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鸿蒙全新界面?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uoshicai 回答数5 浏览数998
6月2日,HarmonyOS 2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正式举行,HarmonyOS 2正式版亮相。
交互方面带来多项创新,万能卡片、超级终端及原子化服务等。
设计方面采用了全新的鸿蒙黑体、引力动效与立体美学风格。
你喜欢鸿蒙的全新界面吗?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wo00421309 | 来自北京
前段时间 EMUI 官方微博正式更名 HarmonyOS 官方微博,HarmonyOS 2也开启了公测,我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 Mate 40 Pro 升级到了 HarmonyOS 2, 这段时间也一直当成自己的主力机在用。
这个回答算是一点小的体验总结,说说我对 HarmonyOS 新设计风格以及交互动效逻辑的感受。
出初看外观: 不惊,有喜

之前我们就说过,因为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上手难度,HarmonyOS 在 UI 上不会有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升级完系统之后我也没有适应的过程,直接就可以开始用。


打开桌面之后,还是熟悉的图表布局,但是图标和系统的层级似乎有了一些不同,新的HarmonyOS 主题有一个名字叫做 — 润泽,我认为这个名字非常的形象,因为在 HarmonyOS  上处处可以感觉到温润和顺泽。
首先看主界面,全新的图标还是非拟物风格,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把界面「拍扁」,而是保留了立体感,这样的立体感并不是来源于对实物的模拟,而是运用背景,高光和阴影的颜色,以及模糊效果来展现出层次的感觉,官方把这个叫做「立体美学风格」,我觉得也是很贴切的。


比如说你可以看到图库 App 的花瓣,短信 App 的气泡就都是用模糊来展现层次,而钱包 App 和相机 App 的图表则很好的展现了如何利用阴影和反射实现「非拟物,但又有立体感」的效果。
服务卡片:可显,可隐

除此之外,在主屏幕上你还能看到一些图标下边有一条横杠,如果你从下往上滑动这个图标,就能看到服务卡片被展开,你可以在不打开 App 的前提查看和操作一些关键的信息。


这一切都关乎于如何让我们在有限的屏幕内看到更多的信息,而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很久,比如说当年的 3DTouch, 现在的小组件,还有 Android 上的长按图标打开菜单。


但华为选了一个更灵活的方式,上划图标打开服务卡片,点击其他地方就能收回,这样既不需要打开全屏 App,同时桌面也不会被一堆不常用的卡片占用宝贵空间,还避免了敏感信息时刻展示保护了隐私。


如果你有常用的功能,也可以点击服务卡片右上角的图钉来把它固定到桌面随时操作,可以说无论是你想要哪种风格,HarmonyOS 的服务卡片都给了你选择的权利。
鸿蒙黑体:可调,可变

HarmonyOS 作为将会出现在各种互联设备上的系统,需要能不同的设备的体验尽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而字体将会是其中最重要的根基。


因此 HarmonyOS 采用的是华为专门设计的「鸿蒙黑体」,它的设计目标就是让我们能在不同距离,不同尺寸还有不同分辨率下,都能得到良好的易读性、独特性和通用性。
鸿蒙黑体以楷书书法笔式为主,平均字面率达到了 91%, 也就是说能很好的平衡可读性和美感,但是这也不代表它的字体是固定的。


鸿蒙黑体支持无级的字重变化,也就是可以随意调节字体的笔画粗细度,你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设备来自定义字体的大小和粗细,比如说在智慧屏上我就喜欢字重小一些,而在手机上则会大一些。


而且这一套字体经过我的实测,无论是在低分辨率下还是在原生屏幕分辨率下,都可以拥有细腻清晰的字体边缘,对于自动分辨率的用户来说,切换前后的字体影响能被降低到最小。
控制连接:直观,直觉



你也可以看到 HarmonyOS 在其他的交互上引入了不少「物理规则」,比如说长按图标的时候,图标会有一个向下沉的动作,这时候再松开,周围的 App 图标就又有一个「被弹开再返回」的过程。
而在控制中心的超级终端设置里,你就能找到符合直觉也符合物理定律的设计。


在超级终端界面,手机图标位于中心位置,其它设备比如说如 MatePad, 智慧屏,还有MateBook 等等则悬浮围绕在四周,这时候只需按住设备图标,然后轻轻往中间的手机上一拉,其他设备就会像被手机的万有引力吸引一样,牢牢地吸附在手机上,连接也就完成了。


相比于那种只有纯文字的设置界面,HarmonyOS 的超级终端能用引力的效果更直观显示出当前的设备连接状态,通过拉动来连接断连也符合我们的直觉。
万物皆鸿蒙,鸿蒙容万物

作为要实现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HarmonyOS 对于华为以及消费者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从目前的体验来看 HarmonyOS 给我带来的只有惊喜,它没有任何的上手难度,但是又增加了很多的功能。


这两点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背后需要工程和审美上的无间配合以及努力,无论如何,HarmonyOS 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期待之后还会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allect | 未知
自从前年起,关于鸿蒙的热度就一直很高,其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经常隔三差五还会因此争执,很是热闹。这次HarmonyOS 2尽管还不是所有HarmonyOS能力的完全体,但已经可以揭示出HarmonyOS的思路,也部分验证了华为设计操作系统的能力。
起初我对HarmonyOS本身是没有太大兴趣的,因为我当时觉得“就算HarmonyOS做的再好不过就是一个华为版的安卓罢了”,因此甚至都没有积极的去申请内测,只想着等公测再用备用机跟进一下。但是来自华为的打脸虽迟旦到,我在用备用机升级了内测之后就意识到自己错了,真香,然后把两个主力机也升级到了HarmonyOS。HarmonyOS的功能对于我这种多个手机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福音,难怪分布式软总线被如此重视,因为的确有用。

鉴于这个提问主要围绕UI展开,我们也不妨从UI和UX的方面对此进行探讨。“立体美学风格”作为一种设计语言风格,也对应的出现在了HarmonyOS的设计之中。我自己从EMUI9开始使用EMUI,见证了EMUI9的朴实、EMUI10的美化、EMUI11的人因,而这些设计理念到HarmonyOS出现后,属于华为的设计语言的雏形终于开始出现。
设计语言并不是说一套LOGO、几个下拉菜单,那种是纯粹的功能性的美化,就好比一个月饼给做成容易咬下去的形状。设计语言需要的是对世界的抽象形成的系统化思考,是可以拓展和加深的。设计语言事关设计师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理解物品、如何理解功能的。如果没有对“物”的理解,仅仅是做几个好看的LOGO,还不足以称之为设计语言。

鸿蒙之为物,若聚

“鸿蒙”这个意向,稍微有一些对传统神话故事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是神话设定中的“开辟天地之前”的状态。传统文献上经常见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样的表述,表明鸿蒙是“一团混沌的无极”的状态。我们既可以理解成“鸿蒙一出天地宽”的“开天辟地”,又可以理解成“三返二、二返一、一返太极、复归于朴”这样的返回、整合、统一。这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HarmonyOS的愿景——即通过分布式互联统一多个设备。
HarmonyOS象征着华为首次在消费级桌面操作系统上进行探索,可以算是一种“开天辟地”;同时HarmonyOS的特性追求“万物统一”,又有这样的“复归于一”的追求,让一个终端进化成超级终端,进而包罗万象,融合多设备信息。考虑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这种整合也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我本人就拿着数个手机经常需要相互倒腾特别头大。
在这种需求下,对“物”的认知和思考就顺势发生了变化。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无论是中国的五行还是印度的四大,都是一种对“物”的理解方式。近代继承了印度四大的西方炼金术师们间接地导致了化学的产生,人们对“物”的认知就逐渐演变成了“氢氦锂铍硼”这样的以元素周期表为基础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变化导致人对世界的观点逐渐的更加“唯物主义”。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因为网络带来的虚拟化,人们对于“物”的认识其实也有潜移默化的改变。“物”从工业实体逐渐的转向为虚拟实体,如果说百年前荷兰人为郁金香而痴迷,那么现在的美国人便是在数字货币中沉醉。百年前的人类应该不会想到今天的年轻人会为了“纸片人”而沉醉,直到今天老一辈人也有人拒绝承认“软件应该付钱”这种观念——这背后和对“物”的认知有很大关系,老一辈人并不是不肯付钱,是不肯为“自己不认为是物的东西”付钱。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信息行业,会发现最开始的计算机就是“一个实体”,前些年流行的“虚拟化”则是将“一个实体虚拟出多个虚拟物体”,而HarmonyOS则是“在虚拟世界里将多个现实物体整合成一个虚拟物体”,实际上反映出一种需求的客观演变。而这种演变的支撑是“需求的多样化”和“通信能力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作为通信起家的企业对“通信能力带来的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解。过去的“电网”、“互联网”就是宏观意义下的“多设备协同整合”,而智能终端的发展导致现在很多人都有很多的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下“面向个人的多设备整合”就成了需求的发展方向之一,HarmonyOS便是顺此势出现的构想。
如果仅仅是为了“自主可控”那其实AOSP完全可以实现,没有必要去实现一套HarmonyOS。但是需求发生了变化,那就存在了新设计一个OS的必要性,因为在安卓架构下实现这样的改动,难度较大,而且和重新实现一个OS相比也许难度差距就没那么大。比起过去一些试图“替代安卓”的系统来说,HarmonyOS更接近于“为了新的目标实现一个系统,顺便能够承袭安卓”的存在

鸿蒙之设计,若流

如果说HarmonyOS的构想是“个人的万物互联”,那么对应的UI和UX设计也必然要有所改变。因此华为使用了新的设计语言,即“立体美学”设计理念,作为HarmonyOS对于设计的诠释。落实到具体的实处,比较典型的设计就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而静态主要包括图案和字体,动态主要是动画和操作逻辑。

首先,让我们开个机吧!


开机延续了过去EMUI11的HUAWEI logo,紧接着就是Harmony OS的动效。在过去的EMUI11中,HUAWEI logo之后就直接是桌面了,Harmony OS增加了这段动态效果。这个动效是立体美学的第一类诠释——模仿非线性拉远镜头运镜的方式来诠释立体空间。由于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并不相同,所以这个运动并没有考虑物理空间下的透视,或者说更接近“散点透视”下的变换,这也营造了区别于物理空间下的变换。
而HarmonyOS的O下面画了一道横线,是拟“旦”字,取旦字“日出东方”的寓意。

开机之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小艺建议”,而且第一次加载时会建议“快速了解HarmonyOS”。因为我使用过一段时间系统,所以根据使用习惯会推荐我打开最近常用的程序。而和“小艺建议”模样相仿的是“大文件夹”——


大文件夹模式下可以显示9个图标,但只有前8个可以直接启动程序。无论文件夹是9个还是9个以上的程序,点第九个都会进入文件夹页面:


而另一个设计类似的则是上划服务卡片:


长按APP可以切换不同风格的卡片:


而这个动效则是立体美学的空间营造的第二类方式——通过伸缩方式的动画来形成空间感。而这种变换方式也和物理空间不同,尽管现实中我们捏弹性很好的物体也会有类似的动态,但这样的变化和赛博空间还是有显著的不同。

桌面的内容看完了,我们就来到了下拉栏。除了一些延续EMUI11的搜索框和智慧多窗侧边栏,以及承袭安卓的基本手势没有变化之外,下拉栏被分成了两部分:控制中心和消息中心——


而控制中心是从右侧三分之一顶栏往下拉,通知中心则是左侧三分之二。通知中心本身没有太大改变,只有把“剩余流量”更好的集成起来,但是控制中心的逻辑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这里的区别和过去比较多,音乐支持多个APP的播放和暂停切换,蓝牙支持多个设备的调整,快捷开关则要通过下拉来查看不常用的开关,编辑则需要:


相比之前步骤稍微有所区别。
超级终端则是一个崭新的功能:


由于目前超级终端暂不支持两台手机之间相互控制,而我手头也没有智慧屏和MatePad,暂时也就无从展示具体的用法。但是有一个场景就是直接通过超级终端可以把连接手机的耳机直接播放智慧屏的声音,免去了很多麻烦的适配步骤。

服务中心则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其设计思路有些类似于macOS曾经的DASHBOARD,当然也有显著的区别:


服务中心是服务卡片集中展示的地方,很是方便。这也体现出HarmonyOS的一大设计思路,即提供多路径实现方案,以求各种场景下用户都可以有更短的路径实现相同的信息,是一种典型的路径优化方式。这个逻辑有点类似于“指纹识别”+“3D人像识别”,各自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解锁鉴权。尤其是在疫情下的今天,戴口罩时指纹更方便,平时则是3D人像更方便。而我经常在聊天时需要看今天的农历时间,则只需要在APP中呼出服务中心即可,十分方便。

看完桌面后,我们就可以深入APP来看变化了:


备忘录动画也是从EMUI11的推拉变成了拓扑伸缩变换,也是体现空间感的一种方式。设置的检查更新也变成了伸缩变换,很有弹性和空间感。


当打开设置的时候才能直观的意识到HarmonyOS里更换了字体——“鸿蒙黑体”。鸿蒙黑体支持无级粗细变换,使得整个字体的粗细变成了一个比较流畅的变化状态。这种无级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字体在较小时,不同的粗细要如何处理:


黑体也是移动端比较适应的字体,只要屏幕还是点阵构成的,那么黑体就是最容易适配不同尺寸的字体。尽管黑体的笔画大多数都是直来直去,鸿蒙黑体选择了对一些笔画采用更加圆润的设计:


鸿蒙字体(左侧)包字底下的那个弯钩更加圆润

但是黑体本身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布局来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鸿蒙黑体在布局方面更多考虑“小字体下的可读性”,因此对字体的配重有所调整:


鸿蒙字体的“的”字少了一些修饰

最后:


既然开机了,不妨顺便看一下关机的改变。关机的动效由EMUI的转圈圈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像是“行星环绕”的动效,这个动效我推测是呼应开机的“日出东方”寓意,同时也让动效更加立体。

以上并非HarmonyOS带来的全部变化,而且随着HarmonyOS的改善,很多细节也会有所改观:


可见HarmonyOS在设计上仍然不是完全体,期待后面更加完善的设计带来更好的体验。

鸿蒙之未来,若木

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黄帝内经有言:“东方生风,风生木,在体为筋”。木主条达,在人欲达四肢毫末;筋主束骨,无筋则骨无力涣散。木以散为用,HarmonyOS则以开源为开发者用。
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HarmonyOS也从1.0逐渐推进到2.0,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UI,也体现在功能设计上。现有的HarmonyOS除了lite版本适配各种iot设备,还有手机、智慧屏的版本。除此之外,未来HarmonyOS也很有可能继续扩展到PC上——例如使用麒麟990芯片的L410笔记本。
在芯片问题暂时不好解决的时候,先把软件的台子搭好,既有利于发挥旧芯片的性能,又可以延长旧设备的寿命,未来新设备也方便更好适配。

期待未来的HarmonyOS可以带来更加完善丰富的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18679 | 未知
首先要确定的是,HarmonyOS肯定不会也不仅仅是一个手机系统,因为华为的SLOGAN早就打出来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也就是说,对于华为和HarmonyOS来说,用海思麒麟9000的设备可以用HarmonyOS,用骁龙888的设备可以用HarmonyOS,甚至大到冰箱、空调、小到饮水机、净水器,都要能够用HarmonyOS。
这就决定了HarmonyOS必然要有个统一的系统架构和设置,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那么万物互联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文字,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的第一步也是“书同文、车同轨”。可见文字的重要性。
现在各位回头看看不管是冰箱、空调、洗衣机还是其他设备,现在都会有一块小小的屏幕,呈现文字,告诉你设备的状况。


所以HarmonyOS的第一步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在文字上下功夫,通过借鉴楷书书法笔式,让HarmonyOS的字体在各个设备上都能够具有通用性。
举个例子,我在手机上会使用2K的分辨率去显示文字,但是在蒸烤箱上可能搭载一个480P的屏幕都算高清了。洗衣机上就给你显示一个360P的文字,你都要感谢了。更不要说有些屏幕可能就一寸大小,要显示清楚文字,这就需要HarmonyOS的字体具有通用性。
所以HarmonyOS字体的核心点在于,把字体易模糊与密集笔划区域进行调整,将整个字面率做了优化,大大提升了用户易读性。


这样确保用户在2K屏幕上能够看得见,在一寸屏幕上也能够看得清,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其次的话,HarmonyOS在设备上,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对于整个系统界面的重置,一般安卓设备的界面大家都见的多了,万变不离其中。
但是HarmonyOS在交互上做到了华为对于应用使用的一个思考。
举个例子,我们用多了APP后其实会发现,每个人常用的APP大概也就是那么5-15个左右。甚至有些用户更少。
更加重要的是,其实很多人使用APP主要是为了一个功能,而非APP的全部界面。这点怎么说呢,我打开相机,第一关键功能就是为了拍照。一如我打开备忘录是为了看今天的计划行程,打开邮件是看有人给我发邮件没。
HarmonyOS这个APP上滑上,其实有点类似于之前苹果的3D按压,你用APP不需要打开他的全部功能,仅需要它的一部分功能即可。
不过在这方面,华为通过HarmonyOS更进了一步,在服务卡片这块,可以在桌面固定住,节省空间出来。
这个时候会有朋友说,这不就是小工具嘛,安卓早就几年前有的东西了。
其实HarmonyOS这块服务卡片,远不止如此,首先,关于一些核心功能点,HarmonyOS这块确实做到了关键功能提取出来,智能卡片式服务能够核心地抽调出关键功能点。
其次,这个智能卡片,是动态的,比如说滴滴的车到哪儿了,外卖的具体举例,公交车站最近一路车还需要多久到,还有几个站。
这种功能型的支持,可以做到动态化随时更新,而这部分的功能,不需要每次用户都点进去。
这就是智能卡片式服务的核心点,更加便捷地带来信息与关键点的流通。
我举个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打开了滴滴,开始打车,司机接单了。我把这个服务卡片提取出来了固定在桌面,当我想要查看时,不需要点开滴滴,只需要在桌面看到这个服务卡片,我就知道司机在哪儿了,还有多远距离,需要多久。
等我上了车,随手一滑,服务卡片就可以消失了。
这个就是HarmonyOS所提供的一部分效率。
硬件这块,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华为号称万物互联,任何设备都能使用HarmonyOS,那么硬件的管理当然需要一并连通。


在连接上,进入超级终端页面,系统会自动识别到可连接,可组合的设备,只需要将设备拖到手机上,就能够成为手机的辅助。
举个例子,我用HarmonyOS的手机在控制中心连上了客厅的音响、耳机,房间的音响。当我一个人的使用,我在用客厅的音响放歌。


忽然我妈回来了,她不喜欢我放的歌,于是我带上了耳机,在控制中心中,将音频输出直接切换到耳机出声,这个时候客厅的音响会自动关闭音频输出。当我走到房间的时候,把音频输出切换到房间里的音响,这个时候我的耳机就没有声音了,变成了房间里的音响出声了。
HarmonyOS的硬件控制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当然可以具体到其他如,平板显示、PC显示,手机与智慧屏显示等等,整个硬件的通道彻底打通了,任何的交互都能够相当迅速地进行调整与操作。
大家甚至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需要把手机当前显示的东西投放到PC、平板、显示器、智慧屏等设备时,你不需要进行投屏处理,只需要在硬件控制中心中,直接点击即可,把手机页面投放到指定连接的屏幕上,一切都是光速。
这就是HarmonyOS打通的优点所在了。
也正是之前余大嘴吹了两年的1+8+N的关键地方了。
我大概想到了什么场景呢?
你在和你舅舅畅联通话,你父母正好忙完了,躺在沙发上,你舅舅想看看你们一家人一起聊天,你打开控制中心,选择智慧屏,把畅联视频直接交给智慧屏。然后智慧屏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瞬间启动,一切无暇的进行了切换。
你和你舅舅的畅联通话,一下子就变成了你舅舅和一家人的通话。
再比如说,你手机连接的监控忽然有动静了,但是你又因为屏幕太小了,看不清。你直接把硬件调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慧屏上,直接在大屏幕上观看监控内容。
或者你在手机上忽然接到了一个制作需求,你觉得手机码字或者工作不太方便,打开了控制中心,把整个内容推给了你的电脑,你打开了电脑,直接无缝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目前HarmonyOS独有,且其他家做不到的地方。
看到这儿,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HarmonyOS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了吧?它是真的把打通了硬件级的处理,把各个硬件彻底打通,随时可以进行无缝的转接。
这样的体验别说现在的安卓了,WINDOWS,iOS等任何系统都做不到,或者说只有HarmonyOS独一家。
如果你非要说这样的HarmonyOS也是吹的,那我只能说,嗯,你说的都对。
说实话,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目前HarmonyOS做到了所吹牛的80%,剩下的20%,如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都搭载HarmonyOS,且都可以硬件操作。
这方面我还没体验到,所以不敢说包票HarmonyOS NB。
但是就我目前体验到的和感受到的,华为所说的HarmonyOS的这一切,可能又是一个“华为把吹的牛统统实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uguozhi925 | 来自福建
自从鸿蒙开始公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参与公测需要签署保密协议,但是网上或多或少还是露出了不少界面的图片和一些简单的功能。我们也终于在这几天集齐了鸿蒙全家桶——P40 Pro,华为Watch 3,华为MatePad Pro 12.6,华为智慧屏SE,MateBook 16,MateView和Freebuds Pro。这些设备在升级到了鸿蒙的同时,UI界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HarmonyOS 2的UI美学和功能体验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超级终端

对于用户来说,鸿蒙系统的最大意义在于万物互联,IoT已经成为了未来互联网产品发展的趋势,我们的数码产品形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也很难发生改变,手机仍然是数码产品的主流,但手机的地位会因为芯片制程的瓶颈走一段平稳期。PC则是生产力工具的代表者,想要拥有进一步的跃升,多设备互联,让产品各自的优势最大化自然是必要的。


当我们拥有多台鸿蒙设备时,我们可以自由的控制设备完成不同的工作,将MatePad Pro 12.6当成MateBook 16的手绘板,完成PS局部调整的蒙版。将手机上的微信通话传递到电视上,使用电视完成过年的“云探亲”。我们还可以在摘下耳机后将Freebuds Pro的音乐转移到Sound X上,完成声音的无缝接棒。这其实得益于HarmonyOS的分布式互联技术,用户可以发挥每一台设备的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根据个人需求自由组合。


为了让用户实现更便捷的多设备控制组合,鸿蒙将过去EMUI的手机控制中心升级为了多设备控制中心,让手机成为鸿蒙设备的主控器。当我们拥有多个音频设备时,我们可以统一用控制中心管理不同的音频播放设备和多个音频APP,实现快速切换设备,音量调整等。我们不再需要到蓝牙设备管理里切来切去,我们也不需要打开后台管理去寻找不同的APP慢慢调整,用户的操作过程会更加便利。
当我们在使用不同设备之间的多屏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控制中心中点击超级终端实现快速连接,用户甚至连NFC刷一下的功夫都省去了,在控制中心内容用户也可以快速的切换,与不同设备实现协同。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和PC连接后手机还可以成为电脑的U盘,电脑可以直接访问手机的文件,通过内网传输文件。
那么在此基础上,华为如何让自己的多设备连接更加浅显易懂呢?华为创造出了一套极其简单直观的方式,以手机为中心,四周是分布在各处的鸿蒙终端,手机,音响,智慧屏,TWS无线耳机,平板电脑,用户可以将不同的设备拉动到手机上完成不同的操作,华为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设备的连接状态,拉动,吸附的形象也让连接过程既快速又形象。当我们手机用手机播放视频时,我们可以将智慧屏图标快速拉到手机,让智慧屏的音响和更大屏幕尺寸发挥优势。此时,家中有一位成员需要打电话,我们可以在超级终端中的FreeBuds 4拉到手机上,让智慧屏播放画面,让TWS播放音频,既不需要费力的用遥控器将TWS连上电视,也不会影响电视画面的播放。


当然,我们手上这些设备依然大多基于鸿蒙2.0测试版,在我们测试的过程中MateView和Freebuds Pro还并没有支持超级终端操作,当我们使用P40 Pro连接MateView时音频也无法切换到TWS耳机,只能使用MateView自带的扬声器,期待后续鸿蒙正式版的推出,我再来补充一下相关的联动体验。

智能卡片

除了状态栏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快速访问应用服务的方式呢?鸿蒙给出的答案是智能卡片,用户可以在应用图片上轻轻一划,服务图片即可呈现,点击屏幕其他任何地方卡片就会缩回,桌面不会被卡片占用空间,你也可以将最常用的卡片固定在桌面上。
与一般的卡片内容不同,服务卡片是动态更新的,你的外卖从商家接单,到外卖员到你家楼下都会实时的呈现在卡片中,对于不同的第三方APP,开发商也可以定制他们想要的卡片功能。在服务中心中,用户也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


字体与图标

HarmonyOS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根基,让设备首先保持一个一致性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全新的HarmonyOS 2.0上,鸿蒙采用了“鸿蒙黑体”作为每一台鸿蒙设备的字体。字体的易读性对于视觉体验相当重要,鸿蒙字体通过将易模糊和密集笔划区域进行了调整,对字体的字面率也进行了优化,在字体的设计上,鸿蒙借鉴了楷书书法的笔试,让鸿蒙兼具人文和现代感。这样的通用性满足了不同鸿蒙设备对字体的不同需求。除此之外,鸿蒙字体一共支持108种语言,能够惠及全球用户。
HarmonyOS在设计UI时也采用了独家的立体美学,通过对材质,阴影和景深的设计,搭配源于自然环境的配色,以真实生活中的质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在不同的鸿蒙设备上,华为采用了全新的引力动效,设备连接的动效如同行星吸附。在不同的设备上,这套动效也能匹配不同设备屏幕大小和形态,保证用户在操作习惯和视觉观感上的一致性。

鸿蒙的未来

除了鸿蒙2.0优秀的UI交互设计,鸿蒙还有着优秀的隐私安全能力和出色的性能优化能力,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相比于过去华为在不同产品上的运营策略,华为对鸿蒙的研发其实更多像是对未来的一次投资,想要拥有最佳的鸿蒙体验,那么就要在购买产品时更多选择鸿蒙系统的产品,想要说服用户购买鸿蒙的产品,那么无论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还是联动带来的更高价值都必须足够强大。令人可喜可贺的是,华为的1+8+N战略里的不少产品都拥有了说服用户购买的潜力。MatePad系列拥有极佳的影音体验,全新的MatePad Pro 12.6还在生产力上有了跃进般的提升。MateView拥有极佳的显示效果和出色的外观设计,FreeBuds两兄弟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独特的优势,用户因为华为单品的优势表现购买更多的华为产品,与此同时用户也获得了鸿蒙2.0的优秀联动能力,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开始。随着鸿蒙的不断迭代,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鸿蒙生态体系的优秀体验,那么也就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全套华为生态的产品。
在这个基础上,鸿蒙2.0带来的UI体验能够给用户带来便利的联动方式和更优秀的外观设计,通过分布式的设计发挥不同设备优势,用户能够以一个低学习成本实现全屋智能,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大的利好了,这是鸿蒙第一次来到我们广大消费者的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也期待着鸿蒙更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