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同事送了我一台宾得K-X之后,总喜欢抱着她在城市中走街串巷,拿着两个套头时而拍拍花草,时而拍拍建筑。但是单反和镜头的重量毕竟摆在那里,三斤多的东西挂在脖子或肩膀上,总会疲劳。加上拍摄一般徒步,一天下来走个十几公里脚程也算平常,所以每次外出拍完后都觉得头觉得头昏脑胀,弥漫一种晕车之感。长此以往,为了颈椎考虑,决心在2016年换门无反(微单)。牌子选择是非常简单的,此时微单或是索尼的天下,佳能、三星推出了些不上不下的无反产品,但和当时的α6300和α7r2比起来,是毫无抵抗之力。其实性能差距可以靠价格弥补,但是态度差距是指什么都无法补偿的,那时候APS-C和全画幅的无反,除索尼外其他厂商真的是那脚在做,如同微软对待Windowsphone7一般,一言不合不让升级,佳能的重心或是压在单反线上。所以牌子上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至于机型,索尼已经非常人性的给你分好,能出一万的走全幅α72,能出两万的走全幅r2,拍视频的选s2,出不起一万的就α6000或α6300。
但即使如此清晰的选择,我也选出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那是熊本地震后几天,我一如既往在贴吧划水,忽然得知了一款叫QX-1的机型存在,我简单搜索了下,她小巧(可以直接放进口袋,和16-50的镜头一般大小)、她现代(没有取景器、没有显示屏,全靠和手机相链接)、她便宜(存疑,因为原价2600却和α6000是相同的CMOS,但是坑爹的熊本地震让她价格变成了4000+),如此小巧的机身居然容纳一块APS-C画幅传感器,总而言之她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胡乱分析一通:“APS-C相机总归是残幅,日后是一定要升级全幅的,如果买α6000或α6300,那不就和全画幅相机同质化了,被全画幅完全取代,这样极不经济,如果买QX-1,小巧的体积配上丰富的扩展,以后如果打算买无人机都可以换这个机身(妄想中...)。”
型号虽然确定下来了,也要找找评测强化一下。那时候“科技美学”还不是以手机为主,也没目前那么多关注量,朱海舟会出一些相机方面的评测,其中有一期就是QX-1的。一番了解过后,成功加深了我的购买欲望,为了保证百分百购买不打退堂鼓,于是我采取了所谓把包扔过去的策略(据说一群旅行者在山中旅行,遇上一宽沟,为了不让自个害怕跳过这道沟,就把包扔过去以此背水一战的故事),先买了QX-1的套子。然后的故事就是商家趁着熊本地震拼命涨价,而我的钱包被狠狠宰了一刀(据说那时候某鱼有人2600买玩几天后3500卖掉,腾龙28-75用户直呼内行)。
事实往往是残酷的,一台产品在手上优点永远不起眼,缺点永远很扎眼。到手后我完全忽略了他的轻巧,出门就往口袋里一放,只要口袋能放下矿泉水就能放下她。我只看到了按快门的痛苦和禁锢的折磨。
因为没有显示屏,她一切的操作都需要和手机WiFi进行链接,然后用手机专用的软件进行操作,结果就导致你走在路上,觉得这景色哎呦不错哦的时候,需要掏出相机->打开手机->进入App->链接WiFi->进行匹配(这一步就大概要花个五六秒,还有一定几率失败要关掉WiFi重连)->调整设置,然后啪嗒按下快门,耗时40S,熟练后应该可以20S。而保持相机常开也有一台问题,因为手机上的App不能后台,一旦切后台就需要重新链接(至少我的Xperia Z3是这鬼德行,或是号称可以NFC直连的,效果也不咋地),所以你要保证手机相机双开。这就非常蛋疼了,如此低下的可靠性直接就导致抓拍成为不可能,除非你能预知未来。
可能索尼自个也把她定位成玩具,App对她功能的设置少的可怜,没有M档,没有放大对焦或峰值对焦辅助。相机的灵魂就在于M档,如同煤气灶一样让你能自由的对光线进行烹调,然而他确是微波炉,你只能选模式一A档、模式二S档、模式三P档(傻瓜档)以及模式四P+plus档(超级傻瓜档)。
不过她也塑造了我的拍摄习惯,我至今不能理解为啥有人能够出门一趟拍照破千,快门可以按到数万,就算是去旅游我快门也不会破两百,最高一次是武功山四日游,也才拍了八百张不到。她繁琐的拍照方式使得我谨慎使用快门,拍照前会衡量有没有必要付出那么长开机时间准备工作就为拍一张很无趣的照片。
目前自从有了新欢α7M3后,我已经很久没在用她,她安静的躺在防潮箱中,等待着和她同样命运的同伴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