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知识搬运 | 北京冬奥会的“经济账” (MBA时事问答)

z5159966 回答数1 浏览数991
本文转载来源|得到头条
北京冬残奥会将落下帷幕,这意味着本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圆满结束。本次冬奥会的成果不用多说,无论是对绿色低碳理念的推广,或是对科技应用创新的推动,乃至于对外大国形象的展示,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并再次给出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评价。一句话,北京冬奥会给中国人长脸了。

不过,今天我们不看面子,来看里子,单来算算北京冬奥会的经济账:到底赚了或是赔了?北京冬奥组委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本届北京冬奥会不亏也不赚,实现了“收支平衡”。
根据2014年北京奥申委提交的赛事预算,本届冬奥会的赛事运营预算为15.58亿美元,包括交通、安保、开闭幕式等方面的支出;另外还有一块场馆建设预算,为15.11亿美元,包括比赛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这两部分相加,本届冬奥会的总预算为31亿美元。后来在2015年,北京奥申委调整了一次预算,从31亿美元增加到39亿美元。
来对比两个数字:2018平昌冬奥会总支出为129亿美元;2014年索契冬奥会总支出达到惊人的510亿美元,光是建设场馆就花了64亿美元。当然,这里面有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但无论按什么统计标准,北京冬奥会都可以算得上史上最省钱的冬奥会了。
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北京作为史上第一台“双奥之城”,本届冬奥会继承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大量“遗产”。比如,在冬奥会北京赛区的13个场馆中,有11个是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包括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等等。这些旧场馆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水立方秒变“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变身冰球馆。还有一台场馆,是把废弃的首钢工业园改造成了滑雪大跳台场地。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个场馆建在2008年奥运会的曲棍球场和射箭场上,节省了用地成本。
第二,北京冬奥会所需要的各种设备是“以租代购”,能租到的就坚决不买。大到工程机械装备、立体停车场、造雪机、浇冰车,小到电脑、打印复印机、体育比赛器材等,甚至是奥运村里的床单被罩,都是租的。冬奥组委负责物资的官员说:“以租代购既降低了购买器材的成本,又降低了仓储和资产贬值的成本。从2018开始,我们减少了2万多件物资采购,节约了大约16%的预算资金。”北京冬奥会主物流中心面积,比往届冬奥会减少30%~50%。
第三,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也清晰地传达出了节俭办赛的理念。比如,开幕式总时长只有100分钟,焰火表演时长总计仅约3分钟,全部采用环保弹药。
第四,在奥运场馆的投入上,引入了社会资本。比如三个奥运村,全部为社会投资,并提前规划好了商业用途。冬奥会结束后,北京和张家口的奥运村将作为商品房出售,而延庆的奥运村将成为度假村酒店。
在想方设法省钱的同时,北京冬奥会更是“吸金”高手。
首先是赞助收入。本届冬奥会共签约45家赞助企业,这是冬奥史上赞助商最多的一届,收到的总赞助费也创下了历届冬奥会之最。其次是电视机转播收入,本届冬奥会的转播总收入突破11亿美元,北京冬奥组委按比例能分到4.3亿美元,也创了历届冬奥会之最。
另外,还有奥运特许商品的火爆,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顶流冰墩墩以一己之力,让本届冬奥特许商品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亿美元。相比之下,之前的三届冬奥会——温哥华、索契和平昌,特许商品销售加起来的总收入才1.65亿美元,还不到北京冬奥会的一半。
总之,一手节流、一手开源,让本届冬奥运在面临防疫成本和门票损失的情况下,仍然做到了“收支平衡”,非常不容易。这是从短期的经济账来说。
如果放眼长期,北京冬奥会创造的最大商业价值,促进了中国冰雪产业的大爆发。在2015年申办冬奥会的时候,我们提出“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结果提前两年就完成了目标,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了3.5亿。我国的冰雪产业规模更是一年一台台阶,2015年为27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
真的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徒手辟出了一台万亿级的大市场。之前多年一直“赔本赚吆喝”的冬奥会,遇见中国这样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爆发出了惊人的商业能量。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北京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