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酷将军
| 来自北京
利益相关,浙大电气本科在读
问题下很多回答都是从学院发展的角度谈的,这里我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个人发展。
首先我们可能需要思考思考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想在浙大电气收获到什么。一个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有了这份学历你想达成怎样的目标?是进入电网工作还是...?进电网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有分到市供电局的、也有分到县供电局的,当然也有去电科院、省调、国调中心的。去到不同的岗位需要在求学的这几年里做不同的准备(经历、证书等等),在准备这些经历、证书的过程中,学院能不能够帮到你,能够帮你帮多少?这些问题可能都是你需要思考清楚的。
其次简单的谈一谈学院本科的培养模式,这一部分我尽量客观的把入校到现在电气学生所经历的培养过程跟大家分享分享。
一个标准的、优秀的浙大电气本科生,他(她)会在大一的时候被鼓励好好学习数学物理课程(微积分甲I、II,线性代数甲、大物I、II)、通过英语考试(CET-4、CET-6),在大一春夏学期的3-5月会被通知去了解各类辅修班(包括辅修cs的学位)、报名工高班、爱迪生班等等(当然主要还是宣传爱班居多,毕竟是自家学院办的班);在大二的时候,如果这位同学选择了爱迪生班,他(她)会面临比普通的班级更加繁重的实验的任务(比如模电的实验有个大作业,当时班上许多组都是自行调研设计一个模拟电路之类的,再比如信号分析课程的实验有要求用树莓派实现一个控制系统,具体是个怎样的系统需要自己考虑),在繁重的实验任务下带来的必定会是繁重的报告任务,据同学回忆,写报告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因为这些实验课的评分基本是看报告,衡量一个报告写得好不好...此处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字),以至于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学其他知识&阅读闲书等等;在大三的时候,许多同学会被鼓励去参加竞赛,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部分被学院认定的竞赛的获奖是可以用于加分的,同年,专业课大部分是在这一个学年才开设(比如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等核心课程),这意味着这一年选择这样成长的同学必定是非常累的,当然也是很充实的;在大四的时候,优秀的同学获得了保研的资格,成功的保研至本学院各个导师那里,开始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这样的培养合乎大部分未来想从事电气领域的同学的规划,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你都有具体可以执行的任务去做,以至于每一个阶段你都拼劲十足。但是如果你在接收这样一种模式下的培养后,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并不那么足,或者说你通过看新闻、了解大厂动态等方式了解到了一些新技术、同时自己又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此时你的处境将会比较尴尬:繁重的课业无法让你脱身,以课程绩点+加分绩点的评价体系让一个兴趣在本领域之外的人得不到很多好处。基于以上的分析,可能你需要考虑考虑自己是否对电气行业有100%的兴趣了。
接下来谈谈关于本科生的出路问题。在学院学习的这几年里,感觉最好的出路是保研。保研固然是一个好的出路,但是出国以及本科就业这方面,个人感觉自己在学院求学的这一段时间里,学院提及的不太多,相关的讲座以及学长学姐的经验交流也相对较少,所以身边有些同学在此上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先前了解的一些情况也表明,部分的学长学姐是很晚才开始了解出国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这无疑在申请季的时候吃了一些亏。
综上,还请自己先评估自己的长期规划,再选择专业以及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