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ylovewo
| 未知
电影自诞生至今,回顾百年来电影所走过的历程,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银幕电影的探索和尝试。在1900年电影诞生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就在巴黎首次试验放映了他们研制的75mm胶片巨幕放映。但由于3台摄影机的体积庞大以及放映同步技术及画面拼接技术的局限,此种形式很快就消失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项通过光学变形的宽银幕技术经过了十几年的试验又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今天仍然应用的变形宽银幕电影放映,业内人称Cinemascope。这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单机35mm的拍摄中,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光学横向压缩到1.33∶1的35mm底片上,同样的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使放映画面得以横向展开。
观众在大银幕中得到了快感和欢愉。到1957年,85%的美国电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的放映片门和变形镜头。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光学变形,尽管可以把画面放大,但35mm 的底片狭小和变形镜头的球面误差带来的降低分辨率、放映机光源小、银幕弧度深、银盐颗粒等原因始终影响着画面的质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人追求大银幕放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加大电影拍摄底片和拷贝的影像面积,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巨幕放映的关键所在。 [1]
真正的“巨幕电影”技术第一次面世,是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由加拿大制作的电影“老虎的孩子”在富士馆展出放映。 [2] 然而由于制作和放映成本较高以及运输困难,“巨幕电影”一直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股“巨幕电影”娱乐的风潮,《霸王龙:重返白垩纪》等“巨幕电影”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巨幕电影”的发展。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了公认的最具震撼效果的电影体验。
中国最早的“巨幕电影”影院出现在上海,和平影院则是第一家商业“巨幕电影”影院,中国电影博物馆、广东省东莞科技馆等也建设了“巨幕电影”影院。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已经是“巨幕电影”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截止2010年,现共有22家“巨幕电影”影院,另有27家已签约,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据艺恩咨询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中国内地共有“巨幕电影”银幕22块,其中13块(数字8块,胶片5块)用于商业放映,9块用于科技馆等公益放映。
2009年6月,IMAX公司和华谊兄弟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手推出3部“巨幕电影”华语影片,《唐山大地震》正是其中之一。这部国内首部使用数字原底翻版技术的中国主流电影的成功上映,在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的“巨幕电影”影音体验、迎来票房丰收的同时,也将作为第一部国产“巨幕电影”影片,将会极大地带动国产“巨幕电影”的发展。
“巨幕电影”分为胶片“巨幕电影”和数字“巨幕电影”两种,国内早期影院大多是胶片“巨幕电影”,如东莞万达影城,而当下建设的新“巨幕电影”多为数字“巨幕电影”。“巨幕电影”胶片的优点在于色彩更好,画面更稳定,而数字“巨幕电影”优点则是放映成本更低。至于如何选择上述两种格式,中国电影博物馆办公室的牛朴宁建议道:“如果电影由`巨幕电影'胶片拍摄,观影首选应该是胶片版。”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博物馆放映了《博物馆奇妙夜2》、《爱丽丝梦游仙境》、《怪物史瑞克4》等“巨幕电影”影片,第一轮放映521场,平均上座率85%,观影17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