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pi0610
| 来自江苏
今年的315,大大小小的话题一共讨论了十条。其中线下传统行业讨论了5.5条,高新行业共讨论了4.5条。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会一开始时放出的快闪小片中,只出现了8个话题。其中电子烟和银联闪付,并未在一开始的预告中出现。
整场晚会,占比最多的话题是健康民生,其中最为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生活用品的卫生问题次之。
关于高新企业,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重点。其中隐私安全被反复强调,财产安全问题次之。
偷拍镜头下的不法商人和从业者一如既往的颇具喜感,但最大笑点来自那位手持辣条的小学生,操持着一口方言对辣条进行质量测评:“爽!有嚼劲!还有一点甜!”
以下是详细回顾。
01食品安全
我们很难不联想,这一话题在比重中的增大,跟前两天的热点事件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此次晚会中,正面提到食品问题的模块有两个,一个辣条,一个土鸡蛋。
关于辣条,老实说人们早已有了十分充分的认识。就我身边的某些成年人来说,他们也会偶尔买一些辣条,但多少会带着些许犯罪的快感。这个东西跟街边摊的性质很像。都知道不卫生,但嘴里都说,我就偶尔吃一点,应该没关系吧。
因此,在315晚会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畅谈这一问题,意义不大。这很像在高等院校的中文系课堂上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绝对不是没有强调的价值,也绝对没有错误。但多少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但正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实很重要,辣条的问题时不时拿出来再讨论一番,引起广泛群众,尤其是对家中孩子食用的警戒心理,也是功德一件。
但土鸡蛋的话题,则完全不同了。
在我看来,这一话题是此次曝光是本次315晚会中所探讨的全部问题中,最具杀伤力的一项,没有之一。相比辣条话题,医疗废料以及卫生用品等话题中对脏乱差的画面拍摄,土鸡蛋话题的探讨中,并没有太多对“脏”的描述。
在“引起大众不适或恐慌”的程度上,它远比不上前两者。整个模块下来,其实也就说了一件事:“土鸡蛋的营养价值并不高”。
其中关于为什么土鸡蛋颜色会更红一些,关于斑蝥黄的介绍,与其说是曝光,不如说是科普。
但科普的力量是巨大的。该行业之所以如此火爆,命门就在于公众误以为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所以才会愿意付出更高的溢价,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产业链存在。
借着315晚会强大的影响力,该信息必将极大程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可以想见的是,了解到真相的老百姓自然不会愿意花更高的价钱买一个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届时釜底抽薪,整个土鸡蛋行业一定会受到巨大冲击。
当然,这样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土鸡蛋”这一极为细分的领域。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烙印在国民心中的,对“原生态”的迷信。
以此次事件为例,老百姓在了解到真相之后,最多也只是不会再买超市里的土鸡蛋了,但如果确实是农家自养鸡所下的蛋,依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除此之外,各种打着“原生态”旗号的保健品,也依然会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
工厂化现代化所产出的食品及农副产品,仍旧将长期处于鄙视链的下端。而这样的国民心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晚会所能轻易扭转的。
但不管怎么说,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成绩。
除此之外,在医疗黑产的模块中,晚会也特别强调了这些废料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变成装菜的袋子,在侧面持续强调了食品安全的隐患所在。
02生活用品的卫生问题
这一问题的重头戏则来自“医疗黑产”和“卫生用品”。
这两个模块颇有些相似的地方,一个是医疗废料的再回收利用,另一个则是用过的纸尿裤及卫生巾的二次回收加工。
无论是哪一个,都可以极大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同样的,这两个模块所涉及到问题的也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都涉及到了产业链的问题。
一方面是垃圾的处理,这位于某些产业链的最尾端。
而另一方面则是原材料的供应,这又位于某些产业链的最开始。
“垃圾的再利用”,本身是现代化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产生的一道工序。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原材料在被制造出来后,经过使用变成垃圾,都可以通过再加工的方式去继续榨取其剩余价值。
但由于技术和成本受限,卫生问题,安全问题,必将在这些连接环节中变得极为脆弱。这几乎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导演王久良在2016年发布的纪录片《塑料王国》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大量未经处理的塑料垃圾进入中国,散布在从北到南几十个大小乡镇,最终在一个个小作坊里,由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的工人用手进行粗糙的分拣。除开产品本身的处理不当,一些‘洋垃圾’的加工过程主要依靠人工手工拆解,对从业人员的健康隐患也是非常大的。
这一问题,在短期内几乎无解。
对于此,315晚会也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到最后,也许我们兜兜转转还是不得不回到那句话中去,
“发展中的问题,唯有通过继续发展才能解决”。
03互联网企业的隐私保护
智能骚扰电话,这是在晚会中第一个被点名的科技领域内的问题。
原本我以为重点是骚扰,但看了几分钟很快就明白过来,“骚扰”电话只是调动观众情绪的工具,整个模块的矛头直直指向了“隐私防护”的问题。
去年的时候,李彦宏在一次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谈及用户隐私问题。他说
“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
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使用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博弈。
在2018年,以脸书为代表,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重点难处,在此次晚会上,“骚扰电话”也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由头,真要论起来,互联网企业也大可以辩驳这样的行为是“精准推荐”的线下形式。
现如今,当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随之而来的隐私问题也对人过去的隐私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一方面,你可以说这是用户隐私底线被大幅突破的表现,可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也可以辩驳此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正如晚会中所言,互联网企业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获取你的个人信息,你的收入,你的学历,你的爱好,甚至你最近几天的浏览记录。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忧虑。
关于此问题,我认为大数据收集和不断精准细致的画像一定是整个时代的趋势,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这都是不可能人为阻挡的历史大势。
但另一方面,我也切实认同央视在现阶段提出质疑的必要性,即“数据的所有权究竟应该归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两件事在同时发酵着。左手边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习惯了隐私的缺失”,右手边则是“人们在隐私不断被侵蚀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恼怒”。
当左胜过右时,时代轰隆隆驶过。而当右胜过左时,那么这些互联网公司则必须在狂奔之余,认真审视并妥善处理好该问题。
经过一年的风向观察,右胜左已成既定事实。放弃侥幸心理,积极配合民众和当局的要求,是各家互联网企业的最佳选择。
把隐私权可用于哪些领域的权力下放给用户,把隐私权的边界把控的权力下放给用户,把隐私信息收取的开关下放给用户,这些都是可实现的途径。而具体如何实现,则需要强有力的中心部门来监管执行。
这些年来由于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其监管体系还非常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其对整个时代的渗透性,互联网行业的种种乱象已经非常深入地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监管的呼吁诉求已经迫在眉睫。
04互联网财产安全问题
继去年P2P接连爆雷,网贷问题在今年也在315晚会上被正式点名。至此,所谓的互联网普惠金融彻底进入了寒冬。
按理说互联网普惠金融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事情,一方面给民众提供更丰富的理财选择,另一方面给民众提供更便捷的借贷渠道,促进民间资本流通,拉升国民经济活性,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事情。
但潘多拉盒子打开就合不上了,其他雪花跳动的时候那么快乐,你不跳一下你自己都觉得呆傻。于是各位前赴后继地在边缘地带试探,突破,然后雪崩来临。
说白了还是金融的原罪(来钱快),加上人类的原罪(贪婪)。监管严厉的时候都各种钻空子玩套路,监管稍有松懈,就变成了晚会中那一副高利贷黑社会的样子。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晚会将那几位网贷的借贷者统一刻画成了被蒙骗的受害者形象,但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些人自身也有着极大的问题。
以所谓的“714高炮”为例,无论是“砍头息”还是高昂的逾期利息,这些都是借贷前应当了解的最基本信息。既然选择同意交易,那么在还不起的时候就理应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再次重申,“714高炮”和高利贷没有任何区别,其本身当然是违法行为。但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贩毒的枪毙自然是没话说,可吸毒的也不见得就那么可怜,尤其是在明知道那是毒品的情况下。
另外,近些年网贷受害者层出不穷,跟当今社会大肆鼓吹“消费主义”也有着直接关系。“管杀不管埋”的相关媒体赚得盆满钵满,而血淋淋的教训则定格在那里。
量入为出或许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节奏,但超额透支一定会让你付出你本付不起的代价。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警醒啊,警醒。
05其他问题
资质证书挂靠的事,在许多年前我就有所耳闻,身边也有一些人单就为了这一件事而去努力考证。其中有个特别厉害的,本身就很擅长考试,跨行业考取了多个证书,每年靠着这一桩事就可以平添许多收入。
但这与国家规范行业水平,提高行业门槛的初衷明显是相违背的。整治之后也许持有证书的朋友会感到委屈,自己证书明明也是辛辛苦苦考来的,赚点钱怎么了?但我希望各位明白的是,倘若挂靠一事可以得到彻底整治,那么各位的行业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各位也可以在行业内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考证并不是最终目的,知识的掌握唯有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整个国民幸福度的提升。
而挂靠行为,乃至挂靠中介等现象的存在,则完全是对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本次话题中,0.5是在讲传统线下的挂靠行为,而另外0.5,则是有力敲打了互联网行业中,存在许多看似讨巧,实际上极不正规的扭曲现象。
此外,在银联闪付的话题的后半部分,也敲打了某些电商平台上关于POS机的倒卖问题。这些都是根植于互联网土壤中,所长出来的扭曲之花。
另外,电子烟上315晚会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一方面人们很早就在调侃,说罗永浩做啥啥出事,最近在搞电子烟,保不齐315就给他爆破了。
另一方面则是有阴谋论一直在称,由于某些原因,相关部门一直在打压电子烟市场。因此,当真的看到电子烟出现在315晚会的舞台上时,难免会感到有些恍惚。
就事件本身来谈,这一片段其实可以总结为两句话:“1电子烟也不健康”,“2吸烟有害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说,阴谋论绝对是站不住脚的。也许只是一次简单的科普罢了。但各位应该还记得之前我们在土鸡蛋那个模块中谈到的,科普的力量。
最后,我想以一个小故事来结尾。
前些日子家里的壁挂炉坏了,总是在漏水。请师傅来修,师傅本来说简单,但看了一会儿又改了主意,说必须大修。
我觉得很蹊跷,但又不太懂得应该如何交涉,最后乖乖交了钱,恭恭敬敬把师傅送出门去。安慰自己,起码修好了。
因着这件事,我又回想起去医院的场景。之前曾在网上看过几个帖子,里面以第一人称写着医生如何背着销售的指标,推荐病人去检查这检查那之类的事情。但到了医院,医生怎么说我就得怎么配合,最后还是得去乖乖交钱,再恭恭敬敬从诊室里退出去。
我想,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体现。对方是专业人士,我们是寻求帮助的消费者。问题的严重性理应由对方判断,而关于对方有没有全力以赴,是不是“坑”我们钱了,我们无从判断,只能选择无条件信任。
关于这个问题,315晚会的主持人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再用外包了”,更大的机构,更权威更值得信赖的官方企业,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些安全感。
是的,这也许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店大欺客的例子也有很多。或许,有人又会给出新的建议:“还不够大,还不够专业!”但即使走到尽头,也有“垄断案例”在等着我们。最终我们不得不悲观的承认,“规模”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那天师傅走后我想了很久,最后悲哀地意识到,我只能无条件信任他。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发达,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人与人不同职业的差异之间,有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区别是消费时我们在鸿沟这头,而工作时我们在鸿沟那头。
我们处在这样的社会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去判断对方是不是在蒙我们,就像我们的客户永远没有办法判断我们是否做到了100%。我们所依赖的,只能是基于对行业规则的信任,对职业道德的信任,对看不见的手的信任。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这样横冲直撞的活着,每天在昏昏欲睡的地铁上,我们几乎从未担心过地铁司机会发了疯,冲出轨道。每天在嘈杂的食堂里,我们也几乎从未担心过吃完这顿就会食物中毒死去。
当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但社会的精细化合作扑面而来,无处不在。
你担心房顶会塌吗?你担心电脑爆炸吗?你担心水源不洁吗?你担心楼道失火吗?
你有足够地理由担心,但你不能那样活着。你只能选择信任。
你把电器交给不认识的人修理,你把身体交给不认识的人诊治,你把孩子交给不认识的人教育,你把安全交给不认识的人保护。这是我们处于这个时代所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但是,在所有人安心做鸵鸟时,必须有人抬起头,神经质般地盯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并警示其他人把头从沙子中抬起来。
“不要太过分,总有人在看着你。”这句话将说给每一个工作时的个体。
而这,也是315和媒体存在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