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d62477621
| 来自北京
.
你的感觉很正确。
这个电影有很多名留影史的精彩处理桥段,确实很强。然而另一方面,它的割裂也是非常严重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是一部改编作品。原版小说是一个以阿甘荒诞经历来解构和讽刺美国社会的小说,可以说是黑色幽默。然而改编电影时候的导演,Robert Zemeckis,基于不同的目的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但它又没法完全脱离原本的故事框架,因此造成一种自我矛盾。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大忠似奸』、『大奸似忠』,或者『你黑的方式这么真诚我都不知道你是在故意黑还是真的在歌颂』。
<hr/>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我们从小说原版的角度来讲,阿甘是一个脑子有点问题的残疾人,但作者让他上太空,出人头地,实现种种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讽刺了社会的荒唐之处。作者的意图可能是用一个荒诞不经的反例去凸显现实的不正常。所以他设计了这么一个智障主角。逻辑上是自洽的。就像金庸最后一本《鹿鼎记》想要讽刺武侠小说的种种设定,于是设计了韦小宝这样一个完全称不上『侠』的下三滥小人物,让他去成就以前那些『大侠』才能做到的事情。以这种反差来让你思考武侠的真正意义。同样的手法还有漫画中的『一拳超人』。
但是改编为电影之后,很奇妙,导演正好就是作者想讽刺的那种人。本来一个黑色幽默的讽刺,在导演的逆转乾坤之下,变成了阿甘是好的榜样,真诚,善良,好人有好报,整个社会里譬如阿甘女朋友、丹中尉这种角色都是因为太『聪明』而过得不好。
阿甘的女朋友珍妮,从小被父亲虐待,苦苦求生,长大后想出名,为了音乐不惜裸体弹唱吸引眼球,数次遭受挫折,想要自杀,最后还得了艾滋病死去。而比他傻得多的阿甘却一帆风顺,成为社会精英。这种对比很明显是在讽刺珍妮和丹中尉这种『折腾』。传达的是一种保守派讽刺这些人的意图。
那么这个意图和小说的意图,正好是相反的。
小说是:你费尽心机苦苦熬着,可能还不如一个幸运的白痴更成功。这个社会真TM扯淡。
电影是:你费尽心机苦苦熬着,可能还不如一个幸运的白痴更成功。因为这个白痴更保守派,是你们这些被毒害的人不够傻才这么痛苦的。自寻烦恼。你看社会都让这个白痴成功了,他是人性真善美的代表,你们这些堕落的傻屌只配落得不好的下场,像丹中尉那样『和上帝和解』你才能慢慢变好。不是社会扯淡,是你们『太聪明』。
小说的理念是一种自黑式的嘲讽,或者无奈,把社会的荒诞撕开给你看。但是作者是同情这些『不如傻子』的人的。
电影的理念就是完全倒过来,用一个设计出来的『傻子成功者』当作范例,证据,拼命描写他的真善美,然后完全割裂『真善美』和『成功』之间的逻辑联系,拼命把这部分处理得合理化,以其观众看完以为『阿甘能成功是因为他真善美』,蒙上观众的眼睛,从而达成一种『反智』的作用。
其实你认真想一想,『阿甘是一个真性情的善良的好人』和『这个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成功』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不合理。在电影中都是一带而过,力求把『先后出现的两件事』给混淆成『因果关系』,希望忽悠逻辑性不太强的观众。
很多人认为阿甘是『励志电影』。这个显然是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
首先,阿甘不是『傻子』,而是天才。凡是一个稍微有一点运动经历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知道,阿甘是运动天才。从小没有学过乒乓球,仅仅是受伤后练了一段时间,就成了乒乓外交的国家级运动员。小时候从一个腿脚不利索的儿童变成一个跑的比汽车都快的人,长大后靠着打橄榄球就能拿到大学毕业证,各方面他和『普通人』都没有什么关系。在军营里,拆枪破纪录,也显示着他的天赋。
其次,阿甘的成功一部分是靠天才,还有很大部分是靠了运气。比如越战,在战场炮击之下,全小队的人都负伤了,只有他一个人无数次穿梭在战场,把战友都背回去。这个只能说他运气好,你跑得再快,跟炮弹没法比。后来的捕虾等等事情基本上和他的真善美以及智商天赋也没有太大关系。导演的目的是希望你认为『阿甘为了战友的承诺,因祸得福,发了大财。』然后脑子里就想『我们要与人为善』,这个不能说是错的,是好心。但是他的手法有问题:是一种反智主义常用的『机械降神』手法。
典型故事是『河神』:你掉了一把铁斧子在河里,河神问你掉的是金斧子还是银斧子,如果回答铁斧子则河神会把金银斧子都送给你。
之前我就说过,故事,是一种『洗脑』『植入』『感化』『意图』,必然要有作者的思想。只是单纯罗列一系列事情,那出来的东西就像流水帐,或者历史年代表,不能成为故事。故事的本质就是『说教』『潜移默化』『熏陶』『洗脑』等等,都是一回事,根据力度不同而区分罢了。
河神的故事就是作者想要鼓励听众变得更加诚实,因此在想象的世界里他奖赏了诚实的人。
阿甘的故事就是作者想要鼓励听众接受『保守』的美国价值观,因此在电影的世界里他大肆奖赏了阿甘。一样的道理手法和意图。其实技术含量跟河神这种老故事,并没有很大区别。阿甘信守诺言,去见了战友的家属,然后去海里捕虾,突然天降飓风,把竞争对手全部干掉了。于是他发了大财。
其实一旦你知道了『故事』的本质,你对故事的鉴赏标准,就会陡然提升很多。就像一个从来没有被人骗过的人,被骗了几次,突然醒悟一样。阿甘正传这里用的手法并不高级,是很简单的洗脑,渲染,但仍然有很多很多人一提到这段,就是『因为阿甘对战友很好,所以活该他发大财』。那么你不妨想一想,如果阿甘有作者这样去给他开挂,就想让他发大财,他就算是如韦小宝一样厚脸皮的流氓,不照样可以成功吗?或者说,如果一模一样的事情重新发生一次,阿甘信守诺言去捕虾,在影片里那次他运气很好活着回来了,一样的事情重新来一次他仍然能活着吗??你今天丢骰子丢了666,时光倒流,你重新丢就一定是666吗?都只是运气的小概率事件而已,和其他因素并没有很强的关联。导演利用两件事的『先后次序』和『情感流向』就把完全无关的『信守诺言』跟『捕虾遭遇飓风活着回来』联系在了一起,折射出的是他无视逻辑或者说有意掩盖逻辑的意图。
之前我在哪吒的那个帖子里写过,观众看电影时候思考时间很短,能力有限,极易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认为是『前因后果的两件事』。
我对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李靖夫妇非常反感是不是我三观不正?阿甘这个故事里,导演处处在用这种『春秋笔法』。如果你恰好又是一个性情中人,喜欢用感性而不是逻辑去考虑事情,那么就非常容易被煽动了。还是捕虾的事情,阿甘信守诺言去拜访战友巴布的家人,是非常令人感动的。确实折射出人性的美好。阿甘在做了这样美好的举动之后,导演强行飓风降神,给他了一个大奖励。这是在走情感,感性的人看到这样的好结果,皆大欢喜,其他问题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就像爽文里面,爽就完了,爽的时候还要照顾逻辑吗?
<hr/>所以简单来说,如果你是真的看了这个片子很感动,想要去细细研究,那么随着你的观察越深入,这个片子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其最大问题就是导演在一个『讽刺』的小说架构上,加入了完全相反的『歌颂』内容,使整个故事成为两股完全不可能调和的力量自我矛盾。
如果用同样的改编手法去改编《鹿鼎记》,180度大转弯,那会是什么样呢?
金庸用韦小宝这种真小人去讽刺伪君子,180度调转后,变成了金庸在歌颂真小人,而其他『伪君子』就像阿甘正传里面的丹中尉一样,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过错,却被作者整得惨兮兮,还要靠『跟上帝和解』来逆转命运。换过去就是韦小宝偷奸耍滑,陈近南变成真正的好心大圣人,惨败,跟着韦小宝一起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然后东山再起,推翻了清朝,反清复明。最后告诉你人生就像巧克力,谁知道会咋样呢?反正面前放着一个偷奸耍滑最成功的例子,正经人那些好的品德有啥用呢?真的不如你学韦小宝。那这个鹿鼎记,就不是一个『讽刺』故事,而变成一个『洗脑』让你学韦小宝的故事了。
那一样的事情,不就是阿甘正传的导演在影片里努力忽悠你相信的内容吗?阿甘虽然傻,他就可以成功;珍妮活得那么惨,那么努力生存,有啥用呢?因为她不够『无脑』啊,她得『专注』,得『努力』,想得太多了,所以结局不好。你再看看丹中尉……
阿甘正传这个故事,是荒诞的,里面珍妮反而是很真实的。一个身世很惨的小女孩,这么努力活着,最后还被导演安排上了艾滋病,一度处于自杀边缘……阿甘身上那种满溢而出的导演的『善意』呢?怎么在珍妮这里就不灵了?珍妮小时候那么美好的一个小姑娘,不配吗?
所以问题在于,它源于小说的框架,与导演的意图不合。两者矛盾。
不是说你不可以写一个教人向善的故事,你可以一开始就用河神那种方法写。用机械降神给好人奖励。只不过这样的故事太浅显,随便谁看了都不会当真,只能算是儿童文学。
而先用一个反讽的框架,再机械降神传达导演意图,很多人就中招了。经过包装的简单粗暴的小概率事件安装在阿甘的身上,再多正面描写他的真善美,多用春秋笔法显得真善美作用比他的天才更大,这个机械降神就好像没什么问题了。甚至很多人还『总结』出来了阿甘成功的几大要素,什么『努力』『专注』『真诚』『善良』『守信』『拼搏』『跟自己和解』『当我想起什么时,我立刻就去干』等等等等…………简直都快成传销大会了。不枉很多影评人给阿甘扣上『反智』的帽子。
而且这种朋友,往往还双标得厉害:说起阿甘就是各种真善美,真实人性,你不信就是思想阴暗;如果你问他为什么猫王创作舞步功劳要被拍成是跟阿甘学的,或者为什么炮弹谁都炸偏偏不炸他,或者飓风为何绕着阿甘走之类的问题,他就会告诉你这些是『艺术的夸张』,当不得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