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头头是道基金董事 许维
今天一大早,久未更新的雕爷公众号发了一篇《真别怀疑了,“新消费”滔天巨浪来啦!》,文章读毕,我知道今天要被这篇文章刷屏了,果不其然,中午再打开已经10万+。
对雕爷这篇文章里的观点,我是一点都不怀疑。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我自个也写过一篇文章《别再只关心用户数了,下一台创业题材是“产品”》,实际上就是提出了新牌子投资机会到来的观点。
更早看到这个趋势的,是我的老板吴晓波老师。早就20184月15日的时候,吴晓波频道就发布了“新匠人加速计划”,当时的slogan叫“让新匠人走到台前,让世界看到新国货”。迄今为止一年多的时间,新匠人计划已经服务了700多个新消费牌子,其中包括很多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牌子,比如完美日记、极米家用投影仪、猫王收音机、完美日记、百草味等,头头是道作为兄弟基金也对接并投出了钟薛高、大希地、认养一头牛等优秀的消费品项目。
因此,当早上看到雕爷这篇热文的时候,那种共鸣是实实在在的,像是说出了我们自个原本就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致力于新国货服务、新消费牌子投资的机构,发自内心的感谢雕爷这篇及时的文章,它一定能够给目前正在创业的新牌子信心,也让更多的投资人关注到这个正在掀起滔天巨浪的风口。
这一次的滔天巨浪,像极了2013年的自媒体创业浪潮,但能级要远远超出那一次。自媒体之所以得到集体性的产能释放,最核心的道理是微信公众平台解决了“发行能力”这个大瓶颈。在古典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只是一句口号,谁有发行能力,谁就掌握了权力。因为发行能力的背后是沉重的资产投入,无论纸媒的纸张、印刷、物流,电视机广播的播放网络,门户网站的流量采购和分发,都需要重金投入,这是个人和小机构没法承担的,因此内容生产方必须依附于发行方。微信公众平台第一次让发行的门槛和成本无限下降了,内容生产者直接拥有发行能力了,整个产业因此风云突变。
新国货牌子的爆发,雕爷提出了“三浪叠加”的理论,认为是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全部发生变化引爆了“新牌子”的群体性涌现,对此我也深以为然。但这里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属于宏观变量,不但新牌子可以使用,成熟牌子也可以使用,那为啥这些变量对新牌子更加有利呢?要知道,当年淘宝平台崛起的时候,也属于“新渠道”,也曾经猛推过淘牌子,但当初的淘牌子目前所剩无几了,天猫平台则是成熟牌子占据主流。这一次会不一样吗?
嗯,这次确实不一样了。我们再来看看自媒体这边,如果微信公众平台类似于天猫的话,那么理论上来说,目前应该是传统媒体收复失地才对,但现实却是创业媒体越活越好,传统媒体毫无优势可言。区别在于,“核心生产要素”从发行能力转变为内容能力了,传媒媒体当中最优秀的写手已经离职,丧失了内容能力的传统媒体如何和自产自销自我激励的自媒体竞争?而且,微信的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机制,让传统媒体就算有钱都没地方买流量(广点通是后话了)。内容能力被削弱,发行能力有钱也买不到,传统媒体被夹击了。
如果传统牌子没有破绽,那么新牌子也是没有机会的。传统牌子的第一台破绽是:基于传统渠道搭建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IT系统,没办法适应新的零售渠道。以头头是道基金投资的大希地牛排为例,牛排并非什么新品类,它可以说是最最古老的品类了,而且大希地售卖的牛排也没有什么人造肉新技术加持,它为啥能够成为目前国内最有知名度的牛排牌子之一?道理再简单不过,那些比它体量大的多的牛排供应商,主要是做大货分销模式,直接客户是超市、生鲜店、饭店这些B端客户,他们不面向C端进行销售,多年养成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已经非常适应这个渠道了,而且业务量一直都在增长,所以他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做新渠道。大希地看到了这个机会,创业初期选择云集作为集中发力的渠道,云集也恰好需要牛排这类高客单价、高毛利的商品,它非常适合社交电商渠道销售,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彻底打爆云集渠道。大希地的组织和业务流程从一开始就是为电商而建立,所以它虽然总体体量没有传统供应商大,但是在电商渠道则如入无人之境了。
其实大牌子在天猫、京东这类传统电商渠道里,相对于新牌子仍然是具有优势的,因为这些平台的流量仍然具有中心化特征,适合于大开大合的打法。但是对于以微信、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新电商渠道,流量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这会让大牌子很难受,他们并不擅长精耕细作,新牌子则可以发挥自个“苍蝇再小也是肉”的精神,集腋成裘,例如被各种研究的HFP据说2018总共投放了6000多篇公众号文章,而且文章类型丰富多彩、各有千秋,让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家很会做公关的化妆品公司、或是一家卖化妆品的公关公司。
传统牌子的第二个破绽是:基于标准化、工业化前提开发的商品,没办法适应碎片化的用户需求。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当中,将日本的消费历史划分为四个消费时代,我概括起来就是供给短缺时代、基本需求满足时代、高端需求满足时代、多元化需求时代。现今的大部分消费牌子都历史悠久,他们往往在生产端具有高度工业化、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这可以令他们成本更低、产品更可控,标准化的产品搭配大众媒体的营销轰炸、终端渠道的深度覆盖,逻辑上可以完美闭环。这个逻辑的核心是“最大公约数”法则,大牌子满足的是最大多数消费者的最大多数需求,那么,小众消费者的小众需求呢?对不起,那个小人群我可以放弃。在很长的时间阶段里,这个套路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有一天,所谓的“大多数”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多数了呢?可怕的是,这个事情正在发生。当我们谈论80后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的回忆,我们都看着圣斗士和变形金刚长大,我们都吃过一种叫做小浣熊干脆面的零食,我们都听过周杰伦的《双节棍》。但是当我们试图去描述95后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群人相当分化,他们从小就开始上网,他们对春晚完全没有执念,他们内部也分为N个亚文化人群、甚至可能还互相diss,他们不迷信大牌,他们也不相信媒体,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审美和价值观。如果你试图是讨好他们所有人,到头来可能所有人都不接纳你。对于这群年轻人,如果仍然用性别、年龄、地理位置来做用户画像的区分维度,可能最后会谬以千里。当人群被打散的时候,每个人群都可能会有新牌子的生存机会。当头头是道投资钟薛高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懂,雪糕这么小众的市场有什么投资价值?但是你去看它的天猫旗舰店,仅前三大单品本月(才22号)的销售额就已经有800万左右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传统牌子的第三个破绽是: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你只是年纪大了。老也并非不治之症,我们看到历史悠久的李宁,目前竟然成为了国潮的代表,他彻底的实现了牌子的年轻化。但是绝大部分牌子其实很难模仿李宁的完美逆袭。老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是团队的老化,如果创一代老板年纪渐长、财务自由、斗志下降,富二代又不愿接班,内部也没有能够接棒的高管,这个牌子的老化就只剩时间问题了。外因是你的核心消费者在老去,而你在年轻消费者当中又没有建立足够的认同,于是你就被贴上了一台“哪个是爸爸妈妈才会买的牌子”的标签,成为被年轻人避之而不及的一种存在。
传统牌子的破绽给新牌子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新牌子的树立靠的不是对手的错误,它必须要具备自个独特的价值。我认为新牌子的机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渠道错位:渠道就像地盘,每个牌子都有自个的大本营,也都想去抢别人的大本营。对新牌子来说,每诞生一台新的渠道,就是一次揭竿而起的机会,因为老牌子和你在面对新渠道的时候,起点是一样的。如果你能敏锐的先占住新渠道,就有了自个的大本营,然后才有进攻别人大本营的底气。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电商、抖音、快手、拼多多、线下新零售都是不错的新渠道。
2、定价错位:定价错位的思路大致有3条:又好又便宜、特好但特贵、不差特便宜。又好又便宜的代表是小米,小米整个生态链都是这个套路,直男最爱。特好但特贵的代表是华为mate系列手机,成功冲破了国产手机就是低价的魔咒,杀入三星、苹果的价格带。不差特便宜的代表不用说也能猜得到,肯定是名创优品了。定价错位的背后往往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幅度的调整了成本结构,所以才能支撑价格的改变。
3、情感错位:有些商品带有“认同、表达、兴趣”属性,他们的情感价值高于使用价值,例如二次元手办、潮牌服装、网红食品、球鞋、KOL定制款,消费者买的就是好玩、酷、有趣,由于这类商品有极强的内容属性,是新牌子最容易发力、大牌子最不容易跟进的一台领域。
4、品类错位:寻找空白品类,或者虽然存在多年但是没有强势牌子的品类。空白品类典型如电子烟,今年迅速涌现出大批新牌子。有品类无牌子的典型是牛排,消费者只知道雪花牛肉、神户牛肉最好,但说不出具体的供应商牌子,所以大希地可以迅速占据这个品类。
5、产品错位:新牌子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针对老牌子的一些无法还击的痛点有针对性的推出新概念产品,例如HFP主打成分党概念,江小白主打小包装,小白心里软主打低食品添加剂。
常常有人说投牌子很难,牌子的数量实在太多、赛道太分散了,这是事实。正因为如此,所以投牌子的逻辑就不能按照典型VC重投前、轻投后的放羊式策略,我们选择了一条“投资+孵化”的种田式策略。为此,头头是道基金和巴九灵共同设立了“匠星基金”,专注聚焦早期消费品项目,依托于巴九灵的“新匠人学院”,不但给钱,还给经验和资源,帮助新国货牌子顺利起步。
面对滔天巨浪,匠星基金与新匠人、新国货携手乘风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