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看待近9亿修出面目全非,央视调查天水古城,最新回应来 ...

永不灞休 回答数4 浏览数502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拨付的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这里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johnson9394 | 来自上海
天水城区的路能修个十几二十年,天水不大创造神话,平常心就好!钱花了政绩有了,升官了。其他的随便吧,反正老爷不是天水人。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vdaga | 来自北京
有钱,真有钱!造吧,造光了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5779 | 来自北京
古迹就是不可逆,没有就再也没有,如果是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心疼,但是人为就痛心疾首了,令人发指了。


在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记者走进一家具有日式风味的餐馆,这家餐馆建于明清两代,是一座文物保护大院。

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出以前那种四合院、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了。

院子里,明面上铺着木板,营造出一种日本风格,在西厢房的外面还有两个日本的小房子。

这么大的变化,怎么可能?会不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记者联系上了黄国翔,他是天水古城的专家,也是古民居的修复专家。

去年年底,黄国翔在重新装修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栋别墅的问题。此后,他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修改装修计划,但当时负责经营天水古城的甘肃省航空公司却置之不理,没有叫停


日本餐厅“有鹤”按计划开张。

这样的事情,在天水古城并不少见。

在解放路10号,12号文保院,这里还成了一家集餐饮、茶馆、茶馆、茶馆等为一体的饭店。记者看到,曾经精心修葺过的立柱上钉有指纹识别器,而在后花园,经营者还加了一个彩钢厨房。

甘肃天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两代民宅的集中地,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民居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挽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启动了西关地区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使29个文物保护单位“复活”,包括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天水市财政局的统计,2015年到2021年,天水市为西关古城提供了一亿多元的保护资金,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这座花费巨资修缮的古城,竟然被“改头换面”了。很多商家都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余下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只有3个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

未获批准就设立营业项目,古城不“古”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麽文保院在保护与利用上会有这样的“任性”现象?。文保院已投入八亿多元公费保护与修缮,现在都有哪些经营项目?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广新局授予天水市古城保护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9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特许经营权,并要求对29个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有关规定,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和备案。

也就是说,不管是商铺的设置,还是装修改造,至少都要得到县级文物局的批准才行。记者随后前往该公司了解情况。在该公司保存的商户档案里,记者发现,一些文保所的申报资料与实际经营方式并不相符。

除了紫砂壶被改成了私房菜馆,酒馆被改成了火锅店,茶馆被改成了餐厅。但根据文保部门的要求,文保大院无论是新设还是新设业态,都必须进行报备,经过专家评估后才能进行经营。

据汪祥军所说,天水市文物局在2022年9月发布了一份文件,要求各县级文物部门,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而这些“改头换面”的营业都是未经批准就设立,未经批准就装修的,要求竟成了一纸空文而主管部门也由于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文件,因而无法监管推卸责任


违法乱纪如何避免古旧院落的危险?

由于监管不力,天水古城多处文保大院违规装修、添置建筑,改成餐饮场所,消防安全风险大增,记者随区消防队员到文保大院随机检查时,发现存在大量的火灾隐患。

在3号院的赵家大花园,记者看到,顾客们在院子里用小燃气炉子加热菜肴,院子里的厨房里用的是液化石油气,都有明火。许多其他餐馆也有相同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aw110 | 来自北京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拨付的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这里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黄国翔介绍,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改建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院落的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


去年底这里修建时,黄国翔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并未引起当时负责运营古城的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视,日式风格餐厅最终如期开业。
在天水古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已成为一家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主管部门称经营项目未批先设,无从监管
为何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投入超8亿元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修复的文保院落,都在经营哪些业态?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
这意味着,无论是业态设置,还是装修改建,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但在该公司所存的商户档案中可以看到,有文保院落的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不符。
以“维新堂”为例,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店、茶社成餐厅的情况。但按文保部门要求,文保院落不管是业态的设立还是变更,均需要经过申报,在专家评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对此,秦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股股长汪祥军表示,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主管部门“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
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防火风险也随之增大,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赵家大园3号院,院中顾客使用燃气小炉加热菜品,院中厨房烹饪使用液化气,均出现明火。其他多家餐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文物建筑禁止使用明火,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这是因为,大多古民居在建造时使用木材,并以群落出现,一旦发生火灾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此外,文保院落中还存在遮挡消防设施、木结构缠绕易燃物、私拉电线等问题。
甘肃天水将启动整改 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
天水市委、市政府今日回应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天水西关古城文保院落开发利用情况采访之后,当地立即成立由核查组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推进整改。
在报道播出后,天水市委、市政府表示:
一是诚恳接受央视的舆论监督,及时通报问题整改情况。
二是各相关部门在前期排查整改的基础上,对天水古城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建立清单台账、限期整改销号。
三是由文物主管部门牵头,对全市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同时,集中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活动。
四是由消防部门牵头,联合应急管理、文化旅游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文物古建筑等文保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五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对天水古城运营企业及经营商户开展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引导运营企业和经营商户在活跃市场氛围的同时,坚持把文物保护和安全防范放在首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