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为啥很多内行说中文Vocaloid要凉?

kingeee 回答数5 浏览数1138
如果凉了,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hoho888 | 来自北京
作为vocaloid从业者,做了很多年的日v策划,真的觉得中v最大的缺陷就是新鲜血液相对需求量不少,但是质量实在堪忧,虽然很不想这样说,但是古风真的算是中v的一大毒瘤,创新少,内容千篇一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劣质的古装偶像剧。相比之下我觉得中v更需要的是一个更有想法有方向的策划,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技术进步,在这部分做的比较完美的算是journey这首歌了。vocaloid的诞生就是为了开拓一种新方向,不光是中v,连日v的龙头p主也逐渐格式化生产,比如痞老板,neru,奶油糖,春卷饭,不过他们优于中v在于他们仅是在自己固有风格上千篇一律。当一种新兴事物逐渐失去他的独特性和新鲜感时,往往就离灭亡不远了。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t1234 | 来自北京
确实是这样,但要我说,无所谓。整个V圈就没热过,所以再凉一点,又有什么区别,冷门小圈就是这样。现在一提V家都是vtuber,谁还会说是vocaloid。
中v目前面临的问题很严峻,内忧外患。老p主们打出的一小片天,新人撑不起来,新鲜血液不足。声音引擎换代的问题。还有宣传平台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些问题让人觉得中v发展坎坷吧。
另外,具体说个个例,中v最出名的就是天依,禾念让天依走三次元明星路线,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天依频繁接广告,参加各种电视演出,并且请山大王现场配音,好处是形象可以快速出圈,不过,实际上就弱化了和中v之间的联系,形象越来越出圈,歌越来越出不了圈,那以后还要不要在电视上唱歌?一直请山大王配音,那虚拟歌姬的特色呢?让不知道的圈外人看还以为是vtuber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haiyan2008 | 未知
(2021年1月20日,在与 @Librenest 讨论下完成了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第十一部分先留标题。)
另外,如果有不怕死的可以把我回答转载到B站,记得署名就行。我的知乎账号和B站账号名字不一样,还能撑一会。
这个回答已经改写成知乎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374995几乎按照时间顺序,加入了一部分新东西(当然有一部分老观点只能舍掉了……)
这篇文章在B站和知乎都发布了。
(现在基本上已经不更新这篇文章了,但是未来需要提出新的补充的时候会补上一部分链接……我会把那个追更关掉的。)
回答在下:
全文八千多字,你觉得太长可以直接跳到第九节总结,当然你觉得结论不妥就往上翻回去,我基本上每一条都是推导和总结的结果。还不懂可以评论询问。
这么老的问题居然还要请人过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说过几点:
1:一个血流不止的慢性伤口

整个B站的音乐区VOCALOID·UTAU二级分区实际上都因为B站的流量算法在慢性失血(实际上整个音乐区都在慢性失血,VOCALOID·UTAU算是失血程度偏小的)
很不巧的是中文VOCALOID大本营就在B站,并且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不会看到这样的集聚地变更。增量都去生活区,其次去游戏,再不济舞蹈,音乐区?看几个大up唱网红歌,然后给那些火的地方配乐就好了,谁管你这中文vocaloid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
2.技术不是万能药,但没有技术一定没救

VOCALOID诞生在2003年,时间跨度长,这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粉丝,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培养了一个主力军,但是这样长的时间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技术总是要落后的。
实际上技术落不落后不太重要,VOCALOID已经熬死了好几个技术比它更先进的引擎。所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更加先进,粉丝规模更大的引擎才能对VOCALOID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两样东西向这项老技术发起了挑战书:


拟合轴线 越靠左越接近于人声,越靠右越接近于机械(线段只做示意,非实际比例)

在外部,Vtuber的崛起代表着人声方向在向虚拟方向的下探,创造虚拟形象掩盖人类形象不足。现在这个方面已经发展巨大,hololive事件牵涉范围广大,在整个B站产生影响,说明vtuber已经牵涉方方面面。
内部的SynthV则是依托技术进步的结果(根据一部分给我的信息,synthV用上了人工智能)不过光靠技术进步还不够。脱胎于平行四界的北京福托需要与竞争对手撇清关系,押宝这个引擎,通过部分绑定社团内部创作者获得了可靠的创作者群体。通过对原粉丝进行引流获得听众群体,通过与一部分重要企划的合作获得新的听众(反正技术进步了,总会有人听的)现在唯一不太确定的就是……这个公司到底处于盈利还是亏损,但是看到B站上的一部分会员购推广我就意识到他们极有可能是赔的。


李迪克先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 运营公司的战略也是一个问题。

上海禾念历史上作为中文VOCALOID主要参与者,在很长时间之内因为内部纷乱严重影响作用发挥,拖后了整个五色战队。能坑到什么地步?砖厂浪人17年元宵晚会曲《镜花水月》(这还是17年初)四个形象是洛绫言墨,结果演唱者是洛绫言心
原因?墨清弦当时压根没声库(声库得等18年6月……),只好让不是一个系列的心华强行顶上。算是一个缺憾(顺带一问这首歌什么时候能重置?)
17年都拖到五色战队只有两个半(当时乐正龙牙只有试听曲,算半个)当时重整山河的Vsinger只有三个半。进度拖慢可见一斑。
进度拖慢事实上也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凑齐的时候中文VOCALOID已经重新获得了B站的青睐,禾念的演唱会与B站的活动进行整合,获得了宣传资源。但是在这之前,《绝体绝命》就已经将“VOCALOID is dead?”抛出来了。阿良良木健是一位优秀的创作者,作为局内人更看出当时中文VOCALOID藏在热度当中的致命问题:


阿良良木健相信VOCALOID还活着,但是自从B站修改算法之后,大规模的粉丝涌入就已经变得难办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B站在18年二月左右修改了B站算法,从此之后新人播放量几乎被打掉了一个数量级(万级被打到千级),再难出头。15,16甚至17年新人神作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去不返。
修改算法导致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新创作者难出头,这是刚才已经叙述了。第二个是新听众也被减少了,减少的新听众被B站的算法导引到了其他能赚钱的区,这导致中文VOCALOID变成了一个存量市场,还有随时因为大量参与者退圈萎缩的可能。市场变了导致其中的参与者也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平行四界的答案是造船出海,赶快坐上一艘新船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这艘船叫synthV。由于船小,操作方式灵活,做的是相当有声有色。
而对于禾念来说他就是VOCALOID的运营者,所以说马上制定了一个策略:打造洛天依这个形象,拉赞助拉代言卖周边卖门票,搞起了偶像化运营。新来的人喜欢的是洛天依这个偶像,却对洛天依背后的VOCALOID生态几乎视而不见。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怪圈:中文VOCALOID数据量屡创新高,但是圈内人都在喊中文V要完。
这样的运行方式其实也有内在原因:上海禾念从一开始就没积攒起足够的创作者库,创作者只能依靠合作关系从外面来。相对于音乐,他们变得更像是一个偶像公司。偶像公司就对待能带来不同利益的形象要分轻重缓急……
结果B站到时候也发现禾念搞偶像化道路好像也走不太远:vtuber仿真程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与洛天依的这个定位形成竞争品,为什么不培养更好赚钱的vtuber呢?
这个链接是关于VOCALOID和vtuber直接竞争的文章,关于这一点的补充。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3157278(极为讽刺的是,B站选择的虚拟偶像是泠鸢和hanser。特别是泠鸢,她刚开始就与中文v区的wing翼合作,在hanser发展历史当中也出现了多次与中文v合作的现象,当时是作为中文v创作者影响其他区的现象说的,结果现在有可能要见证这艘大船搁浅,最后在海岸边腐蚀殆尽)
结果就是洛天依得到的B站推荐越来越少……客观上加剧了麻烦的严重性,虽然看不到其失败的可能,但是对中文VOCALOID来这样的消息总不是好的。
4:成本投入错配性

我不是专业学经济学的,错配这个词说明的是中文VOCALOID(可能日本也会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没有经过这样的研究,所以说先将范围限定在国内)作品的成本配置错误和收益配置错误。
首先说第一个配置错位,成本上的配置错位导致了作品成本飙升。
一个VOCALOID曲长期来看制作成本理论上应该比同名气歌手的真人曲制作成本要低(毕竟是软件和真人的区别)按理来说能够给创作者节约较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节约下来给制作者用作他的生产生活其他用途,也可以制作更多的作品。
但是中文VOCALOID生态建构在B站视频区意味着一个重要麻烦:原本可有可无的mv却变成了必选项(一图流PPTV也需要图像支撑,前者仍然需要支付画的成本,后者需要高超的技巧,除了教主几乎没人能驾驭住PPTV)。视频制作成本是音乐制作成本的好几倍,强行拉高了作品的制作成本。盒子就吐槽做视频要把自己的奖学金都要投进去的。
第二个错配是收益的不平等,我找到了平安夜的噩梦谈《论三驾马车的老去》当中对于中文VOCALOID的论述,摘选如下。


后来我发现,平安夜的噩梦谈到的这两个模式其实现在的VOCALOID·UTAU都涉及了,分别对应北京福托(就是平四,搞自上而下的模式1)上海禾念(自下而上的模式2)

我以前批评禾念模式是驴拉车,车夫吃草的模式,中文VOCALOID本身高投入就算了,但是却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回报。中文VOCALOID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大量作品,但是能够出名的歌曲没有多少,(B站修改算法之后麻烦就更严重了)作品出名了,要想转化为经济利益,一个是专辑,一个是将版权卖给公司(往往是禾念)按照现有的粉丝规模,除非真的做出爆款了,否则这个价格大概率不会高。
而成果呢?禾念则能拿到大部分。反正禾念能搞偶像运营,除开歌曲之外还能靠形象,粉丝和创作者会不会饿着不知道,反正公司不会。
具体可以看我后来补的这个文章,算是一个扩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153361这就是第二个错位,高投入对应的不一定是高收入,可以说,如果不是中文VOCALOID是一个爱好者构建社区,大部分参与者是用爱发电的方式,恐怕未来的麻烦更多。上海禾念有可能陷入了路径依赖,将重启中文VOCALOID这艘船只的希望放在了偶像化洛天依这个形象的道路上。现在来看,很多吸引到的粉丝关心的更多的是偶像而不是声库,中文VOCALOID居然陷入了饭圈化的危险可能。中文VOCALOID存量市场的事实依旧没有改变,上海禾念不合理的运营方式稍有改变,但是本质上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运营改造。
5. 一场裹挟之下的狂欢

(可能要出事,以前自己也没有将这种概念引入中文V家,但是我相信中文v家的问题可能出在了整个中国网络环境的身上,所以说这一块儿可能需要费比较多的笔墨。)
我注意到这片回答当中有人(应该跟我回答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我艾特不到他,大家应该能找到此人回答)提到了中文V家存在着毒瘤化古风歌曲。我当时留言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遇到了创作者(资本)和听众的双向选择,这个选择以前发生在电视剧和网剧,后来发生在dy的洗脑歌曲上。我现在将这样的概念准备进行扩大化。
故事不能光讲中文v家,可能也需要讲到古风和这种音乐风格的崛起。
古风的崛起在我看来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和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了一个错位,这个错位使得崛起当中的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需要一个崭新的文化标志用来构建之前被西方打的千疮百孔的文化自信心。
在这种民族自信心需要崛起,需要“文化自信”的时候,这种想法投射在了很多文化方面,在音乐方面,原本是小众亚文化的“古风”和“中国风”变成了所谓“文化自信”的选定方向,结合中国的网络高速发展时代,我们看到的就是网络歌手和网络歌曲的的高速发展,中文v家好歹也算是网络歌曲的一个细分支,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中文v家就能背着网络音乐的发展诞生在大家的视野当中。
这个时间节点是2013年之后。中国在地缘战略上开始进入反攻准备阶段(实际上的正式开始是2015年九月,具体事件节点。)中国也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后来就是四个自信当中的文化自信。
在中文v家,2013年发生了什么?
洛天依打开了中文v家的市场,《三月雨》这样的良曲级古风歌曲已经登台上场。证明了中文v家在发展上的潜力,言和这时候也出现在这个圈子的视野当中。中国有了自己的虚拟歌姬(虽然还不能跟初音这样的老前辈扳手腕),这个虚拟歌姬虽然说发展的磕磕绊绊,但是潜力巨大。
结合文化自信和网络歌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的趋势就是外面的网络歌曲在刮古风,里面的中v就在刮中v古风歌。作为一个小圈子,早期古风有着比较丰富的创作者,高创作者水准,下力气的地方不是视频而是作词作曲编曲水平,创作者受众者的文化水平也决定了这些圈子暂时还是比较有秩序的,最起码不会搞什么哗众取宠。
时间到了2015,2016年
中文v家此时已经部分脱离当时的网络歌曲的发展脉络还能产生一批能够影响后来者,甚至为人津津乐道的古风歌。而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网络歌曲和古风歌曲就已经显得开始奇怪了,已经可以看到堆意境和词藻的苗头(我记得一个例子是《如释冰》,是从《let it go》来的古风填词,原作者消遣作品,因为填词等原因在知乎被批判过,但是受到了当时最右这个娱乐化平台的支持获得了一波名气,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这个苗头是当时网络环境爆发式增长,发声权力下移导致的结果,受教育水平更低的群体,需要“下里巴人”的作品,网络歌曲首当其冲率先屈服于互联网发展潮流。
这时候B站中v区受到的冲击是相对滞后的。因为中国互联网的继续高速增长地动力开始从农村地区边缘走去,中国最后一个蓝海互联网市场已经准备开始被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发了。(这个市场诞生的东西你们现在肯定不陌生,抖音,快手,拼多多和头条系,乃至后来到现在的带货直播。)但是B站当时搞答题进站的方式也影响了中文v家创作者和受众水平的,2015,2016年当时B站账号数量只有两千多万出头的时候涌入的听众和创作者在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上都是算比较强的。现在在中v谁怀疑当时已经出名的“浪李白条”的古风实力?
问题出现在了B站降低答题难度和开放注册,这个势头制造了一个现在还有中v老人怀念的“V家盛世”(以普通disco和权御天下开始,达拉崩吧开始结束,17年后半年彻底结束,持续大约两三年)B站没有开放注册的时候,中文v家的主战场B站VU区还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观众听众水平,开放注册之后,B站原来的创作者还没有走,但是新人已经大量涌入。新人年龄比较小,主要是学生(中小学生为主)本身受到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在当时中文v家的创作者群体面前虽然说感觉到了这个高创作者水平,但是不至于高不可攀,听众们能欣赏出其中的艺术水准,再加上一开始涌入的听众很多实际上是中文v家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预备队(高中学生或者准大学生)。这个效果直接导致了中文v家就像是病毒式传播一样,越来越多,预备队打光了弹药,预备队的预备队上场,受教育水平越来越低的学生进入了这个粉丝群体。
(本人进入中v的时间大约也在2016年后半年)
本来应该在2015年逐渐陷入跟其他网络歌曲一样命运的中文v家因为B站的开闸放水居然还返春了。
<hr/>2016年7月12日,洛天依四周年生日
我曾经在B站传说曲合集当中出过一道相当简单的猜歌题:
1.生贺曲,在圈内有一定知名度
2.发布的时候遇到了能够青史留名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
这道题的答案是《为了你唱下去》,提到的地缘政治事件是中美南海对峙。
所谓的v家盛世在这时候几乎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刻,中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取得了一带一路战略之后的第一次大胜利。中v的盛世也在2016年后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达到了顶峰。《妄想症》系列已经成为B站举足轻重的策划,中v的各个创作者也有了超乎之前想象的影响力和名望。
现在说明中文v家内部古风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刚才提到了,中文v家应该是网络歌曲这么一棵大树下的一个小分支。早期一部分中v歌曲还在5sing上发布,只不过B站vu区环境生态更好,很多创造者就这么转站的B站。随着b战和外部网络世界通过答题建立的网络壁垒被B站自己破坏掉了。B站和中文v区涌入了大量的用户数同时也需要遇到用户水平暴跌的问题。
6.不成熟的圈子就应该有不成熟的后果

中v从一个较为成熟的高水平圈子被拉回了网络歌曲圈子的常态。鱼龙混杂,各种人马在其中交织,那么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圈子,首先遇到的大问题:反抄袭运动化,扩大化,“文革化”。
抄袭本身不可怕,创作者有着抄袭的主观故意。并且大家都认为这是抄袭,那还有这么说的,打就是了。
而在中国崛起和民族主义回潮的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按理来说,一个成熟的音乐圈内,爱来说,认定抄袭是创作者,被抄袭者和圈内大佬共同认定的事,但是反映到一个不成熟的音乐市场上,这个规则就变成了“谁的嗓门大谁有理”,在微博上听几个音调相似,就说某首歌抄袭,然后聚拢一大批人引起骂战,这样的故事到现在都还没有看到结束的样子。日本文化长期以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有着大量中国古代时期文化的遗存。反映到音乐上,日本风格的音乐跟中国风格的音乐实际上也会有相似之处。万里之遥的凯尔特风尚能够被不少人听岔成中国风(点名TSFH的Flight of the Silverbird),你就别指望某些人将日本风格认成中国风格甚至古风,并且借此上升到民族问题。
纯白那首歌怎么唱的来着?
“听到相似就抄袭,音符借东洋旋律……”
这就是将抄袭问题放在一个不成熟的音乐圈,还扯上民族问题的后果。顺带一提,这个不成熟的音乐圈现在指的是整个网络歌曲音乐圈,中v还算是一个小分支,事实上当时还是后来,这样的毛病的确影响了中文v家,李特技在《冠世一战》的问题上专门出视频批判过这个毛病,什么时候鉴定一首歌是不是抄袭只需要一两个不专业的人听几个音符相似,然后贴一张大字报就可以了?
音乐圈的不成熟直接后果体现在中v当初发展最好的古风上,听众质量下降,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v朝着外面的音乐发展方向屈服了。2017年三月,达拉崩吧出世没多久时间,《红昭愿》的中文v家天依版出现了(我批评过这首歌是不熟悉洛天依声库毛病的人弄出来的作品,建议重调)。之后就是一堆风波,什么生僻字风潮之下周榜被各种生僻字占领。还有其他什么麻烦,很多人说:这些事情带来的热度实际上是从其他圈子来的,但是这样的表述仔细来看也反应了一个问题:中文v家,实际上已经跟其他音乐圈子连成一体,整个网络音乐圈子打个喷嚏,中文v就要感冒。
也许有人说中文v2018年不是还养出来了几个传说,妄想症系列大收获,老up还是有一战之力。
但是但是……
7.麻烦更进一步:榨干他们的后果是什么?

每一个搞全面战争搞到后期的国家最后都会遇到兵员枯竭的情况,例如德二,德三,旧日本。这样的国家往往就会在征收兵员的时候降低标准,招收原来不适合当士兵的人当士兵。好处很明显,纸面上能够扩大兵力,有的时候在大家兵员都快要枯竭的时候,数量能够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坏处跟好处一样明显,影响生产,造成人口失调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些士兵到了战场上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还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钢铁雄心4当中有一个经典的术语描述这种为了兵员不顾一切的操作。


榨干他们!(都是一群轮椅伤员在打仗了)

2015,2016年B站的开放注册将中文v家的预备队放入粉丝池子,顶上去的自然是预备队的预备队。预备队的预备队用光了,只能顶上预备队的预备队的预备队……
直接的结果就是中文v家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陷入了低龄化的实际境况,原来的预备队加入了主力军,新的预备队实力那就只能是继续下降。饭圈的历史告诉我们,粉丝低龄化会造成危险的后果,在三观构建的时候崇拜明星会很快滑入极端化和造神化的结果,他们还来不及学会辩证法看待问题,想当然的把自己的崇拜对象当做神一样不可侵犯。
不过当时问题还不严重,当时打天下的那群主力还在。他们的年龄在17-22岁,这些人在这个年纪已经接受了虽然填鸭,但是较为系统的辩证法思想,知道明星崇拜不能崇拜到脑子没了的地步,有这些人掌握中文v家的话语权,当时的饭圈化和造神运动受到了一定的遏制。
8.那么打天下的那群人走了怎么办?

这群15-16年,甚至更早就接触中文v家的人总会老去,他们会变成社畜,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生活和事业决定了他们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中文v家的发展(事实上也不能这么干,中文v家暂时还没有完全依靠虚拟歌姬创作养活从业者的实力,所有创作者都是兼职)
所以说大家逐渐看到这群陪伴着中文v家走向繁盛的人一点点的流入社会,藏着自己的爱好接受社会带来的新规则,也许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重新打开音乐播放器听几首出名的中v歌曲,但是他们也没这个心思和能力参与其中了。
这其中有创作者,但是更多的就是听众。
这些定海神针的离开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粉丝年龄的下移。粉丝年龄的下移,意味着中文v家的讨论水平将会降低,所以说原来作为主要群体聚集地的中文v家传说曲合集和中文v家周刊这两个专业讨论站人气迅速下降,很快就自嘲为“养老院”和“桂圆”,讨论的问题依旧是专业的,只不过人数还是会大量减少,陷入成熟之后的中文家参与者和原来的坚守者将会在这座几乎闲置的神庙用所剩无几的贡品为中文v家做着贡献。
(接下来部分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没有经过数据支撑的问题,在与一些参与者进行沟通之后决定将这一部分改为注释部分进行展示,作为一种猜测,直到我搞了更准确的一个数据分层,用以佐证或否定我的猜想。如果说你认为这条有问题,你可以全当猜想然后跳过这一段。)
第二个问题就是中文v家外在表现的年龄层也会迅速降低,当人们认为一个事物专属于一个年龄层,那么随着人气增加,主要的涌入者也将属于这个年龄层,提供一个正反馈加强人们对于该事物的年龄层认知。稳定之后,中文v家的涌入听众比例将会是当年年纪人口的固定占比,结合中国每年的新生人口在1990-2005相对稳定的现实。


红框部分1995-2013年每年新生人口相对稳定。对应到现在是2013到现在的青年人(1995年人在2013年18岁)

没错,从中v盛世结束的时候开始,中文v家的听众者涌入恢复到了2015年之前,v家盛世的说法理论上可以用数据上的参与者数量证明。造成盛世的结果却很可笑:B站开放答题和粉丝年龄暂时下移。


根据历史情况推导到的中v主流人口的年龄分布(仅作为演示表示趋势,非真实数据比例)

根据上图的参与者人数变迁做出的人数折线,上升的高峰期代表一部分人常说的“V家盛世”

(这个部分结束,剩下部分可以继续看。)
在中文V家用光了它的预备队的情况下老人在慢慢流逝,那么原来的预备队变成了主力军,预备队的预备队变成了预备队……再加上B站重新修改算法导致的结果,那就是中文v家实际上在规模和流量上退回到了2013-2014年的情况。但是相对于那个时候更恐怖的情况是中文V家再也难以凑齐一批能够有着较高水平的听众,创作者主动拥抱网络洪流,更多的人只知道洛天依不知道V,B站VU区再难复兴。

(2021.1.20更新,写的很难受)
<hr/>(昨天451期数据创了不少新低,居然还有3个sh,深刻说明了sh类似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那个笑话,经济学奖数量与经济形势成反比,sh数量与中V景气形势成反比)
    9.纯洁性比命重要

有一些人跟我提及中文V家内部封闭性的问题,在b站vu区之外,还有很多实际上比较优秀的作品,还有一些能够吸引到圈外人的作品。但是似乎整个中文V圈对这些作品视而不见
这些作品近了说,有鬼畜圈各种虚拟歌姬载体创作,有关于部分流行音乐的重调校,还有根本不符合中文V家标准的准中文V家作品 例如说 土耳其语双子天依《ceddin deden》(味非常冲)远了说,还有藏在QQ音乐,酷狗,快手,抖音的原创作品(不用问,一定有)。这三个圈层看起来同气连枝,都带着一面旗帜,但是细看下来,第三个层早就不是中文V家的圈子,最内部圈子当它不存在,至于第二个圈子,内部和B站的其他人之间有一些交集,但是说把他们聚拢在一块显然就不合适了。
@Librenest 提醒我,中文V家本质上极为排外,当有外部力量试图进入这个圈子当中将会造成内部圈层的巨大波动,最开始体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天行健》,共青团中央作为B站顶流进入中文V家造成的结果自然是巨大的影响,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他们做出了一个一点都不好的作品(后面的《地势坤》吸收了这部分教训,再加上这个圈子逐渐熟悉共青团中央的做法,影响才不像是前者这么大。)再到后来《生僻字》事件,本质上是圈内圈外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圈外影响圈内对于中文V家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巨大水花,借用“2020年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作(zuō)家”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砂,落在中v头上就是一枚核弹”
圈外进入圈内尚且困难重重,圈内反击圈外自然也是麻烦丛生。大佬们从中文V家脱胎而出,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广,一般而言,如果想要主动拓展中文V家的环境,一些结合当时的热点,在品质和内容上对圈外稍作屈服的作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话中文V家普遍的机械感问题可以得到一定部分的掩盖,创作者再顺势介绍新来者关于中文V家的相关信息,在严格的B站vu区外建设一个缓冲圈子,受到中心的引导,但是也允许发展自己的特色,也可以搬来主流外围的元素。这个圈子培养的就是中文V家的所谓预备队。
那么中文V家的封闭化怎么做呢?将这个缓冲圈整个冲破,要求里面的人事实上全面服从中心圈子的文化,要不然就从里面出来。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加宽范围,但是也彻底将中文V家的范围锁死了。例如说一首跨界合作的歌曲同时有人声和虚拟歌姬版,对于进入其中的虚拟歌姬版本,一部分人表现的是“爱听听不听滚”的态度,直接劝说他们转投人声去,看样子是希望把这样的环境变成中文V家的私人领地。这样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文V家的排外思潮和外界的厌恶程度,再加上V家本身的技术劣势,情况变得严重了起来。
这个问题我已经通过另外一篇文章补充说明
这个范围之外,更大的范围中文V家也不愿意去占领了,中文V家之外一些人建立了一个松散的,自己生长的新圈层,沉浸在其中的满足于此,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愿望。
外面的圈子野蛮生长,内部的圈子平静如水,除非发生巨大的外部变动,中文V家似乎在一直沉寂下去。
10.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外有强敌,内有反贼,近有弃民,远有乱匪,B站VU区主导的中文V家看起来金瓯永固,实际上麻烦早就是一群一群的了。中文V家之所以没有马上崩溃实际是还是一股子力量支撑着。
唱见救了他们一命。
中文V家熬出了公知时代对国产的种种白眼之后遇上了唱见在B站的大发展,中文V家缺名气和资源,可以去唱见借过来,唱见需要原创音乐源,也可以找中文V家借过来。给唱见圈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通过中文V家与高水平的创作者进行合作,借此快速壮大各个唱见势力。当时这两个圈子规模上拉不开数量级,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平衡,在这时候,两家的关系是平等互惠。
合作的标志便是双本家。
双本家,中文V家一定逃不开的发展概念,本质上是创作者为了寻求更大的受众,将虚拟歌姬和受认可的人声版本同时定位本家原创。由于受到创作人认可,人声版本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出原创旗号。双笙应该感谢双本家制度,要不然她大概一直只会是一个追逐热点的唱见。她的盟友大方的提供了原创歌曲,但是她的粉丝却表现了非常不好的体验,如果反肖战群体能够关注2016-2018年的双笙,他们一定会发现2020年肖战不少事件背后都已经在中文V家发生了一次预演。中文V家为什么会在227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背后原因除了创作者本色,还有就是中文V家知道失控的流量明星群体会带来什么。
双本家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唱见和中V的发展,但是劣势很快就显现了。这里不是日本,如果一首歌放给虚拟歌姬唱,那么放给人声一定唱的更火,马太效应奏效了。费创作力气的中文V家很快就陷入了一个疑问:中V在前后忙前忙后,出名的是唱见,唱见也在疑问,自己怎么与当初这么一个实际上是一群爱好者的人合作再加上当时唱见也需要进行商业化,专业化,vtuber转型,中文V家的主要构成是爱好者,没办法适应当前错综复杂商业形式。
双方只能重新寻求关系,中文V家的部分创作者找到了和热点唱见或者后来的vtuber弄出来的新变现渠道,同时也把最有活力的创作部分抽出中文V家,唱见圈子就此跟中文V家关系转向摩擦,以至于到现在两边的关系几乎是形同陌路。
中文V家和部分唱见合力关掉了中文V家最后一扇对外积极联系的大门,中文V家如同幽暗的海底,表面互联网海洋惊涛骇浪,底下的海底依旧是一丝波纹都没有。
11. 没有中心的社群

我说中文V家都已经成这个样子了,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给出一条出路吗?
@Librenest 却跟我说
现在别说刮骨疗毒,中文V家连动刀子的共识都没有,何谈疗伤?
我一听到这个话,再联系一些事情就会发现如果中文V家能够团结起来,那一定是外部产生了能够直接威胁圈内的事件,哪怕这个事件就是乌龙一场也比没有强。
去年就有一位砂糖“大佬”,圈内到处碰瓷,说圈内一大堆名作都是从他偷出来的废稿(碰的最狠的是雨狸的《窄门》,按我说法这是不要命了。)结果就是圈内群嘲,“大佬”道歉,这才算是将这件事情解决了。一定程度上这件事情也证明了我刚才的论断,“除非真遇到什么大难临头的事情,中文V家肯定是一盘散沙。”
一盘散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肖战粉丝群体“(和谐知乎)式追星”导致了群体的高组织度(很多时候在网络上,组织度就能决定一个群体的战斗力)但是肖战和背后的团队没办法完全控制这些粉丝,粉丝自行组织小团体,结果就是部分小团体为了自己的“精神领袖”主动出击成为了群体的外围打手。导致了“227”这样的事件发生。
中文v家散到连成形的小团体都组织不起来,在网络上更多的摆出的是防御姿态而不是进攻姿态。承受他人的进攻而不是主动出击,这样的群体想要组织起来只能靠生死存亡,平常还是内斗不断(怎么说着说着像是民国川军各派……)实际上部分失去了向外散布自己文化的能力,以后随着展示渠道越来越窄,越来月侧重于打在洛天依的虚拟形象大于打造VOCALOID虚拟引擎品牌,今年ilem还没了百大,只能说明中文V家……
不说了……再说我就成了失败主义谋士了。
12.总结

很多人认为我说的很啰嗦。认为我分析中文v家问题居然用到了政治,军事和人口原因。但是就像是罗马不可能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也更不是一天被灭的。
中文v家也是如此,中文v家的成功收到了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来看中文v家受到了以下几个作用的共同结果导致发展。

  • 中文v家本身属于科技进步的结果
  • 中文v家有着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 中文v家可以稳定产出较为优良的作品
  • 中文v家本身属于亲附于青年人的文化产品,日文V家和初音对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提供了中文v家的初始参与者和创作者。
  •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文化自信的产生,迫切需要一款能在中国本土能与初音和日文V家对应的产品
  • B站进入爆发式增长并解开了用户数量限制。
  • 禾念公司在爆发时成功进行拨乱反正,带领公司和运营团队走向了相对正确的道路。
  • 中文V家在爆发时期找好了唱见圈这个盟友。
如今来看,这些内外作用力很大一部分作为中文v家发展的动力有力度的促进了发展,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中文v家衰落的种子也一样埋下了。

  • 禾念拨乱反正,但是没有考虑到未来发展选择正确战略或者在18年平四崛起之时抓好手里的创作者,而是选择来钱快的偶像化拉赞助,创作者危机就此发端。
  • B站商业化的本质,打开了开放注册的大门,将中文v家推向了盛世,但是商业化的本质也驱使B站将流量剥离中文v家,导致了中文v家的流量无期徒刑。
  • 一开始的粉丝贡献了友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反馈,但是当规模扩大的时候情况就复杂了,中文v家无法同化这些新来者和没有培训好的后备军,结果后备军从外面学来了方案将中v差点整个掀翻。
  • 唱见圈帮助中文V家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但是两家之间的规模不平等最后葬送了这个良好关系,中文V家本质上逐渐失去了主动展示的渠道。仅有的展示渠道还被拿去做洛天依的偶像形象去了。
  • 中文V家本身的无中心社群导致整个群体实际上追随网络群体进行随波逐流,大厦将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回天。
综上所述,依照现有的存量市场(这个存量市场应该还不小)中文VOCALOID要凉难说,但是恢复热度明显就有点悬了。可能当务之急应该是重新建立一个中文VOCALOID生态社区……
至于对策想出几条,但是……长夜漫漫,你我仍需前行。
完成于2021年1月1日 西安小寨
补充与2021年1月20日,宝鸡胜利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酷似性j | 来自北京
2021年3月16日更新

时光荏苒,一晃两年。上一次更新还是2019年3月26日。现在取匿,我就是景育,大致从2019年年初就一直在关注中文VOCALOID和Synthesizer V的数据情况。两年之间,鸟铳换炮,学了Java和MySQL,最近也试着搭了服务器的后端。我的中文VOCALOID和Synthesizer V数据月报也更新了两年多。


第一期中文VOCALOID统计月报

最新一期中文VOCALOID与Synthesizer V统计月报

一晃,两年就过了。这期间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Synthesizer V周刊的制作人正版小正,包括天钿Daily的制作人牛奶源等等,还有之前就认识的三牛(tombus)等等。
我上一次回答本文时,发了各个月VOCALOID中文曲的数目。之前就有人在评论区里要我更新,这里也进行更新。
统计条件是tags里带有“VOCALOID中文曲”或歌姬名字的。这里会把洛天依唱的日文曲之类的也统计进去。如果考虑“初音未来”会有较大误差,这里忽略了`tags` LIKE "%初音未来%"的条件。
SELECT
    DATE_FORMAT(FROM_UNIXTIME(`pubdate`), '%Y-%m') AS "月份",
    COUNT(*) AS "投稿数"
FROM
    tdd_video
WHERE
    `tags` LIKE "%VOCALOID中文曲%"
    OR `tags` LIKE "%洛天依%"
    OR `tags` LIKE "%言和%"
    OR `tags` LIKE "%乐正绫%"
    OR `tags` LIKE "%乐正龙牙%"
    OR `tags` LIKE "%徵羽摩柯%"
    OR `tags` LIKE "%墨清弦%"
    OR `tags` LIKE "%星尘%"
    OR `tags` LIKE "%心华%"
GROUP BY
    DATE_FORMAT(FROM_UNIXTIME(`pubdate`), '%Y-%m');
结果:


如果按年份来


可以看到,在2018年及之前,VOCALOID中文曲数目保持高速的增长,而自2018年以后,VOCALOID中文曲的数目开始原地踏步,没有过往的快速增长。
让我们复盘2018年,看看发生了什么:
★ 拜年祭单品《逆浪千秋》比过往的《权》《九》《万》都要凉。
如何看待2018哔哩哔哩拜年祭中文vocaloid作品《逆浪千秋》在投稿39天后依旧未达成传说?★ B站修改算法,导致一部分VOCALOID中文投稿失去流量入口。
花儿不哭 采访语录 【瓜果瓜秧电视台】★ 传统社团模式的瓦解,许多传统社团开始解散或转型。
★ “人造传说”成风,先有《黑凤梨》,后有《一花依世界》。
★ 禾念开始大兴贸易保护主义,致使纯白的《马步谣》换歌姬。


★ 最大的传统社团平行四界另寻出路,上半年推出《平行四界6》(完结之作),下半年开始制作海伊。
★ 忘川风华录开始投稿,受禾念IP保护主义影响,忘川风华录放弃Vsinger,故而倒向平行四界。
★ 禾念主推洛天依,大量接代言和广告,冷落其它歌姬。
洛天依/相关活动 - 萌娘百科 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2018年发生了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但是大致还是有一些脉络的:


经过2018年的一系列波折,最终结果就是平行四界和禾念决裂,开始自立门户;而原本亲Vsinger的忘川风华录又被迫倒向平行四界及五维介质。无独有偶,Synthesizer V出现,这也让平行四界制作赤羽、海伊、苍穹、诗岸的声库更加得心应手。
关于2018年的复盘,可以详见:
景育:三年复三年(中V的2015-2018-2021)除了2018年的大事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致使中文VOCALOID开始衰落:
一是越来越高的约稿价格,导致策划入不敷出
在中文VOCALOID领域,往往有一个“策划”,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中文VOCALOID圈约稿的稿费我这里不明说,来去也很大,但是每个工种要几百块钱、几千块钱是家常便饭,做一首质量好一点的中文VOCALOID曲子,要几千块钱。当然,也可能更贵。
花钱去约稿,希望自己的下一个作品能火,但是每次都是寥寥无几的数字,一次还好、两次还好,三番五次,我的资金和精力花了出去,但是得到的收益微乎其微。这很像一个赌徒,每次都花钱去策划曲子(相当于去赌),然后渴望自己能够火一点(相当于赌赢),结果又失败(赌输了),又不甘心,又去继续策划曲子(继续赌)……
如此循环,对于一般人而言,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得不偿失。
二是中文VOCALOID不够吸引受众
VUP那边我暂时不谈,争议还很大。但是VOCALOID确实没有热门手游吸引人。现在中文VOCALOID的UP主,许多都时不时地发一些《原神》《明日方舟》之类的相关的动态。一些耳熟能详的画师,也去画这些手游的同人图。有一个反唱衰党,大概拼音缩写是xlm,时不时要指责一番景育在唱衰,但是他自己也用着《原神》角色的头像,就连粉丝群也叫做“XX的提瓦特大陆”。
.
时隔两年,再补充这个回答,唏嘘万千。但是中文VOCALOID真的要凉了吗?我们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洛天依今年登台了春晚的舞台,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另外,禾念的洛天依、言和、乐正绫VOCALOID 5声库,也是一个机会。
<hr/>原答案(2019年3月26日):
投稿方面

给题主看一下VC各个月份的投稿总数。
2019年3月12号最右统计的。


这里面最后一个3月的数据是无效数据,假装没有。看自《月西江》以来到2019年2月的投稿数趋势。
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吧,投稿数越来越多。
<hr/>粉丝数方面

就在今天12:18,ilem的粉丝数突破一百万。


就在前几天,litterzy也破十万了。总的来说,情况还是很好,十万粉的UP已经不少了。
<hr/>播放量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UP主可以“平均”殿堂了。


官方方面

《美年达》《维他柠檬茶》《雀巢咖啡》……官方代言不少吧。言和都代言卫生巾了。
洛天依寒假和郎朗的音乐会,也是前无古人吧。
综上所述,VC仍然在向前发展。虽然我们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如游戏、美食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