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我听过很多关于罗振宇的事,有的人追随他,认他是知识教主,他卖月饼、卖书、卖会员、卖课,不管卖什么都疯狂买单;有的人觉得他很恶心,骂他是中年人的权健产品,搞传销的,一脸奸相,浑身铜臭,压榨员工,收智商税。
但我觉得都很情绪化,没说到点子上。所以我自个去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其中一点引发了我的兴趣:罗振宇特别善于违规操作。
罗振宇在接受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知道聪明劲儿该往哪里使。这句话,他不是随便说说的,是罗振宇用自个几乎每一台人生阶段的亲身经历,一次次验证的法则:每一次违规晋级,他都能成功达到目的。
想要夸一台人,得夸到点儿上,想要骂一台人,也得骂得有理有据。这篇文章不做价值判断,我们来走一遍罗振宇的3段重要人生经历,看下他是如何做到的。再来说你到底喜不喜欢他。
一、考研——政治差2分上北广
罗振宇的起家,其实是个平民逆袭的故事。1973年罗振宇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台普通工人家庭,没有什么家底和背景,但是他在政治差2分的情况下,成功考上了北广硕士。
1990年的安徽芜湖,17岁的罗振宇,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并逐渐成为了那一届学生里面的风云人物。如何个风云法呢,当选学生会主席后,不喜欢这个职位于是迅速辞职,这种举动很讨人喜欢的,有一种蔑视官场的潇洒感。再加上他的口才,诶,会聊天儿,很多同学没事儿就拉着他听他吹牛X。于是乎,罗振宇在学生里小有名气。这个特质,让罗振宇人生第一台贵人,胡智锋老师,对他有了好印象。1993年左右,北广(也就是目前的中传)的胡智锋老师,去华中科技交流,罗振宇应该是当时就认识了胡智锋,也埋下了要去北广读研究生,并且进央视的种子。
(胡智锋老师)
1994年,罗振宇报考了北广的研究生,但由于政治差了2分,眼看着要落榜,罗振宇着急了。他从大学老师余东升,也就是胡智锋老师的研究生同学那里,打听到胡智锋老师当时正在长沙带队,进行艺术类招生,但是具体住哪儿他不知道。这个时候他身上那种闯劲儿出来了,他向同学借了200块钱和一件皮夹克,从武汉赶到长沙。到了长沙,已经是半夜了,困得不行就在录像厅睡着了,醒来之后发现皮夹克的口袋被划开,200块钱被偷走了。
罗振宇一路从长沙的市教育厅,找到广电厅,再找到湖南广播电视机报社,终于给他找到了老师们的住处。但当时胡智锋老师一行已经结束了艺考招生出去旅游了。
那天晚上大半夜回报社,胡智峰看见缩在门口的罗振宇,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了,估计也被这种场景震撼到了:穷学生罗振宇,不远万里找到了自个,就是为了能做北广的硕士研究生,给自个的前程求个机会,诚心诚意天地可鉴。
胡智锋二话不说,连夜给北广的王纪言副院长,也就是后来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打了长途,又给研究生处处长云贵彬老师打了电话,向他们隆重推荐了罗振宇。王院长、云老师都是爱才之人,1个月之后成绩出来,胡智锋从北京市争取来的唯一的破格录取指标,给了罗振宇。1994年罗振宇成功进入到北广电视机系,成了王纪言副院长的研究生,从此在北京生了根。
罗振宇刚进入北广,就抱紧了胡智锋老师的大腿,胡智锋老师当时发起成立了北广青年电视机学会,并聘请了罗振宇做学生秘书。这个学会的级别之高,我随便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人,你感受下阵容有多强大:
- 王峥,《艺术人生》的创始人
- 刘春,目前的凤凰新媒体高级副总裁
- 许文广,芈月传里面演秦王大太监穆监的那位,也是位著名的制片人
- 张绍刚,前央视著名主持人,目前的吐槽大会主持人
跟这些人混在一起,罗振宇等于是直接闯进了中国传媒界当时的核心圈子。
这个机会,是他自个死乞白赖+诚心诚意求来的。很少有人会借200块钱跑去一台陌生的城市,求一台不太熟的老师,要一台不一定拿得到的机会。他试了,就成了。
说到这儿,插一台我自个朋友的小例子,我这个朋友用5年时间拿下了川大和纽约州立大学两个本科学位。最初她仅仅是参加了一台为期一年的交流项目,在别人按部就班地上课、party的时候,她却打听到了有机会能拿到纽约州立大学完整的本科学历而非一张交流证书,于是她联系了无数趟川大教务处和纽约州立大学的国际交流部,随后大四川大毕业后又回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余下3年的课程,顺利拿下了纽约州立大学的本科学位。
这两个例子加在一起看,有个什么结论呢?在人一穷二白的阶段,打破规则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你敢尝试,你有可能就能找到捷径,做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儿。
(1994年初春,胡智锋和徐舫州老师发起成立了广播学院青年电视机学会,左一秘书罗振宇)
二、工作——第一台以“主编“身份进央视的人
罗振宇是央视历史上第一台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主编。这事儿也挺神的,一般人进央视,都是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央视做记者或者助理,慢慢熬资历的,罗振宇一进去就是主编,这个里程也很打破常规。他如何做的呢?
1997年,罗振宇从北广毕业,在北师大工作了3年,第一台月工资600块,罗振宇是个大胖子,这点儿钱连食堂都吃不饱,更别说买个BP机和手机,或者过年给家里扔一台1000块的红包了,想不都敢想。所以罗振宇满脑子就一件事情,挣钱——至少得养活自个,得活得体面一点。所以他一直通过笔杆子在找外快,帮央视很多栏目组写策划做外包。1998年、1999年、2000年3年的315晚会总撰稿人,都是罗振宇。
凭什么他能做3届315晚会的总撰稿人呢,之前我提到,罗振宇进了北广以后,他的人生就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来看下1997年-2000年,这4年315晚会主持人名单:
- 1997年 王红蕾、赵赫、陈晓宇、张政
- 1998年 王红蕾、赵赫、李媛媛、文清、石维坚
- 2000年-2001年 白岩松
蓝色字的主持人,全都是北广毕业生。随便请个学长学姐给自个牵线搭桥,加上自个确实能写,315晚会的撰稿人的活儿就到手了。很明显,罗振宇把北广的资源利用得很彻底。
但是能写的人很多,凭什么罗振宇能凭笔杆子进央视呢?他进央视的第一档栏目,是在2000年组建的《中国房产报道》。这档栏目的负责人,也就是制片人是张政(女),央视后来的信息部副主任,多次获得过获国家级奖项。张政在2000年1月份,出过一本学术书籍《理解电视机的一台角度》,一般来说这样一台日理万机的央视领导,还要忙里偷闲出一本学术书籍,一定有一台写手,这个写手就是罗振宇。也就是至少在1999年,张政跟罗振宇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了。
2000年7月4日,《中国房产报道》第一期节目上线了,这期节目片尾的工作人员列表里,罗振宇是排名在第二位的编导。这里所谓的编导,就是文稿统筹,对外说得好听,就是主编了。
罗振宇凭着笔杆子铺路,打通了人际关系,拿到了央视的入场券,以主编身份高位进入央视,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拿到正式编制,说白了也就是个临时工,但总算是削尖脑袋钻进去了。
他后续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房产报道》是一台很快死掉,但是给央视领导体系贡献了不少人才的节目组。2001年,《中国房产报道》的监制王焰,从新闻中心副主任升任主任,把制片人张政升职成信息部副主任,罗振宇跟着沾光,走马上任到了《商务电视机》做制片人,挤掉了原来这个位置的谢青。仅仅1年,罗振宇就当上了领导。
至此以后,《商务央视》3年制片,《经济与法》3年制片,《对话》栏目3年制片,直到2008年被上司郭振玺踢出央视。
回过头来看,他高位进央视, 靠的就是用笔杆子打人际关系,再次验证了他自个说的那句话:知道聪明劲儿往哪儿使。
三、上市前期——刻意打破《奇葩说》游戏规则
最后说说,在得到的上市筹备阶段,罗振宇在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里,打破游戏规则还招骂的事儿。
上奇葩说当导师,他把自个团队的“在下不服”卡,也就是队员的复活机会,在没有跟队员商量的情况下,给了薛兆丰团队的许吉如。
为啥罗振宇要帮许吉如?许吉如在“用巧劲儿”这个点上,简直是罗振宇的翻版,让罗振宇觉得简直是遇到了年轻的自个,生了爱才之心,想帮就帮了。
许吉如跟罗振宇如何像了呢:这两个人都明白一句话:擒贼先擒王。
许吉如敏锐地捕捉到罗振宇导师,来到奇葩说最核心的商业需求:需要宣传自个的事业——知识服务“得到APP”。本季《奇葩说》开始,罗振宇就不受待见。初始导师投票,只拿8票,李诞还说他传销。知识付费越被质疑,罗振宇就越需要机会洗白。许吉如看得明白,充当了这个辩白的角色。薛兆丰队的辩手陈凌岳,在比赛辩论的时候,调侃罗振宇贩卖焦虑,轮到许吉如上场了,她居然花了6、7秒的时间,去纠正了同队的,注意是同队的陈凌岳的说辞,强调罗老师是“分享知识”不是“贩卖知识”。
这个行为,跟罗振宇在2000年1月和张政合出的那本书《理解电视机的一台角度》是一样的,一台年轻人力所能及的帮上位者做事儿,罗振宇是靠笔杆子,帮老师出本书,许吉如是靠嘴皮子,帮老师纠正纠正大众认知。
十年风水轮流转,这个时候的罗振宇,已经站到了曾经帮过自个的胡智锋、张政的那个角色。他已经能够对别人施恩了,已经能够随意改变游戏规则了。
往下再想一层,老电视机人出身的罗振宇,是懂得给节目组送看点的套路的。
他看出来了,节目组想捧许吉如,作为综艺节目的一大看点。为啥这么说呢?
奇葩说有一台复活环节,可以通过网上投票复活一位奇葩,提前淘汰,也就意味着早点儿被投票,相比晚淘汰的人是有优势的。最开始呢,这个复活榜上许吉如的票数是遥遥领先啊,复活毫无疑问。但后来排名第二的杨奇函,在微博上爆料,明明自个更早被淘汰,但是却被节目组剪辑到了后一期播放,故意改了播放顺序。为许吉如争取更多的投票时间,影响网络投票。面对这样的骚操作,网友们不干了,卡卡卡给杨奇函把票数顶上来,成功反超许吉如复活。
在节目组那么明显的“捧许吉如”的态势下,与其说罗振宇转增复活机会,在讨好许吉如,薛兆丰,还不如说他是用“自个被骂”的代价,换取整个剧组的收视率和热搜。
值得吗?值得。这个时候的罗振宇,太清楚“有争议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商业价值”。别忘了,杨奇函淘汰的时候发微博“奇葩说缺谁都不可以,除了罗振宇”,复活的时候在节目上给他道歉,罗振宇的回应是指什么:自个之所以舔着老脸出来录综艺——是为了给得到app争取到更多的商业赞助。
那《奇葩说》和许吉如,给罗振宇带来了多少流量呢?
看下百度搜索指数,许吉如复活闹出的各种报道,给她自个,以及奇葩说和罗振宇,带来的热度搜索贡献:蓝线是奇葩说,黄线是罗振宇,绿线是许吉如。许吉如遭淘汰在201911月14日播出,15日奇葩说的搜索达到一台小高潮,罗振宇的“送卡事件”,也让他的搜索热度和资讯关注也水涨船高。
整理一下罗振宇在奇葩说打破规则的操作:送出“在下不服”卡,牺牲掉自个团队复活成员的资格,引起争议,获得更多的关注、评论、热搜,帮整个节目组制造看点,撑起节目收视率,罗振宇作为其中一员,才能被更多人看见,罗振宇背后的得到APP,才能被更多人看见,罗振宇才能越来越接近自个的目标:上市。
把这3件事串起来看一下:
上学时期,拿出追妹子的诚心,从武汉跨省追到长沙,感动了关键人物胡智锋老师,虽然政治差2分但是拿到特批,进入北广读硕士,打破研究生招生规则;
工作时期,利用北广人脉,和自个的硬实力笔杆子,搞定关键人物张政,成功作为主编进入到央视,打破央视的晋升规则;
上市前期,通过故意打破奇葩说规则,顺势在节目组本来就看好的关键人物许吉如身上下功夫,把自个团队的复活机会让给了薛兆丰团队,制造节目看点,为自个和得到获得更多关注和商业机会,打破奇葩说的游戏规则。
罗振宇每一次违规操作,目的都极其明确,会用巧劲儿,而且次次都能找准关键人物。这是一台知道自个要什么,也知道在现世规则下,如何巧妙打破规则,达到目的的人。
四、结束
但是写到这里,或是无法去评价罗振宇这个人。当北广硕士,可以被解读为“程门立雪”,也可以是“盗取教育资源”;进央视可以是“不拘一格”,也可以是“心机boy得逞记”,送卡事件可以是”为了知识服务的远大理想而牺牲自个声誉”,也可以是“为了上市造势不择手段”……
我一直觉得,活着的人,是不可能盖棺定论的去评价的。这个人可能自个也没想明白他的行动是好或是不好,是该做或是不该做,只不过是在那个时间点,按照自个的价值观,使劲浑身解数工作和生活而已。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自个没有态度。去了解别人的行为和事件,理解前因后果,认识真实的世界、人生,以及内外因素作用下一台人的选择,再评价这个行为的优劣,再决定我是会效仿、会超越,或是会否定、会抵制。
历史已经作古,史学家们只能对着前人三缄其口的文字游戏猜测、想象;而今人今事,发生在目前,真实而复杂,我们何其有幸有机会慢慢理清和解读,也越发接近真实的世界。
这是我了解、思考、写作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