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目前为啥小品喜剧什么的都得加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煽情的 ...

wwd203981877988 回答数5 浏览数532
最近在看几个喜剧类电视机节目(欢乐喜剧人之类),大多是小品,发现各个节目都有走煽情路线的倾向,小品我就认了,但是目前相声也走这个路线(第一期欢乐喜剧人岳云鹏)。
我感觉加入煽情的喜剧效果弱化了,为啥非得加煽情放鸡汤呢?想想或是以前的《不差钱》,或者是“海燕呐!”更让我发自内心的笑。
那么,为啥非得在喜剧中加入煽情呢?大家对单纯搞笑的喜剧不是更买帐吗?
使用道具 举报
| 来自上海
魅力之光 | 来自北京
其实我老早就想谈谈这个问题了,标题都想好了,就叫《岂可习惯于强行教化》。
如很多人所看到的,这两年的相声小品,前面还在讲段子,最后却总要突然跳出一段说教正三观,要说以前你们只能上央视,强行转折和暴力煽情好歹还能甩锅审查部门,编剧导演还能哭一嗓子都是广电的锅,这两年的小品节目又是招谁惹谁了?我也不是说小品就该傻乐升华就是犯贱,沈腾踩地雷那个小品和致敬卓别林那个默片就是瞬间转折成功的案例嘛,但是后面那群功力不够的也玩强行转折不觉得很过分吗?一天到晚故事讲到一半强行说教一番,这明明是很傻逼很值得批判的事情,结果最后却成了某种约定俗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过分的现象。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一种道德绑架,甚至一种习惯,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哪个部门在审察了,而是观众自己在审察,我们就像是习得性无助里的那只小白鼠一样,已经习惯于在笼子里蹦达,根本不去想怎么撞笼子的事了。当某个小品强行转折恶意煽情之后,我们竟然不能第一时间给出差评,而是碍于一种“逼格”,一种“他人的目光”,害怕自己骂这个恶意煽情的东西被人说“三观不正”“没有同情心”而昧心的给强行喂你吃苍蝇的那个节目打好评,这已经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了。
你看,知乎上那么多反对道德绑架的能人,竟然都被这玩意给绑架了,一堆人就是明知道这玩意很傻比还得引经据典的吹捧,你说可怕不可怕吧。
好消息是,观众是盲目的,他们习惯了也就习惯了,还能抢救一下。可怕的事是,有一批创作者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创作模式,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一个正确的故事应该是什么节奏,一边抱怨着审察什么的恶心,一边不思考怎么在锁链中讽刺出漂亮的故事,却用“都是怪审察啦”作为借口,理所当然毫无心理负担的强行喂屎。
而最令人发指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惯性不只是某个从业者的问题,而是足以波及整个业界的风气问题,当一个地方的观众、编剧、导演、制片人全都认为这种强行拔高和恶意煽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拍戏的一部分,不爽不要玩,那这个国家的文艺行业也就算是走到头了,即将到来的是样板戏时代,因为就算我整个剧都在歌功颂德,大家也已经习惯了嘛。文艺作品正确的教化方式永远是顺水推舟潜移默化的灌注进故事里的,就像《蜗居》、《裸婚时代》之类的东西,你就算再怎么结尾拔高试图把人三观正过来,整个故事前面那些惨逼了的经济问题还是深深的扭曲了一代人的婚姻观?
需要最后自己打自己脸,你干嘛不之前就站在好的位置上呢?
言犹未尽,到此为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cmbobo | 未知
有幸参与《欢乐喜剧人3》,真的理解了为啥小品都是煽情的底。
《欢乐3》之前,有一档大型的喜剧节目《喜剧总动员》,里面的小品收到了严重批评,定性为“笑声浅薄,品味不高。”
其中一个包袱:问宋小宝今天为啥只有一个轮子?另一个轮子今天限号。
这个包袱被定性为“调侃政策”。
按照规律,一个节目第一次是批评警告,第二次停播,第三次节目就要结束。
所以第三季,最最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安全,宁愿牺牲笑点,被观众骂,也不能被上面批评。
所以大家看文松组第一期作品《你好!打劫》里面出现了两个劫匪,这种情节设定不利于和谐社会,所以小品结尾必须体现劫匪被制服,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第一期刚刚录完,xx开始号召“不要廉价的笑声,不能篡改历史经典。”
此号召一出,哀鸿遍野,五组喜剧人提前准备的改编剧本全部失效。
同时又提出了“家风、家教”号召。
文松第二期《翡翠西瓜》结尾为何强行往“孝顺”上转,大家知道了吧……
第二期,文松第一,被网友骂屁了,黑幕、黑幕铺天盖地接踵而来,对于键盘侠的骂声,喜剧人也只能默默在墙角流泪……
第三期录制,第一期播出,没有意外,郭麒麟相声在价值观的问题出现了偏差,比如说:别人穿名牌,我只能穿德云华服,这是炫富。和郭德纲有关的梗是拼爹。
辽艺作为垄断各地卫视春晚小品的公司,非常清楚电视台需要什么,什么可以播放、什么不能播,他们非常自觉的做到了自律,与其让别人阉割,不如自己先阉割自己,也只能再次放大招了——煽情,即使他们非常知道,一部短短15分钟的小品,根本无法承载教育意义,即使他们知道观众看我们节目只是想开怀大笑。
第三期《欢乐健身房》最后的结尾是个无厘头的“全民健身”,虽然很硬,让观众骂,但是,老铁没毛病啊。
第四期,《邮轮风云》可以说是整个第三季所有作品排名前三的作品了,赌博题材,也是一个玩火题材啊,如何结尾呢?只能反赌啊!
第六期录制时,播放第四期,赌博题材的小品面临被剪掉的风险,如果被剪掉,第四期唯一有笑点的节目被拿掉,根本没法看了,收视率怎么保障啊?
按照惯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是没有赌博、没有抢劫,是一片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所以赌博这个题材只能发生在“未知年间的公海上面。”
经过这一轮的洗礼,辽艺彻底服了,摆出了“你牛逼,老子服你了的姿态。” 在战略角度做出改变,“求安全,求稳”第一位,无论什么小品全部要加煽情结尾,没毛病。
因此从第六期开始一直到第九期,一直
陷入了怪圈,成绩也是第四、第三徘徊。

——————————————————
不能碰的选题
1.雾霾
2.机关单位等,比如:警察、城管、医生等
3.政策
4.性
5.伦理
6.男扮女
7.诸子百家
8.历史
9.名著
请各位读题,本题讨论的是“为什么煽情?”,并没有讨论“为什么不搞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inaconans | 来自北京
知乎第四个长答,写给那些真正喜欢喜剧,却又对现下的喜剧感到疑惑的人们。
归根究底,我们的疑惑在于两个点
——如何看待喜剧里的纯搞笑,如何看待喜剧里的煽情
要解除这些疑惑,我们要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是喜剧?
2.喜剧的意义是什么?
3.喜剧如果纯搞笑就是肤浅吗?
4.如何看待喜剧作品里的煽情?
在这个答案下,我将在第一个问题的大前提下,逐步拆解另外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喜剧是什么?
查了喜剧的很多定义,总结为一句话
喜剧通过【笑】来起作用的一门艺术。

第二个问题

喜剧的意义是什么?

这里就需要弄清楚,【笑】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方面,喜剧令我们发笑,在发笑中我们得到压力的释放,得到平衡心理的快感
也就是说喜剧给观众带来欢乐。
另一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喜剧作品中,也充满了思考与情感
在演员们诙谐的表演中,喜剧把思考和情感传达给了观众
比如春晚中《超生游击队》《产房门前》《送水工》《扶不扶》等我们所熟知的优秀作品

在外国喜剧中,也有比如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钦差大臣》。
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喜剧讽刺丑恶,歌颂美德,既撕破那些血淋淋的黑暗,也发出追赶光明的呐喊。


至此,我们可以将喜剧的意义分为两类。
第一类,通过发笑给观众带来欢乐,让人开心。
第二类,通过发笑向观众传达情感,传达思考。(主题)

也就是说喜剧作品的笑料分为两类
一类笑料是单纯搞笑的
另一类笑料在搞笑之余,还要能表达喜剧作品的主题

以《扶不扶》为例
表达主题的笑料:
马丽:(上场)呃……啊……啊(摇摇晃晃)……哎……哎呦(摔倒)
沈腾:(若无其事)啥也没看着。
马丽:哎呀……
沈腾:哎呀……
马丽:哎呀……
沈腾:哎呀……
马丽:哎呀妈呀……
沈腾:(转身)你赢了。大妈呀,您没事吧?
在笑声中体会心中善良战胜犹豫的过程。


沈腾:这儿有个老太太。(杜晓宇把车骑到一边,叫过沈腾)

杜晓宇:(小声)哎哎!你撞的啊?
沈腾:真不是啊。
杜晓宇:快跑……我扶过仨。
沈腾:结果呢?
杜晓宇: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哽咽)开的是大奔!(路人乙洒泪离去,沈腾鞠躬目送)
这部分凸显了讹诈者的无耻

杜晓宇(路人甲):媳妇儿,我马上到家了,别着急哦……等等,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也没个人来扶一把,别人不管,我管!大妈, 您别动啊。(照相)我马上发条微博好好谴责一下这种行为,让爸妈都转都评论,媳妇,记得给我点赞哝。哎呀,这老太太摔的,老惨了……(路人甲潇洒飘过,沈腾后面张牙舞爪)
这一小段是在讽刺那些见死不救,还要站在道德高度批判别人的人

纯搞笑部分(与主题无关,单纯为了逗乐观众的笑料)

马丽:你不走是吧?好,我走!(马丽匍匐前进)
沈腾:我说大妈,你这是要上那儿炸碉堡去呀你这是,怎么还就说不明白了呢?我好比就是那个东郭先生,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貌的?
马丽:我才听明白啊,你搁那指桑骂槐呢,我一老太太搁这趴半天了,你以为我趴活呢啊?说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那,你才好贱(郝建)呢!
沈腾: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沈腾:哎呀,那快看看摔坏了没有啊?疼不疼啊?
马丽:哎呀,我的胳膊肘儿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腰间盘那!哎呀,都不疼啊……
沈腾:(无语)不是,大妈,都这会了,就别用排除法了。那既然都不疼,那咱试试看还能不能走走了。
马丽:我试试哦。
沈腾:哎,慢点哦!(马丽360度旋转行走)哎呀!你这走是能走啊,但你这是按表走的啊!
马丽:哎呀,我这胯骨怎么突然疼了呢?
沈腾:那肯定的啊,刚才转的时候磨的呗,这没起火就不错了。来,大妈,我给您扶起来啊!

这一段举例是为了说明两类笑料的不同
同时指出一点
喜剧是通过笑来起作用的一门艺术,通过笑来表达主题才是喜剧的手法。
(这对第四个问题很重要)

第三个问题

喜剧如果纯搞笑就是肤浅吗?

不是
【如何令人发笑】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比如相声,单单说其中关于包袱的学问,就足够让我们琢磨了
包袱指相声、独角戏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
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相声的包袱手法粗放地归纳大约有二十多种。
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
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
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
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
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
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
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但这里随意拿一个出来就够您乐的了。(其他的技巧您也可以一一去了解,真的受益良多)

违反常规,明知故犯
侯大师的《规矩套子》是最经典的关于违反常规后闹笑话的段子。郭德纲也善用这种包袱方式。例如《师傅经》里捧哏的母亲潜入卧室要害家人时的描述:
甲:你母亲刀交左手……炕上躺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心里不落忍啊……
乙:那可不是……
甲:这个是于谦,自己的儿子;这个是自己的老伴儿;这个是儿媳妇……
乙:哎……别说了……没这么睡的知道么?
甲:那屋装修呢,一个炕上挤挤。没事,有帘子隔着呢……
乙:有帘子行。
甲:……把于谦隔开……
乙:把我隔开啦?象话吗……
所谓的常规,必须是大家所熟悉的。如郭曾经用过的“于谦的父亲们”、“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等等皆是如此。相反,如果是过于专业的知识,即使违反常规,可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也就达不到逗人发笑的目的了。

单单是中国语言的逗笑艺术就有这么多学问
而这,不过是所有喜剧学问中的一部分
此时此刻,还能说觉得搞笑是一门简单的东西么?
人生在世美好的事情有很多,要学会欣赏啊各位。


纯搞笑的优秀作品有很多

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和马季一起表演的《五官争功》
陈佩斯朱时茂的《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
赵本山的《不差钱》等等


至于说纯搞笑肤浅的
其实大多是因为小沈阳之类的扮娘扮丑,郭德纲相声中屎尿屁这些
其实本质上是对笑料的【选材】不满意,而不是不喜欢喜剧的纯搞笑。

第四个问题

如何看待喜剧作品里的煽情?
在第二个问题里强调过

喜剧的艺术是通过【令人发笑】来实现的。

所以在作品中出现的煽情的手段,【严格】来说不是喜剧的手法
它只是喜剧作品里用来的表现主题的一种【辅助】手段,把喜剧看做一锅鸡汤,其表现主题的笑料便是鸡肉,而煽情,仅仅是最后加的一点提味的调味料。

至于为什么要下调味料(煽情)呢?
煽情在字典中的定义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感情】

也就是对观众情绪的调动的手段。也只有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主题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对一般的作品来说,煽情是补其不足。

这就好比熬汤,如果单纯只靠汤底,熬出一锅味道十足的汤很难,往往汤还算是好汤,就是缺点味道,但是加点盐什么的调料就能很好解决了。
如果要单纯靠笑料表达主题,其实是比较困难的,需要用很多时间去打磨,而使用煽情这种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凸显主题,虽然这种方法不是喜剧里的技艺。


对优秀的作品而言,煽情是提其鲜味。
比如《送水工》《都是亲人》这些优秀作品里,在本身很好的铺垫下,最后的煽情画龙点睛,确实让亲情的温暖化入人心。
又比如卓别林的《大马戏团》,最后其实也是使用了煽情的手法,只是不是用【语言煽情】。
【音乐上的煽情】
当真正分离的那一刻,此时的背景音乐由温和突然变成高亢的交响乐
伴随着马车无情地隆隆从卓别林的身边经过
【画面上的煽情手法】
镜头逐渐拉长,将卓别林孤独的身影放在了大背景下
结论:在喜剧中,煽情可以,但只能作为点缀之用,适量即可,不能喧宾夺主。

最后补充,调料的前提是你有在熬汤。
如果不想熬汤却想通过加调味料直接掺成一锅汤,那这个作品很可能就不是喜剧,而变成一个话剧。

比如开心麻花在欢乐喜剧人上那个防拐卖的小品
我真的很喜欢
论其情怀,论这个小品给我的震撼,我给满分
但是就喜剧的制作而言我觉得仅仅及格
煽情的元素太多,如果没有前面的一小部分搞笑几乎不能称为喜剧,在喜剧的层面上已然喧宾夺主。
(但我仍佩服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拿出这个作品的勇气)
至此,四个问题都已经回答。

谢谢各位。

@张三 您的签名是

我希望喜剧是一门艺术


我想说

喜剧就是一门艺术。

评论区中欢迎知友交流指正。


谢谢 @孙砚含提醒,考虑过后将长答中的观点做了一个概括
后面的长答可以说是我对整个喜剧的理解,想要看更多举例的分析的可以看原答案。


--------------------------以下原答案------------------------------------------------------------------------------------
我知道大家很多人对于喜剧中“主旋律”或者说“煽情”这一部分有抵触的情绪。

也许一部分人是被春晚,及某些平台上近几年来一部分强行主旋律的作品尴尬到无言以对。
又可能大家是反感,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套上一个情怀,滥竽充数,绑架观众的现象。
还有人觉得我来看喜剧就是来找乐子了,你好好搞笑就行,能不能别瞎整?
但更多人是疑惑。 一开始,他们看到这些煽情的喜剧作品时,也觉得有共鸣,也曾为此泪目。可是,慢慢地,他们接触到这类作品越来越多,甚至有时还会看到大面积出现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情况(如题主说的欢乐喜剧人的某一期)
他们会开始怀疑——这,还是喜剧吗?

要搞清楚这些疑惑我们要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是喜剧?
2.喜剧的意义是什么?
3.喜剧如果纯搞笑就是肤浅吗?
4.如何看待喜剧作品里的煽情?

在这个答案下,我将在第一个问题的大前提下,逐步拆解另外三个问题。

喜剧是什么?
查了喜剧的很多定义,归根究底还是一句话
喜剧通过笑来起作用的一门艺术。

既然是一门艺术,那我便以艺术描述艺术,也许能更突显其妙趣。.

而作为一名吃货,不如以美食喻之。

【观众】是【食客】,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品味不同,爱好不同。
【喜剧人】是【厨师】,他们师承各门各派,各有所长,偏好不一。
【笑料】是各类【食材】,它可以是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反差,剧情的矛盾。
【烹饪】的艺术在于对食材的【处理】,

【做喜剧】的艺术同样也是对笑料的【加工】。
这些加工的技艺,可以是我国相声中老祖宗传下来的学问,也可以是如今喜剧作品里对剧情人物矛盾的设置,也可以是外国作品里憨豆先生扮演者对于肢体语言的处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不胜枚举。


当然,两种不同的事物终究不能完全等同。
喜剧的意义与美食的意义是不同的。

喜剧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已经明白,喜剧的艺术是通过笑来起作用的。
通过笑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笑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笑之内涵包含着自我肯定的优越感,明辨是非的理智感,惩恶扬善的道德感,包容万方的旷达感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当接收者从喜剧欣赏中获得了充满优越感,理智感,道德感,旷达感的心理态势之后,内心的审美感受必然会形诸于色,这种内涵如此深刻而富有意味,原因在于笑的戏剧性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喜剧性笑的深刻意义作一概说,以便使人们在领会喜剧内涵的同时在笑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笑是喜剧的发展与延伸,喜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博人一笑 ,创作和漓出的目的也不单单供人消遣和娱乐,喜剧所引起的笑南于包含有丰富的内涵而是特殊的美感:它是轻忪愉快的,又是严肃沉重的;它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这笑里包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理性思考。“
——摘自《试探喜剧精神中“笑”的社会意义》,作者:西北大学文学院 常玉莲


通过笑,我们释放自我,得到平衡心理的快感,这就是所谓【纯搞笑】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意义——让人开心

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喜剧作品中,充满了思考与情感
讽刺丑恶,歌颂美德,既撕破那些血淋淋的黑暗,也发出追赶光明的呐喊。
比如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钦差大臣》。
故事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

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会再拿我们经常接触的喜剧来举例,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我们可以将喜剧的意义分为两类
第一类,通过发笑给观众带来释放,让人开心。
第二类,通过发笑向观众传达情感,传达思考。

类比于烹饪的方法
第一类喜剧对应的烹饪方式是——炒
第二类喜剧对应的烹饪方法是——熬

先说第一种——

这种烹饪方式是来做出纯搞笑的作品的。(以下简称为“纯搞笑”
将所需笑料进行加工,姜葱蒜先下锅,爆香提味(类似叠包袱或者说营造气氛),再将其他食材下锅爆炒,掌握火候(使零落的笑料变得成熟或整合到剧情中,但不能用力过度),对进行其口感及味道的考虑(适合什么观众,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其中处理技巧博大精深,我大致类比到这里),经过厨师们高超的处理,一道诱人的美食就完成了。

好,现在,我们来谈谈之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喜剧纯搞笑就是肤浅吗?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
不是!

如何令人发笑,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就拿相声来说,单单说其中关于包袱的学问,就足够让我们琢磨了
包袱指相声、独角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包袱儿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
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相声的包袱手法粗放地归纳大约有二十多种。
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
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
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
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
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
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
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但这里随意拿一个出来就够您乐的了。(其他的技巧您也可以一一去了解,真的受益良多)

违反常规,明知故犯
侯大师的《规矩套子》是最经典的关于违反常规后闹笑话的段子。郭德纲也善用这种包袱方式。例如《师傅经》里捧哏的母亲潜入卧室要害家人时的描述:
甲:你母亲刀交左手……炕上躺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心里不落忍啊……
乙:那可不是……
甲:这个是于谦,自己的儿子;这个是自己的老伴儿;这个是儿媳妇……
乙:哎……别说了……没这么睡的知道么?
甲:那屋装修呢,一个炕上挤挤。没事,有帘子隔着呢……
乙:有帘子行。
甲:……把于谦隔开……
乙:把我隔开啦?象话吗……
所谓的常规,必须是大家所熟悉的。如郭曾经用过的“于谦的父亲们”、“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等等皆是如此。相反,如果是过于专业的知识,即使违反常规,可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也就达不到逗人发笑的目的了。
单单是中国语言的逗笑艺术就已经如此有学问
而这,不过是所有喜剧学问中的一部分
此时此刻,还能说觉得搞笑是一门简单的东西么?
人生在世美好的事情有很多,要学会欣赏啊各位。
我知道,谈到这里很多人有疑惑了,确实喜剧的艺术博大精深
“可是我平常看一些纯搞笑的东西,怎么就觉得那么肤浅呢?”
比如小沈阳的扮娘扮丑满场跑,又譬如郭德纲相声中的屎尿屁
其实您说到点子上了。
这不是喜剧本身的问题,而是做喜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同炒菜,一道菜好不好,
一看选材,二看厨艺
我们说的肤浅,一部分是针对选材的问题,一部分是说厨艺上的肤浅,这里我们要分割开来看。
说到这里,您应该已经发觉了
无论是扮娘扮丑还是屎尿屁流
这个选材,从一开始可能就是您不喜欢的!您是对选材不满意。
就好比您不喜欢吃洋葱,别人给您来了道洋葱炒肉,您皱着眉头说:拿开拿开!
这不是炒菜不好啊,您一开始就不乐意吃这材料啊!
不能说这道炒菜材料不好就连带着所有炒菜都是不好的。
再说到厨艺层面,我举一个我个人认为的例子
同样是戴绿帽子的伦理哏,辽宁艺术团的常用方式就是,发现真相,哭天喊地满场跑,各种愤怒各种跳,以这种夸张的姿态使观众发笑。
我不喜欢这种搞笑方式。
而大潘佳佳的伦理哏,我觉得他们把本来恶俗的伦理哏玩得清新脱俗,往往是不经意间就抖了出来,而且由于他们喜剧的轻松气氛,让人感觉到这个伦理哏是没有任何的恶意,而仅是个玩笑。在我看来这优于上一种方式。
那么对于我而言,我是针对辽宁艺术团在这个作品里展现的厨艺不满意。
同理,不能说这道炒菜炒得不好,就说所有炒菜都不好。

一般来说,我们很难说什么食材就一定是好吃的,什么食材就是一定是难吃的。怎样加工就是高级,怎样加工就是低级。
所以喜剧选材中的高雅与低俗,其实也很难界定,而且好与不好,个人喜好影响太大。这里不再扩展。

关于纯搞笑的这类作品,最后还是强调,不要因为一些不好的作品而否定所有纯逗乐的作品。
不好的吃的菜的确有,可
炒菜炒的好的也多了去了
刘伟、冯巩、赵炎、王金宝和马季一起表演的《五官争功》
陈佩斯朱时茂的《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
赵本山的《不差钱》
这都是很好的作品,不再举例了。
说完第一种烹饪方式,是时候提第二种烹饪方法了。
这种烹饪方式就是—汤。
将不同食材置于煲中,通过厨师的技艺与掌控,熬出一锅香气四溢的浓汤。
这里的【汤】,叫做作品的【主题】,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或思考。

熬汤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位母亲辛辛苦苦为了孩子熬了一锅鸡汤,一来当然希望孩子吃点鸡肉(笑料),二来其实是要让孩子喝上这口充满了营养的汤啊!如果孩子不喝汤,我还不如直接一盘鸡肉得了(纯搞笑)
正如鸡肉才能熬出鸡汤,这类笑料与纯搞笑的笑料相比,它不仅要搞笑,而且通过令观众发笑服务于主题。(即鸡肉不仅能吃,还能用它熬出汤)
(以下把这种类型称为“纯主题”

真正熬出来好汤是怎样的呢?待我与你说来。


我要说的正是赵丽蓉老师的《打工奇遇》。
这个小品写的是一个想办酒楼的老太太为求学习经验,进到了一个无良商家的酒楼里打工,发生一系列趣事,在风趣的对话中,老太太看清老板的所谓“培训”,引导老板说出证据并机智地报给物价局,留下“货真价实”四个大字,最后高唱一首“走四方,路迢迢~扬长而去,只留下面对奸商无力的一声“站住!”……
主题自然是讽刺无良奸商,提倡诚信经营。

里面的几乎所有的笑料都是为了表达主题而设置的
为了表达主题,制造了这样一个喜剧冲突
——老板的欲盖拟彰与老太太有意无意的戳破
(想想台词如今细细品来真是有味道
比如老太太在尝所谓宫廷玉液酒的时候
赵丽蓉:香(像)
巩汉林:香吧
赵丽蓉:像二锅头
金珠:什么叫像二锅头啊,那就是二锅头兑的水!
巩汉林:哎……胡说!什么二锅头兑水啊!到了这儿,就得叫宫廷玉液酒~
赵丽蓉:哎呀,那得卖多少钱一杯呀?
巩汉林:180块!
赵丽蓉:这这这就卖180块?哎呀那咋沾了宫廷俩字都涨价了?
(想想现在的什么胶原蛋白负离子啊呵呵哒)

至于到了唱曲这一段更是精妙。
巩汉林:(唱)宫廷玉液酒
赵丽蓉:(唱)一百八一杯
巩汉林:(唱)这酒怎么样?
赵丽蓉:(唱)听我给你吹——
巩汉林:啊吹!啊吹!
赵丽蓉:(唱)瞧我这张嘴呀!一杯你开胃
巩汉林:(唱)我喊了一声美
赵丽蓉:(唱)二杯你肾不亏
巩汉林:(唱)哈哈,还是美
赵丽蓉:(唱)三杯五杯下了肚
赵丽蓉:(唱)保证你的小脸呀
巩汉林:怎么样?
赵丽蓉:(唱)白里透着红啊
赵丽蓉:(唱)红里透着黑
巩汉林:黑……
赵丽蓉:啊啊?黑不溜啾(巩汉林:啊?)绿了叭叽 (巩汉林:哎呦喂)
赵丽蓉:蓝哇哇的(巩汉林:这什么色啊),紫不溜啾的
赵丽蓉:(唱)粉嘟噜的透着那么美
巩汉林:哎呦,您可把我吓坏了
赵丽蓉:(唱)这酒怎么样啊?
巩汉林:(唱)这酒真是美,啊美呀、啊美呀,美美美美美美美美美——太美啦
赵丽蓉:(唱)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
巩汉林:你怎么把实话唱出来了!
你越是害怕说破,我却偏要说破,还要说破了兜回来,哈哈,再说破。
在二人的对话中
酒店老板就像要接住一个摇摇晃晃似掉未掉的花瓶一样滑稽可笑,
当接住了一个,下一个又开始摇摇晃晃了,直到花瓶最后一个个都摔破
这些桥段,不仅好笑,更是直指主题
把老板这种奸商行径和老太太的一身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关于纯主题的例子就说到这里。
回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喜剧作品中,纯搞笑和纯主题并不很多,大部分都是两类喜剧的糅合
往往情况是,一个作品它有自己的主题
但其中有一部分笑料其实与主题无关,只是通过不太突兀的安排放进了作品中,单纯起搞笑作用。他们是分裂开的。

这种现象很普遍,这种时候我们就要保持警惕,割裂开来看这个喜剧

这里拿蔡明老师近几年毒舌作品来分析吧。
很多人说不好,觉得它的语言太刻薄,可又觉得它又有些个正面的主题,似乎不能过度批判。
这里如果割裂开来看你就明白了。
(这里声明,以下对作品的分析,都是对作品而不对人)
以她和岳云鹏,大鹏,华少合演的小品——《扰民了您》为例

这个作品结尾是
老奶奶对三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表示了她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度过了困难,节目最后还与年轻人一同励志唱歌,场面十分温馨。




嗯,很美好的主题嘛有什么问题吗?
保持清醒啊!
全都是套路啊!
这个作品主题是好的,那么它的主要笑料构成是什么呢?您且看!




这个作品的笑料全部集中在了老奶奶对于三个年轻人的毒舌之中
嘲笑爱音乐的年轻人被比赛淘汰
哈哈哈哈
嘲笑一片痴情的年轻人被女友抛弃
哈哈哈哈哈哈
嘲笑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冲冲冲就会成为马桶
哈哈哈哈哈
这样设置笑点合不合适我暂且不提,这跟主题显然完全没有关系。


17分44秒的小品就这样损了13分钟,
最后如你们所知,青年要走了
这一刻,奶奶恍恍惚惚突然之间一百八十度大转性各种圣母和谐正能量!
“房租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
“你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
“愣着干什么!!?赶紧励志吧!”
噢噢噢~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嗷嗷嗷~
……
【励你个星际大西瓜!(划掉)】
剧情这样处理,我个人觉得是不合适的。

可以看到,这里的笑料和主题其实是完全分割开的
就好比一个厨师炒了一道菜,想让食客喝汤又不想熬,于是直接拿一锅汤来把炒好的菜一股脑的全给倒进去
你看!这汤就是这些材料熬出来的!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

拈花一笑

连锅带汤泼回去!

其实纯搞笑和纯主题两种的糅合本身并没有问题,是符合大众需求的
炒点小菜,熬点小汤,既保证了观众能吃饱,又保证观众还能喝到有营养的东西,有回味
以《扶不扶》为例,就是小炒和熬汤的组合。
熬汤部分:

马丽:(上场)呃……啊……啊(摇摇晃晃)……哎……哎呦(摔倒)
沈腾:(若无其事)啥也没看着。
马丽:哎呀……
沈腾:哎呀……
马丽:哎呀……
沈腾:哎呀……
马丽:哎呀妈呀……
沈腾:(转身)你赢了。大妈呀,您没事吧?
在笑声中体会心中善良战胜犹豫的过程。
马丽:你是个好孩子,还知道把大妈扶起来。


沈腾:我这是做好事儿上瘾。
马丽:这要换了别人啊,撞完我早跑啦!(沈腾无语,慢慢地将马丽放回地上)
沈腾:这儿有个老太太。(杜晓宇把车骑到一边,叫过沈腾)
杜晓宇:(小声)哎哎!你撞的啊?
沈腾:真不是啊。
杜晓宇:快跑……我扶过仨。
沈腾:结果呢?
杜晓宇: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哽咽)开的是大奔!(路人乙洒泪离去,沈腾鞠躬目送)
我们之所以能笑是因为我们体会到现实被讹者的无辜
杜晓宇(路人甲):媳妇儿,我马上到家了,别着急哦……等等,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也没个人来扶一把,别人不管,我管!大妈, 您别动啊。(照相)我马上发条微博好好谴责一下这种行为,让爸妈都转都评论,媳妇,记得给我点赞哝。哎呀,这老太太摔的,老惨了……(路人甲潇洒飘过,沈腾后面张牙舞爪)
我们笑的是这些键盘侠

小炒部分:
马丽:你不走是吧?好,我走!(马丽匍匐前进)
沈腾:我说大妈,你这是要上那儿炸碉堡去呀你这是,怎么还就说不明白了呢?我好比就是那个东郭先生,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貌的?
马丽:我才听明白啊,你搁那指桑骂槐呢,我一老太太搁这趴半天了,你以为我趴活呢啊?说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那,你才好贱(郝建)呢!
沈腾: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沈腾:哎呀,那快看看摔坏了没有啊?疼不疼啊?
马丽:哎呀,我的胳膊肘儿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腰间盘那!哎呀,都不疼啊……
沈腾:(无语)不是,大妈,都这会了,就别用排除法了。那既然都不疼,那咱试试看还能不能走走了。
马丽:我试试哦。
沈腾:哎,慢点哦!(马丽360度旋转行走)哎呀!你这走是能走啊,但你这是按表走的啊!
马丽:哎呀,我这胯骨怎么突然疼了呢?
沈腾:那肯定的啊,刚才转的时候磨的呗,这没起火就不错了。来,大妈,我给您扶起来啊!
动作与语言的双重幽默,忍俊不禁
两种喜剧的糅合,这很好,非常好
但是,无论是那道小炒还是这锅汤,都要用心去做

如果不想纯搞笑,要熬汤,那这道汤就要用心去熬,而不是敷衍了事
比如上面的《扰民了您》,论小炒,它的选材存在问题,论熬汤……其实根本就没有熬
这就是不可取的。
好,这里已经要到我这个文章的结尾了。是时候回答第四个问题了。
如何看待喜剧作品里的煽情?

这里再强调一点——
喜剧的艺术是通过笑来起作用的。
所以,煽情不是通过笑来起作用的,严格来说,煽情不属于喜剧中表达主题的手法。
那煽情在喜剧作品里允不允许呢?
允许。

我们先看透它,再来看待它

煽情一般用在表达主题的时候
为什么要在表达主题的的时候呢?
因为煽情在字典中的定义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感情】
也就是对观众情绪的调动的手段。也只有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主题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让我们回忆一下,那些年在喜剧作品那些煽情。



郭达:我看这老爷子是这糊涂
刘晓梅:我看也是
蔡明:相信我了吧,我根本就不认识他
刘晓梅郭达:我更不认识他
李文启:好呀!你们都不认我了啊?我白把你们养这么大了
李文启拿拐棍,其余三人阻拦,并说【老爷子您别着急】
你们都不认我了,我能不着急吗
郭达:小心滑,小心滑
蔡明:我认你,我认!
李文启:你认我?
蔡明:哎!
李文启:叫我,
蔡明:爹!
李文启:大点声
蔡明:爹~
李文启:。。。。哎【音乐响起】
蔡明:爹,我不怕花钱啦,我给你买肥肠,买红烧鱼,买啤酒
李文启:好闺女,真是我的好闺女
郭达:老爷子,我们这有酒有菜,什么都有啊,
刘晓梅:我再给您加两菜
李文启:你们‘’‘’‘
郭达刘晓梅:我们都认你,爹
李文启:唉!好孩子,都是我的好孩子【哭】
蔡明:不哭,不哭,不哭诶

《都是亲人》水到渠成,情到,理至,十分温暖。



陈:王爷 打枪呐
朱:这就是说开始了
陈:王爷 怎么洋人一个个全跑了
朱:赶快给我追
陈:得令咧,好 小的追上一个,
王爷, 我又追上一个!
王爷,今天我就把中国人丢的面子给追回来。
明个儿,再把丢出去的土地,割除去的土地给追回来!
我就不信 没有英雄在世!
早晚有一天,关公关云长挥起青龙偃月刀,到那时候我看他们谁还敢,随便欺负咱们中国人!
朱:好!
陈:老少爷们儿们,前面还有一个洋人,我追还是不追?
观众:追!
陈:听你们的了!

《王爷与邮差》最后一段,在舞台上跑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激奋人心。
这里就要提醒各位了,其实《王爷与邮差》最后这一段中,这种也一样是煽情。
只不过煽的是爱国之情,自强之情。
严格来说,这一段也不属于喜剧的表达主题的方式
还是那句话,喜剧是通过笑来起作用,而这种不是。
……是不是感觉很矛盾?
没事。
也没说不是喜剧的手法就不能用在喜剧里啊。
但是我们要搞清这种手法的地位,以免喧宾夺主。
你看,我们平常熬汤,比如用上好的猪骨,熬猪骨汤,熬出来的汤味道自然是鲜美。
但我们熬汤时往往还要干什么?加调味料。
猪骨汤本身是好汤,可是加上适量的盐,更能提其鲜美的味道。
煽情这里就是起到这种调味料的作用。
单靠熬汤的原料把汤熬的味道极好,其实真心不容易。
一般只有很好的原料,很好的熬制才能熬得一出手就是精品。
大多数出锅后还是得精心调制,加上那么点盐,一点花椒,让食客充分尝到这汤的鲜美。
补其不足,提其鲜味。

总结一下:
喜剧的艺术是通过【令人发笑】来实现的。在作品中出现的煽情手段【严格】来说不是喜剧的手法,它只是喜剧作品里用来的表现主题的一种【辅助】手段,把喜剧看做一锅鸡汤,其表现主题的笑料便是鸡肉,而煽情的手段,仅仅是最后加的一点调味的盐。
这就是煽情的用法。
比如上面举得两个例子便调的恰到好处。
但调料的前提是你有在熬汤。
如果不想熬汤却妄想通过加调味料直接掺成一锅汤,那这个作品很可能就不是喜剧,而变成一个话剧。
开心麻花在欢乐喜剧人上那个防拐卖的小品
我真的很喜欢
论其情怀,论这个小品给我的震撼,我给满分
但是就喜剧的制作而言,我觉得仅仅及格
(但我仍佩服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拿出这个作品的勇气)
煽情可以,但只能作为点缀之用,适量即可,不能喧宾夺主。

至此,四个问题都已经回答。
谢谢各位。
@张三 您的签名是

我希望喜剧是一门艺术


我想说

喜剧就是一门艺术。

欢迎知友交流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eerasak | 来自北京
一个作品的深度 从来不在于这东西是不是会煽情。
煽情是最容易伪装成有深度的样子的手段,也是一个相当简陋的手段。
一个喜剧,高段的笑点加上深度,等于极品。
仅有高端的笑点,等于杰作。
高端笑点加上煽情,等于可以看的作品。
低端笑点加上煽情,等于庸作。
仅有低端的笑点,等于屎。
而深度的衡量,永远都是这个作品展现的多少人性善与恶。因为舞台艺术,文学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
而不是垃圾的“你该哭了啊,我音乐都起来了你快给我哭”
不要再错误的理解“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了。
喜剧的内核,是人生。——
@史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ouis-ex | 来自吉林
想我二十年前 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学生的时候,春晚和综艺大观就为了迎合主题 有不少煽情的小品,还记得郭达和蔡明么?94年春晚上农村的爹人明星闺女,结果连个春晚三等奖都没拿到。综艺大观上为了配合治安宣传 禁毒查酒驾 也有不少的教育类小品或者赞扬公安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等等主题,这一点都不新鲜了。
   主旋律题材的小品其实一直都有,关键在于主旋律如何的煽情或者讲道理,你可以选择讽刺 也可以选择煽情。比如对男女歧视的主题,你可以煽情的写成爸爸只疼儿子不疼闺女 结果闺女还是爱爸爸。但是好的小品就不是这样。某年春晚上 郭达和高兰村的小品产房门外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高兰村饰演的知识分子辛辣的揭示了说一套做一套 重男轻女的虚伪表现。高兰村是谁?看看眼熟不


这可是我大明相啊。
另外,遇到违反计划生育,你也照样可以写孩子多生活如何苦,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但是和平女士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在和贾志国拥有圆圆之后,傅明老人退休之前,她曾经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还有,追星的题材,你也可以写成父母苦口婆心,少女迷途知返,但是精彩的小品不是这样的 ,且看马大姐少女时期的堕落史


当她后来成为老玉米阿姨的时候,她不会忘了那些珍贵的泥点子的。
总结一下,我觉得关键还是创(第三声)做能力。
正所谓人嘴两张皮,反正都使的,有的会说不会听,跳进黄河洗不清,我得顾全这个。
同样的题材,关键我觉得还是在于创编的水平。接下来 ,我不得不提到虵。
错了 是他


作为一个还是比较爱听郭德纲的相声迷,虽然作品水平江河日下是事实。但是在曾经的作品中,郭德纲也有情怀段子,对,《论相声五十周年现状》,当然这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剧场相声的情怀流露,远远要比电视里面自然的多。
  但是,我们的大教主真的没有演过主旋律的作品?答案还是有的


这是当年参加btv某大赛时的郭大爷和于大哥,那时候的于谦还是大哥


现在都快成了老太太


当年他们演得作品叫做北京你好,虽然很生硬,但是笑料还是有的 小呲牙不绝,而且老郭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评戏柳活。以下是链接
郭德纲最新相声北京你好 - 郭德纲 于谦-搞笑视频-爱奇艺
郭德纲最新相声北京你好这很明显是一段人保活的作品,但是硬生生被俩人给演好了。功大欺理啊。
所以 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总结一下:好的作品 关键在于创编的技巧,表演的水平,明明可以讽刺的非要抒情,演员明明拿不起来的非要演。这样就搞得演员和观众大家都很尴尬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