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为什么有人曾评价易卜生的《建筑大师》是“情欲、不敬、肮脏”?

fyadi 回答数2 浏览数126545
只看过林兆华版的戏剧,没有看过剧本,不理解和情欲有什么关系?难道剧本很露骨吗?另求易卜生为《建筑大师》写的那首诗的英文版
tgbrjbh | 未知
多年前的一篇作业:
我认为晚年的易卜生同样有索尔尼斯所面临的困惑,首先是“给人盖住宅”还是为上帝盖教堂?易卜生的艺术历程与建筑师索尔尼斯有着契合:从世俗到精神的创作转变。
人被架空在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产生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恐惧,他们会摆出一些自欺的姿态,藉此维护自己心灵中最后一块堡垒。索尔尼斯的人物关系全都指向他自己,于是剧本构建了一个精英与世界的基本冲突。对立于精英的这个世界里,有手下败将布罗维克,有敲门的下一代瑞格纳,有象征着自己发家史的妻子艾琳,有连接过去与未来、世俗与精神的希尔达。如果这部戏由我执导,那么全剧只有一个现实人物,那就是建筑师索尔尼斯。其他人物应该是索尔尼斯的投影,是索尔尼斯纠结心灵的外化:现实的海滩与形而上的天边外,半山腰与山峰之顶。
布罗维克父子和索尔尼斯之间的互动概括了任何行业里的人世规律。索尔尼斯通过刻苦自学、天赋异禀,超过了曾经的布罗维克;而现在布罗维克的儿子瑞格纳正在通过天赋与刻苦追赶布罗维克。我能追想到,曾经的布罗维克也一定超越过更早的“布罗维克”。
三个人的对立:超越者与保守者。易卜生的深刻不在于刻画出对立,而更重要的是两者其实在相互转换。人生的残酷之一,是当你超越了一个保守者的时候,便已经自动塑造了新的保守者。比如愤青到犬儒的不自觉归顺,这或许是世界存在的常态?
三个人所构建出来的人物关系仅仅是该剧的基础,亮点在希尔达的上场。使得该剧的冲突方向不是布罗维克父子和索尔尼斯,而是索尔尼斯与塔楼。于是全剧被一个很有象征性的意象所笼罩——塔尖。
希尔达的到来让我了解了建筑师的第二个性格,那就是在超越过程中的不折手段——关于那场火灾。希尔达刺激了建筑师的过去,点燃了他的未来;只是这个未来不过是一次悲剧性的突围罢了。
也许,希尔达只是索尔尼斯内心的一个部份,那个有着山精的心灵,想爬山塔尖的心灵;索尔尼斯的另一部份心灵由妻子艾琳来承担了——为人盖住宅。但是最终,他还是爬上了云中的塔尖,哪怕摔死。
教堂与人的住宅对立,是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对立。所以我认为易卜生的戏剧世界与索尔尼斯的建筑世界有暗合,易卜生就是从一个为社会创作的世界走到为精神创里来的。
一个精英在意识到自己应该爬山塔尖,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向上攀登的时候,是否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人类到底能向前走多远?人生之路到底有没有尽头?
现在可以回到林则徐当年的撰写的对联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所以打上问号,是因为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否真实。一方面,我们会不会把自己所处的半山腰命名为绝顶?另一方面,我们也永远无法站在自己头顶上。这大概就是演绎在建筑大师索尔尼斯花圈上面的人生悲剧。他从塔尖向半空落下的抛物线,会不会刺激精英们继续向上攀登?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xiLMMrK | 未知
索尔尼斯和希尔达之间就是情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