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画家虽被纳入一台流派,各自的画风却相去甚远,师法亦各有所宗。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淡泊功名,为人清高,只与诗酒结缘、书画为伴,视庙堂为粪池泥塘,喜江湖而优哉游哉。八家偶有际遇雅集,话语无多,只是以翰墨丹青怡情遣兴,喻世抒怀。
龚贤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买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号半隐)并称“天下二半”。
“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1、《松亭远山图》。此作属于龚贤的逸品,不是早期的“白龚”,不是中期的“灰龚”,也不属于后期的“黑龚”。画无署年,从画风、款书分析,大约是龚贤六十岁前后的作品。图以前、中、后三段写就江南山水。前作疏林坡石,树三组,株株有别,或作横划,或为圆点,或作松针,或为夹叶,垂枝、介字夹杂其中,高低横斜,参差错落,疏密得当。运笔方中见圆,且时有波折,老而秀,苍而润,是典型的龚氏笔墨。中为小洲茅亭,后作对岸山峦,层层推远,疏朗松秀中寓着沉雄的功底。我们称其为逸品,是因为它的笔墨气息与倪、黄有合,疏落的笔墨中,含着文气和书格。合着前贤的传统,又备着自我的风神,这是龚贤成功的标志。
2、《云山结楼图》。上图绘层峦叠谳,丘壑纵横,涧水回转,浓荫盛绿,气象峥嵘,雄伟壮丽。其间楼舍书屋深藏,作者寄意颇深可见一斑。此幅笔墨劲利而苍厚潮润,用董源、巨然法,山石层层皴染,墨韵粲然,苍翠欲滴。由此也可见作者“积墨法”之功底。
3. 《山家黄叶图》现藏于旅顺博物馆。此图中林木杂生,枝柯交错,山岭逶迤,奇峰突起,烟岚轻拂,清新淡雅,树丛山岩处,茅屋隐于山林之中,好一幅高士山居之景。景物的布置繁复而用笔疏简,以中锋乾笔渴墨勾勒为主,以水墨淡色渲染,笔情墨韵有“乾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明快清丽之美。龚贤画崇董巨,善用积墨法,淋漓酣畅,苍厚沉郁。亦擅简笔乾墨皴染,这些技法在这件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4、《云岭残曛图》日(私藏)。此图气势恢弘,浑厚苍秀,用笔方折,用墨层层染渍,致使山峦阴阳向背,?变幻莫测,意境幽远。画面效果与自题诗相得益彰。自题云:“谷口峰根尽吐云,上方新月映残曛。今霄预有吹笙约,盼望诸天鸾鹤群。半亩龚贤画并题。”
5、《木叶丹黄图》。此图绘雨后秋山,霜林涧流,境界沉寂清幽。山石叠积,用短笔披麻和乾笔密点层层皴染,石骨崚嶒浑厚。树木用短笔勾皴,浓淡虚实相宜,极有厚实之感,为作者独创之法。全图墨色富有层次变化,善于以浓衬淡,以实衬虚,既有空间深度,又具秋林清润之意,为龚贤积墨法达到精熟程度的杰作。图上自识“木叶丹黄何处边,楼头高坐即神仙。玉京咫尺纔相问,天末风生讯管缠絃。乙丑霜寒日半亩龚贤画并题”。下钤“龚贤”白文、“半千”朱文印。按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时年六十七岁。另有高士奇诗题。
米芾fu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58]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樊圻
樊圻(1616年—1694年之后),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之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诸家,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山水、人物、花卉,无不极妙。精于山水、花卉、人物等。
1.《柳溪渔乐图》描绘的是江南水村,起首作河渚深处两岸陂陀夹行,柳树丛中房舍掩映。随着柳树展开,坡堤逶迤入水,渔舟系泊岸边。水面逐渐开阔,柳堤村舍渐远,直至水天相接,无边无际。主题思想
此图是樊圻应朋友梁冶湄(即梁允植,字承笃,河北正定人,官至延平知府)之邀所绘,以解其宦游的思乡之情。樊圻作为江南地区的画家,充分发挥想像力,把北方水乡表现得如同江南渔庄一般,含烟带雾,充满了浪漫诗意,将生活诗意化。 [4]
布局
作品取景布局既汲取了自董源、惠崇、赵令穰、赵孟叛以来的湖湘小景、水村图一类作品之法,展现逶迤的平远之景,又加强了纵深感,景色随卷展开,人随景移,同时诸景又向深远扩展,水面、柳岸、山峦延伸画外,不见边涯,使景色更显真实亲切。 [5]
用笔
笔墨表现立足于真实刻画景物,工细谨严地状物图形,而不着意追求笔情墨韵。工中有简,繁中有疏,物象分明,主体突出,全幅景致明快清朗。 [5]
设色
该画用色明快而绚丽,取景比较简洁,突出春柳、青山、村舍、渔艇,余者从略,屋顶点缀赭石、花青,山坡小丘笔墨不多,仅用花青、淡墨皴染,色泽灰暗,恰与翠柳形成鲜明对比。淡而浓厚的水墨、艳而不妖的色彩使作品具有文人画含蓄雅淡、平和秀雅的特色。 [5]
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
2. 《春山策杖图》是清代画家樊圻创作的金笺设色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1]
图作新柳三株,树干以短笔直线侧锋皴写,质感毛涩,柳枝微拂轻扬,一老者策杖树下。山坡岗峦以“刮铁皴”密笔勾斫,染墨后罩染赭色,山顶着桃林草亭,花放粉艳,远山如屏,青黛隐隐。
此全图细看,似乎以山石脉络为主体,树木、茅亭、润水、湖面等为点缀,它们将依附陪衬于山石走向的大脉络。但是,只要细察就不难发现,作者画意在于要突出一位长者形象。人物比例虽小,但作者刻画得深刻细微,将一位长者策杖而游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神态自若,悠然自得,正在漫不经心地边走边观赏这春天美好的湖光山色,起到了突出主体,点出了此画的主题。此画构图得体,景物安置得宜,无琐碎零落之感。远看却层次井然,阴阳虚实处理得体,风光灿烂悦目,设色明丽,色彩缤纷,富有生气。
3. 《清樊圻岁寒三友图》是樊圻的作品,现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樊圻的这件岁寒三友描绘的是水仙,梅与山茶。梅枝以墨线钩勒,染以赭石,略加点苔。梅花及水仙以白描手法绘出,清丽动人。山茶及水仙叶丛以没骨之法写出,柔和润泽。中间奇石以积墨法渲染而成,厚实凝重,不以线勾,却以留白做线勾画形状层次,脱俗绝伦。画面韵雅气清,显“三友”之高贵。
高岑
高岑(1621-1691),字善长,又字蔚生,杭州人,居金陵(今南京)。高阜弟,为“金陵八家”之一 。为人清高,相貌俊美,淡于功名,性好佛门"始从法门道昕卧伏腊寺,居茹蔬淡……"。 [1] 早年学朱翰,后学蓝瑛,所画平实,晚乃以己意行之 。 善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高岑在“八家”中的成就,仅次于龚贤,他不仅善画山水,还精于水墨花卉。他早年倾慕朱翰,后学蓝瑛,又从宋人董源、巨然的笔墨中寻根求柢,乃至黄子久﹝黄公望﹞之空灵简朴,沈石田﹝沈周﹞之粗服乱头,他都潜心入手,融会贯通。
高岑初以平实工稳为本,及至中年以后,崇尚写意,追求性灵与境界,其画渐至神采飞扬,晚年则愈发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实这正是从必然步入自由的进程与归宿。
1. 《万山苍翠图》笔墨严谨劲秀,披麻皴画山石,淡墨渲染。老树挺拔,树木繁多,密而不乱,树叶以夹叶、点叶并用。树石罩以淡花青赭石色。山川林木茂密,万山苍翠。古寺、楼阁、村舍、山泉、船艇,设景似是江南秀丽富饶之乡。老者策杖过桥,农者田间劳动,富有生活气息。笔墨秀峭,气势雄伟。自题:“万山苍翠逼寒空,细路纡回古木中,澹澹夕阳堪倚杖,霜枫几点上衣红。画并题呈学迂先生教正。石城高岑。”. 《万山苍翠图》是皇家手绘精品,万山苍翠逼寒空,细路迂回古木中,澹澹夕阳堪倚杖,霜枫几点上衣红。此款产品是一幅手绘山水图。山体层层叠叠,伸向远方,悬崖上的苍松巍然屹立,代表了高洁的志向和昂扬的斗志。寓意:意境高远,勇攀高峰。
2. 秋山万木图展开画轴,迎面矗立的雄壮浑厚的大山,山势高耸,突兀如盘,奇峰突起。山巅丛林密布、郁郁葱葱,山涧飞瀑如练,奔流其间,直落千仞。山下空蒙一片,山石彼岸,乱石横卧,起伏不平,溪上有一座板桥空架其间,溪水中乱石或露或隐。山丘杂树丛生。山道上画有两个人物,一红衣老者,策杖回首返顾,一童子背负书囊,沿山径而上,跟随在老者后面,山脚下溪水潺潺,溪谷间云烟弥漫
3.松窗飞瀑图高岑的水墨画,清逸秀雅,有超然出尘之韵致,用笔用墨非常灵妙,引人入胜,高古幽雅。此画是典型的“北宗”风格。山势突兀,石质厚重坚实,勾线细劲方硬,颇多范宽遗韵,而且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中部高耸坚峭的山峦作为主体。
图绘石壁下林木茂密森爽,几间屋舍傍溪而筑,屋内二人隔案相向晤谈,山间泉水飞泻而下,溪旁泊有一舟,境界清幽。山石虽用披麻皴,但笔触劲爽,轮廓的勾括之笔亦显峭硬,树木的画法工细写实。自识“古树云封带雨烟,桃花源在别人间。碧落小窗松迳外,半空飞泻经千年,癸丑小春石城高岑画并题”。按癸丑为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
4. 《春景山水联屏》是一幅通壁巨制,现存八联。画中群峰竞秀,湖波荡漾,嫩柳飘拂,桃花盛开,一派初春宜人的气象。湖心瑶台亭榭,画舫长堤,美不胜收。现存的八联中,前七联链接有序,有字款的一联与前联却难以链接,可见原图不只八联。款题:"石城高岑写"。
邹喆
邹喆,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他的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渊的体格。“金陵八家”之一。出身绘画世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也作很少的山水小册,有简淡清逸之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傅染,有元代王渊风格。画大松奇秀,特别令人珍惜。
1. 山船白岸图
立轴,绢本,纵175匣米,横46厘米。沈阳博物馆藏。此图为清代画家邹喆作品,以高远构图,上画峰峦耸立,山脊绵延; 中画云林烟谷,两侧古松相照,其间屋舍深藏;下画林间人家,孤舟泊岸,流水无声。笔墨工稳,简淡超逸,清新明丽。
2. 云峦水村图
纸本设色,纵154.2厘米,横4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此画结构工稳而有古气,用笔爽利挺劲,画山峰高耸,山脚下是近邻江边的沙渚,上有几间渔舍和杂树;远处晨雾轻笼,对岸的景色一片迷朦,树枝挺秀之姿却透露出勃勃生机,江水澄碧,画面上气氛清冷寒肃,却仍是一种可游可居之景,在清寂之外具有一种清朗澄净之美。
3. 崇山萧寺图
扇面,纵17.9厘米,横54.3厘米。南通博物馆藏。写崇山峻岭山坳问,寺院深藏,山脚下水竹村居,溪回路曲,板桥横跨。用笔粗犷苍劲,但有清淡超逸之致。
吴宏
吴宏(1615 —1680),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西江外史。江西金溪人,移居江宁(今南京)自幼好绘事,自辟蹊径。顺治十年(1653)曾渡黄河,游雪苑,归而笔墨一变,纵横放逸。画作大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及仰慕的桃花源仙境,构图疏密相间,气势雄阔。在八家中画风最为粗放,浑融无际,任凭想象,景色细致苍郁,充满了生活气息。偶作竹石,亦有水墨淋漓之致。
1. 《山水图》欣赏:作品中远山淡抹隐现,近处山石老树楼阁。咫尺千里,苍苍莽莽。山石用方硬而带刚性的直线勾括,棱角分明。皴法则纵横恣意,似乱柴,奕斧劈皴,方峭瘦硬。但整幅疏密得宜而显工整。
2. 松溪草堂图此画真实地描绘了江南仲秋时的水乡风情,远处山峦起伏,新篁杂生,烟雾蒙蒙,整幅作品设色清淡,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秀美的江南山水景色,此画落笔大胆而收拾严整,笔墨苍秀,厚重劲健,山石用皴擦苔点之法,水墨晕染,湿润而富有生机,树木画法工细,繁而不乱,取平远式布局,位置经营得当,是能代表画家吴宏山水画特色的作品。
叶欣
叶欣,生卒年不详,清初画家。字荣木,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流寓金陵(江苏南京)。善山水,学宋赵令穰法,复师明姚允在之意。曾作《断草荒烟图》《孤城古渡图》等,风格淡远。曾为周亮工画陶潜诗百页,用笔楚楚,为世所珍。传世作品有《矶边帆影图》《桃花书屋图》《葛洪移居图》等。现选印两页,其一画突兀大山峰,其下秋林密布,平缓的滩渚汀洲宽阔,又使山势显得些许雄壮。小桥流水,古树横枝,文人雅士,自得其乐。其二写崇山密林,山径蜿蜒曲折直上。布局疏落有致,简洁开朗,境界淡远幽旷。
叶欣的山水画素以“工细幽淡”著称,所作野岭荒烟,孤城古渡,大有令人动秦月汉关之思。此画描绘春游之景,在桃花三月,荡舟于青湖绿山之中,徜徉于烟雾弥漫的秀丽中,陶陶然如醉如痴。此画用笔轻灵,墨色清淡,景致悠远,意境秀雅,真所谓“淡远又淡远,淡远以至于无”的情趣。
1‘春游图此画用笔轻灵,墨色清淡,景致悠远,意境秀雅,真所谓“淡远又淡远,淡远以至于无”的情趣。
2《清叶欣山水图册》每画各取自然山水小景,或画峰峦楼阁,或写秋山寒林。用笔柔和细软,淡墨烘染,极有韵致,设色雅静。.
胡慥
一作胡造,字石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公元17世纪在世。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苍莽浑厚,人物形十嫌备。尤擅写菊,用笔雅隽,独创一格,备极神妙。说者云:菊乃冷花,经石公手,洗尽铅华,独存冰雪,堪称“真冷”。熟知金陵画家的周亮工,称画家为“石公善啖,腹便便,负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殪”。
1. 《葛洪移居图》画面与王蒙表现的相同处在于都选择葛洪弃官后举家迁往罗浮山、行走在幽深山径中的一幕;不同点主要是王蒙让葛洪携驮书之鹿,着道袍、道冠;而胡糙改为令其骑长角青牛,且回顾妻小等随从,似在催行。葛洪初任散骑常侍,闻交趾(今越南)出丹砂,求为句漏令,过广州时,刺史邓岳挽留,不听,乃迁往罗浮山炼丹,传说“丹成尸解”(升仙)。罗浮山位于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之间,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十大道教名山之一”,这与葛洪来此炼丹、著书有很大关系。此山以多梅著称,咏者颇多。扇面因受形制所限,不宜画王蒙那种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图景,只能通过截取其近景一段以展现题旨。胡慥深谙此道。他以方硬曲折之笔勾出几块突兀而起的巨石,皴擦坚实厚重,具峥嵘之态,平缓坡石附之,杂树植被掩映,点缀其间,但揖让巧妙,无喧宾夺主之感。次写行于山径中的人物:左前方为骑牛颐盼导行的主角葛洪;配角为怀抱一子、坐木轮车随行的夫人;次角则是两个雇用的“行脚工”。值得注意的是,画家把扇面的中心位置让给了载有炼丹炉的车和车夫,另一位只傍夫人作挑物状,显示出不同的重视程度。炼丹成仙是葛洪的终极目的,故让操有炼丹工具者紧跟其后,绝不允许掉队。最后以中淡墨补写掩遮幽险的山崖一角,略作必要皴染,再用淡花青泼写隐隐远山,空灵迢遥之意足矣。写山石,用笔勾皴苍劲爽健。写人物,长细短折线条兼用,以示不同身份、不同服装、不同体貌的差异:写葛洪及妻子即用细勾的高古游丝描;写车夫则用短促飞动的枯柴描。着色点到为止,多作淡染。写石兼卷云、豆瓣等皴法,写坡用淡扫披麻皴,虚实有致,后以赭石、石青淡染,重石青醒点夹叶,浓墨点苔。此作格调古朴庄重,境幽意远,情节性强,是比王蒙之作更具动感的迁行佳构,表现主题也更集中、更传神。
2. 花鸟图
3. 山水图
谢荪
谢荪(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缃酉,又字天令,常住南京。擅长画山水、花卉,与龚贤、樊圻齐名,为“金陵八家”之一。
1.《青绿山水图轴》从画法看,多吴门文征明派系遗意。山势嵯峨,垒石嶙峋,景致奇险,用笔细秀,工中带拙,短披麻、点子皴而轻,苔点疏而淡;设色青绿间以浅绛,绚丽中见清雅,风格接近“吴派”陆治影响,工细秀丽。
《青绿山水图轴》画法从宋院体画中变出。溪水边树木掩映着房舍,远处高山耸立,丛树幽浑,深远、高远兼备,用笔工整、细密,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画风清丽淡雅,虽为青绿山水,与传统的比较起来,却丝毫不显俗艳,反而多了一分清新明快。而且笔法细腻生动,整体感很强,是谢荪山水画的代表作。
红莲图册
说明:纸本设色 高25.3厘米 横31.3厘米
画上自题:"己未春日写似,伴翁老先生,谢荪。"钤一印。按己未为清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
山水图
绢本设色 天津市博物馆藏 纵27.3厘米 横24.8厘米。山势嵯峨,垒石嶙峋,景致奇险,用笔细秀,工中带拙,短披麻,点子皴而轻,苔点疏而淡,设色青绿间发浅降,绚丽中见清雅,风格接近"吴派"陆治影响,工细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