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的 ...

tianshi2 回答数5 浏览数1106
专业课上了解到一些关于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桥梁,觉得他运用仿生学的概念、细节的处理都很有意思。请大神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和力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他的作品吧,谢谢_(:з」∠)_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moonzero | 来自北京
一个火车迷必须认识的建筑师


Bahnhof Zürich Stadelhofen

Gare de Lyon Saint-Exupéry

Gare de Lyon Saint-Exupéry

Gare de Lyon Saint-Exupéry

Gare do Oriente

Gare do Oriente

Gare do Oriente

Gare de Liège-Guillemins

Gare de Liège-Guillemins

WTC Center Station

Stazione di Reggio Emilia AV Mediopadana

Stazione di Reggio Emilia AV Mediopadana

Stazione di Reggio Emilia AV Mediopadana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jx_0000 | 未知
关于 Santiago Calatrava这一篇就够了。
本文将向读者系统的归纳了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思想及其代表作 同时梳理了其结构思想在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全文约3673字 阅读时间约12钟

本文包含内容(按需阅读):
一.卡拉特拉瓦的结构设计思想
  1.浪漫的思想:结构的非物质性
  2.理性的延伸:优化结构
  3.自然与生命的智慧:仿生结构
二. 卡拉特拉瓦的思想在设计当中的运用


引言
同学们在进行设计时,常常忽略结构体系的生成与思考,即使以及学习了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很多课程,在设计之初我们仍旧习惯于忽略结构的影响,只为设计出天马行空的空间,最终不得不给设计套上一层格格不入的框架系统的骨架——其实,无论是传统的哥特式建筑,还是现代主义高技派大师们,都不断的向我们传递出一种讯号:结构,不仅仅作为支撑者,更能够通过自身的序列感与力学张力,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今天,就让小编通过大师卡拉特拉瓦的结构设计思想,带大家探索一下,如何赋予结构以诗意吧~

卡拉特拉瓦其人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Valls)1951年出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先后在瓦伦西亚建筑与艺术学院和苏黎世联邦高工(ETH)就读,1981年博士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仅仅十年后的1992年便获得了IStructE 金奖(结构工程师最高荣誉之一)。


卡拉特拉瓦是当代少有的拥有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大师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结构稳固的形态,常常以动感的、雕塑般的形式表现,特色鲜明。。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被业界誉为“建筑诗人”。在卡拉特拉瓦的线笔下,没有生命力的建材聚合成了某种跃动的生物。

卡拉特拉瓦的结构设计思想
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各种力量的作用,抵抗力量以保护物体形态的物质,便称之为结构。一般意义上来说,形态的保持是物体功能存续的先决条件,而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设计的空间、满足特定功能而进行的必要性步骤。然而,在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作品中,同时塑造了建筑的结构体系与物质特征,使得冰冷的结构向着更加诗意的方向发展。



浪漫的思想:结构的非物质性
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对差异性的要求,最为关键的设计思想是为人们提供一段生动的空间体验。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建筑设计本身也逐渐接近于一套语言体系的营造——而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活动符号。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中,功能、逻辑和经济性不再成为决定建筑结构形式的唯一基础,文化、情感、信息等元素的融入,使得建筑的结构体系充满了智慧的表达。

1、“情感移入”
卡拉特拉瓦将设计建筑看作一种带有感情的创造过程,在设计中提倡一种主观能动性。在他的设计中,艺术的意志与非物质化思想已经成为了建筑的本质。
“一个完美的创作只会被转换为美,当我们自己把美像盛名一样灌注于建筑时,这种生命就具有了自己的呼吸,从物质实体中获得自由。”
’感情移入‘思潮提倡认识自然,并把某些类似于人类对自然的感情带入生活。承认创作者的突出地位这使得建筑师把这种倾向贯注于他们的建筑物,并带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特点。例如,卡拉特拉瓦的结构设计常常融入地中海的生活体验。


雅典奥运会体育馆设计方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个被称为’奥林匹克梦想“的体育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世纪的拜占庭建筑。两只半透明玻璃钢制弯顶横跨球场上空,半透明玻璃悬于座位区之上,可以让阳光进入又可以阻隔热气。蓝白色的基调源于爱琴岛的阳光,卡拉特拉瓦希望这个有钢混凝土、看得见风景而且带普雅典之光的建筑能给人留下难忘的映象。


2、光与结构交错
“光”常常成为卡拉特拉瓦凸显结构形式的重要手段。例如瑞士沃勒恩高级中学的入口大厅设计——木制的圆形屋顶结构被辐射状的分割成若干个v字形形状,使得原本单一的圆形空间变得开敞、自由。光从圆形屋顶的后方进入,反射到背后的三角形折角部分,使得光线背后的结构仿佛消失了,整个屋顶悬浮在内部空间之上。


再比如芝加哥奥黑尔机场扩建方案,卡拉特拉瓦希望打造一个公园般充满活力的综合体,并以引人注目的高耸贝壳状屋顶元素,作为奥黑尔下一历程中的唯一象征。


理性的延伸:优化结构
虽然设计中常常倾注非理性的情感,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仍旧不乏一种理性之美。他的设计中,从来不会单纯的将结构作为冗余的装饰性元素,也不会通过虚假的结构外壳包装空间。卡拉特拉瓦的结构是优美、复杂同时朴实的。结构清晰的可读性,赋予了设计另一重感染力。

1、古典建筑的启示
在卡拉特拉瓦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从西方古典建筑结构中所汲取的设计灵感。例如在建筑结构体系上有所突破的哥特建筑是他贯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有些结构构件类似于哥特式的’四分肋骨拱“体系,哥特建筑的发展原本就来源于结构的飞跃。在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加拿大BCE广场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设计表达。


2、简单的力学原型
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遵循不同的受力法则与结构模式的组织,这也是卡拉特拉瓦进行建筑设计时常常采用的切入点:不同的结构组合方式,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形态,影响着建筑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迪拜世博会阿联酋馆】

3、优化的设计观
优化就是通过寻找一个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益的结构系统,而探寻这个优化的“临界点”,往往能让建筑获得最为极致的美感。虽然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模拟甚至自动生成设计的软件得以推行,但这种设计观念却有着恒久的历史。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中,常常将结构各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使得结构系统的功用变得更加清晰。但这种优化往往基于经济性与美学特征的综合考量,并针对每个设计进行专门配备。
例如得到广泛运用的结构体系 “人形支撑”。在苏黎世斯达德霍芬车站的设计中,卡拉特拉瓦除了考虑火车站本身的复杂功能和它与城市文脉的联系之外,尝试着运用了人体与解剖学的概念。在从人体的姿态研究中,借鉴了人体中张开的手的概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倾斜拱”的灵活应用。在标准的拱桥纵剖面中拱是垂直于地面升起的,桥面没有偏心荷载,于是根本没有必要去抵御桥身路面所形成的扭矩。但卡拉特拉瓦在设计这些桥梁时则大胆的采取了非对称布局。


【毕尔巴鄂步行桥】
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充分考虑扭矩的作用,抵御扭矩后形成的不对称布局使我能够强调桥梁与周围城市之间或者水流的方向,甚至是与太阳的方位的关系。它使我更加自如地去把握桥梁的造型使之融入周围的城市景观中。“


自然与生命的智慧:仿生结构
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形式常常是作为一种基本的原始构思而产生的,而且这种原始构思往往从有机体转换而来。卡拉特拉瓦认为,如果用非常复杂的概念来解释建筑那是非常荒唐的。这或许会让我们联想到同为西班牙的著名建筑师高迪。不过,高迪的建筑纯粹的基于自然生命体千变万化的逻辑,超脱了建筑材料的限制,具有更加有机、自然同时流动的形态。
而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中,仿生的运用却更倾向于“骨骼“。框架体系的搭接与延伸甚至结构的运动性,使得他的设计综合了技术的光芒,同时具有更加清晰的秩序性。“在自然界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法则它们能够应用到建筑设计上,这些法则包括生命有机体如何改变自己的形状生长和移动”。



1、植物的生长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常常关注其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以使建筑可以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员。例如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的科学馆,设计灵感来自于大自然,以不对称的连续树林和叶脉为设计理念,结构设计巧妙的诠释密林树干,挺拔强硬的纹理清晰有序。


2、眼睛的神秘
卡拉特拉瓦曾说过:‘有人曾经说过如果拉菲尔失去了臂膀他或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因为建筑师的作品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这才是观察与判断和创造的源泉。”
例如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的天文馆,做成了眼睛的造型。天文馆顶部是一系列密集的混凝土拱顶,庇护着球状的天文馆。通过电脑可以控制“眼睑”的开合,水中的倒影使眼睛更完整。


3、有生命的遮蔽体
他的作品中,建筑成为一种象征的意向,甚至拥有生命。


例如对生物脊柱的模仿。从最开始的设计旋转大厦开始,卡拉特拉瓦便尝试将人体脊柱精密的逻辑与旋转的动感赋予建筑形体之中。整个大楼以90度盘旋而上,像人体的躯干一样自由扭转,极富动感。


4、运动的逻辑:可变结构
他断言:“建筑绝不是静止的,相反应该说建筑是运动的物体。“这也是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设计中最鲜明、最广为人知的特征。动态、变异和时间组成了卡拉特拉瓦建筑构思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结构设计从建筑体到构件,应该能够活动以适应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即使其中的一点受到破坏。也会像有机体一样再次找到平衡点。


卡拉特拉瓦想通过研究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出复杂的结构,确切地说是框架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移动,从而能够变形,也就是说从一种形状变成另一种形状而不改变各部分接合在一起的方式,即用移动的结构去体现复杂的外观。
例如密尔沃基美术馆:和一般建筑不一样的,这个美术馆在户外部分设计了一组遮阳的百页,而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遮阳百页放在室外,如同一叶纤细的羽毛片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


室内空间几乎通身纯白,卡拉特拉瓦以他对混凝土的熟练运用以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以及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的设计,白色建物外观矗立在金融区世贸中心1号大楼等摩天大楼之间,突出的造型获CNN评为2016年9大新地标之一,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幅“从儿童手中放飞的鸟”的绘画。


在设计中可以如何应用呢?
通过这些分析,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设计中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和小编一样,沉醉于结构的力学与美学特征之中。那么,在设计中,我们如何应用这一方法呢?
其实很简单,简单的总结来说:


  • 在日常学习中对建筑的结构体系保持好奇和敏感。
  • 从结构的组织方式中寻求变化。同一力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不同的材料,也具有不一样的美学特性。
  • 从生物体中获取智慧。例如上文提及,生物的骨骼、植物的生长、甚至自然菌类的发展,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来源。因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往往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优化调整。
  • 改变建筑空间主导与线性的设计思想。这或许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不再习惯于调研——空间——结构的设计方式,而将设计视作一个交互进行的、运动的过程,不断从结构与空间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中优化设计,才能避免最终结构与空间冲突的局面。

例如,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的展亭设计,就将结构看作了划分空间并且创造空间轻盈感与厚重感的关键。整个空间基于结构产生,方案设计有两个展厅,一个展厅浮在地上,离天空更近,用自然采光;另个展厅埋在地下,向土地开放,用人工采光。屋顶、支柱与基础组成的结构系统作为两个展厅相互关联的线索,同时塑造并划分内部的空间。展览的内容总是会变,要与时间对抗,展厅自身也应是艺术品。


而在艺术家楼的设计中,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对空间高度的特异性需求,选择从结构体系的视角切入设计。


一个特别的结构系统,能够使建筑在具有整体性、空间具有关联性的同时,形成感受不同的空间,从而使艺术家有更多的可能性,去选择自己创作所需要的空间氛围。关于任务书上不同艺术家所需的工作室面积,我觉得完全的一一对应可能没有必要,所以设计的是S、M、L、XL四种不同规格的工作室,不仅在使用上让艺术家能有更多选择,也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组合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方案分为三段,入口层和地下为公共部分,中间是工作室和居住,最顶部是展厅。工作室部分又可以由下到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北面5间工作室,住宅在南面居中布置,工作与居住部分是分开的。第二类是4间工作室在角部,住宅布置在工作空间上方的夹层中。第三类是南北两面各一间工作室,居住部分在东西面。最后一层是一间的单独工作室。钢桁架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从城市中穿入建筑,从上部再次穿出进入展厅,希望能让建筑在城市中呈现更开放的状态。工作室从下到上面积越来越大,同时结构构件越来越细,空间越来越开敞,感觉越来越轻。”


除了紧跟技术的发展,勇于吸收新的知识、勇于尝试新的结构体系、并且能够从力学模拟、模型探索的方向切入设计,才是领悟这种结构设计思维的最好途径。无论是在作品集的制作,还是日常的学习与设计中,尝试培养自己科学与理性的思辨能力与传统美学概念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设计越发简洁、成熟、拥有结构感。也希望大家不会再被构造图绘制不出来、柱网对不上而困扰,毕竟,空间有千变万化的形成方式等待我们探索~
对于建筑学学术和相关问题有其他疑问的同学可以私信小编 乐意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ngelEven | 未知
卡拉特拉瓦是我梦想的原点之一。作为一个建筑师+结构师,我想从结构本身的角度分析一下。卡拉特拉瓦的结构设计,要追述到两点: 结构系统的可折叠性; 结构构件的型态优化。
结构系统的可折叠性
卡拉特拉瓦的博士研究“桁架结构的可折叠性”(Zur Faltbarkeit von Fachwerken),可以被认为是他设计的原点。


常见的平面桁架

所谓桁架,是指“只由二力元件组成,组装后如同单一物体”的结构。一般构件的受力,主要分为压力/拉力/弯矩/剪力/扭转。而桁架一般只受到压力和拉力。由于结构构件的受力从5种类型,简化到了2种,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结构冗余,力学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5种结构受力形式(source: www.sohu.com)

桁架一般是稳定的(静定结构),而卡拉特拉瓦研究的,偏偏是它的非稳定态--折叠。而这也产生了他的设计独一无二的品质。不是每个人都是结构师,但每个人都有力学的直觉。一个结构上可变的建筑,人自然会产生“大厦将倾”的感觉,即动感。


卡拉特拉瓦论文中的结构分析(source:Calatrava, 1981)

看看上这图中结构的折叠方法,会不会让你想到他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会飞的大屋盖呢?


密尔沃基美术馆(source:inhabitat.com)

结构构件的型态优化
结构构件本身在桁架当中,已经是十分优化的了。但是卡拉特拉瓦做的不止于此。他的一些设计,多年以后才有相关学术论文论证有效性。或许当时他的设计是处于一种自然的直觉,但是却是直击了结构的灵魂。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列举他所有的创新,仅在此列举一些有趣的结构优化。
变截面梁是对于普通梁在悬挑状态下的一种力学优化。由于悬挑状态下,靠近支撑处的弯矩远大于端部,所以需要的承受截面也应该不同。因此,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减少端部截面,而增大支撑处截面。


悬挑量的弯矩

看看卡拉特拉瓦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Oculus中的悬挑屋盖,你能想象它们的构件变成等截面的长方体吗?恐怕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眼就会觉得滞重。


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 Oculus(source: Dezeen)

纺锤形柱是一种优化的受压构件,也是卡拉特拉瓦经常运用的一种构件。在stadelhofen火车站中,卡拉特拉瓦就用它来做了一个很优雅的三角支撑。可它实际效率如何呢?


stadelhofen-railway-station(source:artchist.wordpress.com )

这种结构的实际效率实际上更高。杆件在受压时由于稳定性问题,往往会在中部出现破坏,因此,加强中段,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式。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梭形柱在轴向受压时,显示出更好的性能(YL Guo et al, 2017)。对应的,端部也就不需要那么粗了。


梭形柱受压模型(YL Guo et al, 2017)

钢索是纯受拉构件。就像绳子一样,你没法用它来做其它功能。同时,它也是效率最高的构件之一。由于受拉不会出现受压的失稳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钢索的轻盈和效率,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中,十分常见。这种钢索的轻和支撑的重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本质上,它依然是对于结构效率的优化。


Margaret Hunt Hill Bridge(source:wikipedia)

结构之美源于效率。而卡拉特拉瓦无疑,是其中翘楚。

REFERENCE
1.Calatrava, VS, Zur Faltbarkeit von Fachwerken, PhD thesis, Eidgenoessischen Tech- nischen Hochschule Zürich, 1981.
2.Guo, Yan-Lin, et al. "A new shuttle-shap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Theoretical study on buckling behavior and load resistance."Engineering Structures147 (2017): 223-2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の气息 | 来自北京
卡神的作品常常让我感觉到「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他的作品如此独特,最关键的原因是:
多学科背景的融合。


( 建筑本科 + 规划硕士 + 结构博士 + 艺术天赋 + 医学舍友 + 机械的研究  = 卡拉特拉瓦 )

他用人生的前 30 年去积累这样独一无二的背景,
再用人生的后几十年去实践,并且极其高产~
独一无二的背景造就他了独一无二的很难被模仿的作品。

我用这篇漫画介绍了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念:


在这个精细化分工的时代,一个建筑需要建筑,结构,水,暖,电多个工种配合才能完成。


其中,建筑师和结构师对最终的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感性的建筑师负责造型与功能,
理性的结构师负责安全与稳固,
必然要经历一个合 ( 互 ) 作 ( 坑 ) 的过程。
( 嗯,建筑师的数学我就不吐槽了,
结构师的审美我也不吐槽了 )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师伍重当年仅凭一张草图就当选方案第一名!


可为了实现造型,难倒了结构师。最后工程造价相比预期多了十几倍,施工时间整整多了四倍。


如果一个人既拥有建筑学的艺术天赋,
又精通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不用经历互坑的过程...他的作品必然惊为天人!


这样的神人屈指可数,西班牙的高迪就是一个。
而在当代,能够将建筑和结构结合的最好的,
当数高迪的老乡:卡拉特拉瓦。
我们先来看看卡神的经历:


建筑学士+规划硕士+结构博士
整整学了13年后
他才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实践
这是卡神的第一个作品:


一个阳台也能做出这么多花...说明一开始真没接到什么活。

但这之后的 30 多年里,卡神的建成作品有上百个,横跨建筑,雕塑,产品领域,不得不说卡神真高产!


作为建筑大师里最懂结构的,结构大师里最懂建筑的,卡神的作品会长什么样子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里,建筑大师们对结构的态度:




现代主义:强调结构,形式追随功能。


解构主义:忽视既有结构的规则,摒弃对称,和谐统一的原理。


而卡神的作品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这点也和高迪很像)。


在我们印象中,柱子和梁构成的空间有点无趣:


普通的梁柱在卡神手里,却变得非常灵动有趣


力被他拆解并视觉化,极其富有美学韵律。
让人惊叹:原来建筑还可以这样做!


从他的作品多少可以看出老乡高迪的影子,
不过和高迪建筑的丰富色彩相比,
卡神更喜爱用纯白色的材料,
白色,让他的建筑空间更显纯净

完美的事物
能以正确的形态符合秩序
并且成功地
在每一处平衡各种力量


除此之外,卡神还点亮了自然生物机械两个知识板块。


这让他的建筑不仅惊为天人,
而且像自然界里的生物一样能 动 !!!


传说卡神读博士时舍友是学医学的,舍友总是让他帮忙画图,卡神因此掌握了生物相关的知识,下面是卡神的手稿(水彩功底也是一流):


他的作品都模拟了自然界的哪些形态呢?

手的骨骼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92年西班牙塞利维亚的科威特展馆,卡拉特拉瓦设计了一双可以开合的木质手。当手指相交时,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手指打开后则形成一个开敞的广场。


交叉的双手像虔诚的祈祷,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眼睛的闭合



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是卡神在家乡完成的一系列作品,整个建筑群仿佛来自于外星世界,其中天文馆做成了眼睛的造型。天文馆顶部是一系列密集的混凝土拱顶,庇护着球状的天文馆。


通过电脑可以控制“眼睑”的开合,水中的倒影使眼睛更完整。艺术馆的其他建筑也非常值得一去,(当年小哈在瓦伦西亚的古城里暴走,见到艺术科学城后确实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得不感慨,西班牙诞生了太多别具一格的天才!


从他早期的动力学雕塑作品也可以看出他对眼睛的钟爱,逼真得让人害怕...


鸟儿翅膀的开合



美国的密尔沃基艺术馆位于水边,卡拉特拉瓦希望这座建筑像水边的飞鸟一般灵动,给它设计了一对机械化控制的羽翼。在天气不好时,羽翼上的测速器会让它自动关闭。


建筑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坚固而笨重的。可在他手中,却变得十分轻盈,像一只随时会飞走的鸟。


人脊柱的扭转



他不只是简单的用形态仿生,而是用形式将生物结构的张力,拉力,压力表现出来,保证力学的合理化。瑞典的旋转大厦模拟了人的9节脊椎,保证了每一户的采光。旋转大厦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喜爱的摩天楼之一,也成了瑞典的新地标!


纵观历史,建筑领域突破性的创新总要依附于结构技术,建筑材料的变革

如果在某个时代,技术材料没有大的变革,建筑就很难产生突破性创新。大多数作品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在造型,哲学,文化,地域性上做功夫。

而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因为多学科的交融打破了这种僵局。让人惊呼:“天哪,建筑还可以这样!”


艺术天赋 + 建筑本科 + 规划硕士 + 结构博士 + 医学舍友的经历,让他拥有将知识融合且灵活运用的能力。

现在卡神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拿下的都是最受瞩目的项目。 下图是911事件里,世贸大厦遗址上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地铁车站,用白鸽的造型象征和平。


据说是迪拜即将兴建的最高塔楼...


高迪,达利,米罗
西班牙诞生了太多超有想象力的大神
卡拉特拉瓦继承了西班牙的野性与奔放
又带有瑞士人的理性

建筑师 / 结构师 / 雕塑家 / 画家
他无法被定义

他将无形的力
转化成有形的造型
像雕塑,像玩具
像诗歌,像机器
他的作品从来不是静止的
而像生物般不断生长着...


“变化”是建筑创作的关键
“变化”也是世间万物的本质

建筑本科 + 规划硕士 + 结构博士 + 艺术天赋 + 医学舍友 + 机械的研究
= 卡拉特拉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插画由@张小哈原创,更多内容可以去我的知乎专栏:
知乎专栏-啊哈时刻(探索未知的美好,找到属于你的啊哈时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梦想飞翔 | 来自江苏
风格很独特,因结构功底极为扎实(这个十分罕见),他创造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前卫风格(用钢结构与悬索将力的传导可视化),挺建构的,这在解构主义盛行的年代很难得。


听说老卡要在中国建三座桥?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