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第一章 综艺节目的本质与特性:综艺的本质是指什么?

北京清大思创 回答数5 浏览数946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台娱乐至死的物种。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台一直被主流传媒理论家们所“鄙视”的一台行业中却也存在自个的“鄙视链”。
做影片的看不起做电视机剧的(包括网剧),做电视机剧的看不起做纪录片的,做纪录片的看不起做综艺的(包括真人秀)。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不同艺术产品的本质特征却早已经决定了它的消费属性和存在意义。

(鄙视链底端还有鄙视链)

我们不否认综艺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不会因为有这些作用就想方设法为它拔高些什么。路边的早餐店有它存在的价值,商业大厦内的高档餐厅也有它自身的顾客群,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能有一部分顾客或是重合的,所以谁都没必要刻意去诋毁对方。
只有当我们真正看清楚了这个艺术品类,才不会盲目的拼命追逐或者强行赋予一些本不属于它的东西。
综艺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快速消费品
简单来说,综艺节目就是一种文化快餐,这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广大的视频观众的业余生活提供文化娱乐消费。所有的“文化快消品”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紧扣热点,关注当时当下,强调即时娱乐的感性消费。小说会留下百年经典;影片会留下百年经典;甚至连被影片“鄙视”的电视机剧也都会大浪淘沙的留下经典。

(经典的86版《西游记》目前还在播)

但是唯独综艺节目不会,所有的综艺节目,哪怕是在一段时间内异常火爆的综艺,过一段时间也会渐渐的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顶多会在某些回顾或者某一代人的回忆里,成为一台被记得住名字,但是不太记得清内容的经典节目代名词。
事实确实是这样,中国的综艺往前数三十年,诸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超级女声》、《非诚勿扰》、《我爱记歌词》等,大家确实会记得它大致演了些什么。但是我们几乎却很少看到电视机台会再把完整的一期节目拿出来像《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一样的一遍遍的重播。

因为综艺的节目内容跟时代贴的过于紧密,很多节目的“梗”可能只有当时当下的人才能看得懂。而这期的选题可能过了这个“村”就再也没有这个“店”了。这也是为啥有时候我们看国外综艺的时候有些点可能在本国人看来是非常搞笑的,但是外国人看来却是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国外的华人或者是留学生离开中国久了,他们也理解不了这些点。
综艺是一种高时效、低库存的陪伴性视频文化商品
关于综艺节目的“陪伴性”这一点,其实它和广播节目以及电视机剧特别的相似。尤其是在移动传媒端发展起来以后,这样的特征就更明显了。影片的欣赏场景是封闭性的,独占性的,你买了票以后无论影片拍的如何样,就绝大多数情况下或是会把它看完。但是综艺节目、广播节目和电视机剧则不同,它们的欣赏空间是开放性的、自由的,甚至还伴随着欣赏者手头杂七杂八的各种事情要来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平常习惯的称呼综艺和电视机剧为“下饭综艺”或者“下饭剧”等,这样就要求综艺内容的创作者必须想到这样的欣赏场景的不同在节目内容的安排,以及节奏的把控等方面照顾到综艺自身的规律性。

(综艺节目的欣赏场景)
而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的“高时效”和“低库存”的特征则又体现了它和影片、电视机剧不同的一面。我们常常听说某部影片因为审查原因被封禁了十年才得以重新上映,或者某部电视机剧因为是流量明星几年前拍的,目前该明星红了,有关他(她)的一系列库存剧一股脑的播出的情况。但是你估计很少看到哪些综艺节目是“尘封”好几年之后再重新排播的,即使有几年前的综艺重新拿出来排播,也会以“精编版”、“特辑版”等面貌出现。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疫情出现则更证明了这一点,居家隔离期才进行了不到半个月各大平台就马上出现了“综艺荒”的现象。迫不得已各大平台都开始了五花八门“云录制”方式,也出现诸如《天天云时间》、《你在干嘛》等一些一系列云录制的节目。

“文化快消品”的本质决定了它“高时效、低库存”的生产特征,了解了它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进行生产。
综艺节目是一种以编剧为中心的影视艺术
影片是一种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影片讲故事几乎全部依赖镜头的调度和声画的配合,一台好的影片导演几乎可以把影片的镜头艺术玩到登峰造极。你估计很少会见到优秀的影片导演像电视机剧一样的把一大段人物对话通过“硬切”的方式来推进剧情的发展;你也更不会见到一台影片导演正在讲故事的时候突然上了一屏“花字”来解释目前的剧情发展。

(影片《功夫》开场的经典长镜头)

而电视机剧和综艺节目则是一门更依赖于情节和台词推进的艺术门类。举一台简单的例子,前两年网上经常调侃琼瑶阿姨的言情剧,一句“你冷酷你绝情你无理取闹”翻来覆去男女主角可以来来回回说上十几遍,撑起将近三分钟左右的剧情,都是由于两个人的情绪冲突到位,观众有时候反而很吃这一套。

但是电视机剧和综艺节目由于小屏欣赏的习惯,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有新鲜的情节,强烈的情绪和不断的翻转来吸引观众。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编剧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意编写能力。这也就是为啥在娱乐业发达的韩国,非常容易出有名的是韩剧或者韩综的编剧,但是导演却往往会因为影片而闻名。在韩国能够在综艺界混出名堂的导演,一定是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编剧能力,比如说罗英石,金泰浩和曹孝镇等知名导演。
综艺是对节目嘉宾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影视品类
在影片、电视机剧和综艺节目三者中间,综艺节目是对演员(嘉宾)依赖度最高一种影视品类。前面他们讨论综艺节目的概念时曾经提到,综艺节目的演员是以个人身份或者个人性格到规定情境中去完成节目组的规定任务,从这一点就决定了综艺演员的创作参与度要比另外两者大的多。
在影片和电视机剧中,演员呈现的是角色身份和角色性格,他们需要尽可能的让观众相信他们就是剧中的这个人物。而综艺节目的演员则不一样,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自身性格,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的自我的真实身份(至少在观众看来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习惯泛指这一类节目为“真人秀”。

(掌握了综艺规律的男人们)

所以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有一半的优秀创意是编剧写出来的,而另一半的优秀剧情则是演员(嘉宾)“玩”出来的。这也是为啥综艺节目的编剧往往非常重视搜集节目嘉宾的个人资料,包括性格、经历、微博甚至要去看所有作品的原因。
在产业化非常发达的韩国综艺界,如果一档节目收视率持续下滑,那节目组通常的做法是换个编剧团队再试试,韩国著名的长寿节目《无限挑战》就曾经换过很多次编剧团队。但是如果这档节目是主要演员全部退出了,那这档节目也很难再以这个名字继续存活下去。

(无限挑战家族)

这也是为啥很多韩国热播的综艺移植到国内来以后,如果节目嘉宾没有选好,那整个节目将会显得非常的尴尬,不信你到网上去翻一下我们国内做了多少个版本的《两天一夜》,最后的结局都如何。
综艺是年轻群体对社会热点进行娱乐性消费的重要方式
对于综艺有两个硬性的成功标准:
一台是娱乐性,另一台是话题性。
而作为一名综艺内容生产者,大家往往很注重节目的娱乐性,而忽略节目的话题性。他们认为节目的话题性应该是宣传人员营造出来的,只要娱乐性做做足了话题性有则更好,无则也与自个关系不大。但是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天生就是要为年轻群体提供作为“社交货币”的娱乐话题的。
话题性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节目组所选取的角度产生的价值观和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出演嘉宾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引起观众的好奇所产生的话题性(即平常我们说的窥私欲)
一档综艺节目无论怎样对它的受众群体进行分类,它其实真的只能分为三类:
1. 主流的年轻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
2. 某一垂直领域的的年轻群体
3. 垂直领域中细分年龄段的年轻群体

(企鹅智库的大数据调查,性别虽趋同,女性对综艺的传播度贡献更大)

我在业界所观察到的其他制作经验你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参考,但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业界大佬们他们不会对你说,但是都在这个方向上踏踏实实的做,能搅动年轻群体的“神经”才是这个行业的真英雄。
想在这个行业做一档不错的节目,最应该优先考虑清楚两个问题就是:
你的节目针对的是哪一部分的年轻群体?
你的节目能为年轻的群体提供怎样的娱乐和价值观话题?
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你的节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ming2800 | 来自广东
这么好的内容,这么少赞[捂脸]可真被作者说中了,大家都在娱乐至死。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f0427 | 来自北京
感谢支持,好久不来知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see | 来自北京
赞同楼上,质量太高了,已关注公众号[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ngBvRpc | 来自北京
感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okia3221 | 来自北京
无意间搜索到作者的文章,感谢作者。
之前一直不理解综艺好看的地方在哪。
不过现在还是对综艺提不起兴趣(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