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usejie
| 来自黑龙江
B站,永远的神,这场中秋晚会让我看到了“国风”该有的样子。
在“国潮”的带动下,如今“国风”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古风歌曲、国家宝藏、诗词成语大赛,都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到传统节日,满大街的汉服,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件事物一旦火了,就会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有句话说得好,国风是个框,啥都往里装。我觉得如今“国风圈”有两大怪相,那就是“附庸风雅”与“朝代粉圈”。
如果这两种现象不改,好好的“国风”真会一步步沦为“亚文化”了。幸而,在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中,我没有看到国风的“亚文化”,而是看到了国风的“新惊喜。”
其一,硬核科普
国风不是附庸风雅,其文化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比如那些穿着仙服飘飘的影楼装,唱着毫无逻辑的古风歌词,你非要说这是国风,那我是坚决是反对的。
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真的是把“硬核”做到了极致。比如UP主的妆容,非遗文化的展示,还有每个节目的立意,都经得起考究。第一个板块《秋节佳人图》,就复原了很多古代名画场景。比如“浣纱捣衣”的场面就来自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奏乐”的场面就让我想到了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在《繁华市井》这一板块,展现了皮影戏、二鬼摔跤等非遗项目,这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绝活。比如长街上民俗汇演中的傩戏,这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该节目演出团队在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和面具,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国风”是个厚重的标签,不是你穿着汉服,拿着摆拍一张照片就是“国风”了。你所看到的每一个绝技,那可能就是人家世代相传,苦练一辈子的传家手艺。“科普”是“国风”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牢固了,才能百花齐放,自由创新。这便是B站中秋晚会的绝妙之处。
其二是,包容开放
天下苦粉圈久矣,奈何有人的地方就有粉圈,比如那些汉服朝代粉。明制的看不起宋制,传统党看不起改良党,穿件衣服都能穿出优越感,这平常是有多自卑。最要命的是朝代之间还相互攻击,比如明粉仇视清粉。既然对朝代这么忠心,咋不跟皇帝一起殉国呢?
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让我看到国风的开放与包容。晚会的主场景选在襄阳唐城,但展现出的文化魅力不仅仅限于唐朝,民族文化也包含各个民族。比如开场的花车,一辆来自中原,一辆来自西域。中原花车的主背景图案,是象征太阳的神鸟三足金乌。西域花车则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图案为主要装饰。两辆花车争相斗艳,各放异彩,又融为一体。
在花车中间,众多鱼形灯偶也出现了。这些出场灯偶都能在清代绘本《海错图》中找到原型。你看,这场晚会没有一个特定历史背景,因为每个朝代都有他们特定的魅力,每个时代的精华都在此一一展现,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国风或者古风,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一定要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如果开始玩党同伐异了,那么只会让更多喜欢国风的人,望而却步。B站给当代国风竖起来了一个新的标杆,这便是B站这场中秋晚会最大的意义。
中秋盛会,本来就是一场全民共乐的盛宴。在古代不管是你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这场中秋佳节中,到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也以多样的视角,多样的思维,带领我们感悟中秋之乐。
比如《风华雪月》这个板块,就打破了传统文化中阖家欢乐的形式,将视角焦距在了戍边的战士身上。节目展现了中国男儿们的阳刚之美,与开篇《百美图》中的少女灵动之美,正好呼应。无数家庭能在中秋之夜把酒言欢,正是因为有这些战士为我们戍边站岗。多维中秋,多维审美,这才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读懂中秋的意义。
这场B站中秋晚会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有大量的B站优秀UP主参与其中,这给更多热爱国风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比如参加这场节目演出的UP主团队铁羽踏白,他们所穿戴的都是自己的原创甲胄,在设计时参考了很多古代壁画与博物馆雕像。
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包容是发展的前提,这是B站中秋晚会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我们宣扬国风,不是让自己穿越到古代,而是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带到现代,让“传统”更有生命力的发展下去,历久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