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anschan
| 未知
即立体电影,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好莱坞推出了一种电影。戴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像在观看《布瓦那魔鬼》及《蜡屋》这类惊险片那样,发现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车及魔鬼的后面。从而为我们带入了立体电影的时代。
但是当下,伪3D正当道,好莱坞难免有浮云,IMAX也难辞其咎。
别相信迈克尔·贝开始不想用3D拍摄《变形金刚3》,只是因为技术不够。在伪3D都能骗来不少观众的大潮下,能赚取高额利润,谁会和钱有仇?更何况,投资方想多赚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阿凡达》的效果和票房,触动了迈克尔·贝的神经,只是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理智的迈克尔·贝曾放弃盲目跟从伪3D的后尘。
若要是动用3D摄像机拍摄,影片总投资就会超过3000万美元,拍摄、后期处理、合成等都大幅提高成本。老款的3D摄像机,是两台独立的摄像机共同工作,采用反射型工作原理。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后期处理繁琐。尤其是后期视觉处理的成本太高,这也是2000年以前,3D电影无法盛行的主要原因。那个年代,多数3D电影都属于科教文艺类。
也有很多电影是2D转3D,根据非官方资料,一部大型影片,2D转3D的成本约300万美元,虽说也是价钱不菲,但是可以冠名3D大片,在大幅减小开支与降低风险的系数下,这笔投入还是可以承受的。应验了那句老话,就是一锤子买卖,不要回头客。对于3D爱好者,骗你进入了影院,目的就达到了。
纯3D电影拍摄时间过长,不招电影公司青睐,这是不争的事实。谁还能再接受卡梅隆,花费10年拍1部《阿凡达》的经历;这个10年的风险投资,跟中国股市一样不可预期;况且,卡梅隆上次成功了,谁也不敢打保票下次的结果。
对于著名的华纳公司,在3D大热的潮流下,没有一部3D影片,岂不让对手耻笑,只得勉为其难仓促上阵,转出了一部3D大片。《诸神之战》是华纳兄弟公司的第一部3D影片,炒作的商业目的确实达到了。但是副作用明显,给观众留下了极差的口碑,而且还影响了其真3D影片的投资。
综合而言,都是金钱的诱惑,利益驱使。只要能把观众忽悠进影院即可,容许你不看第二遍,容许你中途离场,容许你看时睡觉、看后唾骂,反正地球上的人口众多;以中国13亿人口计算,能骗进来2千万一切都OK。更何况还有坑爹的3D字幕,你说不是3D制作想退票,门也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