企业经营和市场的,简直就是强词夺理。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生于1944年4月29日,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生于1944年10月25日。柳传志等人1984年在北京创立联想,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创立华为。这就可以说,柳传志与任正非既是同时代的人,又几乎是同时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但到今天,联想比起华为的差距已经是太大。华为在行业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当初任正非其实就是走了跟柳传志相反的道路。
联想成立以后,就有着中科院计算机为联想免费提供的科研成果。其中,倪光南开发设计的联想汉卡,基本算是白送给了联想。联想恰恰也是靠着了倪光南和他的汉卡,才在市场上赚到了一桶金,并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发展了起来。之后很快,联想成为了中国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可伴随着联想在行业中不断壮大,倪光南坚持联想应该走“技术为先”的路线;柳传志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说什么都要让联想走“贸工技”的路线。到1994年,倪光南与柳传志之间彻底分裂。
实际上,就当时来说,倪光南主张联想走“技工贸”的路线,是完全有道理的。起初,倪光南主持研发出了联想汉卡。汉卡在市场中的利润相当的高,一套汉卡的价格就达数千块,对应的成本大约占到价格的50%;并且,联想是往往把汉卡搭在微机上一同对外出售,这还帮助联想提升了微机在市场上的销量。正因如此,联想前三年的收入平均增速即高达500%,在前三年汉卡为联想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利润(之中包含了退税);在联想式汉卡10年的寿命期中,联想总共销售出了16万套,相应的利税达到上亿元。显然,在倪光南看来,联想在技术路线上不仅走通了,而且走得非常成功,倪光南自然希望联想继续朝着“技术为先”的路线走下去。可是柳传志不知那个时候是不是出于对联想的未来着想,或者是别的什么目的,偏就反对倪光南让联想走“技工贸”的路线,抛出了与倪光南完全相反的“贸工技”路线,并挤兑倪光南。而后还指示联想下马了所有的自主研发项目。
1994年前后,倪光南曾奔波于上海、香港等地,为联想广揽人才,还成立了“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而且,倪光南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可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由于倪光南被联想罢黜,联想的一批技术骨干也跟着离开了。倪光南离开联想时,联想不仅不给倪光哪怕很少的股份,还把属于倪光南的也给剥夺了。
对于任正非和他的华为,简单的提一下就行了。起初华为是代理电信产品从事贸易业务的,到1994年的营业额已达1亿元左右,同期联想的营收大约是17亿元。可是,任正非偏偏就让华为走上了“技术为先”的路线。华为在1993年交换机的研发中,曾一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员工从华为离职。但华为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坚持集中优势的兵力,倾尽全力开展技术研发。而且任正非巧妙地避开了高端市场,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依靠低端市场在行业中牢牢站住了脚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reewill2001 | 未知
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这样点评联想:“以科技立命,却以贸易为道,结果可见一斑”。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联想初期是以什么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的?无疑是靠创新和科技。而现在的联想,不少人直呼只是一个电脑组装厂,业绩亏回十年前。  我们往前看,华为和联想差不多是同时创立的。结果联想迅速发展,总部直接设置北京中关村。要知道其他科技公司只能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联想是有多风光。

  
之后由于柳传志和倪光南在发展路线上产生分歧,倪光南支持创新研发,而柳传志支持以贸易销售为主。当时柳传志胜出了,之后的联想每年的科研经费慢慢变少,最终沦为现在的电脑组装厂。而我们再相比同期的华为,一个潜心研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营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的一方霸主,为中国人添光。  
柳传志再牛,终究是一个商人,只在乎眼前的利。如果当年是柳传志出局,联想有倪光南代领,那么今天中国就会多一家和华为一样的企业为国人争光了!
事到如今,联想也只能自食苦果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们是如何看待联想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让更多人看到您的观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allor | 未知
先说我的答案吧,因为是假设,只能以概率论。当初如果由倪光南操作,那么联想做的比现在还差的几率很小,能有多强呢,有较大几率和华为并肩成为国内科技巨头的二强,即使比不上华为,也不会被华为甩下这么多。

很多人现在感慨于联想的逐渐衰弱,在传统科技巨头华为和新生代科技巨头小米的对比下,联想高科技公司的光环好像是越来越弱了,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里,联想渐渐地成为了一家只会造电脑、卖电脑的公司,而电脑早已被媒体唱衰为夕阳产业。

很多人把联想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归结为当初选择了“贸工技”模式,而没有像华为那样选择“技工贸”模式,这正是当初柳传志和倪光南的分歧所在。先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贸就是贸易,工就是工厂,技就是技术研发。贸工技就是公司发展主要靠贸易推动,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之后收集客户反馈,让工厂在生产中做调整,技术研发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是为生产和市场贸易服务的。技工贸就是公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研发,工厂的生产和市场贸易都是为了推广技术部门的研发成果,使得科技成果市场化,是科研技术成果的价值体现。

华为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正是因为选择了技工贸模式,并且拥有超强的科研实力。联想选择了贸工技模式一路走来,成了现在的联想。但是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华为和联想在初创时期选择的模式和现在的模式正好是相反的。

任正非初创华为的时候主要业务是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电话交换机,就是做贸易代理,攒下第一桶金之后,开始借鉴和模仿国外产品,自己做一些低端交换机,这就是典型的贸工技,到后来越做越大之后,华为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渐渐转变为技工贸模式

联想在刚创办的头十年里两个拳头产品都是倪光南主持自主研发的,分别是联想汉卡和联想微机,这时候联想走的还是技工贸模式。后来柳传志和倪光南因为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渐生矛盾,1995年6月,倪光南被联想免去一切职务,公司完全被主张贸工技的柳传志所主导。

在倪光南被免职的时候,联想不论在公司规模还是资金和研发实力方面都是比华为强很多的,那时候联想和华为的实力对比和现在相比完全是反过来的。如果那时候倪光南能主导联想的发展的话,肯定会坚持走技工贸模式,在技工贸模式下继续发展二十多年的联想和现在的联想应该是大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angyuan | 未知
这个没有可比性。但假设一下的话:  如果倪光南管理联想,肯定不会比现在的规模差多少,但肯定有核心的技术储备,肯定走的是技工贸的路线。但重点是倪院士是技术上的牛人,而柳则善玩资本。站在企业的层面来看,倪接管的话,联想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一定很强,不像现在大而不强。总之   倪就像金山求伯君一样 是个技术方面大啡,但管理可能都不是强项一样。
时代之于联想来说 是时势造英雄,但柳的眼光 限制了它的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bs | 未知
那联想估计不会比华为差,前十年,联想还是很牛逼的,只可惜,靠着买买买,自己不投入研发,现在终于尝到苦果了。  
商业上的考量是多方面的,研发是一条路,商贸也是一条路,无所谓高低贵贱。就像是IBM与沃尔玛,你不能说谁更对。联想变成了商人,而不是工程师,同样也算是成功。  
格局和心胸造就了联想,眼光短浅会让联想在从后的发展中寸步难行直至死亡!柳是权术家而非科学家,心胸决定联想没有战略!在国企中能爬上位的都是人精,柳传志玩权术是一等一的高手,想想孙某某是为啥进监狱的,自然就明白柳传志是啥品性。倪光南被赶出联想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否则也一定会被权术高手柳传志送进大狱!  
况且联想早就死掉了,联想开始的战略是对的,问题出在做大后怎么办。投票门等等说明联想丢失了前进的方向。联想是国内市场养大的。国内市场是基本盘,联想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其实是个伪国际化公司。柳传志的眼光,战略和任正非不在一个水平上,任正非成就了华为,柳传志作死了联想。  
说来说去,柳是商人,倪是技术人员。商人看眼前,只有能看到长远的商人,才是企业家。柳只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土壤才能才能生存的植物,在开放竞争环境中,他必然要被淘汰,所以联想必败无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伊人o | 未知
早期为了赚原始资本可以像柳那样做,但是一旦有了一定规模就应该走向技术为导向。
市场为导向叫抢存量,技术为导向叫引导出增量。明显后者才能造就公司的伟大。
很多人都拿DELL,HP,等卖PC机和笔记本的和联想去比较,怎么就不去比较在往上的服务器,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呢。
就拿华为来说,过去只能做C5以下的电话交换机,数据网络也只能做最低端的路由器,二层交换机,到后面呢,人家传统交换机基本把过去优势的朗讯,阿尔卡特,北电等都干的7788,数据网络,从低端开始蚕食市场,慢慢中端,高端也挤占掉思科,juniper的市场。
看看联想,低端给别人蚕食,中高端产品上不去,就是起码过度重商不重技术导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