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浅谈《甄嬛传》里的诗词文章(一)

fangfangun 回答数1 浏览数1071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机剧,《后宫.甄嬛传》里可供解析、挖掘的点是非常多的,剧情结构、人物个性、镜头语言、配乐摄影乃至服化道与古典礼仪等等,每一项都值得大书特书、深入探讨,这也是长久以来,其热度始终未减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想从一台相对新的切入点来分析这部剧,那就是剧中台词或镜头里多次出现的古典诗词和文章。
俗话讲:“好书无闲笔。”其实好剧也是一样,《甄嬛传》里面出现的诗词文章,很多时候并非编剧故意“掉书袋”、附庸风雅,或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丰富剧情的表现力和更好的塑造人物,同时也与整部剧精致、典雅、深沉的台词风格和艺术特色相谐,也就是说,它并非可有可无或者无病呻吟,剧中出现的每一处诗词,都或多或少的意有所指,值得细细玩味。
作为一台《甄嬛传》和古典文学的双重爱好者,我很有兴趣来聊聊这个话题,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逐集分析品评。但囿于自身的能力和学识,很难通过几篇文章便把这个话题讲得透彻明白,所以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发表些一得之见,其中若有疏失错漏之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多多批评指正,善意讨论,理性交流。
<hr/>第一集

一、温实初在上善寺外向甄嬛表露心迹时,一面拿出一只精美的小玉壶,一面说道:“家父曾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他让我把此壶交给温家未来的……”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时王昌龄正在贬谪任上,他想通过好友辛渐向洛阳的亲友表达自个的心志:我从来不曾改变自个高洁纯净的内心,就像“冰心”、“玉壶”一般,永远澄净清白
温实初引用此诗,同样也是向甄嬛表露自个真诚、纯洁的爱慕之情,虽然最后被甄嬛委婉拒绝,但是他却始终坚守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诺言,在之后十几年的宫廷斗争岁月里,温实初一直在甄嬛背后默默守护,一次次助她化险为夷,包括后来对沈眉庄的爱,都印证了他对待感情的诚挚和纯净之心。

二、大殿选秀之时,皇上问道:“甄嬛?哪个‘嬛’字?”甄嬛答道:“‘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当时皇上也说了,这是宋朝蔡伸的词,原词为《一剪梅》: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这里需要先指出一台问题,词中的“嬛”字应该读(xuān),指女子轻柔美丽之意,所以按照起名的原则和寓意来讲,甄嬛名字里的“嬛”字似乎也该读(xuān),但是由于这个字在《辞源》、《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读音和释义不尽相同,同时由于电视机剧的影响,导致它到底是读(huán)或是读(xuān)仍然存有一定的争议,所以在这里,我只能暂且搁置争议,依旧按照多数观众的习惯还读为(huán)。
这句诗描写女子轻盈袅娜、腰肢纤细的优美身段,用作名字既好听又寓意美好,可以说和甄嬛十分相配了。后来在第二集开头,皇上决定留下甄嬛之后,继续说道:“紫禁城风水养人,必不教你‘玉减香消’。”
然而结局却终究事与愿违。后来的甄嬛,在紫禁城里历经考验、几度浮沉,外貌确实变化不大,容颜依旧、气质犹在,她真正消减的不是“玉”和“香”,而是真爱的陪伴,是心中那份“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美好愿望,这一切都随着十七爷的死而烟消云散了。
<hr/>第二集

一、皇上说已给甄嬛想好了一台封号,曰“菀”。皇后答道:“臣妾记得在唐诗春词中,好像就有‘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之句。”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常建的《春词二首.其一》: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此诗描写了淇水河畔美丽盎然的春日景色。“菀”字有茂盛、繁茂之意,作为封号寓意本就挺好,可皇上偏偏解释为:“朕觉得甄氏莞尔一笑的样子,甚美。”哼,你到底是何用意能瞒得过聪明的皇后和我们观众么!果然皇上也是大猪蹄子!

二、芳若姑姑在给甄嬛介绍华妃的时候说:“就是满蒙八旗放在一块,都不及华妃娘娘凤仪万千。”安陵容接口道:“所以宠冠六宫?”此时甄嬛则说:“李白说过:‘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句诗出自李白的五言古诗《妾薄命》,其辞曰: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以此可知,甄嬛从一开始便对如何真正得宠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绝不能单凭美貌事君,否则必如当年武帝的皇后阿娇一般,最终躲不过色衰而爱驰的命运。
所以我们看到,甄嬛于美貌之外,还饱读诗书、精通乐器、擅长舞蹈,同时个性独立而和婉、柔顺而娇俏,这些都是之后她能长时间俘获君心、深蒙盛宠的很重要原因。在赐浴汤泉宫侍寝那晚,甄嬛说:“于皇上而言,臣妾只是普通嫔妃,可臣妾却视皇上为夫君……姑姑教导过臣妾该如何侍奉皇上,却从未教导臣妾,该如何侍奉夫君。”
可以看出,甄嬛很想和皇上建立起一种恩爱和谐、长久相伴的夫妻关系,而不是当个一位附庸讨好、花瓶似的受宠嫔妃,这样方能长久,内心方觉幸福。
然而稍显讽刺和无奈的是,甄嬛这种略显天真的愿望与残酷的后宫争斗格格不入,同皇上冰冷的政治手腕也背道而驰,所以,在内心的祈盼一次次的受挫落空之后,为了自个和家族的生存,甄嬛终究或是回到了“以色事人”的道路上,可能后来的皇上已不再把她当做纯元的替身,而是实实在在的爱上了甄嬛本身,只可惜“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自从甄嬛决定接受果郡王的感情的那一刻起,她能给皇上的,也就只剩下“色相”了。李白的这首诗写得的是汉武帝与阿娇皇后的故事,但我觉得,用在剧里甄嬛和雍正身上,同样十分贴合。
不过,这首诗里我最喜欢是那句“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第七十三集,果郡王在面对皇上的质问时,曾如此诉说他与玉隐、静娴的感情纠葛:“情深而起妒,妒切而生疑。不和睦,实在是情之过切……”果郡王的话和李白的诗句相互对照,深刻的阐释了在恋爱和婚姻相处之道中,掌握分寸和保持适当情感距离的重要性,过度的宠爱、妒意和占有欲,只会让爱渐渐消散和疏远,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对我们的情感生活极具现实警示意义。
<hr/>                                                                第三集

甄嬛第一次进碎玉轩时,院子里大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此联出自唐朝诗人王适的五言绝句《江滨梅》: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原诗是赞美早春汉水之滨盛开的梅花,叹其清雅多姿,就好似仙女身上晶莹玉润的明珠。剧中的碎玉轩里栽植了许多花朵,海棠、桂花等争奇斗艳,甚是雅致,所以用此句为联挂在碎玉轩的庭院里,与周遭情景很是贴合。

穿过院子,在碎玉轩的正殿两侧同样悬着一副对联,上书:“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应该说是相当有名了,它来自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句诗与碎玉轩的环境倒也贴合,沧海月明,珠光闪烁,暖日融融,良玉生烟,显出一派空灵、温馨、瑰奇、华美的意境,以此为联,确是既文艺又典雅。但细究起来,似乎又有不妥。古代传说珍珠为海里鲛人的眼泪所化,所以,华美的珍珠背后是泪水的凝聚。美玉埋藏之地产生的“玉气”,虽氤氲而温暖,却不可捉摸,无法近距把握和触碰,正如戴叔伦所说:“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美玉生烟的图景固然美好、温馨,却有一种朦胧而虚幻的色彩。所以,从内涵上来讲,这两句诗带有伤感之意的诗,并不太适合用作楹联,尤其当我们结合整首诗再来分析时,更能发现其中失当之处。
《锦瑟》所要的表现的主题和具体因何而发,历来未有定论,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李商隐晚年回思往事,种种记忆和经历浮现心头,听着锦瑟弦音,感慨喟叹之下,借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鲛人滴泪化珠和美玉生烟四个并无实际逻辑关联的典故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迷惘、哀伤、叹息、缥缈的氛围,不管他是思念亡妻、自伤身世或是回忆宦途,表达的都是一种怅惘和忧伤的情绪。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诸般往事,当年初次经历的时候,就已经怅然迷惘了,那么当我们再次回首之时,岂不是愈发的惆怅和感伤了?所以,化用这样一首朦胧感伤的诗歌中的句子,终归不太吉利。
然而我想,剧组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隐喻和暗示甄嬛的命运发展。最后一集的结尾,当甄嬛躺在床上,思绪闪回,之前十几年的宫廷过往一幕幕的在脑海中盘旋,那一刻,她与锦瑟前思忆华年的李商隐定然是一样的心绪,不管是温馨与幸福,亦或是悲痛与磨难,曾经的种种、过往的岁月,都化为了人生如梦、亦真亦幻的迷惘和怅然。
若是给电视机剧最后的这段闪回镜头再配一首诗,那么我想,没有比这首《锦瑟》更合适、更贴切的了。因此,这副对联设置的相当巧妙和别具深意,原来,当甄嬛第一次踏进碎玉轩的时候,她的命运便已经牢牢印刻在了寝殿的宫柱上,这就像是《红楼梦》里的判词。
但不同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各异,《甄嬛传》中许多人的命运都适用于这一首诗,包括我们观众自个亦是如此。
当我们看完《甄嬛传》的最后一台镜头,关上电脑,痴痴的望着窗外的时候;当我们立在至亲之人的墓前,回忆曾经的幸福岁月的时候;当我们手拿着毕业照片,目光扫过一台个损友的时候;当我们抱着孩子,向他讲述自个当年的坎坷和苦痛的时候;当我们失恋之后,一面独酌一面回味过往的时候,仿佛都可以一声长叹,然后操着哀婉、感伤的语气,喃喃地念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晦涩朦胧,真实意图难以索解,但却历来备受推崇,极受喜爱,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内涵的朦胧与隐晦,反而让它有了更广、更深的解读空间,也让它暗暗契合了更多人的品位、感悟和心境。
我觉得,李商隐当时因受到何人、何事的激发而创作的这首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真正有价值的,是《锦瑟》华美绮丽、影响深远的艺术手法和它所营造出来的迷惘忧伤的情感氛围。世上虽只有一台李商隐,却有无数个同他一样,思忆华年时,会怅怅然萌生出人生如梦、迷惘恍惚情绪的多愁善感之人。
<hr/>                                                              第四集

皇上问眉庄:“为啥喜欢菊花?”她答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臣妾喜欢它的气节。”这两句诗取自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四句诗准确概括了沈眉庄的性格特质和生存准则:独立绝俗、气质高洁,即便面临压迫和苦痛,也会坚持自个的操守。尤其是在被华妃陷害假孕生子后,面对皇上的凉薄和无情,她至此在内心再也没原谅过他,即便之后皇上屡次软语示好,她也从未妥协和动摇,其对待感情的坚贞和性格中的强硬,由此可见一斑。包括后来他爱上温太医,明知此事极其凶险,却也从未流露出为难和退缩之意。
这和甄嬛选择果郡王还不一样,甄嬛是觉得自个此生不可能再回宫里了,心灰意冷之下,才逐渐为果郡王的真情所打动,慢慢接受了这份感情。而沈眉庄则是主动出击,觉察到温太医值得托付真心之后,她便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甚至还玩起了美人版的“酒后乱性”,这种真挚的情愫,直到临死前也不曾改变。所以说,相比于甄嬛和其他妃嫔,看似柔媚温婉的眉姐姐,反而更具有一股须眉般的傲然之气和爱憎分明的真性情,恰似凌霜而开的秋菊。
郑思肖写此诗时,更多的是从爱国角度出发,表达了自个对于南宋的忠贞和坚守,抒发的是傲然不屈的爱国情怀,沈眉庄以此自况,却也并不违和,因为纵观她一生的言行和所作所为,几乎从未脱离这四句诗的描述。
但是吧,咱们的眉姐姐也不是一根筋、不懂变通的钢铁直女,为了爱,她可以义无反顾,那么为了爱,她同样也可以放低姿态、假意和皇帝温存,这不,有了咱们温大人的孩子后,前脚还冷言冷语的把皇上挤兑走呢,后脚就开始玩套路、丢镯子了,每次看到她手捂肚子对着皇帝笑逐颜开的时候,我都能听到眉姐姐内心深处幸福而得意的OS:“孩儿他叔啊,你可得好好照顾我呀,我要给实初生个健健康康的小宝宝!”
<hr/>                                                                第五集

一、除夕夜倚梅园,甄嬛在许第二个愿望的时候说道:“二愿,在宫中平安一世,了此残生。宫中争斗不断,要保全自身实属不易,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最后这两句选自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诗: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剧里把原诗的“朔风”改成了“逆风”,从词性和语境上来看,似乎略有不妥,应该算是编剧的一台小瑕疵吧。
在这之前,甄嬛的许得第一愿是:“愿父母妹妹安康顺遂。”从结果来看,她的这两个愿望其实都实现了。父母虽然因她的失宠而遭受了流放之苦,但最终或是回到了京城,得以安享晚年;妹妹玉娆嫁得如意郎君,生活美满幸福。而她自个,不仅在残酷的宫斗中保全了自个,还当上了尊荣无比的太后,从此享尽荣华富贵,再也没人能伤害到她。
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句“玉减香消”一样,甄嬛所遭受的“摧残”不在外表和肉体,而在于内心的情感,即便成为了太后,每当夜观红梅、杏花微雨或是夕颜盛开之时,那些创伤和苦痛一定还会阵阵袭来,始终挥之不去。
不过总的来说,命运对她还算是比较眷顾了,然而她身边那个偷听的余莺儿,就没这么幸运了。余莺儿为了获宠谎称自个是倚梅园中念出“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女子,结果却被活活勒死,她要是不冒名顶替,兴许还会安稳度过一生,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段剧情还有一台巧妙的点。甄嬛之所以会兴致勃勃的到倚梅园中祈愿,是因为之前听崔槿汐说:“宫中有这样的习俗,在除夕之夜,若是把心爱的东西挂在树枝上,而且挂得越高越好,便可以祈福。小主若是喜欢这个小像,不妨就把它挂到院子的树枝上,这样可以祈求来年事事如意……”
所以,甄嬛挂在梅花枝头的小像,就是她内心美好愿望的化身,一切的愿景和祈求都倾注其中,之后这个小像被果郡王取走,并一直珍藏在贴身的荷包之中,结果我们发现,甄嬛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同果郡王在凌云峰顶恩爱缱绻的日子,而且,自从二人相识之后,果郡王便始终守护着甄嬛,数次助她脱离困境,直到为其饮下毒酒,可以说,甄嬛这两个除夕愿望能够得偿所愿,包括她没来及说出的第三个愿望,都没有离开果郡王的付出与协助。
果郡王没有听到甄嬛的祈福,却默默的爱护和守候着她,从未变心,而当时同样在场的皇上,听到了“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愿望,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给了她几乎全部的伤害和摧残,一台解意,一台摧残,三人的爱恨纠葛正式由此拉开……尤其是看完全剧后再来回顾这一场景,两相对照之下,当真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而且,这是三个人,首次出目前同一场景之中……

二、甄嬛仓皇逃离之后,果郡王找到了皇上,望着满园红梅,说道:“今年的花开得和从前一样好啊。”皇上接口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节选自唐朝诗人刘希夷的拟古乐府诗《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整首诗抒发了生命短促、红颜易老、富贵无常的人生感慨。此处皇上引用这两句,是为了怀念纯元皇后,她曾经喜爱的红梅仍在,伊人却已逝去,徒留多情人睹物伤神。
皇上因在酒席上见到纯元喜爱的红梅而离席散心,无意中又听到了酷似纯元皇后的甄嬛的在祈福,而且还以梅为喻,我想,曾经的纯元肯定也有过倚梅吟咏的娇艳之态,所以此次偶遇虽未谋面,却给皇上内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慰藉,还制造出了一种惊喜的效果。
这就好比,你来到图书馆,拿起前女友最爱的那本《半生缘》正翻看呢,突然听到书架对面响起一台女生娇柔低缓的声音:“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然后在你恍惚之际,却已不见了女孩儿的身影,那么从此以后,你肯定会牵肠挂肚、惦念不已的。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之后命苏培盛找人、又赐死蒙骗欺君的余莺儿的剧情。

三、皇上和果郡王下棋的时候,苏培盛将冒名顶替的宫女余莺儿带进来面圣,在得知她便是当日倚梅园中许愿的女子之后,皇上兴致颇高,离去之前随口吟道:“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两句诗出自宋朝诗人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剧中的雍正,是一位英明勤政、城府很深、阴狠冷酷的帝王,像诗中描写的这种潇洒放浪、鄙夷权贵、纵情诗酒的疏狂形象,可以说与他的气质是格格不入的,而且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者,也不允许他说出这种逍遥享乐的言论,反而是他身边的果郡王,更符合“且插梅花醉洛阳”的潇洒与不羁。
在我的印象中,除此之外,雍正好像只有一次在谈话中流露出类似风格的话语,第二十九集,在和皇后在去天坛主持祭祀大礼之前,他来到碎玉轩嘱咐甄嬛要照顾好自个,避免与华妃有争执,甄嬛撒娇说:“皇上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便少纳几个就是了,把一颗心掰成这么多份儿,臣妾看着都觉得辛苦。”此时,雍正笑着答道:“朕若不做这个皇帝,只是个富贵王爷,有皇后这个贤妻,你与世兰两个美妾,便足矣。”
只能说,雍正确实对倚梅园中的女子极其惦念,以至于找到人之后心情愉悦不已,正所谓“得意而忘行”,兴奋之余,念出这样两句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雍正出门之后,果郡王因为发现眼前的女子与剪纸小像不同,而且居然还茫茫然不懂这两句诗的含义,便试探性的告知余莺儿这首诗是李白所写,皇上喜爱李白的诗,余莺儿不明真假,还得意的向其称谢,至此,果郡王才正式确认了,眼前的女子并非当日倚梅园中之人。
不过细想想,这也不能怪余莺儿没文化,假如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朱敦儒和这首《鹧鸪天》,等到念完之后,若是有人告知我此词乃李白所作,我也会深信不疑,因为这首词的风格和气质确实与李白神似。
但是话说回来,既然能在许愿的时候讲出“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样的诗句,说明此女子定然颇通诗书,学识和修养肯定不俗,但是余莺儿却是粗俗的宫女出身,按理说雍正饱读诗书,为人又心细多疑,用不了几天,就该能通过她的言行举止发现蹊跷,结果却没有这样,反而还封余莺儿为答应,对她甚是宠爱。想来想去,只能说雍正是被她银铃般的嗓音和昆曲给迷惑了,古人云:“温柔乡是英雄冢。”今人云:“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为零。”真是诚不我欺啊。
<hr/>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可以我的公众号“绿茵墨客”里与您有更多的交流,一起谈谈文学、侃侃足球、聊聊影视、品品人生。
锦瑟年华,继晷焚膏方不负;飞蓬命运,浮白载笔自能安。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