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骄
| 未知
手机屏幕当然会越做越大啊!
还记得多年前的这张图吗?
乔布斯乔帮主2008年推出iPhone,然后iPhone系列的屏幕就不断变大,到2010年干脆就推出更大屏幕的iPad——平行宇宙分割线——到2012年推出iBoard,更大的屏幕,到2014年,屏幕还要更大,推出iMat!
当然了,上面的iBoard和iMat是说笑,并不是存在的产品,但是这种设想也体现了用户需求——作为手机设备最重要的交互原件,更大的屏幕意味着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内容,意味着可以承载更多形式的服务。可以说,因为用户的渴求,科技也在不断去满足,不光是单纯的屏幕越做越大,今年还有折叠屏、卷轴屏出现,想要以更小的体积来提供更大屏幕面积。
但是!大家再去看上面乔帮主那张图,有没有发现问题?
那就是当屏幕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手机这种移动设备了。iPad不是手机,iBoard是画板,iMat是地板!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手也就那么大。
科技可以无限发展,但我们手的尺寸大小是不能改变。作为科技产品,不光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还应该意识到,不同场景下对于屏幕大小的需求是不同的。
用户想要更大的屏幕 ≠ 用户在任何场合下都想要更大的屏幕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苹果手机屏幕大小的演变史确实是越来越大,基本hold住了移动场景,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走路、坐交通工具、在饭店咖啡馆的时候,没有其他的“屏幕设备”,只能使用手机。但随着人们需求进一步丰富,会有更多的屏幕类设备出现,慢慢地分流手机的功能,手机就会回到工具设备的定位,这时候屏幕就没必要做那么大了,甚至还可能返回到人手握持更舒服的大小,我个人就喜欢6.1英寸。
下面我拿iPad举个栗子:
还记得乔布斯第一次在发布会上展示iPad的场景吗?反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乔布斯翘着二郎腿坐在宣讲台上的沙发上玩iPad,乔帮主说的很明确,这个设备设计初衷可不是让你随身带着到处走的,而是家庭设备。
很明显,乔帮主老早就想明白了,手机设备的屏幕大小是有上限的,当屏幕大到一定程度,面对的就不再是随身移动场景,而是其他的场景,最典型的,就是家庭场景。
如果单纯从屏幕大小看,各类设备可以分为大屏、中屏、小屏。『大屏』设备的典型代表当然是电视机,『中屏』就是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小屏』就是我们的手机、智能手表这样小玩意。
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不同屏幕大小体现了不同的场景需求。
你可以用葛优躺的姿势在沙发上用手机看剧,但是你不大可能和你的家人一起用手机看热剧,还是用电视更合适;同样,你的孩子当然可以用你的手机上网课,但是ipad在很多高端中小学里已经是标配之一,孩子可以用ipad上网课,看清讲义并做一些简单的互动。
看到没有,绝不要以为小屏设备的手机能够很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在家庭场景下,要获得最佳生活体验,你还需要『中屏』和『大屏』。
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一个更大屏幕的手机吗?
非也,非也,产品设计的思路应该依托于场景,而不是对原有产品的功能扩充。小屏、中屏和大屏乍一看是以屏幕大小分类,实际上代表着面向不同场景的不同产品设计思路。
这么说吧,如果某个面向家庭场景的『中屏』产品真的就是做成一个更大屏幕的手机,那就等着赔本被淘汰吧。因为家庭场景下的问题,无法通过更大屏幕的手机来解决,用户不会喜欢的。
家庭场景的特点是,并不太强调移动属性,使用者可以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重要的是易用性、实用性。
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屏在家庭场景下正在逐渐取代手机的地位?发力的关键,在于智能交互。
家庭成员,不光有手机重度用户,还有需要保护视力、好好学习的小孩,还有对电子设备不怎么了解的老人,只有全家都能共享、全家都能轻松使用的产品,才有家的味道。能抓住这些场景精髓的产品,才是未来的赢家。
我认为,带屏智能音箱,或者叫『智能屏』,这种产品思维是打开中屏设备在家庭场景下的正确姿势!并且这类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开始普及了。
家庭场景下,什么是自然、舒服的体验?应该是像与人一样交互,而不是和你在办公室上班一样,在屏幕上拖拖拽拽或者敲键盘。
『智能屏』把功夫放在人工智能语音交互上,不是谁都能摆弄图标,但是任何人都会说话;不是谁都理解电子设备,应该是电子设备来理解我们。
拿小度智能屏来举例,你坐在沙发上,想听周杰伦的歌,你是想点亮屏幕,搜索周杰伦呢?还是直接张口说『小度小度,我想听周杰伦的歌』?
又或者说,你想看一个美剧,但是也不知道哪个视频平台才有这个美剧的版权,你是想挨个打开每个应用来找呢?还是就说一句『小度小度,我想看权力的游戏』,让智能屏自动定位特定视频应用,直接打开播放?
真正的科技,就是应该让我们感觉舒服自然、被伺候,而不是强迫用户学习一大堆复杂操作去适应科技。
实际上,科技厂商们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我查资料时发现,此领域的代表性玩家小度、华为近期都提出了『一屋一屏』这个概念。
大概意思是,在家庭的每一个房间都可以有这么一个中屏大小的屏幕,可以满足全家人的特定需求。想象下,在客厅,你可以和家人一起看电影听音乐;在孩子的房间,孩子可以学习、听儿歌;在厨房,可以随时跟着视频教程做菜……这时候,集成度再高的手机,也反而变得不灵活起来。
可见,为家庭场景量身定做功能的『智能屏』,才是王道。
总而言之,手机屏幕真的没必要那么大。
手机把屏幕做得再大,也解决不了家庭场景的细分化需求,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中屏类型设备,让手机回归随身场景,手机屏幕会保持、甚至会返回到更合理的大小,比如iPhone今年还推出了mini,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成本上的产品矩阵补充,也是苹果对未来更纯粹手机形态的一次返璞归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