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D立体家用投影(全息技术)的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枫叶五1 回答数5 浏览数761
我最近在优酷CIBN酷喵影视上看到一台关于DMG数控机床的广告视频,里面有涉及到工作人员用3D立体投射的技术把产品的作用和数据动态的展示给客户观看,期间工作人员还用手去触控和拉伸,投射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反馈(类似Iron Man里面史塔克在工作室里捣鼓的设备一样),难道目前已经可以将全息技术和Kinect成熟的运用了?或者这只是DMG广告的一台创意彩蛋?谢谢!

参考视频:航空航天设备由DMG数控机床公司精制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福建
茶朵。 | 来自辽宁
吹嘘了70年,全息影像为何一直不能普及?

总是有人抱有这样的幻想。在未来,人类可以完全抛弃电视、电脑、手机这些带有屏幕的显示产品。就像在各种各样的科幻、谍战大片中,用手一挥,巨大的显示屏上多页图表或者照片直接出现在面前,无需触碰屏幕,用手一挥,屏幕上的内容自然切换。甚至能够让不同时空的人面对面进行交谈,这些都被统称为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目前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起来,比如说几年前周杰伦演唱会中与已故传奇歌星-邓丽君上演的隔空对唱,当时演唱会中布设了3D全息投影设备,并且经过了精密的调教最后呈现出了仿佛真实存在的邓丽君。还有那个唱甩葱歌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演唱会。奥运会、春晚等大型舞台类节目中全息影像技术也频频亮相。
当我们在各种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面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时,全世界就开始为这些黑科技疯狂点赞,被这些梦幻般的虚拟现实所震撼,但是它们都有一些共通的缺陷:场景固定且在展现时都处于黑暗的环境之中,这就与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利用全息技术在大灯照耀的办公室下操作相差甚远。上文提到的一些已经实现的全息影像技术,其中有些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全息技术,甚至说它们都是“假全息”都不为过。
全息影像这项技术确实已经出现了七十年之久。1947年,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全息投影的发明是盖伯在英国BTH公司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的偶然发现,他因此项工作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项技术从发明开始就一直应用于电子显微技术中,在这个领域中被称为电子全息投影技术。
真正的全息影像技术是指通过相干光(激光就是其中一种)干涉原理记录和查看图像,当合适地将其呈现时,便可以精确地再现被记录物体的三维外观。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而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完全重建,仿佛物体就在那里一样。通过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照片,可以看到被拍摄的物体的不同的角度,因此记录得到的像可以使人产生立体视觉。
简单讲,真正的全息影像可以说是不同过任何介质,从地平线上的空气中就能显示出来影像,而且观看角度可以随意变换,体验者能够从三维立体的画面之中穿梭自如。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令人震撼的场景,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周杰伦演唱会、初音未来虚拟歌手等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全息技术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直接通过空气不通过其他介质呈现的技术并没有出现,甚至连相关理论都没有形成。目前,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舞台表演中运用的所谓全息技术,都是“佩珀尔幻象”或是投影,不应该被称为全息。周杰伦与邓丽君隔空对唱这种技术,邓丽君的三维立体图像是事先使用计算机技术制成的,然后,通过投影将影片在舞台上的全息投影膜上播放。而巨大全息膜呈45度角放置在舞台上,通过地面的投影折射上去。这种全息膜具有一半透光,一半反光的特点,呈半透明状,在保持清晰图像的同时,产生逼真的空间效果。
这种假全息影像自己在家就能做,步骤非常简单,首先准备直尺、剪刀、圆规、胶水(或透明胶带)。材料:普通透明塑料薄膜(不能太软)、一张草稿纸。当然要有一台能够播放视频的设备,比如说手机或者平板。注意事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70.2度,“底边等于屏幕的宽度”这个不需要太标准,只要不比播放的视频宽度小就可以。制作流程: 步骤一:确定屏幕的宽度,用尺子量下。我的手机4.9cm 步骤二:在草稿纸上画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半径画圆,在圆上任意一点为圆心,半径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即屏幕宽度) 步骤三: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所画的圆上,在三角形的顶点处扎孔以作标记。用刀切割下四个连在一起的等腰三角形。 步骤四:将边沿两边用胶水或胶带连在一起,呈金字塔状。操作:下载一段3D全息视频或者图片,将手机打开后水平放到金字塔上,屏幕中心对应塔尖,尽量挨着。并且周围的环境最好是暗场灯光不要太亮,水平直视金字塔一面,这样一段全息影像就被投射出来了。
科幻电影里那种打开一个类似手表的装置就能凭空产生一个与实物大小相符,不受光线影响,并且在任何角度都能完美呈现的虚拟景象,估计未来数年内都不会出现。因为没有介质的话光是不会发生折射的,也就意味这这种技术在空气中中就能够转折。目前最接近的技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Chad Dyne发明的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影像可以在气流形成的介质中投射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像。
上文中的“佩珀尔幻象”技术在消费级市场普及的难度依然巨大。由于造价昂贵加上环境要求较为严苛,继续拿周杰伦的隔空对唱为例,周杰伦与45名特效师组成的团队奋战了2个多月,怒砸一亿新台币,才成功将邓丽君“复活”。另外这项技术在环境上也有着相当大的限制。为了保证投射质量,投影设备工作时周围都不能出现强光源。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全息投影设备只有在大型演唱会或者大型发布会中才会应用,在消费级市场一直无法得到普及的原因。
目前市场上VR、AR等扩展现实技术火热发展,让我们或多或少体验到什么是使人眼产生和实际环境完全感觉一样的视觉效果。随着全息投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卡哇依依 | 来自上海
全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立体感超强的虚拟现实场景,利用投影技术和LED显示技术都可以完成一个全息显示,只是在实现形式上略有不同而已。哪有什么全息和伪全息,这词从哪里出来的...麻烦谁给个权威参考。

上面这个视频中我们看到的是全息显示形式,有朋友能猜出是使用了互动装置kinect,在这里我首先要提到的,这是一个广告视频,广告视频用合成的方式最简单。表现力更强一些,广告的话只要能传达给观看者想要传达的内容,有科技感的表现形式是不是更夺人眼球呢。

说一下互动装置,kinect是一种摄像头捕捉技术,其他的还有雷达眼红外线捕捉装置、红外追踪技术等。它们在技术上没有优劣之分,是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上,根据互动需求采用合适的互动装置。如果在商场或展会上看到了,可以观察和体验一下了。

如果是现实中还原这个全息场景的话
        首先,这里是个全息显示柜,画面会用LED或LCD等显示器播放,通过显示柜中的全息膜反射画面的原理,形成一个立体虚拟的影像。
        其次,互动怎样实现,kinect是一种实现互动的技术方式,还可以用其他的互动方式。目的都是要捕捉到操作者的手势滑动位置、方向、速度等参数,然后反馈给系统,系统通过画面进行一个交互的反馈。未来我们可能会接触到更多的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实现怎样的显示形式,技术只是实现的手段。

顺便开个脑洞...若是让我策划这种展示形式,我可能会采用Mapping投影的形式,在这个大型机械表面上,定位好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投影,投影内容就展示关键部位机械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有透视效果的视频,估计会更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工 | 来自北京
留个记号。现在是2017年,依然没有相关产品出来。
想知道原因吗?呵呵
想一想,为什么空中无法投影出图像?用水雾、白纱、投影膜这些东西的投影不算数哈,不在这个问题的范畴内
因为“空中”是空的,投影的光线根本就没有“落脚点”!那还怎么投影啊!更不要说什么3D投影、全息投影了。要真有这技术,magicleap就立刻倒闭了,投资它的阿里巴巴、google也瞎眼了。
目前世界上也确实有一些研究机构在实验室里面做出来了空中“投影”设备,不过其原理已经跟我们所说的投影完全不同了,而且该设备目前也还处于很原始阶段。
也许会在2020年出现真正的“空中投影”?毕竟这样的产品实在是太诱人了。
现在这里立个flag,要是三年后真的有这样的产品出现了,后来者挖坟时记得给我这帖子点赞哈!
==================
现在是2019年4月啦,看起来我曾经预测2020年会出现题主所述的那种空中投影的猜测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现在是2019年9月,这个帖子又被评论区拉出来鞭尸了,空中投影的技术现在还没影子,哈哈!看来我要大幅修正预测时间了——2025年吧,希望到那时候别又被拉出来鞭尸[/笑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ropu | 来自吉林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把全息和3D混淆了;
3D是指同一时间从两个或以上的角度记录同一个影像,使视觉上产生立体感,从而产生3D效果。
全息是指不单记录了影像信息,同时还记录了影像的相位信息,所以记录下来的信息不但具有3D效果;最简单的效果莫过于记录一个立方体,全息记录不但能以球形方式观察立方体,还能放大甚至进入立方体内部观察其结构,这就是全息影像的魅力;很遗憾,目前为止,还没用哪种科技能实现这个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v823458 | 来自北京
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伪全息互动装置(投影+kinect),但已经被许多公司当做对外吹嘘的资本.关于这种全息技术的解读看这里:
全息影像原理及技术解析
     至于真正的全息技术目前还只存在于实验室里,小日本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了解更多看这里:
SONY研制的3D立体显示屏RayModel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