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内容,还请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对我帮助很大的!拜托了!
如果想要详细的选购建议,欢迎通过资深付费咨询向我提问~
这次毕竟咕了这么久,写多一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啦!
系列文章:
松下,自来水,与松下不只是家电厂的尊严
时年 23 岁的松下先生风华正茂,在年初晋升到了大阪电灯公司的检察员,对于其他实习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转正,也意味着在工程领域方面的出人头地,但对于松下先生来说,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要去探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于是,同年,松下幸之助先生辞去这份工作,用东挪西借来的击败日元在大阪创办了松下电器器具制作所,主营业务为灯泡和插座——正式成为了大阪电灯公司的竞争对手。
这家以点亮夜空为起点的公司,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高速成长,成为了一家横跨各种产业、业务遍布五大洲的跨国企业,远超曾经的大阪电灯公司(现关西电力)。
而亲手缔造了这一奇迹的松下幸之助先生,也被喻为经营之神。
这里有一台关于松下的冷知识:尽管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是于 3 月 7 日创立的,但是纪念日确是 5 月 5 日,因为在这一天,松下先生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自来水哲学。
企业的使命是指什么?
企业的使命是消除世界的贫困。
比方说,水管里面的水固然有其价值,然而喝路边的自来水不用付费也不会受到责备,因为水资源相对丰富。企业的责任不正是让世界物资丰富以消除一切不省事吗?……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将寄托在我们肩上的大众的希望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完成我们对社会的义务。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
——松下幸之助 也就是说,松下的精神就是技术和工业品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制造,来将奢侈品转变为普及品,质量要好,价格要低廉,服务要周到。
不过,即使是这样一家资本、资历都非常雄厚的公司,即使是有着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经营哲学,即使在二战后打造了数不清的经典、耐用、好用的家电产品,在进入相机领域的时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想,松下的确是在家电领域非常在行,但一家家电厂,如何能做好相机呢?而松下要向大家证明,松下远远不只是家电厂。
松下不止能做出很棒的家电,也能做出很棒的相机。
家电厂的影像之路
尽管松下进入相机界是相当晚了,2001 年才发布了 LUMIX(徕美)牌子,和徕卡合作推出一系列的紧凑型相机,进入可换镜头领域则要等到 2005 年与奥林巴斯联合推出四三(Four Thirds)系统的 L1 和 L10 相机。
但松下在影像方面的积淀那是相当深厚。
早在 1935 年,松下就开发了第一台电视机原型机,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积极测试广播电视机相关的技术,以迎接 1940 年的东京奥运会。
然后,二战打起来了——奥运会自然是木大了。
于是广播电视机这类民用产品的开发就被搁置,经过二战后漫长的恢复期,1952 年,松下推出了 17 寸的黑白电视机机产品,60 年代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机,尽管作为接收端的内容消费设备,但松下也因此在广播电视机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间来到 1977 年,松下发布了一款 4 小时录制时间的消费级 VHS 录像带,这也是松下第一次进军视频录制市场,随后,松下凭借着一系列的广播视频机器在 80-90 年代的市场里砍下了不少市场份额,无论是 1/2" 的 D-3 合成格式的视频录像机,或是随后更新的 D-5 格式。
而真正让松下名扬天下的,当属 AJ-D310。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摄像机,当然,松下并没有止步于此,随后推出的 AK-HC1000,开启了 3CCD HD 超清数码摄像机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不妨跳出时代的局限性,聊一聊我一直在提的一台观点:
无反相机本质是能拍照的摄像机,而对于摄像机来说,CMOS 速度几乎代表了一切性能。
松下虽然没有任何制造照相机的经验,但凭借着其在广播电视机领域的长期积累,不仅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无反相机,而且在无反时代也凭借着视频特化的 GH 系列和 S 系列混得风生水起。
而在无反时代混得风生水起的相机厂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在视频摄录、或者广播电视机领域有着深厚家学的牌子——索尼自然不必说,广播电视机领域老大级别的为玩家,松下在上世纪 80-90 年代的广播电视机领域称霸一方,佳能的 5D Mark II 开启了视频领域的 DSLR 革命同时也维持着 C 系列摄影机线,即使是受众群体窄一些的富士,其富士珑镜头也是在广播电视机领域的常客。
而其它的纯摄影厂商,如果没有极为深厚的光学积淀和积极变革的心态,那几乎在无反时代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尼康凭借着自个 Z 卡口和 S-Line 系列镜头在这个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柯美、奥林巴斯、宾得要么还没撑到这个时代就被收购、要么就被边缘化了。
带着摄像机领域的深厚积淀,松下于 2001 年发布了 LUMIX(徕美)牌子,正式进军民用照相机市场。
镜头标识:DG,Noct,Summilux,以及更多
虽然松下推行着民主化的哲学,但作为一台初来乍到的牌子,如何最快速地打出知名度呢?
答案是联名。
你瞧,2001 年好用的方法,今天依然好用,不过只要产品力过硬,联名也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于是松下就和徕卡联名,推出了 LUMIX 系列相机,LUMIX 系列在 2001 年到 2005 年主要是做紧凑型相机,也用 FX 系列刷了几个世界最小的记录,但松下作为一家这么大的企业,如何可能止步于做紧凑相机玩呢?
真功夫或是要玩可换镜。
于是和奥林巴斯推出了四三(Four Thirds)系统的,当然这个系统并不成功,毕竟一台规格比 APS-C 还小的数码单反系统,画质弱了体积却没有得到显著缩减,大多数有脑子的消费者当然是不买账的——你就算镜头是徕卡的,也不会买账。
顺带一提,那个时候四三系统的徕卡联名镜头叫 Leica D Lens,也就是徕卡数码(Digital)镜头,和尼康的 D 系列镜头不一样,不要搞错了。
而且早期奥林巴斯还搞了一台非常(优雅用语)的垂直入射概念,直接把大于 f/2 光圈的镜头设计全部枪毙了,等效光圈算一下直接 f/4 起步,顶级镜头打不过对面狗套,那只能被各家的单反系统表演一台来回摩擦。
所以接下来就是松下表演的时间了。
首先是把奥林巴斯这个垂直入射的概念丢了出去,做了 f/1.4 的镜头——好嘛,起码等效 f/2.8,定焦摸到全画幅变焦水平,展示了一下四三系统的可能性,但是真正的重头戏,还属 2008 年横空出世的 G1。
通过枪毙 CMOS 反光板,解放了镜箱空间,法兰距得以砍半,松下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反相机——一台可以拍照的摄像机。
而这个系统,由于比四三(Four Thirds)系统更加微型,于是被称为 Micro Four Thirds 系统,也就是微四三系统,或者 M43 系统。
M43 系统也是一台开放协议的卡口,理论上只要遵守协议,所有人都可以开发 M43 相机,镜头通用,可以自动对焦,所以这也是为啥国产相机一般会先进军 M43 系统的原因——比如小蚁,比如永诺,比如大疆,比如 ZCam。
说远了,与 M43 卡口合作的徕卡镜头呢,就叫徕卡 DG 镜头——Digital G Series。
而对应的后缀呢,则代表了最大光圈,这个是按徕卡的标准来的:
- Nocticron f/1.2
- Summilux f/1.4
- Summicron f/2.0
- Elmarit f/2.8
- Elmar f/3.3
- 带有 Vario 是变焦镜头,不带的是定焦镜头
当然 M43 上要记得等效系数乘以二,和徕卡联名的手机上要记得乘以对应的等效系数。
而松下自个的头,则使用了和自家 M43 相机同样的 G 字幕标志,LUMIX G 镜头就是松下原厂的 M43 镜头了,而其中的高端系列则会有红色 X 字母标识,称为 X 系列(但实际上后期的高端镜头基本都打徕卡 DG 标了)。
2018 年,适马松下和徕卡组成 L 卡口联盟,而进军全画幅的松下的镜头系列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 S Pro 系列为全画幅镜头里的旗舰镜头,标识为红底银字的 S,而 S 系列则对应中高端镜头,为标识为银底镂空的 S。
不过似乎到目前为止松下还没有给 L 卡口推出过任何无标进攻图,最少也是个 S 标。
特殊玻璃:ED,UED,UHR,APSH
特殊玻璃方面,松下对低色散玻璃的标识是 ED(Extra-low Dispersion),以及 UED(Ultra Extra-low Dispersion)。
目前松下并没有自产或者加工萤石镜片的能力,因此没有萤石材料的标识。
UED 材料的性能和萤石接近,强度更高,且对大幅温度变化(Thermal Shock)的性能变化更小。考虑到松下目前全系黑色涂装,选择抗温变更好的 UED 材料而非萤石材料可能的确是更加稳妥的选择。
UHR 意为 Ultra High Refractive,高折射镜片,这类镜片的应用有利于增强折光性能,缩小镜头体积,但是加工更加困难,也更容易导致炫光,应用起来很有挑战。
APSH 是 Aspherical,非球面镜片,现代镜头里的老朋友了,用于矫正多种像差。
镀膜:Nano Surface Coating
松下的 Nano Surface Coating 是通过在表面形成纳米级别的细微结构,来解决 380-780nm 波段区间的反射问题,从而增强镜头的抗眩光能力。
为视频优化:步进马达,PZ
在对焦方面,松下为了提供视频静音对焦,一直使用步进马达,步进马达的好处是对焦静音,早期使用 HD 标识,表示配合 GH1 及更新的相机拍摄超清视频时能实现静音自动对焦功能。
不过目前因为几乎所有的松下镜头都在用步进马达所以也就没有特殊的标识了。
带有 PZ 的松下镜头则具有电动变焦的功能。
总结
如果你觉得这期的技术内容短了很多的话,并不是你的错觉,因为松下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晚,也就没有经历胶片到数码,或者自动测光、对焦以及全电子化卡口的动荡过渡过程,基本上入行的时候坑都被前人踩完了。
松下作为后来者,在技术上是具有少踩坑的后发优势的。
43 卡口和 M43 卡口从一开始就是全电子卡口,更别说 L 卡口了,因为相位对焦缺失的同时要为视频优化设计,需要减少对焦组的重量,所以一直在使用步进马达以配合对比度对焦的抖动行为(DFD 是个增强版对比度对焦),所以马达方面也没有特别丰富的种类。镀膜方面,松下一早就点出了纳米膜的技能点,但是性能方面和第一梯队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超长焦产品的缺失,似乎应对野外恶劣工况的抗污氟镀膜的技能点也还没有点——当然,S Pro 系列镜头都是具有耐候性设计,这个大家可以放心。
好啦,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