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电视机剧《白鹿原》?

荷蘭水蓋 回答数5 浏览数912
《白鹿原》影片里没有没有全书的精神人物朱先生,所以对电视机剧就更加期待,目前已在安徽卫视播出,各位知友如何评价?是否满意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墙和鸡蛋 | 来自浙江
如果从演员评价,这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何冰的鹿子霖演的可圈可点(但是何冰演的是电视剧本里的鹿子霖,不是原著的鹿子霖),张嘉译的白嘉轩形象惟妙惟肖(同理,演的是电视剧本里的白嘉轩而不是原著里的白嘉轩),秦海璐的农村妇女朴实无华,李洪涛的长工鹿三憨厚老实。那个二豆的形象更是厉害,一句正经台词没有,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甚至笔者在Youtube上看的时候,有留言说,这个人仿佛不是个演员,是真傻。
但是编剧在简化剧情的时候留下了几个硬伤。
第一,关于鹿子霖的形象。
许子东老师在圆桌派节目中说,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就是严肃文学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比如《红楼梦》,你能说谁绝对好?谁绝对坏么?不好看出吧。但是通俗的(popular)就可以一眼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比如我们小时候的童话里,老巫婆、大灰狼就是坏人。
在原小说中,你会发现,你不能把鹿子霖定义为无脑纯坏人,比如开始时他很识大体的跟白嘉轩和解(打架桥段),办学堂他也是极力赞成的,还说黑娃比较怕白嘉轩,因为白嘉轩比较严肃,但是比较喜欢鹿子霖,因为鹿子霖待人随和,以及白家会特意请鹿子霖去主持婚礼,因为他比较有风度等等。还有,鹿兆鹏、鹿兆海比较有出息,在原著里也是有跟鹿子霖的教育分不开,原著里有话,因为鹿家的祖上说如果有子孙中了秀才就放鞭炮,中举人就放雷子,中进士就放铳子。所以鹿子霖就坚决要求儿子读书,每日逼他们早起,冬天手冻出了冻疮,鹿子霖也坚持让他们去上学。原著中,鹿兆鹏、鹿兆海在听说城里有新学堂后,要求鹿子霖送他们去新学堂,鹿子霖也很有眼光的就当即答应。
可是到了电视剧里,何冰虽然演的好,但是鹿子霖却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坏人,他在剧的前半段里就没干好事,没有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纯粹就是捣乱,这就使得人物过于简单了。而没有了他教育儿子的片段,就使得很多观众留言“鹿子霖这么吊儿郎当,无恶不作的,如何培养出好儿子。” 剧情完整性有问题。
第二,关于白嘉轩的形象。
跟鹿子霖的问题一样,原著中白嘉轩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他不是全无缺点的完美形象。比如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因为冷先生的大女儿给了鹿子霖的大儿子,二女儿想给他的大儿子,他就觉得这样他大儿子就成了鹿子霖大儿子的妹夫,地位低了一点,于是就提出,还是让二儿子娶吧。而电视剧中,这样一点小心思都不给白嘉轩留,非要安排成他妈妈的想法。
另外原著中,白嘉轩换了有“白鹿仙草”的地,就是电视剧中有水的地。就是自己用了,给他们家修了祖坟。而电视剧写成他给了村里的弱势群体种了。
原著里,白嘉轩种了鸦片,也不是自己铲除的,也并没有想要铲除,而电视剧中他自己觉悟就很高。
总之,电视剧把白嘉轩的形象也简化成了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了。

第三,关于退清兵的细节,使得朱先生的形象有些问题。
原著中虽然朱先生很神,但是是在正常的“神人”范围内,而电视剧中这个细节就颇不真实。
原著中,朱先生是自己去清兵大营,体现他有勇气。但是电视剧中他非要带上白嘉轩,人家媳妇还怀着孕,非让人家跟着冒险,这个合理么?就算你算准了他会没事,那他媳妇也会担心吧?这个形象是不是不如只身去清兵大营好?
原著中,方升没有想“血洗西安城”他是想抓住张总督,因为他俩有个人恩怨。于是朱先生说:“老百姓说你要血洗西安城,你只要打入西安,腰斩的恐怕不止是张总督,还有老百姓,你会留下骂名。”这些事是方升没想到的,他没想到有人传说他要血洗西安城,他没想到他这样做老百姓反对的厉害,会留下骂名,于是他退兵了。而电视剧中,“血洗西安城”是清兵自己说的,方升还杀说客。这些都说明他就是想杀人,打入西安城,那么朱先生说你会留骂名他就退兵就不合理了。他之前不知道杀说客、血洗西安会留骂名?他知道,他知道还这么干,就是不怕留骂名,那你去这么说他自然不会退兵
原著中,朱先生是张总督三请四请都不去,最后决定只身前往清兵大营。为什么?和张总督划清界限。到了大营他跟方升说的也是,我是不跟政府来往的,我还是只读自己的书,我只是作为第三方来劝你。方升和张总督有矛盾,他当然不愿意相信一个跟张总督关系好的人,他愿意相信朱先生是因为朱先生是一个独立第三方。而电视剧里,他竟然是主动去找总督的,这就与他第三方、不跟政府合作的形象不符了。也有人说,他主动去找也许体现了他爱百姓。这个说不通,因为他可以直接去找方升,而不是先去找张总督。而原著中是总督来请他,他去跟总督说,那我只身去清兵大营吧,你不用跟着我。这才更符合此人的影响。

第四,白灵的形象
很多人觉得白灵的演员演技不好,可是事实上编剧在编写这个形象的时候就很有问题。原著中白灵是叛逆的,但是是合理的、智商正常的叛逆。比如,他到学堂戏弄徐先生,把厕所有人的牌子挂出来,让徐先生没有厕所可上。这都是正常的“淘气”。可是电视剧中,她跑到徐先生的床上和徐先生一起睡觉这个桥段,这就不是淘气、叛逆了。就算编剧想写她思无邪,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小姑娘家长还会教育不能跟陌生的叔叔睡觉吧?编剧编这个桥段不会让人觉得白灵天真、叛逆,而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傻。还有白灵到处乱跑,跳在鹿兆海身上,等等一系列原著中没有的剧情,都没有起到让大家觉得白灵可爱、天真、叛逆的作用,只让人觉得她傻。
还有白灵因为鹿子霖拆了他的信件的而生气的桥段也不符合当时人的思维,为什么呢?美国开始注重隐私权保护是在1890年代开始的,而故事发生的时候是191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女性还在争取教育权(原著中和电视剧中的表现)隐私权不可能已经那么深入人心。要知道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长辈都有权剥夺子女的生存权,隐私权绝不是当时应当争取的议题。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xyiming | 来自北京
我只想举几个例子,说明这部剧做的有多用心。
例1: 二豆
电视剧中二豆这个人物的添加是神来之笔。
整部剧播下来,二豆已然是白鹿原上的第一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甚至有人专门制作了二豆的视频剪辑,将其称为二豆男神。还有人说,二豆把傻子演出了灵魂,白灵把书中的灵魂演成了傻子。


在我看来,二豆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三个作用。
第一,  增加乡土生活的真实感。在那个没有产前检查的时代,出生缺陷比比皆是,又由于医疗条件差,后天造成的残疾也非常普遍。每个村庄,都有那么几个标志性的人物,比如傻子、疯子、六指、豁豁嘴、跛子、寡妇……我们看到二豆,感到特别亲切,因为他就像我们每个人老家的那个傻子。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导演拿糖哄来的傻子。
第二,  增加剧情的生动性。二豆几乎承包了剧中九成的萌点和笑点,这与演员传神的表演分不开,也与导演的巧妙安排分不开。二豆总是在严肃的场合乱入,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比较深的有跟着孩子们爬祠堂时,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双腿打颤。闹瘟疫时,官员们带着记者闯进祠堂抓拍白鹿村抗瘟疫的照片,二豆的呆相也被镜头定格。
第三,  强化作品的荒诞感和沉重感,言有尽,意无穷。曾经的孝文孝武、兆鹏兆海、黑娃、白灵,都像二豆一样天真快乐,但大家都长大了,变了,只有二豆还是那个快乐的二豆,跟在新成长起来的一拨孩子屁股后面玩耍。二豆在原上是个边缘人,所有的事变都与他无关,他坐在人群之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样一个边缘人,却躲过了兵灾、饥馑、瘟疫,平安无事地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讽刺吗?在剧中,白嘉轩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伦理负担、有着深沉的城府的人,只有对二豆,他是真心实意地爱护;白鹿原上的人对这个族长,也是有着复杂的感情,既有依赖又有挑剔和算计,只有二豆,是真心实意地跟从白嘉轩。在瘟疫中,白嘉轩把患病的人都关进祠堂,不忘呵斥二豆离远点;仙草病逝后,无人送葬,只有二豆举着白幡扶着棺材。
在全片开头,白嘉轩和姐夫从清军大营回来,二豆站在土坡上跳着迎接。


在全片结尾,白嘉轩和鹿子霖被兆鹏接进城,年老的二豆站在土坡上挥舞着手送别。


这种首尾呼应,绝不是随意为之。
例2:民俗
为了拍电视剧,剧组做了几千碗油泼面,彻底把油泼面这一美食发扬光大。
但是,你以为《白鹿原》中只有一个油泼面的亮点?
非也,非也。西安饭庄的葫芦鸡,春发生的葫芦头,德发长的饺子,德懋恭水晶饼、泾新茯砖茶、夹老鸹头、罐罐馍……整部剧简直是陕西美食大全。
另外,请问你在剧中看到了多少种过去农村孩子玩的游戏?
我至少看到了十种。
投沙包、斗鸡(撞拐)、抓石子儿、打飞脚、抽陀螺、滚铁环、荡秋千。还有三个我没见过,不知何名的:一是像打棒球一样用木棍击打石块,二是把草放到绳子上,通过瓦片控制绳的震动,使草向前运动,三是玩铜子,具体玩法不详。另外,白嘉轩母亲跟小白灵在炕上玩的一个歌谣“羞羞,把脸抠,修个渠渠种豌豆”,也是陕西地区特有的儿歌。
下图:不知名的斗草游戏


下图:兆鹏玩陀螺


在剧中还有一个民俗亮点,那就是女人的小脚。在很多古装剧中,女人飞奔起来都是几个男人都追不上,而在这部剧中,真正还原了女人挪着小脚走路的姿态。比如白嘉轩的母亲、鹿子霖的媳妇、田小娥,都是迈着很小的步子。特别是白嘉轩母亲,让我一下子想起我的姥姥。在演白灵裹脚风波时,白嘉轩母亲训斥嘉轩说:已经裹上了,你又给拆了,下次就更难裹了,骨头都松了,裹起来更疼。这个学问,我听姥姥说过,裹脚不要受二茬罪。
像这种对过去民俗的还原,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有的离我们太遥远,很多人都发现不了其中的妙处。比如有一集白嘉轩到城里开参议会,鹿子霖跟着混吃混喝,晚上跟嘉轩挤一张床盖一个被子。


他们是用的“打对头”的睡法,即一人脑袋冲这头,一人脑袋冲那头。在过去物质匮乏被子不够用时,人们经常用这种睡法。现在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睡而不是两人并肩睡。因为人是上半身宽下半身窄,如果并肩睡,被子宽度不够,就盖不严实了。
例3:道具
剧中的书法、国画,都是请了专门的书法家、画家的。白嘉轩卖地时拿的地契、白灵读鹿兆鹏编的新杂志《秦进》、鹿兆海的讣告、白鹿仓办公室贴的管理条例、旅馆房间里贴的入住须知、鹿兆鹏小学校里贴的课程表和学生守则……凡是有文字出现的地方的,都把道具做得很逼真。
下图:地契、朱先生画的妻子画像、鹿兆海牺牲的讣告


再比如剧中的祠堂,经历了三次变迁,剧组便做出了祠堂的三种面貌。
刚开始时,祠堂破旧、昏暗,柱子开裂发黑,匾额楹联也看不清字迹。


白嘉轩当上族长,种罂粟致富后,带领族人整修。
祠堂焕然一新。


黑娃闹农协,把祠堂砸了,改成了农民协会办公场所。
黑娃逃走后,祠堂再次整修,楹联的色调由以前的棕色变成了暗红色。


例4:地平线
《白鹿原》是一部乡土社会的史诗,乡土生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与自然联系紧密。
这部剧最值得珍惜的地方,就是几乎全部实景拍摄,剧组扎根农村,放肆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风光。
这种阔绰,可不是每部乡村剧都可以看到。
以下图片,几乎涵盖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清晨夜晚各个时辰、阴晴雨雪各个天气的风貌。它们是剧情切换中重要的过渡连接,同时也是在用自然和时间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例5:建筑与构图
表现中国乡土的人文特色,《白鹿原》镜头抓住了传统建筑这个构图神器。
中国民间建筑的精髓,不是宫廷,不是园林,而是宅院、祠堂、戏台。现在山西保存的传统建筑最多,看《白鹿原》,就像在山西看民间建筑博物馆,那窗扇、砖雕、门楼、楹联……处处充满质感。
而建筑与传统人文精神相契合的点,是它的对称、规整、有序。电视剧在镜头中,大量利用建筑的屋脊、门框、墙壁的线条来构图,建筑线条构成暗色调的景框,人在框中被有序地安置和调动,形成符合中国审美的画面。


下面这张图,窗扇形成两层框景,三世同堂的状态下,老母亲坐在里屋炕上,两个男人坐在正堂椅子上,女儿守在母亲旁边,媳妇守在丈夫旁边,两个孙子谦恭站立,长工以放松的站姿立于边缘,每个角色的位置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秩序。


下图中,炕沿的横向线条和屏风的纵向线条相呼应,在家具的整体暗色调下,红色、蓝色、白色点亮画面,端坐的老人、怀里的婴儿、并排躺着的儿童,既朴素又安宁,形成如油画般的质感。


以上是我举的电视剧《白鹿原》用心之处的几个例子。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十一姐涂鸦馆(shiyimm_pku)阅读更多《白鹿原》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utumnrain81050 | 来自北京
|本文一共4613字,你就别数了,怪累的

追了这么久的剧,终于完结了。看得时候心潮澎湃,但是等看完了以后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依旧是意犹未尽。就像是结尾处二豆的呐喊,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总是觉得应该一吐为快。近几年算是篇幅比较宏大的国产剧集了,本片带给人的从来都不是那种从一而终的感觉,即使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全程都然人有种跌宕起伏的体验。既然说到了二豆,那么就从二豆开始说起吧。


每一部影视作品不管剧情是如何演绎,人们对于一部作品先入为主的总会是人物,是演员,是角色。而贯穿整部剧集的一个人物“二豆”无疑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这个原本是属于配角的小人物,却在不经意之间为大家奉献了几乎是教科书一般精湛的演技。甚至很多看了《白鹿原》的人都会认为二豆属于原型演员,或者说他实际中就是一个傻子。但是二豆的饰演者扬帆却是一个非常低调的演员。
杨帆,出生于1976年1月16日,现年41岁,山东青岛人,参演了《雪豹》、《黑狐》、《画江湖之不良人》、《微笑来了第2季》、《长安三怪探》、《天才碰麻瓜》、《云上的诱惑》等影视剧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演员,不过作为一位实力演员之前似乎名气差的有些离谱,微博粉丝都不到一万。
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大环境下,如果不是有幸饰演了这样的一部作品又有谁会记住这个演员呢?


而对于导演来说,剧中的这个原著里没有的角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我们的周围似乎每一个村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傻子。他以一种常人无法逾越的眼光审视着一切。而他的出现也为本剧增加了很多真实感。使得剧情更加接地气。人物也更加丰满。
白嘉轩这个人物至少在本片中是非常有血有肉的一个汉子,似乎张嘉译对于正面人物的塑造颇有心得。一直以来张嘉译饰演的平凡的小人物比他饰演的大人物要多得多。慢慢的也会给予观众一个信号。基本上这个人物只要一出现。本身就会具备一些素质。比如说正直,慈爱,孝敬,热心肠等。纵观他近年来塑造的荧幕形象《爷们儿》中的李国生,《一仆二主》中的杨树,《营盘镇警事》的范党育等基本上都具备那些个国人普遍寄予美好希望的品质。可能这也是对于这个演员的一个限制。但是在本片中这种品质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符合了白嘉轩这个人物的性格。


也许是出于美化的方面的考虑,原本泾渭分明的白嘉轩有点脱离了原著的味道。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原著小说是建立在一种上帝视角来看待百年发生的事情的,不会有太多的情感参杂,而电视剧最终是要让观众有一个情绪依托,以及感情共鸣的,因此白嘉轩才会多了一些圣人模式。即就是如此,本片中的白嘉轩也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改编,既保留了原有的内核,也不至于让观众产难以接受。
而鹿子霖这个人物对于演技而言就不需要过多的赘述了。因为就在开播的第一天起,大家就被何冰老师精湛的演技圈粉了。甚至很多时候鹿子霖这个角色是比白嘉轩要更高一筹的。各种生活化的细节让这个人物更加的讨巧,但是这同时也给这个人物产生了某种和原著有偏差的裂痕。原著对于鹿子霖的形象是比较奸诈阴险的,同时又是好色的。这一点电影版的白鹿原体现了一大半,但是电视版的白鹿原将这些属性逐一淡化了。


可能是为了考虑本剧最终是要和观众见面的。因此对于原著的一些性格进行了“磨皮”处理。因而,我们看到的鹿子霖时而有点小聪明,时而有点呆萌。虽然这样也能体现这个人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特点。但是过多的展现这种小聪明的细节,以及那些在人前很刻意的卖蠢除了会增加一些喜剧效果之外。并没有把握住原著中人物的内核。当然这个和何冰老师的个人演技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也能理解导演,因为毕竟最后鹿子霖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的结局。这个结局还是很开放的,而且也摒弃了很多关于人物好色的细节描述,到田小娥那一段点到为止。再无其他,这样树立这个形象可能是为了此消彼长吧。从原著的角度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一切带入到本剧中也就很容易释怀了。


我并不认为仙草是本片的第三大主演。姑且不论男主女主的位次。就从人物的设定来说仙草无疑让白嘉轩在本片当中呈现出来的性格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因为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是诸如白嘉轩这样的人,依旧是一家庭为重的。因此在片中为他穿插一个贤内助,看起来更是合情合理得了。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设定是不合理的。除了原著的角度。
因为上文说了,原著是站在上帝视角看百年激荡的,因此会少了很多人文关怀。他的语言几乎是描述性的,而不会刻意的增加一些个人情感。但是电视剧是需要有灵魂,有好恶的。因此仙草这个角色看起来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了。白嘉轩的那些个正直,有责任,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是需要这么一个女人来作为衬托的。如果没有仙草,本剧中白嘉轩这个形象就不会那么有说服力,就会显得很空虚。从剧情的安排上来说,仙草这个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除去了这种绿叶属性的话,仙草和朱先生以及鹿三。在整个架构上的作用几乎是相同的。仙草衬托出白嘉轩对于家庭的一面,鹿三衬托出他对于友情的一面,而朱先生则是衬托出白嘉轩的那种气势更加远大的一面。但是仅此而已,一个农人,一个注重祖宗祖法的农人必然有其局限性。白嘉轩的抱负依旧是在白鹿原的边缘戛然而止了。固守着的依旧是自己的一方土地。
鹿三的表演中规中矩,而朱先生是会让大家吐槽的。因为白三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这对于演艺界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记得很久之前,我们对于演员都是记住了他在某一部剧中的角色而往往记不起他的真名。例如,刘星、白展堂、白景琦、李云龙,宋江等等。但是现在似乎一切都倒过来了我们记住的都是“李易峰,AB,吴亦凡,鹿晗等”这个可以说是非常讽刺了。而朱先生的扮演者刘佩奇老师可以算得上是演艺界的一位老戏骨了。因此之前的那种违和感随着剧情的深入便会逐渐的消失了。等看完之后,一时半会竟然想不起来别的人可以胜任这个角色了。这也算是成功了吧。


鹿兆鹏这个强行插入的角色,稍微有点让人感觉不近人情了。因为很多原著中没有的品质全部加到一个原著中本来就不是很显眼的角色上以后,就会让人感觉有点突兀。并非雷佳音的缘故,只不过鹿兆鹏需要保持原著的人物风格以外还需要加入一些抗战的成份。因此这样多重的属性被安排在原本就不会那么丰满的人物形象上,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缺陷的。但是结合具体的剧情演绎来说还是比较顺畅的。就如同百灵这个角色一样。孙铱的演绎略微有点浮夸。让人很难适应。
人物的巨大反差,这个和演技有关系。可以说这个演员在本剧中演技派丛生的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对比效果让人很难接受。但是有时候剧情的发展还是需要这样一个莽撞的角色来进行推动的。从这一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每每到了成年百灵出场的时候我会选择快进,虽然我觉得成年百灵身上完全没有了少年百灵的那种灵气,虽然……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用女大十八变来解释的。应该会解释的通吧。


可能我们在剧中还忽略了一个人物,那就是白孝文。个人觉得瞿天临这个演员如果一直保持着这个演技发展的话,将来一定会有大红大紫的一刻。可能说他缺少一个可以让他封神的大荧幕作品。白鹿原并不是他的终点。他会有更大的舞台。在瞿天临的演绎之下,白孝文栩栩如生,没有人会觉得这个人物不可恨。但是当你去谩骂这个人物的时候,却又是张不开口。因为白孝文和冷秋月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们的身上都是背负了旧时代封建制度的枷锁。冷秋月的死我们可以说是鹿兆鹏的无情,但是这个人一开始就被赋予的宿命已经被注定了。这个是后天再也改变不了的。
但是白孝文反抗了,他的反抗却是另类的。是一种破罐子破摔式的。一个人长久以来被面具所禁锢,一旦有一天逃出牢笼后拥有的破坏力便是惊人的。没有谁可以预料人性面对自由会是一个什么情况。白孝文做到了。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大家生动的演绎了南柯一梦,虽然本片对于白孝文还是多了一些克制,包括原著对于他也都是没有让人性的恶到了不可收拾的田地。但是依旧是以一种悲剧式的结局收尾。


田小娥的饰演者李沁,大家对于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对于这个版本的红楼梦一直都没有看过。因此对于这个演员也算是第一次接触。即使大家对于她的骂声此起彼伏。但是公平的来说,导演选择李沁和本剧对于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完全吻合的。导演看来,田小娥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在小说中的那种放荡被淡化了。体现最多的就是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于封建枷锁的冲击。从这两点来说李沁演绎的没有大毛病。可能大家认为张雨绮的那一版才是田小娥的模样吧,着多少有点先入为主的样子。但是大家在嘲讽李沁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个孙铱。这样一想似乎李沁就更加不错了。开个玩笑。
至于其他人大都是中规中矩的发挥。因为本片的演员们大都是属于演技派的,对于剧本的理解以及人物的塑造都不会有太大的差错。因此演员阵容基本上可以说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简单的说一说本片的其他方面,比如说剧情。


开播之前,导演刘进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本片大概还原了原著百分之八十左右。再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对于这个数字是持怀疑的态度的,因为仙草的娘家设定的就和原著大相径庭。然后看了六七集以后,我就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导演一定在开玩笑爱。这哪里像还原了原著百分之八十左右,这才是刚刚过及格线啊。但是我还是往后看着,直到看完了全部的剧集。我才发现原来导演没有骗人。
还记得原著中白嘉轩的父亲临终前嘱咐白嘉轩要照顾好鹿三。很多人看到电视里白嘉轩的父亲到了都没有说这句话,就开始骂街了。但是往后看的时候,在某一集白孝武,白嘉轩以及鹿三喝酒的时候白嘉轩父亲的这句话就出来了。以及百灵的死,虽然是和原著不一样,但是在本剧的主线里,这样的结局还是很顺畅的。而且黑娃最后的结局也是符合原著的。诸如此类,很多。因此大家一定不要过早的下结论,本片到底好不好。看完以后你会发现很多。


原著毕竟是一部民族史诗般的著作,因此大多数的时候会忽略角色们作为人的基本的属性。而电视剧为我们展现的大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去参看原著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从改编的好与不好来评价一部电视剧,而不是仅仅从是否忠于原著去谈论。如果大家对于本片多一些理性,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部爹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百年白鹿原一样的。
其他的方面,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那一碗香喷喷的油泼面了,没有谁可以拒绝那样的诱惑。据悉为了拍摄《白鹿原》中“吃面”的场景,剧组准备了近两千斤面粉,全剧大概做了五千到六千碗面。当记者采访剧中部分演员谈吃面戏份时,他们最深的印象竟然是:“面条太好吃了!”这也使得油泼面意外走红。


本片的音乐全部由国宝级艺术家赵季平作曲。就如同我们之前欣赏《水浒传》,《大宅门》一样。音乐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这也算是一部史诗级的电视剧的标配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诚意,以及对于好剧的执着。画面上也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尤其是那滚滚的麦浪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见证了白鹿原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看来这都是下了功夫的。不由得让人产生对于剧组的崇敬之情。


如果说国内的导演们可以这样对于自己的作品负责,演员本也不去辜负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话,那么我们今年看到的诸如《人民的名义》,《白鹿原》等剧则不会只是昙花一现,而是会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真切期待每一部好作品的问世。就像之前冯小刚导演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部分垃圾观众,才会有了那么多的垃圾作品。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也是有许许多多的真心希望看到好作品恶不是那么太垃圾的观众的。希望国内的导演们别让我们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ennyyung | 来自北京
难道没人觉得那个傻子的演技简直上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