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hserver
| 未知
好问题! 好像已经被回答了大半。。。那就给现有答案做一点补充吧!
听觉
@Esure的回答 中给出了“人耳能感知的最小空气振幅:10^-12 m... 仅为氢原子直径的百分之一”, @呀乎嘎嘎嘎嘎的回答 也提到 “人能够听到相当于原子直径大小(1╱1000万mm)幅度的振动,堪称‘原子级’感知度”。
可能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感到怀疑:如果空气分子的振幅小于或相当于原子直径,那么小的信号是如何传入大脑的呢?
想象不出来的话还是要回归物理图像。人耳探测到的是声波携带的能量。考虑压强,即单位时间内撞到鼓膜的空气分子数量*,可能比分子振幅更为直观。毕竟,鼓膜是“看不到”分子振幅这个数量的。
鼓膜(图中灰色)将气压变化通过听小骨(白色)转换为对内耳的震动敲击。来源:The Ear and Hearing
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看。正如 @Esure的回答 中所说,声音的终端探测器是内耳中内纤毛细胞。而纤毛细胞确实极为敏感,可以探测到 ~0.3 纳米级的微小振动(作为对比,纤毛的布朗运动也有 3 纳米级;纤毛细胞是通过平均多次振荡来提高信噪比的),响应范围约为正负 100 纳米 [1]。
内耳中的内纤毛细胞(图中靠左的绿色细胞)感受细微震动(注意从上图到下图内纤毛细胞“头发”方向的改变)。来源:nature.com 的页面
(题外话:评价一个探测器的精度当然有很多方法,但各种感官如果设计良好,其精度极限大约总是由热力学设定的。在听觉中中,有空气的布朗运动 (~-20dBspl,低于人类的听觉极限,但猫的听力似乎接近这个极限);纤毛本身也有布朗运动,在此层面纤毛细胞的反应似乎甚至超过了热力极限——当然实际上没有,是通过时间平均而提高了信噪比; 在视觉中,光化学反应也有概率因热力涨落自发发生,人眼的策略则是要求多个视杆细胞同时感光才报告感光事件)。
视觉
之前提到过人类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可以探测到单个光子。
实际上由于晶状体不透明和视杆细胞本身的噪音,考虑进入瞳孔的光子数,则需要~100个才能可靠探测。探测1个光子的话由于从瞳孔到做出响应的随机过程太多,只是比猜稍微好一点。(参考 Cdy 的回答)
触觉
作者:Mon1st
链接:为什么空气这种没什么触感的东西,流动起来产生的风却足以刮倒树,摧毁房屋? - Mon1st 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在皮肤上触感是由四种感受器探测皮肤形变实现的:
上图 (Kandel et al. Fig. 23-1) 是皮肤表面的截面,SA1/2, RA1/2分别是缓慢适应和迅速适应的触觉神经。其中缓慢适应神经在皮肤发生形变时(比如被夹子夹住了;或者手里握着一个杯子)长期放电。迅速适应神经则只对发生形变和形变恢复的瞬间(比如阅读盲文时)有反应。
上表 (Kandel et al. Table 23-1) 则列出了四种神经的属性。可以看到响应阈值最小的是RA2神经,可以探测到0.01微米的形变(10纳米!) * 这个数量应该可以估算?
[1]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Siegelbaum SA and Hudspeth AJ.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 Chapter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