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0616
| 来自北京
挖个坟,说一下两个经常弄混到底是什么植物的。
第一个是“向日葵神女”克丽泰/克吕提厄(Clytie),她爱上太阳神并变成花的故事出自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如高票答案提到的那样,向日葵原产于南美洲,古希腊罗马时期并没有向日葵,克吕提厄变成的是另一种植物,只不过在已经引进了向日葵的后世的创作(比如油画)中,因为据说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向而把这种植物和克吕提厄的故事扯到了一起。那么克吕提厄变成的是什么植物呢?其实是不同于向日葵(Helianthus)的另一种以赫利俄斯(Helios)为词根的植物——天芥菜(Heliotropium),天芥菜也被认为有向阳性。
多说一句,向日葵的拉丁学名Helianthus来自于古希腊语的ἥλιος (hḗlios, “sun”) + ἄνθος (ánthos, “flower”)的组合,字面意思就是太阳花。而天芥菜的拉丁学名Heliotropium则来自古希腊语ἡλιοτρόπιον (hēliotrópion),是ἥλιος (hḗlios, “sun”) + τρέπω (trépō, “turn”)的组合。
此外,在给克吕提厄安上“向日葵神女”的名号的故事里,往往把向日葵的花语“沉默的爱”与这个故事联系起来。我不清楚古罗马有没有“花语”这个说法,不过有趣的是,天芥菜的花语恰恰是“永恒的爱”,一样可以和这个故事联系到一起。
↑天芥菜
第二个是变成“菩提树”的菲吕拉(Philyra)。把椴树翻译成菩提树算是很著名的一个翻译问题了,有人说在诸如“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林登大道,实为“椴树下大街”)或者舒伯特的《菩提树》(Der Lindenbaum,实为《椴树》)这种情况下这样翻译是出于意境考虑,那么在神话传说故事的翻译中,应该没必要顾虑什么意境了吧。菩提树原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古希腊自然是不会有的,菲吕拉变成的当然是椴树。
这个锅多半要日本人背了,因为日本人管椴树、孟加拉榕和印度菩提树都叫“菩提樹”,一些作品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时候,看见汉字“菩提樹”就没有多想,直接译作了菩提树。而将椴树称作菩提树,多半是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寺庙无法种植菩提树,往往种植椴树作为代替。
↑Unter den Lind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