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p888
| 未知
量子点最广泛的定义就是零维量子系统, 即在所有三个空间维度上都受到限制的系统. 这个限制导致最直接以及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分立的能级, 即量子点中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因为在空间三个方向都受到限制, 所以量子点最大的特点便是"小". 常见的量子点比如: 纳米晶体, 原子簇, 分子(如C60) 以及一些纳米半导体器件.
量子点最合适的分类方式, 在我看来是按照其合成方法进行分类.
自底向上(bottom-up): 比如化学合成, 分子或原子的自组装. 通过这类方式可以廉价地规模化地得到量子点. 这个领域的先驱是 Louis E. Brus. 下图是通过这种方式合成的 CdSe 的 TEM 图像:
这类量子点最大的应用是荧光. 由于量子点的能级是分立的, 电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将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而分立的能级间距又由量子点的大小决定, 因此不同尺寸的量子点将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同样是 CdSe 的量子点, 其发出的荧光颜色随其大小的变化如下图:
容易发现量子点越小发出的荧光波长越短, 即能级差越大.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回忆最简单的量子力学系统: 无限深势阱, 其能级 随势阱宽度 的变化为 .
对于这个性质的应用, 之前一个回答已经讲得很多了, 不在此赘述.
自顶向下(top-down): 从高维材料出发, 通过光刻或蚀刻等手段将其限制为低维量子点. 这类量子点通常为半导体器件, 尺寸相较于之前的量子点较大, 通常为 50nm-100nm. 这种合成方法也比较昂贵, 通常需要用到 MBE 等手段. 但优点是灵活可控. 下图是通过这种方式合成的垂直半导体量子点:
这类量子点由于能级分立, 仿佛原子, 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原子"(artifical atom). 相比于真实的原子, 人们可以轻松地控制原子中的电子数量, 实现通常在原子物理中做不到的实验. 下图是在一个类似上图的垂直半导体量子点的"能谱"图: (引自 Phys. Rev. Lett. 77, 3613 (1996))
确实可以看到分立的能级. 而且在 2,6,12 这些满壳层电子数上出现了周期性.
(在上面的图中 V=0 但没有电流, 这很大程度上是所谓 Coulomb blockade 效应的结果. 这是量子点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不在此赘述. )
人造原子可以用来实现传统的量子电子学中难以实现的功能, 比如所谓单电子晶体管(SET: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 同时人造原子也是物理学家们研究凝聚态中量子多体问题有趣的 playground. 大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 SET 中对 Kondo effect 的研究: Kondo effect in a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 : Abstract : Nature. 不在此赘述.
量子点还有一些有趣的应用. 比如所谓分子电子学.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 molecule junction: (引自 Electron Transport in Molecular Wire Junctions)
但制备单分子的电子器件十分困难, 已有的一些实验结果被认为有很大争议. 现在这个领域已经逐渐沉寂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