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沈阳最早的电影院是哪个?

luceifa 回答数2 浏览数483630
坏人/fw | 未知
谢谢邀请啦,先说结论,沈阳最早的电影院,是「民族电影院」。

位置是在沈阳北市场。话说老北市那一片儿都是沈阳传统文化的聚集地,题主感兴趣可以没事儿去溜达溜达。



↑民族电影院长这个样子,当然、现在早没了……

这家电影院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当年算是北市场的地标性建筑,和「人民电影院」「群众电影院」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叱咤沈阳影院界。

1990年版的《沈阳市志》有相关记载,清朝末年,电影开始传入沈阳,当时沈阳还没有专门的电影院,1907年1月23日出版的《盛京时报》以“活动影戏可观”为题,报道了电影第一次在沈阳出现的消息,当时放映电影的多是外国人,影片多以战争为主题,在城内各处进行流动性的露天放映。这些没有名字的外国电影可能就是最早在沈阳放映的电影。

然后到了20世纪初,沈阳开始建起了许多家小型电影院,其坐席数为200人左右。

当当当当——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奉天剧场(也就是民族电影院啦)建立。是这些小型电影院中最大的一个了。

据史料记载,奉天剧场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原业主是兴业物产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人是日本人三浦簖大郎。该股份公司以资金5万元经营,专门上映日本电影及上演日本话剧。

据说,当时看电影男女是不能坐在一起的……(囧)

这是当年的“奉天省警务处”的规定,那时放映电影必须提前三天向“警方”打报告,而电影院必须在上午9点到晚上9点间营业。

所以,亲爱的朋友,珍惜现在和你对象拉小手儿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美好时光吧……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ityrail | 未知
民族电影院
民族电影院是沈阳市最早的电影院,见证了沈阳电影百年发展史。曾经是沈阳北市场的地标性建筑,它与人民电影院、群众电影院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很多老沈阳人在这里知道了上官云珠,知道了田华,知道了李默然、唐国强、刘晓庆,知道了阿兰德龙,知道了高仓健。近些年,像民族电影院这批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院一个个逐渐逝去。
1990年版的《沈阳市志》有相关记载,清朝末年,电影开始传入沈阳,当时沈阳还没有专门的电影院,1907年1月23日出版的《盛京时报》以“活动影戏可观”为题,报道了电影第一次在沈阳出现的消息,当时放映电影的多是外国人,影片多以战争为主题,在城内各处进行流动性的露天放映。这些没有名字的外国电影可能就是最早在沈阳放映的电影。到了20世纪初,大量外国人居住在满铁附属地内,为了满足自身的娱乐需要,建起了许多小型电影院,其坐席数为200人左右,没有视线与音响设计,大部分为无声电影,观众席地而坐。奉天剧场(民族电影院)是这些小型电影院中最大的一个,史料记载,奉天剧场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原业主是兴业物产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人是日本人三浦簖大郎。该股份公司以资金5万元经营,专门上映日本电影及上演日本话剧。奉天电影院当时在北市场一代很有影响,在多个小影院中处在龙头地位。1925年建起来的保安电影院(群众电影院),打破了奉天剧场一支独大的局面。很快,电影放映员韩庆发将当时最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带进了保安电影院,与奉天电影院(民族电影院)分庭抗礼,保安电影院初建时只是用油毡纸盖的大棚子,用手摇电影放映机,用广东音乐配音,上映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老片无声电影,当时观影的市民异常火爆。1935年4月20日夜,一场大火将保安电影烧毁,两年后重新修建。同年,京城财主李云阁发现了北市场的商机,投资兴建了规模最大的云阁电影院(现在的人民电影院),场内设有200个座席。至此,北市场影院界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其中,位于北市场中心位置的云阁电影院人气最旺,是当时沈阳屈指可数的首轮影片播放地。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早在1929年3月,一部有美国总统讲话、火车呼啸等声音的有声电影首次传入沈阳,影院异常繁荣,当时沈阳继天津上海之后,成为全国第三个上映有声电影的城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逐渐控制了沈阳文化市场,尤其着重于电影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与日本商人均不断投资修建新的影剧院,其中以电影院为主。1941年奉天剧场失火重建,改名富士映画馆。据说,当时看电影男女是不能坐在一起的,这是当年的“奉天省警务处”的规定,那时放映电影必须提前三天向“警方”打报告,而电影院必须在上午9点到晚上9点间营业。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电影影院归沈阳市电影公司管理,改称“民族电影院”。沈阳的观众才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电影记录片《民主东北》,动画片《瓮中捉鳖》、故事片《桥》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之后,《新儿女英雄传》、《钢铁战士》、《白毛女》等一批国产电影也陆续登陆沈阳,并开始在民族电影院上映,1954年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沈阳上映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1958年7月,民族电影院放映了沈阳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风从东方来》和我国自行拍摄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几年后,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也在北市地区上映。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影院和电影市场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这是包括民族电影院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影院上座率的黄金阶段,影院工作人员所说的“首轮播放权”就是最好的见证。
  随着电视的普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业从顶峰跌向低谷,全国各大影院的票房下落速度惊人,包括民族电影院在内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院或因设备老化,或因管理不善,或因经营不当,一个个逐渐逝去。当时 ,沈阳有四五十家影剧院都举步维艰,由于地段优势,位于太原街和中街的影院获得投资,建起了现代化放映厅。同样是由于地段原因,北市地区的七八家影院不被投资者看好。后来,政府在保证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北市场的改造力度,使北市场、中街、太原街这三个商业组团,在和平区乃至沈阳市的商业活动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时过境迁,北市场早已无法与中街和太原街同日而语。民族电影院上座率以每年10%的幅度递减,老北市有七八家影院顺理成章地相继关门停业,但它们几乎都顽强的挂着“电影院”的招牌,也保留了一点上世纪辉煌的记忆。只有群众电影院,用二人转撑着门面,竟然挺了很多年。2012年1月10日,民族电影院开始拆除,此前,群众电影院已经成为瓦砾,更早些时候,位于大南街的胜利电影院被拆,接下来亚洲电影院、东北电影院、解放电影院陆续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都已完成历史使命,带着人们的记忆完美“谢幕”。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民电影院因设施陈旧而停业,成为危楼。作为北市场改造重点项目,从2011年9月开始,人民电影院在原址进行改扩建,因是北市场老剧场中的“独苗”,改扩建后的人民电影院更名为老北市剧场。去年6月,已歇业近30年的人民电影院更名为老北市剧场重新迎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