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评价 2021 B站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

zimao 回答数5 浏览数665
如何评价 2021 B站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四川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housejie | 来自黑龙江
B站,永远的神,这场中秋晚会让我看到了“国风”该有的样子。
在“国潮”的带动下,如今“国风”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古风歌曲、国家宝藏、诗词成语大赛,都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到传统节日,满大街的汉服,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件事物一旦火了,就会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有句话说得好,国风是个框,啥都往里装。我觉得如今“国风圈”有两大怪相,那就是“附庸风雅”与“朝代粉圈”。
如果这两种现象不改,好好的“国风”真会一步步沦为“亚文化”了。幸而,在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中,我没有看到国风的“亚文化”,而是看到了国风的“新惊喜。”


其一,硬核科普
国风不是附庸风雅,其文化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比如那些穿着仙服飘飘的影楼装,唱着毫无逻辑的古风歌词,你非要说这是国风,那我是坚决是反对的。
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真的是把“硬核”做到了极致。比如UP主的妆容,非遗文化的展示,还有每个节目的立意,都经得起考究。第一个板块《秋节佳人图》,就复原了很多古代名画场景。比如“浣纱捣衣”的场面就来自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奏乐”的场面就让我想到了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在《繁华市井》这一板块,展现了皮影戏、二鬼摔跤等非遗项目,这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绝活。比如长街上民俗汇演中的傩戏,这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该节目演出团队在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和面具,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国风”是个厚重的标签,不是你穿着汉服,拿着摆拍一张照片就是“国风”了。你所看到的每一个绝技,那可能就是人家世代相传,苦练一辈子的传家手艺。“科普”是“国风”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牢固了,才能百花齐放,自由创新。这便是B站中秋晚会的绝妙之处。


其二是,包容开放
天下苦粉圈久矣,奈何有人的地方就有粉圈,比如那些汉服朝代粉。明制的看不起宋制,传统党看不起改良党,穿件衣服都能穿出优越感,这平常是有多自卑。最要命的是朝代之间还相互攻击,比如明粉仇视清粉。既然对朝代这么忠心,咋不跟皇帝一起殉国呢?
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让我看到国风的开放与包容。晚会的主场景选在襄阳唐城,但展现出的文化魅力不仅仅限于唐朝,民族文化也包含各个民族。比如开场的花车,一辆来自中原,一辆来自西域。中原花车的主背景图案,是象征太阳的神鸟三足金乌。西域花车则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图案为主要装饰。两辆花车争相斗艳,各放异彩,又融为一体。


在花车中间,众多鱼形灯偶也出现了。这些出场灯偶都能在清代绘本《海错图》中找到原型。你看,这场晚会没有一个特定历史背景,因为每个朝代都有他们特定的魅力,每个时代的精华都在此一一展现,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国风或者古风,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一定要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如果开始玩党同伐异了,那么只会让更多喜欢国风的人,望而却步。B站给当代国风竖起来了一个新的标杆,这便是B站这场中秋晚会最大的意义。


中秋盛会,本来就是一场全民共乐的盛宴。在古代不管是你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这场中秋佳节中,到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B站的这场中秋晚会,也以多样的视角,多样的思维,带领我们感悟中秋之乐。
比如《风华雪月》这个板块,就打破了传统文化中阖家欢乐的形式,将视角焦距在了戍边的战士身上。节目展现了中国男儿们的阳刚之美,与开篇《百美图》中的少女灵动之美,正好呼应。无数家庭能在中秋之夜把酒言欢,正是因为有这些战士为我们戍边站岗。多维中秋,多维审美,这才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读懂中秋的意义。


这场B站中秋晚会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有大量的B站优秀UP主参与其中,这给更多热爱国风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比如参加这场节目演出的UP主团队铁羽踏白,他们所穿戴的都是自己的原创甲胄,在设计时参考了很多古代壁画与博物馆雕像。


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包容是发展的前提,这是B站中秋晚会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我们宣扬国风,不是让自己穿越到古代,而是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带到现代,让“传统”更有生命力的发展下去,历久弥新。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nters_power | 来自北京
B站这个很成功呀,昨天还特意看了下,美感不用说,文史上的考究也不错,更重要的是传播广。
单独把传播拿出来说,是因为前两天,有个小网红唱黄梅戏的视频搞火了,这家伙网上给人家骂的。
说起来,我从小家里热水器就唱着“树上鸟儿成双对”,但很多人,尤其北方人,确实不太了解这个。
所以,在传播学上,这其实是个十分成功的案例。要知道,这首歌也是我学姐慕容晓晓的一首流行歌。而黄梅戏发源地虽然湖北的黄字片,但发扬却是安徽安庆一代。
但你注意了,我说它成功——是传播学上的成功。传播学的特点就是舒适圈、猎奇和争议。但是在艺术上,它简直……太不成功了。它缺乏了最基本的艺术审美:每一句歌词都是那种一顿一顿的做作和卖萌——这才是争议的来源。
但是,刨除她本身的内容,黄梅戏这种地方戏,就是当时改良版本的流行乐。就像二人转本身是改良版的河北评剧、莲花落,二人转诞生至今不到100年,现在能称其为“传统曲艺”了。哪怕是京剧,它本身也是“流行化”的昆曲,而昆曲又是“流行化”的元杂剧。
我总说,传播往往拥有这非理性、舒适圈,而文化、学术往往是理性、跳出舒适圈。
所谓曲高必然和寡,和寡的,还总看不起俗众的,能把这俩矛盾弥合,简直比登天还难。
创新,一定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容易是空中楼阁。
如今,随着经济的好转,我们对本身文化的热爱、改良、传播也是提上了日程,越来越有自己的玩法。
但你也不得不说本来作为我们精神食粮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历史,却成为了很多小圈子维持优越感的基础:穿汉服必须是xx头型;旗袍不是中国传统服饰,甚至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搞得原教旨一样,党同伐异,我现在说这些都毛骨悚然。
说回到B站这场花好月圆晚会,这一场空间设定在唐城的晚会里,其实融合了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文化特点,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看到的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融合。
在这场晚会里,我看见身姿优美的舞者在水中月上荡出力量感的波纹,灯会里的少女们用笑意呈现盛世,还有变成孔明灯的属于现在的弹幕祝愿铺满夜空……
这些都是很美的画面。
但只说其美有单薄了,这场晚会中也能看到塞外铁色的月夜,由此带来关于家国的震撼;在花车和灯市街道里的人物妆容能从古典文史里找到根源,这更是文化底蕴的考验。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正是这样的一场晚会才更容易通过这种传播,感受到中华大地之广阔,历史之一脉相承。感慨我们如今仍能够具象地看到这些从百千年前经由一代代先祖的传承瑰宝。
这种状态正是兼容并包如汉唐般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也正是一个传播者应该做的——放下身段、讲好故事、说好人话。
文化,不应当成为了一种严苛的规则去对人群进行区分,进而使其中部分人获得高贵感。
诸子百家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赵武灵王可胡服骑射一马当先;国风的氓之蚩蚩,淇水汤汤也可以成为文采飞扬的成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些才是我们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特色。
当我们站在名为“现代”的时间路口时,总是会将现在与以前去分成简单的古今。但是别忘了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他老人家就说过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能集合宇宙的灵气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才是一代代的通俗,也是一代代的风雅。
前两年我在越南走到哪里,都能遇到为了学习汉语,找我聊天的友人。我说你为啥这么喜欢中国文化?是因为唐诗宋词?还是京剧脸谱?人家说,是有关重庆成都的短视频,是最喜欢的Dịch Dương Thiên Tỉ(易烊千玺)。
我和同伴出德胜门去往十三陵,他说他知道土木堡之变和于谦北京保卫战。我说你是看了明实录还是明史,或者明朝那些事儿?结果人家说是看了“大明风华”,这不也不错嘛。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不断走在时代的最先进,走在传播的最广泛,当传统真的成为“传统”,那历史,真的也就只是“历史”了。
还是那句话:比起一味的“祖宗太厉害了”,“我真为祖宗自豪”……小伙计们,祖宗可不想听到这些。他们更想因为我们这些后生而自豪,因为我们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而对得起自己的千年奋进。
也希望像B站这种晚会能继续办下去,让更多人能以轻松的姿态接受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这对于我们的传承和创新,才是幸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北京清大思创 | 来自河南
中秋佳节一年一度,吃月饼团圆是传统习俗。明朝万历时期的太监刘若愚写了一本书叫《酌中志》,里面记载:“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可见快500年前,我们就有中秋吃月饼团聚的习俗了。
当然团聚不能没有节目,古人赏秋海棠、玉簪花、拜月祭月等种种,到了今天则流行看晚会。电视时代,最著名的当属央视的中秋晚会,到了网络时代,B站的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更加异彩纷呈,众多顶级表演艺术家加盟。如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马久越担任音乐总监,以及国潮音乐人萨顶顶、国家一级演员殷硕、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得者孙晗硕、中国“文华大奖”获得者宋玉龙、国际现代舞赛最佳演员陈添等;UP登台献艺自然也是不能少,包括才疏学浅的才浅、古琴诊所、混元Rysn、二十四伎乐等以国风作品著称的创作者,共计54位。UP主俨然成为了节目的主要表演力量。


这场充满浓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晚会分为五个部分:“秋节佳人图”“繁华市井”“花车斗彩”“一觞一咏”“风花雪月”
“秋节佳人图”
仲秋时节,圆月初升,国风少女汇聚于月色之下,用书画才艺交流对中秋的企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繁华市井”
在中国古代本有宵禁之令,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的晚唐之际就取消了。不过过节的时候,比如元宵、中秋,是可以开禁3到5天不等,供大家娱乐。宋代以后,出现了制度性的夜市,真就是金吾不禁,玉漏毋催了。B站还为国风爱好者精心设计了海量的硬核文化彩蛋,包括地方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草编、评弹、举鱼灯、飞花令及提线木偶戏等。其中一些民俗文化更是堪称罕见。如2006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万载开口傩”,它是一种江西万载县地区驱鬼逐疫、祈祷平安的戏曲艺术。虽然“傩”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实际上,作为傩戏源头的傩舞(鬼戏),是华夏文明中可考的最古老的祭祀活动。所以傩戏是研究自然崇拜、巫术信仰时期的汉族先民,为数不多的珍贵史料。


“花车斗彩”
唐代的文化特色是胡汉交融,虽然节目名叫花车斗彩,但无论设计元素还是内容,反映了唐代的这一特征,西域与中原文化,你中有我。在萨顶顶和殷硕参演的花车斗彩环节中,有两辆大型花车,一座整体呈中原风格,另一座为西域风格,两辆花车均有诸多细节考据自敦煌。“代表中原”的萨顶顶不仅服饰讲究,参考了自莫高窟98窟女供养人壁画的形象。更有一首歌曲,是马久越根据考古学家、音乐学家从敦煌壁画上翻译的25份残谱,改编而成的;再比如西域花车上的华盖图案,来自敦煌壁画;主灯的灯罩纹饰,借鉴了敦煌莲花飞天藻井;地毯则取材自敦煌复原宝相团花。花车的设计不止于追求复原,更将中原特色与西域风情进行创造性融合,这也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中原花车上,仅一根柱子,就结合了莫高窟中的柱纹、唐代云龙纹铜镜和汉代瓦当朱雀纹等元素。


“一觞一咏”
红楼梦中的中秋联句,就是魏晋文人曲水流觞的衍化。文人以诗情表达感情,以月色催发诗情。不过月亮可是要“千里共婵娟”的,无论是大都会、小村庄还是边塞烽燧,此时共享一轮明月,文人诗也就在诗情豪意、铁板讴歌中,转到关山之外。


“风花雪月”
何谓风?“春风不度玉门关”。何谓花?“千树万树梨花开”。何谓雪?“五月天山雪”,何谓月?“受降城外月如霜”。没有边关的风花雪月,就没有大家的风花雪月,古今一理也。边塞文化离不开兵刃甲胄,参演节目的UP主团队铁羽踏白,专注于中国甲胄文化的创作,节目中的许多盔甲道具,就出自他们之手。其中一副在宣传片中一闪而过的“改良赵云甲”,仅就画面中出现的部分就有许多宝藏细节。甲片制式为古代高级指挥官才能配备的龙鳞甲;胸甲借鉴了法海寺壁画中的增长天王像;肩甲部分的兽吞,取材自西安博物馆的唐代金龙雕像;整体色调,则参考了京剧中赵子龙的白衣银甲扮相。UP主团队成员曾表示,这套盔甲虽然现实中不存在,但所有的元素都是为了烘托赵子龙的儒将形象,是“我们对儒将最美好的想象的集合体”。


整场晚会看下来,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合穿越、混搭、跨界为一炉的“时空交融”。在做泛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时空交融”的手法,把舞台变成类似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好像《博物馆奇妙夜》那般,让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你方唱罢我登场”,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各种亮点。如同这次B站的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选择一个时代风格的历史背景,让各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出来,其实是对泛传统文化表现的一次创新尝试,也彰显出了中国文化包容的气概。
尤其是现代对于传统的追忆和使用,更要秉承”包容“这个原则。很多人喜欢用代入法看问题,喜欢汉朝就以汉朝文化为佳,其余朝代文化为劣,喜欢唐朝亦然。这个其实在学术界早就对此有所批判,叫做“不能被研究对象改造”,研究佛学的成了和尚尼姑,研究民国历史的成了果粉,都是此类。更有甚者还会按照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形成圈子,制造鄙视链,这就和最近所批判的“粉圈”差不多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的文化孤岛。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获取的要素,“国风”“国潮”都成为文化创新的卖点让大家耳熟能详。这里面“国”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也意味着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创新。当然需要创意,也不能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正确理解和阐释,当然这有赖于与专业学者和符合研究范式骨灰爱好者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我们这代人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传承、发扬、延续下去,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nce | 来自北京
从立意,展现方式,表演等多角度讲,比b站每年的拜年祭要好
但从文化这个角度说……我反正没啥共鸣,我觉得女孩子可能更爱看这个晚会,各类古风妆,华服汉服应该是这个圈子里的最爱。
为了宣扬中国这套文化,河南台,央视也在做类似的晚会
但央视的画风是这样的


河南台的画风是这样的


b站的画风是这样的


央视那是真的晚会,舞台效果,拍摄方式,请的明星的功底都是碾压各路电视台及平台的
河南电视台那个就属于旅游景点宣传片,同时搞点创新舞蹈啥的,突出一个创新和特效(那个两个人脚下八卦阵的那感觉很赞)
b站,我愿称其为网剧缩减版古装俩姑娘闹中秋
画风类似于,你跑爱奇艺,找电视剧的时候,点了一下古风选项……


反正b站是铁了心要走挣女人钱的道路,所以它这么搞我觉得也没什么,算是维护自己主要消费群体心理预期。
但这势必跟b站初衷背道而驰,二次元滚出b站,估计以后就不只是个口号,而是现实了
其他要求不多,希望女拳不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这么回头一看,央视是真的牛逼!不愧是老牌的官方媒体,从来不偏向任何一个单一群体,大器
央视出个什么平台可以充会员啥的,我宁可选央视
就b站这么玩下去,我冲个大会员都觉浪费钱。特么整天在维护女性群体,也不想想冲大会员的这帮人是为了看动漫才来b站冲会员的!!!连原来的核心用户都不当回事了,是真的没必要为他送钱了
麻烦b站滚出二次元!
我说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274961646 | 来自江苏
B站中秋晚会观后感:建设钱庄真是最高调的金主爸爸。
以及笑喷了的弹幕:这俩白嫖怪象征了B站的传统文化。
最后说电脑端的阿B弹幕会变成灯笼飞向天空,手机不得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是非常浪漫的晚会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