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狗一样的青春

chataewoo 回答数0 浏览数773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执导,焦华静编剧,由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201812月7日该片在中国全国上映。



导演曹保平2015年执导并参与编剧影片《烈日灼心》豆瓣评分8.0分,2016年执导并参与编剧影片《追凶者也》豆瓣评分7.7分。



编剧焦华静2011年参与编剧影片《假装情侣》豆瓣评分6.1分,2015年参与编剧影片《烈日灼心》豆瓣评分8.0分,2016年参与编剧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豆瓣评分6.5分。



看这部影片是因为比较喜欢曹保平的影片,所以看一下这部得奖影片质量如何。



目前该片豆瓣评分8.3分票房只突破5000万,言归正传讲影片。


                  (观后感涉及部分剧情,请谨慎阅读!)
<hr/>


故事讲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hr/>主要人物:



李玩是个十三岁的初中生,她喜欢物理和摇滚乐还有吃面。她在父母离异后由爷爷奶奶带大,父亲与继母同住并生个儿子。



李玩父亲工作繁忙把女儿李玩让老人带大,希望女儿懂事、听话、了解大人的苦心。
<hr/>


曹保平称《狗十三》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在叙事上没有他惯常的那么激烈、人物也没用在那种极致状态下呈现的那么外在冲突和戏剧化。但是它里面的劲儿非常大,他其实特别感兴趣的或是那个成长的残酷。而且那个残酷呈现出来以后是会有一点点让你唏嘘和疼,是因为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其实他特别想通过这部影片映射每个人的内心,曾经自个成长的那部分经历。

他觉得每一台影片从业者最好能是一台合格的匠人,他觉得这个是基本前提。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你的职业的基本的敬畏心,所以应该去做到的。那他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希望走的更远一点。
<hr/>


这部影片是导演曹宝平的学生焦华静编剧的毕业作品剧本拍摄的,相比他13年后的黑色现实犯罪题材影片来说感觉风格比较平实。

故事基调是部家庭伦理片,细腻地刻画了孩子成长中面对父权压迫后对现实低头、麻木、妥协的成长悲剧。



我觉得影片的另一台名字:《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除了说明了前后有两条狗以外,还表达了小狗和十三岁的李玩类似命运的含义。第一条小狗是李玩父亲为了擅自修改女儿兴趣班志愿弥补讨好女儿的礼物,之后那条是继母为了改善家庭关系出的计谋。

两条狗的命运都是由于大人的原因离开了李玩,而李玩的命运同样也是不由自个操控。她的想法不被长辈理解,她的诉求看成是一种叛逆。最后她害怕走失的爱因斯坦认出自个,可能她也不喜欢改变后自个的样子。所以她希望真的有平行宇宙,在那些地方可以实现自个未曾实现的愿望和修正犯过的错。



片头爷爷说李玩的名字当时是胡起的,这次是个男娃所以名字不能太随便。这句话说明家中是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李玩的弟弟的名字取名昭昭。这个词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昭昭”表示内心清明、事理明白,孟子是说过去的贤人是首先使自个明白透彻,然后再去指挥和教导他人使别人也能清楚明白;而今天的人是自个都糊里糊涂、见识不清,却还妄想要教人明白,其实是在误导他人、混淆视听。可见爷爷对孙子未来人生的期望之高,从邀请亲戚们一起给昭昭大操大办生日上可以看出那种重视。儿子昭昭打伤奶奶后父亲不肯让其道歉的双标举动除了体现养不教父之过外,也可以看出这种重男轻女的现象。



整部影片是西安话结合普通话对白,拍的是2006年背景的故事。不知道什么原因影片被禁5年后才上映,估计有些地方拍得太真实触及了当时审核单位的敏感神经。我们平时看的青春片一般都是堕胎、撕逼、霸凌、绝症之类的故事,但是这部影片并没有用狗血的元素去给故事煽情引发人物间的矛盾。

从本片中可以看出设计的人物并不极端,也没根本的利益情感矛盾。无论是爷爷、奶奶、爸爸、继母、老师、堂姐都没有刻意对李玩不好的动机,李玩自个也是学习成绩不错除了英语偏弱。如果按照常规剧本套路应该加大重男轻女或者继母等人与李玩的冲突,或者把主人公李玩描写成受父母离异性格偏激叛逆引发家庭矛盾。而本片好就好在完全不依靠这些俗气的元素,所有人的行为都说得通。不是所有人都做的对,也不是所有人都做的错。



片中真实的家庭众生相就像普通的纪录片一样传情达意,大家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已。爷爷起初不同意李玩父亲打骂的教育方式,对李玩发火是由于李玩把精力全花在了找狗身上觉得小题大做。奶奶也是照顾着生活起居,只是不了解李玩不喝牛奶而已。继母也是很想和儿子融入这个家庭,所以买了礼物出过买狗的主意。儿子昭昭打伤奶奶时也训斥了,儿子被狗咬后的气愤换位思考也可以理解。他们人都不坏,只是爱的方式不正确。



父亲第一次打李玩也是由于担心老人的安危,打完孩子后非常自责悲伤。中国家长教育很多沿袭了过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并非是少数。这不仅是过去封建思想长幼有序下造成的不平等观念形成的居高临下的思维,也是家长认为孩子是私有品的狭隘思维。总认为自个外面打拼很辛苦,供吃供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不要做离经叛道的事才算懂事。

至于孩子有什么自主的兴趣想法都不重要,自个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还多更有经验判断力。加上国人不太擅长表达情感,所以李玩父亲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片尾昭昭被强迫学习滑冰就是家长不征求孩子意向安排的,李玩从中看到了悲剧的重演。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孝顺是捆绑在一起的,对长辈的顺从是孝的表现。一般家长在犯错后基本没有道歉的举动,这也是人格地位不平等想法导致的结果。



影片中的几位演员表演都非常优秀,而且剧中人物设计并非脸谱化。演员们的表情和情绪表达都十分到位,特别是扮演父亲的果靖霖把人物的父权思想和情感精准的展现的非常饱满。

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影片可以看出导演在选角和调教演员的功力,而演员的精彩表现也是给影片加分的保证。



片中的重男轻女并没有同时设计女主李玩不受疼爱,对于早恋、人物矛盾和人狗间的感情设计的恰到好处。主人公对狗的态度以及自身成长的变化都是通过事件驱动而非全靠刻意煽情完成,也没有青春片那些烂梗元素。虽然本片的票房在大片夹击下不是很多,但我认为在青春片中此片是有深远教育意义的。观众通过该片可以回想到自个成长的经历,这种共情效果震撼人心而并非是简单催泪而已。作为那些当父母的人来说看看这部影片或许能引发他们的深思,重新思考教育孩子的方法模式。

李玩的故事是一台成长的悲剧,她的伤不在表面而更多在内心。她的父亲或许也是这么被改造成适应人情世故的人,忘记了最初有真实想法个性的自我。片尾在与女儿车上的那段戏就是其心疼女儿与反思自个的表现,当然酒后开车和打手机不建议模仿。



本片对于现实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相处表现的特别深刻自然,在配乐和灯光等方面也很到位。李玩和堂姐李堂的对比反映了两种不同孩子为人处事成长轨迹形成的版本,李玩和弟弟昭昭不同待遇的比较反映了中国重男轻女的长期固有传统。

影片中主人公李玩对于狗的情感转变以及应对成人世界的自身转变让人感觉有点心疼,希望这种扼杀孩子天性的悲剧在中国以后能有所改观。满分10分制我打8.5分,下一次讲音乐剧《水曜日》。


<hr/>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