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去影片院看影片真的有必要吗,在电脑上看不是一样的吗?

zhbpro1999 回答数5 浏览数654
去影片院看影片真的有必要吗,在电脑上看不是一样的吗?
Styles | 来自北京
电影院体系一旦崩溃,电影行业会立即死掉(不分国界)。因为视频平台是无法提供支撑电影行业正常发展所需的市场体量的。除非用户们希望以后只有网大可看。这就好像“玩游戏有必要玩正版吗”的问题,对用户来说好像没啥差别,但杀死的是产品(作品)的源头。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lada2 | 来自北京
作为一个内容行业资深业者,以及影视行业一般资深业者,我从场景对人的制约角度讲讲这个事吧。毕竟很多创作者着眼点和投资方、制作方、发行方不一样的,我恰恰这四个都干过,还都算熟练工。
这事我先提一个人,王全安导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一时间没有搜到相关报道,应该是删太多了不好找。我印象中他曾经说过,说我的电影只在电影院放,不会在网络上播放,所以要看就去电影院看。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因为追求票房而说的,其实并不是。
王全安在意的,其实就是观影体验。
你买票进了电影院看电影,首先观影过程中不被允许玩手机,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和人聊天,同时所有可以分散注意力以及干扰放映的光线被杜绝。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现实是,你其实是被半强制性地关闭在一个封闭场所里半强制性地强迫你连续看完一部电影。
电影是什么呢?
电影是导演通过镜头和语言、音乐,来和你进行互动的一种作品,他通过这些手段进行叙事,来引发你和你一起进行各种共鸣,从思想到情绪乃至于情怀审美等等。
这些都有赖于作品对你进行连续不断的的诱导、感染、激发等等,这些都极度依赖于你的专注力,你情绪和思维的连续性,需要确保你的共鸣和沉浸不被打断,才能最大限度的达成导演想要的效果以及你和他之间的共鸣(此处请导演们补充一万字,稿酬没有)。
而电影院就具有这种强制功能。你进门就被强制了。
在家就完全没有这种效果。
大片,剧情片,文艺得很,我正看着呢,哎哟,这感人,纸巾都准备好了,眼看眼泪就要下来了,结果厨房传来一声惨叫:啊呀螃蟹跑出来了你快来啊,它要夹我~~
麻溜的摁下暂停,杀进厨房处理完凶案嫌疑人越狱事项,再回来看,心中波澜不惊,暗说这特么啥片子,真墨迹,摁下快进。
导演哭晕在厕所。
又一天,正看着呢,眼看主角要成功了结果百密一疏被人抓了,哎哟,要挨打了,揪心啊……哎?突然觉得嘴里没味道,嗯,去厨房看看吧。看了一圈,没剩菜,找出一包苔菜,撕一撕,油锅起小火,快速炸一下五分钟完事美滋滋。端着盘子回到沙发,继续播放,嗯……这啥情况,前面好像有句话没看见?回几秒钟,哦,真是,刚起身的时候漏看了。主角挨打了,没事,反正最后肯定报仇的,打就打了。得,情绪全没了,重新酝酿,
导演又哭晕在厕所。
跟随导演哭晕的,还有摄影师,灯光师,作曲,等等一大群人。
电影院你面前就一个光源,银幕。所以摄影师和灯光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影片想告诉你的那些东西,哪怕你不懂,但是你会被镜头和光影打动。
作曲也是,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你是意识不到音乐的,但它自始至终都存在,而且一直在感染你,引导你(此处请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作曲作词补充十万字,稿酬一样没有)。
这些都需要连续不断的引导和激发,需要大量各种手法和技术从各个方位来进行铺垫,最终达到感染你与你完成互动和交流的目的(各种电影的截图举例,我懒,文字表示了)。
然而出了电影院这个场所,基本上你是无法实现这种观影体验的。你也就始终无法在一个完美的环境里实现和导演及作品的互动。
家里的环境污染实在是太大了,任何一点小事都可以中断你的观影过程,那么之前导演和全体创作人员的努力全白费了,所有的铺垫渲染引导戛然而止,等会儿重头再来。
光线也是个大问题,和光污染太多,摄影师灯光师的媚眼,损失极其严重。
5.1声道倒是可以实现,但是效果多少差点意思。
以及,也别说你可以重头再看一次,你已经看过了,再看一次对体验,完全不一样。
所以,电影院的观影体验,几乎是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影业和制片公司,在公司里就都有自己的专业播映室,播映设备和音响和影院一样,有的甚至更好,我就知道有家公司的3D播映设备是北京独一份(也许现在不是了),因为审片就是必须这样的场所,这绝不是装和显摆。
最后总结陈词:好电影,请第一次务必去影院观看,这种体验是无法替代的。这不是业者从票房出发的建议,而是站在作品和观众之间,为了双方都得到最好的体验给出的建议。
不说了,买票看电影去了。
回来了,下楼才想起疫情期间影院不开门……
亲们,等疫情过去了,去影院看电影吧,救救导演和院线吧!
其实片方虽然有压力,但压力没那么大,最大的压力来自融资成本,也就是一年最多八到十二个点的年化利率……但是导演和艺人就惨了。嗯,也许有人说他们收入那么高,怎么惨了?
其实九成导演和艺人,是收入非常低的,譬如李安没拿小金人前……这种才是常态。有钱的真是极少数。
最惨的还有剧组民工,除主创团队之外占九成比率的就是他们,他们绝大部分是打零工性质,按天计酬,按片计酬,非常苦,收入也不高,这一波疫情,吃不上饭的大有人在。所以,支持一下院线和剧组民工吧……
完毕。有什么想起来了再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ingting | 来自上海
看到了某些答案的措辞,哈哈,不知道我的答案引起了什么联想。
还是多少解释两句,原答案和我的意愿无关,我当然希望大部分电影(尤其是制作认真的电影)都在电影院被人看到,电影院永不消亡,而且不要被电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分掉市场份额,电影院能容纳的内容品类丰富度能恢复大半个世纪之前的盛况。实际上以我对视听语言的理解,我很明白电影院、大银幕对比起显示器和投影在视听表现上的优势在哪里,电影和电视适用的视听语言有什么具体区别(包括某些国家地区和不同创作者视听风格的具体区别),但自从电视出现以后,电影的优势地位就被一步步蚕食,这是冷冰冰的事实,而且电影没什么反扑的机会,实际上70年代开始,电影业很发达的意大利和日本都因为电视的冲击而辉煌不再了(美国另说,这是太特殊的一个例子了),事实并不能因为我的主观意志有什么转移。现在不光是电影有没有机会的问题,哪怕是电影内部,长片的地盘也在慢慢缩小,要么某些表达交给连续(系列)剧,要么交给短片或者长度缩短的长片,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这15年来国际短片相关的电影节的收片的片长要求。
当然,要较真一点说的话,中国和美国在“电影(和电视等视听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发展路径还是差别很大,不适宜拿来一起比较,不过在趋势上其实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所以有的人愿意谈愿景,有的人愿意谈情怀,而我只想谈事实。就像你现在已经不可能有效地劝大家都去看托尔斯泰,尤金奥尼尔,莎士比亚一样,尤其现在的文化环境,很多人连爽文都懒得看了。
以下为原答案
————————————————分割线———————————————
作为一名电影艺术发烧友,有一定年资的迷影者,我与这栋楼里大部分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看法略有不同。
这个话题其实不太适合讨论某部电影还是某类电影该在哪里看,而是“电影”和“电影院”本身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其实应该是一个关于传媒和文化史方面的讨论,如今范围缩窄至此,已经说明电影和电影院作为媒体分享的场所和有关的消费方式,对社会还有世界的存在意义已经只剩下可怜的娱乐终端的标本功能,顶多也就能作为艺术品的展览存在,再也没有过去电影诞生和发展阶段时对社会意识形态,对观众权利的伸张,对“存在”本身的可能性进行自定义的重要意义。如果联系一下电影审查制度........很多社会话题的公共讨论基本可以确定不可能通过(本土)电影这种媒介来进行,电影院的存在意义更是在这种特定的时空中必然进一步缩窄。
本来应该讨论的是钓鱼,而不是讨论超市里应该买什么鱼。

这种现状至少已经证明电影真的未必一定要在电影院看了,至少民意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in真意 | 来自北京
拯救影院

除去影院独特的声光环境,我觉得还有一点至关重要。
塔可夫斯基说过,“电影是唯一可以可以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时间性的艺术,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时间密度和节奏。
其时间性只有在影院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保留;其他情景中,比如在家里,这种时间性会变得支离破碎。
在被破坏了时间性的情况下,电影只能沦为一种视听化的叙事媒介,简而言之,电影会简化成故事。
脱离了影院,电影还会继续存在,甚至蓬勃发展,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已死。
一 拯救影院

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特别感触。


我也几乎可以记得在影院看过的每一部片子,在哪里,和谁一起看的,开场前说过的话,放映结束之后的短暂沉默,等等。
我之所以觉得在影院看电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并不单单因为更大尺寸的画面,更好的音响效果,刚出炉的爆米花,兑过水的超大杯碳酸饮料,你身边36度的她/他。
也许也不因为电影扩展了我们的人生经验:“电影将人生延长了3倍”。
在影院看电影,早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hr/>二 给电影院的情书


亲爱的电影(院):
三 文字版

01

对电影和影院来说,2020年就像一部猜不到开头,更不敢想结尾的灾难电影。
1月24日,在也许是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春节档开始前的一天,全国院线停摆。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开放营业。


一天后的大年初一,《囧妈》网络免费首播,率先打破了院线窗口期。
3月5日 《007:无暇赴死》延档11月(4月),拉开了好莱坞延期上映的序幕。


《寂静之地:2》、《木兰》、《黑寡妇》、《新变种人》、《神奇女侠2》等影片相继宣布延期。
《速度与激情9》和《小黄人新作》等影片更是推迟到了2021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影片选择大幅缩短甚至直接砍掉窗口期,
3月16日,环球影业宣布即将上映的《魔发精灵2:世界之旅》将会同步上线流媒体平台。
同时环球影业还选择让《隐形人》、《狩猎》以及《艾玛》三部院线电影提前进行(3月20日)线上点播。


迪士尼也将原本6月26日网络首发的《冰雪奇缘2》提前至3月15日,还把《阿特米斯的奇幻历险》的首映安排在了自家流媒体平台Disney+上。
3月17日,美国多家连锁院线宣布关闭影院。


现金流突然中断给影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月9日,分析师在Variety杂志上撰文称,如果影院停业持续到八月份,即便是头部的院线品牌也很可能申请破产。


一天后,线上首映的《魔发精灵2》以10倍的增幅在多个流媒体平台上刷新了首日和首周末播放量的历史记录。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我们几乎都在电视,平板电脑,甚至手机上观看过电影。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非影院的环境下观影,一直是更为熟悉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下唯一的选择。


两年前,流媒体就曾尝试打破院线坚守的90天的窗口期。
由Netflix出品、横扫各大影展的《罗马》在上映仅23天后便登录网络。
代价则是《罗马》未能在美国最大的两个院线品牌AMC以及Regal旗下的影院放映。


仅仅4个月前,我们讨论着在院线强势的姿态下同样未能在主流院线上映的《爱尔兰人》,感慨大部分观众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体验斯科塞斯的黑帮史诗。


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一下子打破了院线和流媒体之间博弈的均势。
我们关心的问题,也从彼时的“为什么真正的电影要在电影院观看”,变成了,“有多少影院能够熬过2020年的寒冬”。


在影院停工的第90天,我试着去回忆在电影院观影时的感觉。
一个黑色的盒子里,一道光束穿过人头攒动的观众席,在银幕上投下流动的光影。


更大尺寸的画面,更好的音响效果,刚出炉的爆米花,兑过水的超大杯碳酸饮料,你身边36度的她/他。


所有这些细节在不同维度上带来的感官刺激,让你在影院中度过的两个小时,成为你生命中带着生动记忆、很难被遗忘的两个小时。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宽银幕的诞生。
电影艺术迄今为止重大的美学革命,起初都是为了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电影艺术,仍然是一个无法与影院脱离关系的艺术形式和叙事媒介。
所以,我想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用一个视频系列来回顾电影与影院的百年历史。
今天的视频,我们就从电影的形状说起。
<hr/>
02


默片电影时代电影画面的宽高比是1.33:1。


这种小数与1的比值用来描述电影画面的形状,又叫做「电影幕幅」。
电视和电子产品屏幕的尺寸则使用整数的比值来表示,如4:3,16:9。


你也许想问,1.33, 16:9,这些有零有整的奇怪数字如何而来?
这一切要从电影的拍摄方式说起。


1878年,风光及动物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接到了一个有趣的任务: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马在奔跑时四只马蹄是否会同时离地。
迈布里奇设计了一个精妙的装置,使用多台并置的相机拍摄了一组马奔跑的照片。


迈布里奇随后将照片放置在一个被称为“动物实验镜”(Zoopraxiscope)的装置中。
马奔跑的过程得以重现。


这部名为《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的影片证实了马在奔跑时确实会四蹄离地。
同时,迈布里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拍摄vlog的人。


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

摄影将时间冻结,而一张张连续播放的照片又重新创造了时间性。
电影随之诞生。


<hr/>03
电影是一帧帧的图像快速播放形成的看似连续的画面。
每一帧图像的形状和大小首先取决于胶片的尺寸。


拍摄使用的胶片根据其宽度不同而分为:

  • 超级8毫米
  • 16毫米
  • 35毫米
  • 65毫米。


传统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方式是以胶片的宽边作为最终画面的宽边进行曝光。


每一帧图像所使用的胶片长度可以用胶片左右两侧的小孔数量来量化。
这些小孔叫做,“齿孔”,英文是perf。
举例来说,35mm 4 perf,就表示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每一帧图像的高度是4个齿孔。


成像部分的胶片尺寸,被称为“画幅”,在数字电影时代,对应的是传感器的大小。


画幅的选择首先影响了拍摄的成本,画幅越大,胶片的成本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预算有限的独立影片倾向于使用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胶片进行拍摄。
而家庭摄影机所使用的则是画幅更小的超级8毫米胶片。


画幅的选择还决定了电影最初的形态。1.37:1是16毫米和超级8毫米胶片的原生宽高比。
默片时代电影1.33:1的幕幅,是采用4齿孔35毫米胶片拍摄的自然结果。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为了录制同期音轨,幕幅被调整成了1.37:1。
这样的拍摄画幅又被称为Academy,学院画幅


1.37:1作为有声电影时代电影幕幅的标准贯穿了整个30-40年代。


好莱坞也在40年代中期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


*数据来源 the-numbers.com

然而没有人知道,电影的命运即将因为一个新科技的诞生而永远改变。
下期节目中,我们就聊聊这个划时代的科技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vebabyqe | 来自北京
都能填饱肚子,为啥你要吃鱼吃肉吃私房菜的,不肯馒头夹咸菜呢?
首先我不否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让影院消失,看电影甚至可以随时随地,效果也可能会越来越接近影院。这些改变都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实现,而且在很多行业里已经成了现实,比如磁带取代了黑胶,CD取代了磁带,mp3取代了CD,
回到你的问题,我只能用我的经历来回答,首先,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就是过节,在缺乏娱乐的年代,那是盛大的趴踢。这种感觉根植于很多我那个年代的同龄人,然后因为所学又是电影,对我来说电影除了爱好还是工作,让我可以从很多角度和层面去看待和解读电影。而且上世纪8-90年代到2000年初,是整个全球电影业又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太多的大师奉献了太多伟大的电影,他们一直影响我的价值观和审美至今。所以我觉得客观上我是没法认同看电影在电脑上看和去电影院是一样的这种理论。
首先说:真的不一样,我在电影院看过一次七宗罪,侦探在冰箱后面发现一张纸条,把它撕下来那一刻,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吓了一跳,后来我看过无数次,都是在电脑上,电视上,再也没有那样的感觉,不管带不带耳机,用什么高级音响,都没有。我思考过之后认为,在一个漆黑的环境里,看着十几米的大银幕,周围没有任何人打扰你,没有其他光线 没有其他声音,没有电话,你专注的在黑暗中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看一个如此巨大的画面和如此细致的声音,会很容易产生临场感。你是在调动身体的一切感官和电影互动。这是在家里,电脑电视手机完全做不到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看电影和看剧的不同,看剧你可以边干别的边看,可以暂停,可以先吃饭,可以重看,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保证你把遗漏的信息补全,但是电影不行。跟看话剧歌剧听音乐会是一个道理。我把它称之为现场,现场的体验无法替代。电影如是,音乐如是,相声也如是。
你现在应该很庆幸你还能去影院看电影,因为很多年之后,你可以自豪的跟你的后辈说,你们不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什么感觉,就像当年看过梅兰芳现场的老京剧迷一样,因为再也没有那种现场干了。多年之后我们看到霸王别姬时候已经惊讶于京剧如此深奥和华美的舞台表现,却不知道,电影中所表现的不及当年的十分之一。
你首先要看过好的,吃过好的,见过好的,才能明白其中好的道理,很多人从小就看手机玩电脑,都不去电影院,如何谈区别呢?
还是回到最初,我不客观。但是你要让我说,电影院没法用手机电脑替代。即使它有一天会消亡。这个社会和时代一直用看似进步的科技让人类停滞不前甚至变得越来越没有能力,而这个能力曾经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最强大力量。希望你能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