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国内有哪些公司可成长为芯片巨头?

541943567 回答数5 浏览数737
美国禁售芯片,中兴遭受沉重打击,国产芯片可替代进口么?有哪些公司可成长为芯片巨头?
gongjb9 | 未知
“我们家用的是STM32F103CBT6,现在采购的价格翻了5倍还要多,不过我们家用的量很小,还能够挺得住,那些采购规模大的厂商不替换的话就难了……”
1月6日,一位网友在贴吧留下了上述这段话。不同于2017年STM32价格上涨之后的愤慨,这一次MCU价格暴涨之后,舆论基调更多是无奈。此后在该帖子下,陆续出现了ST、NXP、瑞萨、Microchip、Diodes、华润微、汇顶科技、华大半导体等数十家MCU厂商的涨价通知。
这一轮MCU涨价潮是范围性的。我们也在群里看到一些吐槽:“就离谱,其他MCU涨涨价也算了,STM8003价格都敢翻倍了,必须替换它!”
然而,能够这样抱怨的人实际上都是“幸福”的,悲惨的是那些花钱都无法买到货的人!近两天大家都在热议Microchip的新闻:MCU交货周期延长到54周(按照365天计算,1 年=52.1428571429 周)。对此,有网友略显心酸地说到:“咋买个MCU比生孩子还难?”
缺芯涨价,MCU供应难看似无解
一名采购朋友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这几天不怎么敢看ST、NXP这些公司的公告,感觉发出来的就是涨价,而到了自己这有钱都买不到货,越涨价越难买,现在真的是草木皆兵,四面楚歌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MCU供货周期超过了怀胎十月?
疫情
对于这一轮MCU缺货涨价,疫情的影响广而深,从晶圆厂、制造厂到封测厂,由于疫情的影响均出现了产能波动。
很多MCU大厂将原材料工厂以及封装厂设在马来西亚。如果算全部的半导体产业,马来西亚的出口市场要排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后面,但是当我们谈论亚洲的半导体封装时,马来西亚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
我们看一份statista的报告:


近几年,马来西亚在半导体制造的产值逐年递增,而产业核心便是封装。以市占比来计算,东南亚在世界封装市场的占比超过25%,大概在27%左右,而这其中有一半是马来西亚的贡献。
因为疫情,2020年上半年马来西亚也宣布过封国,英飞凌、ST、瑞萨、TI等国际大厂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英飞凌还为此发过公告,这些几乎都是MCU供应大厂。
马来西亚在原材料方面同样是产业重镇。根据环球晶此前的公告,由于马来西亚疫情,用于MCU生产的6吋硅晶圆供应将会持续受到影响。
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的疫情都未见好转,从下图可以看出,截止到1月21日,马来西亚还有41087名确诊病例。
材料&设备


图源 | hellerindustries.com

前面我们提到,因为疫情位于马来西亚的晶圆工厂无法正常提供6吋晶圆,实际上从去年年初开始就满载的8吋晶圆一样持续缺货。统计数据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月将新增22万片8吋晶圆,届时全球8吋晶圆的总产能将超过每月640万片。但是,这依然是不够的。
在8吋晶圆的消耗上,功率器件、电源管理IC、影像传感器、指纹识别芯片和显示驱动IC等同样因为下游市场回暖而供不应求,所以产业链也无法特别偏袒MCU。而从产业发展的节奏来看,晶圆制造厂商如信越、胜高、环球晶等从几年前就开始决斗12吋晶圆,也就是说8吋晶圆会增长,但也有限。
还有设备问题,8吋晶圆的需求暴涨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包括设备生产商。一开始很多公司扩产的设备都是二手的,虽然设备商又回头扩增了8吋晶圆的产线设备,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晶圆紧缺后设备商也会谨慎,而拿到设备的产线怎么搞到晶圆也是大难题。
从这个层面看,更落后的6吋晶圆生产和制造就更不容乐观了。
罢工
这一波MCU缺货涨价潮中,ST的罢工事件也备受关注。


图源 | The Malta Independent

当地时间2020年11月5日,在ST管理层决定今年不给员工加薪之后,法国ST的三个主要工会CAD、CFDT和CGT在所有法国ST工厂发起了罢工。
目前ST的晶圆厂分布在法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地区,其中在法国有三大工厂,分别位于克罗勒(Crolles)、卢塞(Rousset)和图尔(Tours)。这几个工厂都有自己的特性:卢塞工厂是ST目前最大的8英寸晶圆厂,在2019年刚投入了14亿美元升级产线;图尔工厂是ST开发氮化镓工艺技术的主力工厂;克罗勒工厂是12吋晶圆厂,主要生产FD-SOI工艺产品。
ST的罢工事件被认为是这一轮MCU涨价缺货的导火索,但事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MCU的供应就已经开始紧张,主要还是受疫情影响。
需求
MCU供需失衡,汽车、工业和消费等领域都受到影响。
汽车市场,2020年三季度强劲反弹,环比增长达 57%。同时,不单单是汽车产量出现暴涨,单车的MCU需求也倍增。由于智能化趋势,单车搭载MCU芯片的数量已经由平均70颗增长为100颗。而根据市场分析机构预测,未来单车搭载MCU数量将达到300颗。
工业MCU的需求同样暴增。2019年,ST市场营销、传播及战略发展总裁Marco Cassis就曾表示:“ST将专注增长最快的工业应用市场。”确实,MCU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在工业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实时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智能家居、物联网、安防监控、指纹辨识等领域目前都对MCU有倍增的需求。说到这里必须有但是,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样的强劲需求是短期内的回光返照还是长久的。
囤货
我们在这里也要提到囤货,这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实际上,每当有动荡市场的因素出现后,都会有人囤货。日本311强震后,下游厂商开始掀起囤货风潮,深怕被断链效应阻碍后续出货进度。在这之前,台系MCU厂商和日系厂商竞争并不激烈,但拉货刺激下开始竞争加剧。而市场上的MCU价格也同样走高。松翰、义隆、盛群等台系厂商都在这波红利中受益过。
回到当下,2020年上半年就有传出深圳华强北囤MCU的消息,基本是ST的产品,但后期由于二季度各分析机构对未来预期失准,加之疫情下ST供应也并未出现大的拖延,因此这波民间囤货被打压下去了,当时的论调是如何卖掉Q2的回货,以及如何消耗即将到来的Q3新入仓货。
但2020年三季度开始,市场强势回暖,终端大厂开始纷纷“屯粮”,市场余量被瞬间清空,而产业链中有货的人也必然会待价而沽,这让本就不充足的产能更雪上加霜。
从产业链上看,是疫情打乱了MCU产业升级的节奏,晶圆制造以及晶圆代工厂商现在做的是“逆生长”,技术创新才是他们更关注的,因此对于现有产线扩产是保守的,疫情让市场发展变得格外不可预测,没有人会赌这波需求在疫情下能够持续多久,因此短时间内的MCU缺货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国产替代,难逃真香定律?
此消彼长,在国际MCU大厂纷纷表示涨价和交期延长的同时,国产MCU将迎来机遇。据统计,此前国产MCU市占比不足5%。那些面对国际厂商生产的MCU芯片缺货而愁眉苦脸,感叹“买MCU比生孩子还难”的人,实际上在他们的目光里是没有国产MCU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始终带有国产MCU就是不靠谱的偏见,因此试都不愿意一试。

虽然在这波涨价潮中,国产MCU也有发布涨价通知的,但在全产业链都受到波及的时候,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对于小批量用户而言,目前国产MCU的供应比国际厂商的MCU要靠谱的多,且服务更是高出几个档次,与其在等待中拖到项目失败,何不给国产MCU一个机会呢?
用户反馈
自从晶圆短缺,ST的价格水涨船高,MCU大多翻了十几倍,于是国内很多对标ST的生产企业开始冒头,以不低于ST的性能,却远低于ST的价格开始面向客户。
我们公司每月的MCU消耗量其实挺大的,但是从ST涨价以后就断开了ST的采购,转而投向国产MCU的怀抱,对于我来说,就是变成了代码移植的工具人。开始从ST向国产MCU平台的移植。不得不说,移植完成后突然觉得国产的MCU是真的香,物廉价美。
感觉这波风潮过去之后,ST在国内的市场都被国产瓜分的差不多了。毕竟原先很多不做单片机的都开始转向这里了,留给ST的市场越来越少了。
号外
国产MCU厂商清单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
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微电子
……

查看完整版本土MCU厂商名单,请戳
MCU缺货似无解,何不给这40家本土厂商一个机会?-控制器/处理器-与非网
更多相关深度分析请访问《与非网》-与非专题
用Deepseek满血版问问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onsa | 来自北京
芯片的整个产业链是很庞大的,从EDA,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到最后封装测试,涉及到的公司不计其数。
而在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是最多的。在此把每个环节的公司都梳理一下,看看哪些能成为巨头。


一、EDA

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处于芯片产业链上游的子行业。
北京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6月,总部位于北京望京高科技园区,在南京、成都和深圳设有全资子公司,并在上海、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EDA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EDA华大九天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EDA的发展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帮设计公司做出来的芯片一定要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能让更多的芯片公司接受其产品。国内起步较晚,市场接受能力不足,想成为巨头还需要技术积累以及更多的推广。
全球著名的EDA厂商美国的新思科技(Synopsys)、美国的楷登电子科技(Cadence)、2016年被德国西门子收购的明导国际(Mentor Graphics)。这三家公司是业内主流,并瓜分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芯片设计

1、华为海思
毫无疑问海思已经是芯片巨头。犹记得曾经在海思办公室呆了一段时间,印象深刻。
在2020年Q1的全球半导体TOP10榜单出现了两个“新面孔”,分别是华为海思(HiSilicon)和英伟达(Nvidia)。但是海思90%以上销售额都来自母公司华为的内部采购,应用到了自家的产品上。
而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和高通骁龙865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当然,台积电无法为海思代工对其打击巨大。


2、紫光展锐
紫光展锐是有展讯和锐迪科合并而来,隶属于紫光集团。
紫光展锐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龙头企业,最近公司进军5G和AI领域,拥有超过超过3700个专利,每年出货芯片量超15亿颗。目前看起来展锐紧跟时代方向,但成为巨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中兴微电子
作为中国领先的通信IC设计公司,中兴微电子在全球设有多个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兴微电子掌握了国际一流的IC设计与验证技术,拥有先进的EDA设计平台、COT设计服务、开发流程和规范。
目前中兴微电子已申请的芯片专利超过4000件,其中PCT国际专利超过1800件,5G芯片专利超过200件。
前两年米国也是禁止对中兴出售芯片,足以见得中兴在5G领域的分量还是举足轻重的。
4、联发科 MTK
联发科总部位于台湾,在上海北京苏州等多地有分公司,主要产品包含手机CPU,无线通信以及多媒体等芯片。因为其CPU主打中低端市场,基本用在2000元以下的手机上。
以上几家都是国内老牌的fabless,下面介绍一些新兴的设计企业。
5、寒武纪
寒武纪是国内AI芯片第一股,颇受资本青睐,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海思和展锐也是其客户。
不过最近股票跌的有点多啊。。。
6、汇顶科技
汇顶的芯片主要做人机交互和生物识别领域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华为、OPPO、vivo、小米、Samsung、Google、Amazon、Dell、HP、LG、一加、Nokia、ASUS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是安卓阵营应用最广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公司发展良好,有望成为领域内的巨头。
7、平头哥
平头哥是阿里巴巴收购中天微后成立的半导体公司
2019年7月25日,发布了第一个成果,基于RISC-V的处理器IP核玄铁910,其可用于设计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背靠阿里,资金雄厚,未来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
其余行业内比较优秀的公司还有,华大半导体,豪威科技,比特大陆,澜起科技,长江存储,大唐微电子,海康威视等,都发展的不错。


三、芯片制造

1、台积电
台积电就不多说了,妥妥的巨头。
2、SMIC
SMIC第一代14纳米FinFET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2019年第四季度进入量产,代表了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的最先进水平。
当然和第一梯队的台积电,三星和Intel有一定的差距,但是14nm也足够优秀了!
其余还有华虹宏力等。


三、芯片封测

封测在芯片整个产业链相对简单,注意只是相对,也是国内优先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在封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日月光
日月光封测是日月光集团的子公司,封测巨头。
2、长电科技
长电科技是全球第3大封测企业,市占率全国第一。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成为全球市占率13%的第三大封测企业。
其拥有有江阴基地、滁州厂、宿迁厂与长电先进四个生产基地。同时有子公司星科金朋与长电韩国。


3、晶方科技
晶方是豪威科技、Sony、格科微电子、海力士、汇顶科技等的封测商。最近发展势头良好,值得关注。
4、华天科技
华天科技的封装能力和销售收入均位列我国同行业上市公司第二位。
测试的话基本由爱德万和泰瑞达瓜分了市场,国内测试厂商有长川科技等,市场份额还很小。
所以从以上分析来看,芯片的几大环节,EDA-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和国际水平对比,差距最小的是封测,其次是设计。
差距最大的是芯片制造和EDA,目前商用芯片7nm已经投入使用, 5nm正在路上。而EDA也基本被Synopsys,Cadence,Mentor三家垄断
国内芯片发展自主之路,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LT]FQX | 未知
(手机敲的,求赞)
随着国产化替换,必将不断提升国内芯片公司的份额。
国内有两大类,数字和模拟。还有。请看最后。
先谈数字。数字主要是通用mcu,语音处理器和无线。

兆易创新: 已经成长为国内一流芯片公司。以抄袭st产品起家。存储国内也是领先。有布局模拟行业。后续有机会成为类ti的全面半导体公司。
灵动微电子: 做设计服务起家。目前形成不同方向的mcu产品系列。如电机控制等。今年搭乘etc持续暴增。
乐鑫: 国内wifi龙头。蓝牙及其他无线产品布局中。有钱就能买买买。
泰凌微: 国内ble龙头。已低功耗蓝牙,布局其他无线产品。
杰理科技:TWS耳机芯片。一年上亿颗出货。后续有机会成为音频加无线方面的领头羊。
全志科技: 语音芯片及模拟芯片。语音芯片伴着天猫精灵18年猛增。
地平线: 以视觉芯片加软件算法,旭日及征程已经发布二代。在国内视频监控(摄像头)方面及终端方案商都有不少客户。
再谈模拟

圣邦微: 运算放大器电源芯片。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国内模拟一哥?
纳芯微:  隔离产品。潜力很大。
杰华特: 电源芯片。随着国产化替换,非常有潜力。
加特兰: 77G毫米波雷达。已经在国内头部车场及其他客户导入。随着汽车电子的安全和智能化。未来可期。
最后

阿里巴巴的平头哥。他们目前在无线,语音,视觉均有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f33 | 来自北京
混迹在半导体领域近十年,作为一线开发人员,朋友遍布整个半导体圈子。也用过国内很多芯片公司的芯片开发过产品,所以进来讲几句:
  首先说一下半导体领域的特殊性:
  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行业:要想做半岛体,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资本雄厚:半导体的烧钱程度非常大,假如钱不足,投片就让你感觉到囊中羞涩。看看那些芯片公司的研发投入你就知道多么烧钱了。
技术雄厚:半导体是一个技术门槛特别高的领域,不像互联网公司,三五年就是元老了,半导体领域,很多专门做一个很小的东西能够做一辈子,还不敢说自己精通了。模拟,数字,射频,软件,工具,哪块都会成为你的短板。
行业还没有形成巨头垄断:
半导体一旦一个领域形成了巨头垄断,后进者基本没戏。除非是像华为这样的,有市场,并且原因数十年不赚钱的投入的才可以。假如你是一家创业公司,谁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呢?
  其实,近十年,国内的半导体发展挺快的,绝大多数中小型芯片国内基本上都有了布局。很多公司又有着资本,产业,国家扶植的优势,肯定会有一大波公司会起来的。特别是近三年来,国内新成立的芯片公司多如牛毛,就是有百分之一的存活率,也会对未来的全球半导体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针对笔者的预测,有几家公司的前景不可限量:
第一梯队:
 海思:国内半导体设计老大,盘踞国内半导体第一位置十几年了。背靠华为母公司,不缺钱,不缺市场,更重要的是任老板有战略耐心,特别是在中高端芯片领域,很多它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后面,它会是高通+intel+英伟达的强烈竞争对手。更是国内中小芯片公司的噩梦。它一个公司的做芯片的研发人数已经远超后面多家公司的人数总和还要多。富二代还比你勤奋,遇到这样的对手,是不是有种瑟瑟发抖的感觉?下图是我最近在第三方平台上看到一个统计,这个图很好的说明了海思有多强大,毕竟,华为的大部分核心技术都要从海思以芯片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二梯队:
  汇顶科技:
  做为国内第一个市值过千亿的芯片公司,在指纹识别领域,他已经处于,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局面。凭借着指纹芯片攒足的子弹,它在积极布局整个物联网领域。这个公司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资金雄厚,有核心。只要人们继续使用指纹,估计这家公司的日子不会差。
  兆容创新:
 说起存储领域的,这家公司是无人知晓。它做的存储芯片已经扛起了国产存储的大旗,和三星及美光这种公司拉开了战争。国内存储的市场,它属于一家独大。并且突破了很多关键的技术。又在RISC-V领域做起了MCU,蚕食意法半导体的市场。只要在这两个大的战场占有一席之地,兆易的日子就不会难过,也是属于前途不可限量的那种。
  紫光展锐:
  紫光展锐属于国字号的。扛着国家的大旗,本来基本功挺好的,做的东西很多也不错,招的人也是很多都是行业大牛。但是,这家公司为什么把它放到第二梯队最后。其实有很多原因的。这家公司的虽然出身好,有钱,但是问题也是这几家公司中最多的。具体有什么问题,这里就不说了吧,这家公司背景太深了。
第三梯队
  乐鑫:
  乐鑫公司的特点,是把一种简单的东西做到了极致,全球那么多做wifi芯片的,乐鑫的wifi芯片是属于价格最低的,文档最全,代码最整洁的。用这家公司的芯片做了产品之后,发现在低端wifi领域,很少有公司能够打得过乐鑫了。凭借着在wifi领域十几年的积累,真是把wifi做到了极致。看来,无论什么,只要你做到了极致,肯定会占有一席之地的。
  恒玄科技:
       在耳机芯片领域,恒玄科技是一位神一样的存在,成立短短几年内,居然把芯片做进了所有主流的手机公司,华为,三星,oppo,vivo,小米。还有几个互联网公司巨头:谷歌,网易,百度等。它的成功,一个得益于老板对战略方向的把控,另外一个就是动作迅速,员工骨干都是在蓝牙领域耕耘十几年的高手。从RDA出来的核心人员,成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ASR:
  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原RDA的大老板成立的,公司继承了马维尔的遗产和RDA的血液,按道理来说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但是,这家公司的动作有点慢,未来的情况属于以上几家中变数最大的一家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问题更多>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当贝投影