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美剧《人生切割术》(又名:离职)?

jack_hua 回答数5 浏览数2887
本剧是一部职场惊悚剧,故事发生在希望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提升至新水平的Lumen公司,一名有着黑暗过往的员工马克(斯科特饰)试图让自个重新振作起来。沃肯将饰演Lumen公司光学和设计部主管。剧集由丹·埃里克森撰写剧本,共10集。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福建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snail_007 | 来自上海
从一开始作为一部科幻剧的故事设定本身,卢蒙公司更像是一个隐喻,是对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工作以及其与个体生活和存在意义的展现。
作为现代规训机器
卢蒙公司与其说是一家资本公司,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台现代经典的全权机器(Totalitarian Machine)。许多评论指出它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讨论的“边沁监狱”(或称为全景敞视监狱)的相似性。区别于传统展示性的暴力惩罚,现代规训制度的运作模式变得更加细腻和隐秘,并且它主要作用于个体的身体,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人的身体当作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使其被控制在一个强制、剥夺、义务和限制的体系之中。而这一规训手段最主要的目的甚至不再是终结错误,而是为了实现一种“灵魂控制”,即“不仅控制他们的行为,而且控制他们现在的、将来的、可能的状况”。


《人生切割术》剧照。

在《人生切割术》中,卢蒙公司对此有着一系列完善且细化的规训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通过消灭个体的多种不必要的情绪达到一种自我控制的理性状态。就如当下诸多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或规章制度也往往有着此类作用。这一状态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很显然恰恰是“机器化”的个体改造导致其不得不面对可能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个体总非机器,任何一处短路或是稍犹疑就可能对整个流畅的系统造成短路。新员工赫利的到来以及其极具个性的叛逆气质,成为这个一向风平浪静且总能准时完成公司季度任务的宏观数据精检部的问题。
在很多地方,《人生切割术》都流露出典范式的理性和科学主义,很大程度上,它也可以看作启蒙主义最极端的产物。在以赛亚·柏林的《启蒙的时代》中,启蒙主义的重要理想和信念之一便是人类最终能够仅仅依靠其理性来建构一个良善的尘世之国。而伴随着其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与科学理性渐渐成为个体理性中的主角,一种科学主义与对机械规律的着迷让现代思想中充满了对理性规划的信念。也正是在这一普遍思想的影响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得以获得自信,而其中的工作问题,尤其是对效率和标准化的追求,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变化。


《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作者: [美]埃伦·拉佩尔·谢尔,译者: 秦晨,版本: 后浪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年12月

埃伦·拉佩尔·谢尔在其《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中便指出,恰恰是工业时代雇主们对效率的追求,使现代工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得以实现;而因对效率的关注,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便是“效率至上”所导致的剥削与对员工个体生活的侵蚀。在《人生切割术》中,卢蒙公司的部门细化、员工工作的隔离几乎到了一种妄想的程度,这种绝对的制度隔离对现代工作个体的意识和道德产生了鲜明的影响。
成为一颗“螺丝钉”
现代工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带来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职业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增强,在日渐分化的工作模式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渐渐降低且对彼此的工作内容所知甚少。伴随着现代专业的分化和隔绝,导致每个人只要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苦耕耘就行,这取消了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整体的关注以及工作本身的价值问题。


卢蒙公司的员工座位设计是当下各类公司的典型模式。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鲍曼在其《现代性与大屠杀》中对德国纳粹大屠杀中理性且极具现代工业模式的官僚机器的反思,而如果我们再结合汉娜·阿伦特在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对艾希曼的观察就会发现,恰恰是“各司其职”这一现代工作美德,导致员工们的“螺丝钉化”,从而让他们不必去思考和质问。在《人生切割术》中反对分离手术的宣传单中便出现对技术造成的个体“道德选择自主权”剥夺的警告。每个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至于这一工作内容或是其价值问题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因为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切割术》剧照。

在这里,工作和个体自身不再存在任何关系。尤其是如剧中马克等人所做的数字技术工作,更是与传统需要身体参与的劳动和工作不同,这也消除了它对个体带来的直接意义。它只是一项需要完成以获得奖励或工资的任务,对个体本身的生活和生命不再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或许也恰恰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卢蒙公司认为其分离手术是可以被理解的。在很大情况下,我们能够理解马克的选择,他说“工作只是工作”而已,是一份自己日常生活不需要的记忆,因为它和我们自身无关。因此卢蒙的分离手术就是为了进一步解决传统中关于工作/生活二元的苦恼,这一手术本身也正是建立在这一意识形态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工作与私人生活,彻底使两者分离,从而也就避免了我们当下所面对的生活工作化的困境。
工作不再是为了获得更好生活或是实现个体意义和价值的手段,反而成了个体存在的目的,最终导致人的异化。其实,分离手术就建立在工作和生活可以绝对无关联的基础上,从而质疑了传统认为的个体能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成就、认同和创造性的观念,进而也彻底否定了韦伯所发现的新教伦理在现代工作中的延续。卢蒙公司的分离手术几乎从字面上粗暴地理解了这一异化问题,从而选择彻底切断工作-生活的联系来保障双方的完整性,但问题也由此而生。
自我剥削与简化
卢蒙公司分离手术的“副产品”便是对个体意识与记忆的一分为二,而其所挑战的便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就强调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问题。或许《人生切割术》最精彩的部分是我们在这样一种外科手术的介入下,个体能够在不同的空间中展现不同的“我”,且二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交叉。虽然卢蒙公司一直强调分离手术的不可逆,但我们最后发现它其实是可逆的。由于记忆与意识的不共享,对个体自身而言,innie和outie完全具有自我独立性(指分割后的工作、生活两种模式)。他们虽然都知道在外面还有另一个自己共享这具身体,却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了。


《人生切割术》剧照。

但这样的彼此独立本身却又是脆弱的。就如我们在第一集看到的对赫利一系列操作所展现的,卢蒙公司在为刚刚完成分离手术的新员工介绍完情况后,便会播放他们outie的视频,且视频中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即表示自己是自愿参与分离手术的,由此来安抚或是打消innie在公司内的不满或辞职倾向。在这里,公司内与生活中的两个自我是存在等级的,后者主宰前者,就如当赫利想尽办法希望辞职时,她看到自己的outie录制的视频,后者强调:“我才是真实的人,你不是。我来下决定,你没有这个权力,给我乖乖在公司干活”。这便是吊诡之处
许多评论指出此处的隐喻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作制度中的规训通过内化而形成的自我剥削和压制。一方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还可以就此来讨论个体同一性本身的霸权问题。这一同一性霸权也是当代最典型且隐秘的剥削形式,即个体削减自身复杂性,从而导致(或渴望)自身处于一种纯洁的状态之中。恰恰是在这一削减过程中,我们进行自我规训的同时也对自身非人化处理。在《人生切割术》中,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四位员工都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愿地选择接受分离手术,男主马克的经历或许最有代表性,他为了逃避妻子车祸身亡之后的痛苦和悲伤而选择分离手术。


《人生切割术》剧照。

分离手术在这里像是记忆剪切器或是对个体感受到的复杂情绪进行抹除的手段,尤其是痛苦、悲哀和难过等“消极情绪”。而卢蒙公司的分离手术所面对的也恰恰是人类身上的各种情绪,在这里,我们看到个体需求和现代工作模式需求之间的联结点,即对于自我情绪——非理性——的逃避。这一方面是科学理性本身对非理性的压制,就如福柯所说的,理性的建立本身就意味着一系列非理性被排除;另一方面则是现代个体在面对自身情绪问题时渐渐失去了处理和应对的能力,转而祈求一种机械式的或是科学式的管理。弥漫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情绪管理或是情绪练习课程背后所分享的也恰恰是这一套意识形态,古老的“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古典的修身艺术转变成当下的理性、科学甚至是医学化的管理。


《楚门的世界》剧照。

《楚门的世界》剧照。无论是在《黑客帝国》还是《楚门的世界》,我们都会发现,对理性的、科学化且管理井然有序这类极具全权意味特质的颠覆往往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情绪,而其中又往往以爱情最为经典。在《人生切割术》中,宏观数据精检部中原本最循规蹈矩的埃尔文最终恰恰是因为自己所喜欢的对象的突然离职而决定参加其他三人的“颠覆”计划,而在第一季的最终,我们也发现马克的innie在公司外苏醒且发现了自己妻子并未去世。
除此之外,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赫利这个新成员,她几乎从一开始就十分反感在卢蒙内工作,且一直寻找各种各样方法和手段希望能把消息传递给自己的outie,最终甚至不惜自杀。对于宏观数据精检部来说,赫利就是那个不稳定因素,是那个机器中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剧中并未过分强调性别因素在这里的影响,但我们依旧可以说赫利的女性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继承了西方典型的两性性别观念,即作为非理性的、感性且情绪化的“女性”始终是现代启蒙(男性)理性中最大的bug。而剧中马克的老板——另一个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科贝尔则是另一类典型女性,即拉康所谓的“阳具女孩”,她们按照男权社会的制度与标准把自己“去女性化”,最终由此得以进入男孩俱乐部,成为其中一员。


《人生切割术》剧照。

科贝尔深深折服于卢蒙公司创始人的意识形态,并把他当作上帝信仰,对其的信条也是深刻于心。她在卢蒙公司内的形象几乎是最典型的“全权”形象,她是一种去性别化的男性化,作为这一卢蒙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忠诚的守护者。她与赫利形成鲜明对比,而有意思的是公司之外的赫利正是卢蒙公司当下掌权者的女儿。
在《人生切割术》中,马克的公司好友佩蒂是第一个解除分离手术的人,结果两种记忆的融合导致她整个生活和存在都出现危机,最终也由此死亡。正是在这里,卢蒙分离手术的天真被揭露:从来就不存在那种截然无关的两个个体,即使记忆和意识被空间分割,但它们始终都存在于身体之中,因此也就必然会留下相应的痕迹。工作之我和日常之我其实并没区分,生命和意识的绵延本身是不可能阻断的,卢蒙的分离手术所面对和处理的依旧是——只不过以一种更加夸张或现代性的形式——工作之异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纯洁同一性的迷思,一种对于自我存在的有意设限或简化,把自身复杂的意识、情感、欲望和存在缩略为一个个标签,放入一个个框架之中。然而,个体始终是一种处境式的存在,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流变和变化(becoming)中生活、思考、做出判断以及道德抉择。
对自我的剥削一方面或许来源于现代工作制度的机械化与其弥散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来源于我们自身对复杂自我的简化与暴政。我们对自身进步的追求、对“更完美的自我”的塑造以及对内化了的机械思维的信仰,就如韩炳哲在其《暴力拓扑学》中所发现的,这两点最终都会在绩效主义的背景下形成对当下个体存在的最大危机与困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重木;编辑:走走;校对:贾宁。封面为《人生切割术》(2022)剧照。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723043 | 来自北京
【第一季结局的20个细节盘点】

提前预警:本回答非剧情类介绍,而是包含大量剧透的细节向分析,重点解析第一季【结局第九集】的细节、伏笔,和第一季的相关细节补充。

本剧的核心“脑洞”,即“人生切割术”,
是一项分离技术,可以将员工的「工作」与「个人生活」记忆完全分割开来,受到空间限制。身处公司,只有工作的记忆;离开公司后,只有个人生活的记忆。
而更多关于该公司技术的基础设定,可查看下面链接的这个回答,罗列了公司和主角四人组【第一集到第八集】的【30个细节】:

美剧《人生切割术》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包括

  • 主角团四人姓氏首字母组成 sRGB,标准三原色,而红蓝绿在剧中代表不同含义;
  • 四、九原则在剧中的体现、数字的设计;
  • 伏笔:欧文的脏指甲、喜欢雷达的声音,迪伦对浮雕不屑一顾后被“打脸“,等等。

本回答承接上文,算是对该剧第一季细节汇总的【第二部分】,欢迎配合着阅读。


贯穿全剧的希区柯克变焦

-----【剧透预警】-----


【第一季结局】

类似的高度概念化脑洞剧集,容易高开低走,结局留下太多疑问,但本剧却打了个漂亮仗。
第一季结局在留下了一些空白的同时,巧妙反转带来惊喜,补充设定满足了观众好奇心,但又不把话说满,吊足胃口。
关键是承接住了各种伏笔,出色完成了角色arc的构造。欧文的追逐内心,马克的发现真相,赫利的复仇大戏,迪伦的自我牺牲,每一条人物线都让人看得心满意足。


悲伤、欢乐、恶意、恐惧

这一集别具一格的镜头设计也格外抢眼:
多处以第一视角展现画面,代入/沉浸感极强(自己真就是大吼大叫了快半小时);采用开场动画融合时的闪屏切帧,别样地展示开屏logo和场景切换;也挺喜欢本集黑人小哥走廊奔跑的这组镜头,非常有力量感,紧张度也立马提起来了。


虽然整体有角度移动,但镜头非常稳。
可以和第三集参观永恒区时,赫利逃跑、马克追逐的那段走廊奔跑戏进行对比。为了展现当时的慌乱,那一段镜头就明显是手持拍摄,晃动非常明显,堪比《谍影重重》系列(不是


第三集的奔跑,不一样的风格

结局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分钟,但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季的使命,角色塑造成功,伏笔悉数揭晓,比隔壁一些挖坑不停的剧集要舒心不少。也抛出了新的悬念,让人期待已于本月初宣布续订的第二季。就像迪伦第八集所说,“这只是第一步”,期盼着下一篇章的到来。


第二季已续订

1、镜子测试

本集“逃”到外面的三个人,虽然行为、身处环境各异,但有个共同点:
有那么短暂一刻,他们都愣住了,盯着镜子中的自己,脸上不禁流露出疑惑甚至诧异的神情(马克、欧文尤为明显)


这样设计的原因,可能有
a)“体制化”后不适应环境改变
即使公司内厕所也有镜子,但那儿的背景始终是固定的。数年如一日,内在的人格习惯并适应了在那种背景、灯光下看到的自己。而当终于来到外面的世界后,在不同的灯光、背景和着装下,眼中的自己突然“变了个样子“,所也会感到惊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文、马克反应比赫利更强烈:他们两人分别工作了三年、两年,时间远远比刚来不久的赫利要长。在无数次“休息室朗读“、日复一日的单调视觉背景下,被”体制化“得更严重,所以反应更明显。

b)镜子测试:自我意识的觉醒。镜子测试本是用作测试动物智商/认知能力的一项测试,
通过动物是否能够辨别出它在镜中的像是它自己,判断其自我认知能力。
而本集这里镜子前的注视,显然通过了镜子测试,但更重要的是以这种形式证明了内在人格拥有自我意识,他们是能思辨的人,而不是海伦娜在录像中对赫利所说的“我是人,而你不是”。


镜子测试

<hr/>
【欧文 / Irving】

2、勋章

本集坐实了欧文父亲是海军的真相(照片中的父亲正穿着手中拿着的这套水手服),并且可以合理推测欧文也曾是军人。


欧文房间里的勋章/奖章,被细心的网友查到了出处[1]:墙上装裱挂着的,是海军奖章(Navy);而桌子上打开放着的,则是陆军奖章(Army)
墙上挂着的,应该是父亲的,以做纪念;桌子上打开的,应该是欧文自己的。不排除制作上的失误,因为欧文更可能是海军,但总的关键是,他出身于军人家庭,并且自己也有军人背景。


3、身份暗示汇总

关于欧文曾经是军人/海军身份的暗示,包括:
3.1)第二集凯西女士陈述事实中的

  • 喜欢水
  • 擅长游泳
  • 喜欢雷达的声音


3.2)宠物名字是“雷达”
喜欢雷达的声音,既可以理解为作为海军喜欢雷达检测时的哔哔声,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宠物狗的声音。甚至是说,因为喜欢雷达的声音,所以给狗取了“雷达”的名字


3.3)1100
提到时间时,不是说“11点“,而是说”1100" eleven hundred,是军人常用的军事时间(military time),说明欧文语言上的老习惯被保留了下来。


3.4)见到上级立马站起
前几集每次见到Milchick,他的上级时,就立马起立,并且战得笔直(和其他三人形成强烈对比),说明曾经军队纪律生活给他带来的“肌肉记忆”也被保留了下来。


欧文战得笔直

3.5)不得“越级”
发现违禁书籍,不想越级报告,也是类似上一点,纪律性的体现。


4、身份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欧文的军人家庭、军人身份这么重要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 解释了为什么欧文一开始是最“忠诚”的员工
  • 烘托了欧文的“性格转变”
正是因为有着军人背景,欧文即使离开队伍,纪律性依然扎根脑海,甚至在个人记忆被清除之后,潜意识中依旧遵守纪律、服从上级、忠心耿耿。
其次,严肃的军人背景和禁忌的“情窦初开”形成了戏剧冲突。欧文是早年参军,在那个甚至连"don't ask don't tell“都还没有的时代,内心深处的情愫被压制了下去。“深柜”已久,在公司“分割”之后,不经意间将埋藏的秘密唤醒,一发不可收拾。


甚至,欧文那般景仰基尔的原因,也和自己在军人家庭中长大、敬仰军人父亲有关。潜意识中,基尔成为了他心中的父亲。而本季后半段欧文的态度转变,也是代表着被传统父权压制下的自我意识觉醒,打破禁锢,重获新生。
最后一集的奔赴,联系背景来看,也就不是完全的“恋爱脑”。即使公司内外,物是人非,但伯特依旧是他最相信的人,去找他是完全说得过去的。而欧文敲打房门时的那阵阵呼喊,不仅是呼喊着埋藏在伯特心底的那个消失的爱人,也是呼喊着冲破牢笼的自由与希望。


5、为什么这么做?

与曾经忠诚的“工作人”欧文对比明显的是,在外面的“生活人”欧文似乎是反叛的一员。
不仅日复一日熬夜绘制测试层画面、喝咖啡听摇滚,想要警告自己的 innie,还搜集了卢蒙曾经员工受伤起诉的新闻,和切割员工的名单,进行着自己的秘密调查。


上面新闻中提到员工受伤后收到了慰问卡,和第一集马克受伤后收到优惠券类似

不仅是这个新闻简报中提到了受伤,在第八集华夫饼派对开始之前,欧文阅读了工作手册中的一段文字,也提到了“受伤”,即下图的前两行:
员工可能会受伤,甚至遭受了可怕的灭绝人性的事故,但工作场合都有着风险。但无论如何都要继续用爱工作,完成崇高的使命。
读完欧文便嗤之以鼻地将鸡蛋夹碎在书中,露出轻蔑的微笑。那一刻,他在为伯特被“灭绝人性”而复仇爽了一把,但事实上也许和“生活人“终于恰好共情,为他们所受的伤害而愤怒。


整理下欧文的相关线索

  • 时间冲突/消失(在上个回答中提到,欧文工作了九年,但“工作人”只记得工作了三年)
  • 记得测试层的画面;
  • 想要通过“走神”传递这个画面信息;
  • 搜集了前员工受伤的新闻;
  • 搜集了切割员工的名单;
所以推测,欧文在第六年工作时遭遇了意外,不得不带到测试层重启/改造,但somehow记忆错乱,这个画面留存在了“生活人”欧文的记忆中,让他恐惧不安,也是让他觉得自己“因工受伤”,想要起诉但迫于卢蒙势力庞大,于是联系一些员工,希望找到和他类似经历的人(即地图上标注的那些人),一起共同起诉,才有些胜利的可能。


已经是第四版了

伯特还被特地标注在地图上,也许外面他们也相识

6、“历史”

讽刺的一点,欧文是四个人中,“历史遗留”最突出的一位,但却说在第三集参观永恒区时,说到“没有历史的人是不自然的。自己没有历史,心中却充满了感恩”,显然是错误。


事实上,就先现任CEO詹姆斯所说的那样,
历史永远留存在我们身上,不论我们是否从中学习或吸取了教训
双重含义的“历史”,耐人寻味。


<hr/>
【赫利 / Helly】

7、赫利的身份暗示

包括且不限于:

  • 第一天收到Milchick赠送的白玫瑰;
  • 第一天穿的衣服和科贝尔女士一样;


第三集参观永恒区时,

  • 样貌酷似卢蒙的女性CEO;
  • 讲“真正的伊根家人”这一句时,特意把镜头给了赫利;


”卢蒙家人“同样在最后一集出现


8、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明确一点,赫利是伊根家族中第一个做分离手术的人:如果别人比如现任CEO詹姆士做了,那么肯定上台演讲宣传的就是他,而不是刚30岁的赫利。
基尔更不可能了,连演讲之前主持人介绍时,都说到“基尔没有见识过,但这个芯片包含了他的种种优点……“。所以通过分离手术实现永生的说法并不成立。


「他」指的就是基尔

其次,赫利做这件事的目的,其实主创在访谈中已经给了官方解释[2],原文如下。
The purpose of what she’s doing is to sort of show that severance is good enough for an Eagan. This isn’t something that we would just do to the unwashed masses. This is something that the CEO’s daughter is willing to do and is excited to do, because it’s a total benefit to her life. That’s the message they’re trying to get across.

there’s so many weird cult-like dynamics. And it becomes sort of about Helena having to prove her loyalty and prove her worth and prove her commitment to her ancestor’s vision. So on a practical level, it’s basically a big PR move, but it is also Jame testing his daughter in a weird, manipulative way. - Dan Erickson
主要是两点:

  • 亲自向世人证明这项技术可靠安全;
  • 向父亲表忠心,为成为下一任CEO获取筹码。
这也就和视频中海伦娜所说恰好相反,讽刺的“越否认,越接近真相”。


9、父亲的话

厕所和父亲的这段对话挖了不少坑,引得观众脑洞齐飞,什么“詹姆士脑子里装着八任CEO的灵魂”、“永生说”,挺玄乎的。
但总的来说,他的这段话,至少有以下这四个关键要点:

9.1)在床上哭了
父亲听到海伦娜/赫利自杀的消息,在床上哭了。
首先一提的是,赫利自杀的消息是之后通过监控发现的,那时赫利已经重新上班了,所以詹姆士没去医院探望也情有可原。
那么是因为消息紧急,所以深夜打搅?不太可能,而更可能是因为詹姆士年老体弱,长期卧病在床,所以听到消息的时候还是在床上的。
那么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董事会”需要中间人传话 —— 防止病菌传播,引起疾病。同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卢蒙工作手册中有着“一天至少洗十次手”的奇葩规定,为什么海伦娜上台时,詹姆士站在远离人群的后方,而不是靠近舞台的正前方。


9.2)“基尔的孩子”
人们都会植入这个芯片,成为基尔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分离手术,分离出来 innie,通过各种奖励惩罚使其顺从,成为基尔的孩子。就像本季一开始的马克和欧文一样,崇尚基尔,对上司Milchick也是言听计从。
而且还可以利用该技术的后门设计,“加班”、“转移分支”等操作,让言听计从的“工作人”随时夺取身体控制权,乃至通过三大步骤逐渐剥离“生活人”,成为像凯西女士一样的全天候工作人。


像前半季欧文那样,听话的孩子

9.3)“祖父”
祖父会为珍惜你的所作所为
首先注意,这里是“The Grandfather“,而不是”Your grandfather“,说明指的不是赫利生理上的祖父,而是特指,开创人,也就是基尔。基尔1939年就去世了,时间上不太可能会是赫利的祖父,曾祖父到还有可能。
承接上一点,让世人都称为“基尔的孩子”,自然也就会让“祖父”骄傲、珍惜。


9.4)“轮回”
本段最让人疑惑的一点:“轮回”仪式。
虽然字幕组翻译的是轮回,但“revolving“这个词其实也有其他意思。比如可以理解为CEO老板坐的那种旋转椅(revolving chair),这样“sit with“这个动作就说得通,即加入董事会。
其次,介于这家公司的cult气质,而所谓“轮回”也就是cult leader常追求的“永生”,那么其实指的就是死亡。说不定,这家公司有着什么令人背后发麻的“死亡仪式“,而下一任CEO需要出席。


《仲夏夜惊魂》的死亡仪式

而其他一些脑洞,比如可下载的记忆/灵魂而达到永生,一个脑子里装着多人的灵魂等等,没有那么使我信服。
一是技术限制,连分离手术都才实现了不到三十年(原型给小时候的海伦娜看),那么“下载灵魂”这种天马行空的技术,不太可能会更早地实现吧。
二是本剧主题是阶级剥削、压榨,那么就算能永生,也不需要“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可以使用别的肉体嫁接灵魂,就像《逃离绝命镇》一样。只不过本剧强调的是“分离“,”嫁接“似乎偏离了核心要素……


《逃出绝命镇》

10、“董事会” & 其他

按照上面9.1的说法,詹姆士常年卧床,那么“董事会“说不定就只有詹姆士一人。
毕竟唯一一次发言,就是詹姆士的声音。科贝尔之前要求和董事会见面,也是说在晚会上相见,但似乎并没有看到除了詹姆士以外其他重要人物的出现。而且对外界声称多人而治,实际上则是CEO一手遮天,极权体系,也挺符合这个公司的风格。


唯一一次发言

但是和本集助手的下面这句话,就有点矛盾了:这里她指代董事会,用的是复数 they。
一方面,远程多地点电话连接确实可行,詹姆士和其他董事会成员各在一处。并且如果真的只有詹姆士一人,和海伦娜聊起时用“你父亲”会更合理些。但另一方面,无法完全否定“一人多灵魂”的可能,那样詹姆士肉体一人似乎也行……


其他本集关于赫利的一点细节,
为什么要在镜子前默念道歉文?
因为她(innie)意识到了那句话是“合理”的。她(outie)所做的恶(童言无忌,在看到芯片原型后,说要给每个人都装上;长大后满嘴谎言,虚假宣传,导致了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由她偿还。而她(innie)在为她(outie)的过错道歉,也会用行动为自己(outie)赎罪。(感谢评论区 @bluebluek 和 @焦 的指正补充)
附上休息室道歉文
Forgive me for the harm I have caused this world. None may atone for my actions but me and only in me shall their stain live on. All I can be is sorry, and that is all I am.

如赫利的穿着:晚礼服是蓝色绿色相间,耳坠也是蓝绿色两块宝石,并且和父亲对话时,提到了原型芯片时蓝绿色发光(现在变成了不发光的红色)—— 对应了RGB理论,另外验证了蓝绿色就是卢蒙公司的代表色。


如上台时的屏幕,literally “一分为二”了——真“裂开了”(有一点点惊悚)


<hr/>
【迪伦 / Dylan】

首先一提,通过助手的话可得知,迪伦旋转开关坚持了至少二十分钟,体力确实可以。


11、休息室的声音

这一集再次强调了迪伦对“自己的孩子“渴望,以及赫利和老父亲的对话,基本印证了上一回答的猜想,即他们在休息室听到的声音,是他们潜意识中最在乎、最重要的人:

  • 迪伦听到的是婴儿哭泣声 —— 孩子
  • 赫利听到的是男人说话声 —— 父亲


讽刺的是,迪伦拼命想要记起自己孩子的出生,而参议院妻子却要把分娩时的痛苦“代理”出去。而赫利/海伦娜,则是迫切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12、华夫饼派对 - 驯服四大脾气

上一部分说到华夫饼派对是复刻了第二集墙上的那幅画。这里需要再强调的一点是,这幅画其实就是“基尔驯服四大元素”,而四位舞者,代表的就是四大元素/脾气。
Milchick在和迪伦周旋的时候,就提到了刚才的华夫饼派对,称那些舞者为“tempers“(这里翻译小失误),说他们对迪伦的中途离开感到失望,“还能回去”就是继续中断的派对。


四个舞者/角色分别对应:

  • 丧亲/老妇:哀伤 woe
  • 新婚/少女:欢乐 frolic
  • 小丑:恐惧 dread
  • 山羊:恶意 malice


用“九大价值”驯服“四大脾气”,是这幅画的内容。


13、O&D卡片

补充一点细节,即迪伦在O&D偷到卡片,被紧急加班后暴走这一段情节。

一是证明了所谓“文字监控器”存在后门漏洞,
短篇衍生故事展现的漏洞就是“特殊图案型文字”,而偷卡片这里,可能则是卢蒙自己生产卡片上的文字,不会被监测到,或者说文字监控不一定是随时每天都会打开。
因为如果真的所有文字都会被监测、出不了公司,那么Milchick也不会那么紧张地给迪伦紧急加班(卡片背后有文字)


二是迪伦后来暴走,攻击Milchick,正是模仿了O&D那些卡片上的动作,依次对应

  • 上手抓脖子
  • 用力往下压
  • 把对方撂倒
  • 死死掐住对方脖子


而迪伦也是先抓脖子,推倒Milchick后,掐住他的脖子,然后用牙啃。虽然迪伦只偷了一张,还不是最重要的一张,但可能潜移默化看到了其他卡片的图示,“学以致用”
至于这些卡片为什么非常“敏感”,可能被别人高价偷走,则可能和衍生短篇故事暗示一些部门从事商业间谍活动甚至恐怖事件有关。


<hr/>
【马克 / Mark】

14、妻子的“死因”

关键的一个问题:马克重要,还是杰玛重要?也就是说,卢蒙公司想要的究竟是杰玛,还是马克。
如果是杰玛重要:类似上个回答的分析,因为衍生短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在要揭发卢蒙的时候遇到车祸离奇死亡,和杰玛的死因一样,那么可能是卢蒙的惯用伎俩,设计车祸“招安”杰玛。而杰玛死亡两年,最近才上线(上个回答的错误,107小时生命,朝九晚五,应该是107/8约等于13天,所以马克和凯西女士似乎也才认识)可能是杰玛最近才实验成功得以上线。
如果是马克重要:通过设计杰玛死亡或者就是意外,导致马克悲痛欲绝,成功入职。而这里的杰玛,也许是第n代重启版本,科贝尔女士为了“做实验”,才特意调出来的;甚至有可能就不是杰玛,只是为了和杰玛长得一样,进行过整容改造的“凯西女士”。因为凯西女士并没有透露出outie一样的潜质,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董事会都不知道科贝尔故意接近马克,来进行她的“小实验”,说明马克不是那么重要的一枚棋子。而科贝尔也因为越界、隐瞒情报而被开除。所以还是倾向于杰玛更重要。


另外,关于马克妻子的死因,
还有一种解释/猜测似乎也有可能:杰玛车祸时,马克也在车上,但他活了下来。因为第一集马克和海伦娜的第一次见面,差点出车祸,而她这样说道:“小心路面有冰”,无意之词,还是在暗示曾经因为“冰滑“导致的车祸?车祸三周回学校上课,是因为悲伤难抑停滞了三周,还是因为等待身体康复花费了三周?


关于这条线索第二季的走向[2],主创卖了个关子,但提到赫利-马克-杰玛的“非严格意义”三角关系,会在下一季进一步探索(不会像科贝尔威胁的那样,赫利立马下线)
To put him in this position where the Innie Mark, we’re starting to root for him and Helly, but now we also want to root for Outie Mark to find his wife. That’s an interesting juxtaposition and conflict we’ll explore in the second season. - Ben stiller


致命魔术 2.0?

<hr/>
【科贝尔 / Cobel】

15、科贝尔为什么这么做?

上一集结尾,科贝尔告诫马克赶紧离开“那帮人”,还让人误以为她是真心想要帮助马克。但这一集却被打回了现实:她就是想要一心一意为公司,而上一集的那些都只是还在气头上的气话。
她并不是想让“融合”成功,而是想证明“融合”的可能,从而推翻董事会的固见,改进芯片,避免Petey那样的节外生枝,最关键是为自己被器重乃至升职增添筹码。


值得一提的是她家上一集地下室墙上贴着的剪贴画,就是卢蒙的九大核心原则。
中间供奉的那尊基尔祭坛,也预示着基尔/伊根家对她的个人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比如那根标着她出生日期的呼吸管,也许就是暗示正是靠着卢蒙/伊根家的技术,她才得以存活,因此怀着对基尔的敬仰之情长大,成为了不需要分离便已然为真的“基尔的子孙”。


【其他细节补充】

16、公司多少个部门?

曾经第三集赫利问过公司有多少个部门,马克说五个,迪伦说三十个。
但后来在第七集偷手册时,就可以看到分离层的部门设置,每个部门的成员一搬是放在一起的,比如MDR就是从左往右第二列的顶上四个。每个横条上写了部门的名字,这张图里一共有八个部门,没有O&D,可能在旁边的墙上。


有眼尖的网友盘点了其中几个部门:

  • MDR : Macrodata Refinement
  • W&A : Water and Agriculture?
  • D&R : Disposal and Reclamation
  • EQP : Equipment ?
  • CL : Cleaner ?
在第八集迪伦操作时,看得更清楚,五个并排的文件夹,至少有五个部门的名字:其中CE、TA也再次出现,但代表什么暂不知。


17、小羊部门 - 羊奶?

引发无限脑补的小羊部门,有说是“干扰了他们的大脑,不是小羊,但他们眼中就变成了小羊“,有说是”小羊就是为了永生下载灵魂的载体“,等等。


这里提出一个猜想,可能就是最直白的,为了提取羊奶。因为第二集部门冰箱中,我们就看到了有奶瓶,说不定就是为了保证员工健康,自产自足。而所说的“它们还没准备好”,是说这些小羊还没准备受孕并产奶呢?


18、公司楼层分布

第七集偷操作指南时,马克看到科贝尔正在坐电梯下楼,这个画面映政了科贝尔并没有经历“分离”手术,并且让我们窥见了卢蒙的楼层分布状态:



  • 13:未知(老总詹姆士的特别层?)
  • 12:机器(监测文字的机器?)
  • 11:管理层
  • 10:手术室
还有会议室、IT、会计处、数据处理、网络系统等楼层。
其中一些楼层“分离”员工无法进入,即右侧有锁符号的楼层。
而科贝尔正从管理层下降到“分离层”,而另外最左边的员工正从“入口”上升到手术室层


19、操作手册

第七集第一次潜入保安室,翻阅指南瞥见到了几个特殊操作,也许会在后续展现,
比如“干净石板循环“,应该就是”重启“。


比如“大象存取电路“,可能对应大象有很好的记忆,因此可以读取Outie的记忆?
这一页看得还比较清楚,其中关键词“the system of emotional and thought pattern“,证明这项技术不仅仅可以”分离记忆“,还能对被试的情感、思考方式带来影响,真“人体试验”。


比如“转移分支系统”理解为调职到另外一个地方时,需要重新设计空间限制。


以上三个操作在第八集的选项选择中可以看到


20、车牌

欧文的车牌,正中间是基尔的头像,应该是这个“基尔镇”的特色。


<hr/>值得一提的是,
官方领英主页上有几个卢蒙设施介绍短片,
由迪伦带领参观一些设施,其中一个就是介绍厕所,他吐槽到MDR只有死个人,厕所里却有五个隔间。欧文说多出来的第五个隔间是留给基尔的(那时候的欧文呀,捂脸),而迪伦打趣地说自己不信,而自己则是工作日每天换一个隔间,刚好一天一个隔间……


领英账号的短视频

<hr/>PS.
赠送一个魔性舞蹈表情包,文字自配
比如,DDL的前一晚be like


<hr/>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点个关注,追美剧不迷路

相关阅读

美剧《人生切割术》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新蝙蝠侠》电影彩蛋网页中的谜语答案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ttreee | 来自北京
《人生切割术》

1/6、一份“来了就离不开”的工作

如果有一份工作,你只需要每天到公司打个卡,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拿一份高薪,你愿不愿意干?

你一定会说,当然……不愿意,哪有这么好的事,一定是一个陷阱。

是的,事实上你的“一部分”还是要工作的,先让你做一个“脑分离”手术,把你工作八小时的记忆隔离开,你的时间也完全分割为两部分:“工作人”和“生活人”。


“工作人”不记得“生活人”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儿,家人和朋友是谁;“生活人”也不知道“工作人”是怎样的,不知道工作内容和同事。

由于工资是发给“生活人”的,对于“生活人”而言,等于只拿钱,不干活。

脑洞是不是很大?或者还是难以理解?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

“生活人”走进公司的电梯,一闭眼,再一睁眼,一天的工作时间就过去了。“生活人”可以尽情享受人生,还不用担心钱不够花。

当然,代价就是“工作人”的那一部分,每天下班就是走进公司的电梯,一闭眼,再一睁眼,又到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候了。身边只有同事和上司,一天只有8个小时,脑子里永远在想如何完成这个月的工作任务。


如果真有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以上是最新科幻悬疑惊悚美剧《人生切割术》的情节,其科幻设定来自菲利普·K·迪克(《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的原作者)的短篇小说《记忆裂痕》(Paycheck)。

这么多年,终于有一部从主题、人物、故事到视觉语言,其“酷”的程度不亚于《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的美剧,由于编导挖了大量的“坑”留在尚未播放的最后一集或下一季,故本文剧透有限,请没看过剧的读者放心阅读。


2/6、自己剥削自己

这个科幻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这几年席卷职场的“反996运动”,要求准时下班,要求公司不能随意干扰员工下班后的生活,要求工作内容明确清晰,业绩考核标准明确。

按这些标准,这部电影中的公司可谓模范,从不加班,几乎不会在下班后联系员工,工作内容和考核清晰,甚至日常所有的行为规范都清楚地列在几大本工作手册中。

但看了原剧,你就会发现这个“一清二白”的人生分割,不但没有那么美好,反而很恐怖。

剧中女主人公的“工作人”因为不喜欢这份无聊的工作,要求离职,但公司的规则是,“工作人”只是你的一部分,需要和“生活人”一起提交离职报告。

这个规则看上去问题不大,但实际上困难重重,“生活人”没有任何工作的记忆,“工作人”再痛苦也无法被感受,自己“一睁眼一闭眼”就能拿高薪,为什么要辞职呢?

剧中,“工作人”以死相逼,“生活人”却不为所动:只要我感觉不到痛苦,那就没有痛苦。

这个情节太震撼了,直接把本剧推升到“哲学思考”的层次,提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问题:

工作,是否成了现代人自己对自己的剥削?


3/6、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平常喜欢跟小孩子说:做完作业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无形之中向他们植入一个观念:学习是痛苦的,玩才是开心的。

这个观念到了高中就会变成:“高中是最苦的,只要考上了好大学,你们以后的路就会比别人轻松很多。”

长大后,就会变成:“现在多加班,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周游世界,天天悠哉游哉。”

通过这些逻辑,我们人为地把人生割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手段,一部分是目的。

什么叫“手段”?就是你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什么是“目标”?就是你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

学习是手段,工作也是手段,享受才是目的,这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论,就是自己剥削自己。

可以说,整套成功学都建立在“自我剥削”的基础上,看似自洽,但《人生切割术》用一个绝妙的科幻设定,就将这套逻辑的荒谬之处赤裸裸地显示给我们。


正因为无处不在的“自我剥削”,我们工作很痛苦,生活也不痛快,只能在爽文中求解脱。

很多人可能想反问,那应该怎么办呢?工作不为生活更快乐,那为了什么呢?


4/6、人生应该是完整的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社畜们”的追求,但什么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呢?有些人愿意多工作多赚钱,而有些人只接受最低的工作限度,如何平衡这两者呢?

《人生切割术》指出了这个问题的根源,重要的不是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分配,重要的是你能否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包括生活与工作的全部经历的完整人格。

需要承认,工作的意义对每一个人并不相同,剧中的男主角接受“人生切割术”,是为了逃避爱妻离世的痛苦,可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经历与人格息息相关,如果你不拥有这段记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喜欢它,你就不存在“不喜欢它”这个判断,那你为什么要放弃这段记忆呢?

所以《人生切割术》提出了一个哲学化的观点:

不管你多么不喜欢你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你都不应该排斥它,你的人格必须包括你的全部经历。

女主角的“生活人”拒绝了“工作人”的辞职申请,因为她感受不到那份痛苦,可“工作人”和“生活人”共用一个身体,如果“工作人”自残,“生活人”也会受伤,如果“工作人”自杀,“生活人”也会失去生命。

人生应该是完整自洽的。人生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是手段或目的。“工作人”和“生活人”应该为了一个意义,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除非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

佛经里有个故事:有一只鸟,一个身体两个头,一头叫“法”,另一头叫“非法”,两个头轮流睡觉。有一天,“法”看到一朵香花,就把花吃了,“非法”醒来,感觉身体很饱,以为“法”想独享,心生愤怒,于是吃下了一朵毒花,一起死了。

佛经中的“法”指万物存在的形式,“非法”指不存在、空。

佛经的这个故事与本剧是一个很好的对应:你追求的幸福的意义,与你排斥的那些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毁掉痛苦的那一部分,整体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5/6、企业文化不应是洗脑术

剧中女主角想要辞职时,公司的标准流程是让主管带她到公司的“永恒厅”看一下。

这个“永恒厅”相当于“企业文化展示中心”,陈列着创始人的各种丰功伟绩和小故事,用户的溢美之辞,还有公司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的照片,证明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工作对于员工自身的价值,这让企业文化的作用愈显突出。这个常规的做法却因为本片“大脑分离术”的科幻设定,反而显示了企业文化的荒谬性。

剧中的公司员工并不是完整的人,没有公司办公楼以外的生活,没有家人和朋友,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你现在告诉他,他的工作对社会多么多么有意义,岂不是在告诉他们:你的工作至少对你本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所以公司文化还是有价值的,但它的内容不应该只包括工作的意义,工作永远只是员工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完整意义,而不是生活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的简单相加,意识不到这一点,是大部分公司文化沦为洗脑工具的根本原因。


6/6、资本主义的异化

剧中女主角通过视频,要求“生活人”同意“工作人”辞职,但“生活人”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理由是:

你不是人,我才是人。


可想而知,如果真有技术把一个人分为“工作人”和“生活人”,两者必然不平等,一定是“工作人”沦为“生活人”的奴隶。

这就是自我奴役,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就是自己剥削自己。

而且,这种“自我奴役”不仅仅是底层员工,也包括管理层、老板在内的所有人——管理层因为争夺权力而自我奴役、老板因恐惧破产而自我奴役。

相比部分“躺平”、“摸鱼”的员工,管理层和老板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奴役”。

所以,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剥削员工的初级形态,通过一系列的现代管理变革,社会形态出现了四大变异:

第一、没有直接的剥削制度,一切都靠自我奴役;

第二、人人生来自由,却生活在自己欲望的奴役中;

第三、人人生来平等,但平等只属于生活的那一部分,而不属于工作的那一部分;

第四,这也是最实质的变异:不是资本家奴役工人,而是资本奴役资本家、管理者和员工在内的所有人。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一篇原创,用思维模型改变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mang72 | 来自北京
Severance 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悬疑剧。它的背景设定很简单:有一种芯片植入大脑后,能够让人上班时完全忘却工作以外的事情,下班后完全忘却上班的事情。
对员工来说,这实现了完美的工作生活平衡。下班之后你完全想不起来工作的事情,你就不会去想。也不会有同事因为工作的事情来找你,因为他们下班后也切断了工作记忆。
对于雇主来说,这是很好的保密方式。员工下班后就不记得自己上班做了什么,上班只发生在公司大楼内,员工不可能带着机密信息离开。
<hr/>主角 Mark Scout 原本是一个历史文学教授,妻子车祸去世后难以从悲痛中走出来。他选择加入一家叫做 Lumon 的巨无霸公司,进行 sever(割断)手术,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芯片植入。他觉得这能让他每天有 8 个小时脱离悲痛,因为上班时的他不会有工作以外的记忆,不会知道自己妻子死于车祸。
第一季第一集,Mark 被提拔为他所在的部门的负责人。他的部门叫做 Microdata Refinement(微数据提炼),通常缩写为 MDR。这个部门只有 4 个人,原来的部门负责人 Petey 离职了,所以 Mark 变成了新的部门负责人,而且公司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新人。
这个「新人入职」的过程本身就非常的魔幻。新人 Helly 在一个巨大的会议室里醒来,发现自己趴在会议长桌上,桌上的麦克风开始跟她说话。问她名字,她不知道;问她母亲,她没有记忆;问她美国有哪些州,她只能想起 Delaware 一个。结果 Mark 说她全答对了!
这个神奇的操作估计是用来证明手术效果的,因为 sever 成功的话 Helly 上班时就不应该有任何工作以外的记忆。这实际效果是什么?这是 Helly 的第二重人格的诞生,也就是她第一天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她不存在在此之前的任何记忆。
这重人格的「一生」将是极其魔幻的,因为她每天下班搭电梯离开 sever 办公楼层时,芯片就会进行切换这重人格消失,原本的人格回来。第二天上班时再反过来操作,于是在上班人格的记忆当中,她一进入电梯下班离开,下一秒钟她就从电梯里出来上班,中间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因为她没有工作以外的记忆。这意味着上班人格永远只知道上班,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sever 办公楼层在地下,没有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员工唯一阅读过的内容就是《Lumon 员工手册》。
<hr/>MDR 上班的工作超级什么。他们提炼的是什么呢?他们打开一个要提炼的文件后,屏幕上显示很多行很多列的数字,他们要阅读这些数字,直到他们发现其中某些数字让他们感觉到四种情绪之一,就把那些数字选出来拖进对应的区域。
Helly 一开始觉得这完全无法理解,盯着满屏幕的数字,怎么会产生情绪呢?但 Mark 让她先试着看,因为看着看着就有感觉了。Helly 看了大半天后,突然大叫起来,因为屏幕上几个数字让她觉得恐慌。同事们都围过来,让她圈选那几个数字,然后拖拽到代表恐惧的区域。
这到底是什么鬼?Mark 也不知道,更上面的老板说「如果告诉你微数据提炼实际在做什么,就会影响你圈选数字的直觉,所以我们不能告诉你真相」。
<hr/>生活在工作之外的 Mark,对此一无所知,因为他没有工作的记忆。有一个自称 Petey 的人找到他,自称是他工作上的好朋友,然后说他接受了一个 reintegrate(重新整合)的手术,两重人格的记忆正在缓缓地合并到一起。
Mark 不知道该不该信他。Mark 觉得自己是个 Lumon 的好员工,每天好好上班就能赚钱,不想被影响。但 Petey 告诉他每天他们上班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是在谋杀他人,因为他知道真相所以在逃亡。这导致 Mark 很为难,他不知道是否应该帮助 Petey 和追逐他提供的线索,还是继续默默工作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
<hr/>Severance 就是在如此多的悬疑之下展开的一部电视剧。每周发布一集,然后观众就在 Reddit 上讨论这集到底提供了哪些线索,对大家解开之前的谜题有什么帮助。这有点像当年 West World 第一季一样。当然,这么多悬疑如果最后兜不住的吧就变成了 Lo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JJvsYJJ | 来自北京
最后一集太精彩了!整季都是质量很高的作品!非常非常推荐大家看一看。
《人生切割术》:“社畜”的终极噩梦========= 以下是看完前几集写的原回答。
这个设定其实想想还蛮恐怖的。
《离职》:如果永远只有上班没有下班怎么办?本剧略带一点科幻元素,但主要是以此隐喻,讲一个惊悚故事。
剧中男主Mark有一份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办公室工作,但和别的工作不同,每一个做这份工作的人都要先接受手术,将他们的工作记忆和生活记忆完全分开。进入办公室的时候,他们会完全忘记自己的私人生活,而一旦离开办公室,他们则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身边同事毫无记忆。
某一天Mark在办公室外遇到了一个自称曾经是他同事的人,他开始慢慢发现自己这份工作不对劲的地方。


第一集从两个角色的不同角度来向观众介绍这个设定。
Mark一脸生无可恋地走进办公楼,锁好手机换衣服鞋子,经过安检走进了电梯。
电梯慢慢开始运行,Mark的表情忽然出现了变化,他一脸轻松地走进了办公室,和同事们边开玩笑边开始工作。
Mark正和同办公室的Dylan和Irv开着玩笑,忽然被叫了出去,他上司Peggy告诉他,部门主管Patey离职了,Mark升职为主管,并且要面试新人。


Helly在一间办公室醒来,她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为什么会在这里,甚至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
此时,办公室喇叭里传来了Mark的声音,他询问了Helly几个私人问题,Helly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她惊恐地想要离开这里,甚至朝进来和她面谈的Mark扔东西袭击。
Mark无奈让Helly离开,Helly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走不出办公室大门,于是她接受了Peggy的面试。
入职后的Helly看了一段自己两个小时前录的录像带,录像带里的Helly表示,自己接受了这份工作,自愿进行记忆分离手术,只要走进办公室自己的私人记忆就会消失,而离开办公室后,自己的工作记忆就会消失。
Helly替代了Patey的工作,和Mark成了同事。


这部剧除了这个设定之外,整部剧都风格鲜明。
Mark的工作场合看起来阴森无趣,纯白毫无装饰又好像永远没有尽头的走廊,办公室也同样是纯白而毫无装饰,整栋楼似乎一扇窗户都没有。
他们工作中使用的电脑仿佛是70年代产品,没有一丝一毫现代气息。Mark和同事们的工作也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
基本上,除了男主那部每天早上被锁进柜子的手机之外,本剧毫无现代感,像是一部怀旧年代剧。


和通常印象里不一同,片中包括Mark在内的几个角色,当他们在工作场合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一种轻松感,会互相开玩笑,好像对生活的态度相当积极。但是离开办公室后,他们反而会有一种沉重感,好像知道自己做出的工作和生活分离的选择是不对的。
Mark是个鳏夫,一个人独居,看起来没有什么爱好和乐趣,除了妹妹和妹夫之外,也不怎么和人来玩,家里和办公室一样,几乎毫无装饰。
工作中的Mark认真负责又态度积极,生活中的Mark却成天瘫在沙发上,反而毫无生活气息。


这种“工作和生活”彻底分离的设定,初听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如今这种讲究“生活工作平衡”的环境里,但本片其实提出了很多一下子没想到的问题。
片中这种设定,基本上每个人都变成了两个版本,剧中称为innie的工作版本和outie的生活版本。
刚入职的Helly问Mark,“我有家人吗?”Mark回答“这个版本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明天你又出现在这里,那么说明那个版本的你选择了回到这里。”


对记忆被分离的Mark等人来说,工作版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每天会下班离开,好像一眨眼自己就又在办公室里了,生活中的自己也同样如此。
所以innie必须要喜欢工作,不然对他们来说,自己永远都在这个办公室里,从来都没有别的任何活动,除了同事接触不到任何人,甚至对自己一无所知。
但可怕的是,做出是否继续工作的,却是那个对工作一无所知的outie。比如办公室的Helly提出辞职申请,结果却被告知外面的那个拒接了辞职要求,她必须要继续工作
Outie往往会认为分离记忆的“离职”手术是个不错的选择,自己既有工作有收入,又能让私生活完全不受到影响,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工作记忆,也就不会对工作有任何厌恶。
让一个完全没办法共情的人做选择,选择之后要承担后果的却是另一个人,想想确实挺可怕的。


剧中Mark等人都忍不住好奇自己的outie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Irv在一次崩溃后被带到了心理医生那里,医生告诉了他一大堆他的outie是什么样的。可想想看,他又如何知道这些都是真的呢?
当然,更可怕的是,Mark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却不知道自己隔壁邻居就是那个工作中让他害怕的上司。
总的来看,本剧还是很有想象力的,也挺让人好奇故事到底会是怎样的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